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英文课程《中国音乐》的关键点分析
2022-03-16王莹莹
王莹莹
(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山东 青岛 266002)
在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内各高水平研究大学为能积极参与到国际化教育的浪潮中,相继推出全英文课程教学,这些课程不仅对国际学生开放,国内本科生研究生也可以自由选课。但在所有国内的全英文课程中,几乎难以找到艺术类全英文的通识课程。《中国音乐》全英文课程的建设能够弥补我国国际教育与全英文教学课程的空缺部分,使之在课程设置上更全面更合理,且符合振兴民族文化及文化自信的党中央文化方针,为促进中华文化在高校中国学生及国际学生中传播尽一分力量。
1 全英文课程《中国音乐》的开设背景与现状
本课程于2017年3月开设始于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国际研究生中国学专业的建立,该专业的建立是为进一步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推动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国际化水平,提升接纳培养外国留学研究生的能力,提高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水平,也为我校建设目标奠定基础。本课程开始作为《中国艺术》课程的一部分,后于2021年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2 全英文课程在亚洲及国内开设的现状
为了提升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加快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同时提升学校的国际排名,吸引优秀生源,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许多母语为非英语的国家的知名大学正在推行EMI(EnglishMediumInstruction)培养项目,即采用全英文授课的模式开展专业课程的教学。[1]在亚洲较发达国家及地区中,新加坡与香港的高校英文授课较为普遍,教师与学生的英文水平高,学生非常适应全英文的教学环境;在日本,一流大学提供许多全英文授课的本科及研究生课程与项目,有申请研究生仅使用英语的项目供留学日本的学生选择;在韩国,9所高校推出的GSIS:GraduateSchoolof InternationalStudies(国际研究学院),是全部课程采用英文授课的研究生课程,供国内外学生选择;印度高校使用英文授课很普遍,英文为印度官方语言,高校中采用了许多英国的教育模式。
国内高校中近十几年来也十分重视全英文课程的建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几十所高校都将教育国际化列为工作目标与方向之一。清华大学有上百门课程为全英文教学课程,浙江大学早也在2010年就已经推出了研究生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江苏大学为激励教师在全英文课程上的成效,多次举办全英文授课比赛;我校也于2021年推出研究生一流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适应学校的大发展所需。
3 全英文课程《中国音乐》建设的关键点分析
本课程的建设取决于几个关键点,它包括开课的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也包括课程中的精神与心理建设方向。
3.1 课程建设关键点中的客观条件
课程建设关键点中的客观条件是指学生是否有意愿选择英文类的课程,是否有意愿选择艺术类全英文课程。学生中是否申报英文教学课程取决于他们的英文水平和对英文的喜爱。如果学生有意愿提高英文听说能力,为出国留学或胜任今后的工作需要打下基础,就会倾向于选择英文课程,锻炼并提高各个学术领域的词汇积累。因为国内英语教学大多侧重于日常化或大众化的阅读与写作,对口语表达、学术用语和专业术语的运用不太充分[2];而某些学生听力以及口语表达上若比较吃力,听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考核结果也会受影响,因此,许多学生可能会避免选择此类课程。
3.2 课程建设关键点中的主观条件
课程建设关键点中的主观条件是指,课程内容与授课模式、授课方法。主观条件与人的行为活动直接相关,也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方式以及学生的课堂互动与反馈。
3.2.1 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是课程质量的首要保证,教学内容是否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又与当代社会大环境大背景紧密连接,这一点显得十分关键。本课程的内容设计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分为几大板块,涉及中国音乐中不同的专业领域,如:民族器乐、戏曲音乐、民歌等,每周每一大板块,因每一板块都有丰富的内容,教师可以避免因面面俱到而造成的乏味感,选取最精彩的内容;第二大部分为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历史,这部分的教学将多以人物为线索,不同时期历史人物的经历、性格及成就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人文风貌,从而使当代学生不仅了解中国历史与社会的变迁,也能够了解在这一系列变迁中音乐风貌的变化。
3.2.2 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选择是课程高质量实现的媒介。丰富的教学内容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呈现,使学生将所讲授的内容消化吸收,并启发更多的思考。①中小班规模。本课程立足于中小班规模的课堂模式,其一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涉及器乐的试奏,民歌的试唱或民间舞蹈基本练习,大阶梯教室的教学不利于实践教学内容的进行;其二,中小班的人数不多,能够给学生更加舒适融洽的环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及互动中来,使学生少有拘束感,更能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束雅春指出,中美教育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方面有很大不同,体现了不同国家教学方式的差别。[3]②运用远程网络化教学手段。自2022年春季学期始,我校更新了部分教室的网络化教学设备,建造了一批研讨型教室,使教师能够使用最新的网络科技手段classin教学系统,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在课堂上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录制课程,使学生能够课后回放课上没听懂的内容。也可以使用计算机上的软件用测验、研讨等方式解决问题,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
3.2.3 课程的精神与心理建设
学生的精神及心理健康,是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根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20年数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有各种精神和心理障碍患者多达1600多万,1.5亿青少年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就有3000万人;大学生人群中群在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高达20%以上。
当代青少年的精神心理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大学生健康的首要因素。基于当下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原因,本课程有必要在课程设计安排方面有意将教学内容与人生感悟、关怀与爱心、事业与家庭等有机结合起来讲授和探讨。
本课程在精神与心理建设方面的设计构思如下:
(1)通过研究讨论音乐家人生,理解并寻找人生的意义。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讲授中,音乐家的介绍是教学主线之一,即通过音乐家的人生经历与成就,了解在特定历史时期人的生活,社会人群中的艰难与人生的不易,使学生明白虚妄而单纯地追求事业的成就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有巨大成就与贡献的音乐家与普通人在人生价值上并没有不同,即没有健全的心态与健康的精神世界,人生很难有丰盛的价值。
(2)摒弃传统课堂中的严肃紧张的气氛,与学生建立友爱放松的沟通桥梁。紧张严肃的课堂使学生能够屏气凝神的掌握课堂的知识与技能,是不可缺少的。全英文《中国音乐》的设计理念与其他课程不同,音乐类课程是普及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通识课,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情操,鼓励学生对美的追求。因此,本课程立志于在教授知识与技能中,强调课堂中放松友爱的课堂气氛,不以考试为目标,使学生能够享受课堂听课、讨论分享与受启迪的过程。
(3)鼓励学生发言,倾听学生的思想,释放学生的困扰与压力。多年的学习经历中,学生接受老师或家长的批评指正往往多余褒奖与鼓励,这是基于许多传统的文化心理。在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之下,学生很难像西方国家的学生那样自由表达,担心害怕的心理使他们往往回避或仅仅是简短僵硬的例行回答。而本课程将突破传统的严肃与紧张,努力建立放松友爱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勇气表达个人的观点,得到肯定与鼓励。
(4)建立课后音乐分享小组,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世界。课上的时间毕竟有限,授课教师希望建立课后音乐与人生社区分享,也欢迎课堂以外的同学参与,通过分享音乐、读书、交流感悟,帮学生建立一个友爱互助的社区,使学生的大学校园生活更加轻松、美好。
4 结语
全英文《中国音乐》是当代高校国际教育教学中极具建设性的课程,为全国少有的艺术类的通识课程。这门课程的建设除了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普遍的关键研究层面考虑外,更关键的是加入了课堂精神心理建设的引导,通过了解音乐与社会知识,提高艺术修养与知识,并探索寻找人生的意义,使课程更全面地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与心理需要,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才,使社会发展更加健康、和谐、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