APP下载

《桥梁工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难点与关键

2022-03-16阳逸鸣王新忠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桥梁工程育人思政

阳逸鸣,王新忠,唐 皇

(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0 引言

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育人育德新平台、新机制[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2-3]。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均需要探索思政教育的切入方式,以专业课程为主要载体,将课程中所蕴含的人生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爱国爱党和国家复兴等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理论知识教育有机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育人的全过程[4]。因此,如何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堂教学,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是当前高等院校课程建设的新要求。

《桥梁工程》是土木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通过介绍各类型桥梁的施工、设计等方法或原理,让学生对桥梁工程的全貌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等课程知识完成不同类型桥梁设计任务[5-6]。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职业操守、科学素养、爱国热情、工匠精神的卓越土木工程师。

鉴于《桥梁工程》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智育和德育方面的重要性,如何合理融入思政元素并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该课程建设过程中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以《桥梁工程》课程为例,深入探讨该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难点与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为该课程乃至同类型工科专业课的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 《桥梁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

《桥梁工程》作为工科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本身特点就决定了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融入困难,教学模式单一,同时该课程思政建设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桥梁工程》课程思政建设难点具体如下:

1.1 课程思政融入困难

《桥梁工程》课程大多由专业知识储备充足但德育方面知识储备较为薄弱的理工科老师讲授,且部分老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把握不够,这导致《桥梁工程》这类专业性极强的理工类课程存在课程思政融入困难现象。尽管目前部分教师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法,但大多处于摸索阶段,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生硬融入思政元素的现象,无法做到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巧妙结合,最终较大的降低了课程思政带来的正向作用。

1.2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单一

《桥梁工程》课程的老师大多毕业于工科院校,未受过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培训,对《桥梁工程》课程的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没有深入的了解,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此外,《桥梁工程》课程大多采用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方式,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思政元素的融入和展示,影响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1.3 课程思政评价机制欠缺

现有《桥梁工程》教学效果评价大多只关注课程体系和讲授内容是否符合课程目标,课程学习及人才培养效果也仅通过相对简单和易量化的指标来评价,缺少合理的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考核标准或评价体系,甚至缺少实际考核评价过程,这导致该课程的思政建设效果无法确定,阻碍持续改进措施的制定,最终达不到预期的育人效果。

2 《桥梁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

针对上述课程思政建设难点,本文从教学大纲修订、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模式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探讨《桥梁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具体如下:

2.1 明确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教学目的

针对工科专业教育的特有属性及桥梁工程的教学特点,从课程思政方面对教学大纲进行优化,明确本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的建设内涵,深入优化培养目标,鼓励团队合作,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实现从单一的“知识性掌握”向培养“能解决土木工程复杂问题,具备讲政治、爱学习、善沟通、有能力”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综合培养目标转变。其中课程思政目标具体包含以下内容:目标一为引入桥梁建设历史与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担当;目标二为树立学生工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职业操守;目标三为树立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前瞻性思维。

2.2 努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加强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政理论水平,是保证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为此,应基于《桥梁工程》教学内容开展该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项培训,介绍课程思政教育的经验和方法,为该课程团队老师与思政课教师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此外,建议成立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组成的混合帮扶小组,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效率和有效性,大幅提升《桥梁工程》教学团队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

2.3 发展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发展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是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关键手段之一。各单位及教学团队应鼓励专业课教师优化或转变原有的单一线下教学模式,尝试采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新型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上述教学方式的优点,实现专业知识讲授和思政元素表达的平衡,有效提升该课程智育和德育的教育效果。此外,在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例如把课堂搬到实际桥梁现场,对照实物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桥梁录制现场教学视频,实现现场与课堂同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意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现场同步等方式,形成以理论、实践教学和工程实例相结合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

2.4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

在《桥梁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可针对各章节的教学内容,采用课程思政元素的双向挖掘方法,深入挖掘相关思政元素,做到把历史教育融入桥梁工程教学、把文化传承给予桥梁教学、把科学技术赋予桥梁教学的全过程、把制度自信融入教学之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溶于教学之中。例如,在斜拉桥教学过程中,可引入我国标志性建筑——港珠澳大桥,通过介绍该桥的设计施工过程,引入桥梁在政治元素——“一国两制”、经济元素——大湾区建设、社会元素——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树立学生作为“工程人”的自豪感与使命担当;通过介绍该桥建设过程中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辛勤付出、努力打破国外垄断技术的优秀事迹,激发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在介绍拱桥组成、受力特点及主要施工方法时,可引入凤凰县沱江大桥垮塌事故案例,强调违反桥梁建设的法规标准、现场管理混乱、盲目赶工期等原因,致使重大安全事故,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从而树立学生工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职业操守。此外,对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要及时进行整理和汇总,建立专门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形成合理的共享机制。

2.5 建立课程思政全过程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检验《桥梁工程》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必要条件,也是制定持续改进措施的依据。各课程团队要把价值引领、德育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指标纳入传统评价体系,并定期对该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发展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过程评价体系。同时应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改进,最终建立“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长效运行机制,达到该课程的“三全”育人目标。

3 结论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等院校课程建设的新要求,也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在《桥梁工程》课程思政建设中,应明确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教学目的,努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发展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形成课程思政全过程评价机制。通过课程思政这一重要途径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担当,树立工程安全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职业操守和前瞻性思维,最终提升《桥梁工程》课程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桥梁工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MicroStation的桥梁工程三维设计技术应用
桥梁工程中钻孔桩施工工艺探讨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