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事件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及应对
2022-03-16王志学
王志学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8)
1 新媒介事件的概念界定
1.1 新媒介事件的内涵
传播学中的媒介事件(media events)研究是源于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提法并不多,我国学者大多称为“媒体事件”,国外一些学者通过著作来系统的、全方位阐述和研究媒介事件与环境、舆论的关系及媒介事件的内涵,如:美国新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传播学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49年出版的《大众传播学》和1973年出版的《传播学概论》(Men,Messages and Media:A Look at Human Communication);传播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 Boorstin)1961年出版的《形象:美国假事件指南》(The Image: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2000年的著作《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等等。
学者们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范式对“媒介事件”进行定义:媒介是我们生活中虚构的一个传播“虚假”“歪曲”事件或新闻的一个平台;媒介事件是刻意安排的新闻或是对真实的新闻或事件的改变,具有“不真不假”的特点;媒介事件是“假事实”组成的“假环境”;媒介事件是国家级的重大事件的电视现场直播。
国内学者对媒介事件和新媒介事件的关系也颇多争议,很多学者认为新媒介事件就是传统的媒介事件通过新兴网络媒体等传播,也有研究者将新媒介事件定义为“网络热点事件”或“网络舆情”。一些学者的新媒介事件定义内涵较窄,把新媒介事件简单地认为是“‘新媒介’事件”,成为一个积其狭义的操作化的概念。“‘新’媒介事件”更强调单一的、简单的事件在网络等新媒介的影响下,通过公众舆论平台的快速传播变成关注度高、影响力强的社会新闻事件。
1.2 新媒介事件的概念
“新”是相对“旧”而言的,报纸、广播都曾经是相对旧媒介而言的新媒介平台,伊莱休·卡茨的媒介事件是指卫星电视传播相对报纸媒介是新的,而当前的新媒介主要是指基于移动网络的传播方式。笔者认为所谓新媒介事件,就是由非政府组织或个人主导的通过网络和移动媒体传播的互动性偶发争议社会事件。
2 新媒介事件对大学生思想冲击
新媒体在高校的普及和受众不言而喻,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参政议政、获取资讯、舆论互动、各抒己见的重要平台。当代大学生通过新媒介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所以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新媒介事件”对大学生的思想冲击不可小觑,从正反两个方面影响大学生,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新媒介事件对大学生的思想的影响。
2.1 新媒介事件对大学生思想积极的影响
新媒介事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大学生猎奇心强,频繁发生的新媒介事件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善于捕捉新媒体事件中反应的社会问题,同时新媒体事件也影响着大学生,促使他们传播正能量。他们既关注百姓民生,也关注国家大事;他们既关注公众人物,也关注草根阶层;他们通过网络表达对新媒介事件的观点、看法和意见,很多时候大学生也是新媒介事件的当事者和推动者,提升了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激发了大学生的正义感、责任感、使命感、爱国心、同情心和民族情。
2.2 新媒介事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期,面对网络上各类信息和复杂新闻事件,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负面新闻和虚假信息的影响,受到不良社会现象的干扰,动摇立场,迷失自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权力、地位、金钱、人际关系、道德人性等。新媒介事件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实用主义、虚无主义、功利主义等多元价值观和社会思潮都在不断地冲击、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片面夸大新媒介事件的矛盾。
2.3 新媒介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冲击
社会心态是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及现实社会所持有的较普遍的社会态度、情绪情感体验及意向等心理状态,也指人们面对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一个普遍心理状态。大学生面对某一重大或突发“新媒介事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包括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心理情绪、事件认同、自尊和支持、公平感等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
大学生一方面思维活跃、善于表达和勇于质疑;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不够成熟,容易盲目从众、哗众取宠。由于新媒介平台门槛低、隐蔽性强,大学生在平台中看到别有用心的人发布的不满、偏激、泄愤、攻击甚至仇恨的负面言论时,他们的心理也普遍受到影响,更加缺乏社会信任感和公平感,受社会阴暗情绪影响变得愤世嫉俗。
3 大学生新媒介事件应对策略
3.1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网络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同时网络上每时每刻都有或大或小的新媒介事件发生,网络已经成为新媒介事件的发源地、集散地和交锋地,这些事件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从困难和大灾大难中守望相助,从爱心公益和支援行动中慷慨解囊,从微博问政的良性互动到网络反腐的锲而不舍,新媒介事件中的“正能量”在大学生中得到施展和印证。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用科学、客观、理性的分析新媒介事件,排除干扰因素,明辨信息真伪。学会去寻找和发现新媒体事件对自己和社会的意义和影响,有选择的接受和处理、评判事件中的各类信息。
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网络法制约束、道德规范和自我控制,对待迷信、落后、反动的新媒介事件,提高自身对于新媒介事件信息把握的能力,要做到主动引导、不盲目、不偏信、不盲从、不传播,提高对新媒介事件信息发布、传播、辨别和评论能力,防止自己一时冲动成为虚假新媒介事件的盲从者和推动者,担负起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3.2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和谐社会心态
大学时期是青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期,面对形形色色的新媒介事件,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理性看待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社会领域被折射放大的问题,及时通过形势政策报告会、网络座谈会、专家讲解等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新媒介事件的解答和分析,用权威观点和理性分析,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介事件。
教育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阳光、向上的社会心态面对新媒介事件中贫富差距、腐败问题、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良知道德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受新媒介事件的不良现象和腐朽思想干扰,积极应对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坚定理想信念,走出困惑迷茫,积极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出欣赏自己、善待自己,心平气和对待他人的健康心态。
3.3 搭建新媒介教育平台,通过新媒介事件开展思想教育
新媒介事件通过新媒介载体发布和传播,大学生是新媒介平台的重要参与者,网络等新媒介平台的出现,提供给大学生更加多样化的视角,新媒介事件引发大学生更加大胆地在网络中参与和讨论,发表意见。这就迫切需要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文明发言,防止因不实信息和不良舆论产生过激情绪和错误行为;对于歪曲的新媒介事件,要有针对性的澄清是非曲直,给予真相和事实,减少新媒介事件的负面传播。
高校要充分发挥新媒介平台的教育作用,发挥正能量,在新媒介事件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引导大学生准确认识国情、参与社会,在新媒介事件的细节中感知意义、体验崇高、增进认同,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美好情操、善良意志。
高校要在关系大学生利益的诸如学生干部选拔、学生会换届、组织发展、奖学金评选等校园新媒介事件中,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校园普通事件变成新媒介事件,及时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信息,澄清事实真相,明辨是非曲直,舒缓对立情绪,及时化解大学生和学校的茅盾,防止新媒介事件的舆论歪曲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