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核心素养发展的信息化美育创新
——以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宫美术教学实践为例
2022-03-16林少芳
林少芳
(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宫, 广东 广州 510000)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1],提出新时代美育要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部公布《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亦标志着中国基础美术教育正式走进核心素养时代。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构成了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面对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如何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美育教学的创新,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2]。
笔者认为,教育的信息化可以分为两部分:教学方式的现代科技化与教育传播的信息化。下文试从这两方面分别展开论述。
1 教学方式的信息化科技创新
1981年,广州市荔湾区少年宫书画艺术培训中心成立,率先在华南地区开展课外书法绘画培训教学,时至今日已有三十余年的美术教学历史。2010年已开启美育教学的信息化进程,积极引入计算机技术,教学生如何使用电脑绘图,设计LOGO、服饰、美术字与海报。
2017年与广州市第四中学的教学合作,引进四轴雕刻机、镭射机、全开扫描仪、恒温机等信息化设备后开发《3D树脂》系列创意课程。比如《3D树脂满洲窗》,学生们首先用纸张进行窗框的图案设计,或直接在电脑上绘图。电脑读取了画稿之后编辑生成木框的模板,导入雕刻机自动完成木胎的雕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可以运用搅拌机调制树脂涂料,填充木窗图案进行创作;又如《3D树脂镇纸》《3D树脂饰物》等系列课程,引进了先进的三维打印技术,在原始胚胎的制作上缩短了时间,简省了工序,锻炼了学生的创意实践、发明创新的能力。
2018年则研发“少儿创意漆艺”课程,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3D打印技术制造自己心目中的精灵模型。学生们首先以轻黏土作为原始材料,手工制作立体无色精灵模型作为胚胎。然后将模型置入3D打印扫描仪,读取胚胎模型的“素材”,即建模数据。复次,用3D打印机复刻,批量打印出模型的塑料胎(3DP)。最后,学生们可以用漆、泥、软陶等材料在不同的胚胎上进行上色、加工,完善“卡通精灵”模型。塑料胎与传统的陶胎相较,更为坚实、轻盈,风干时间更短,所以3D打印技术破解了传统陶塑技法的材质、时间、塑形等难关,利于学生驰骋自己的创意、想象力。
综上可见,笔者主持下的青少年宫美育教学,较早地开展了跨学科的深度融合,在教学方式上积极与信息化时代的先进技术接轨,以3D打印技术为例,创新美育教学模式,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创意实践的能力。
2 教育传播的信息化
2008年,广州市荔湾区少年宫创建官方网站,正式与线上互联网平台接轨。2017年初注册“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宫”微信公众号平台,2019年建立“广州市荔湾区少年科艺体培训中心”微信公众号平台,二者互为表里,发布青少年宫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大众分享青少年宫的教学成果与经验。自媒体平台的建立加快了青少年宫互联网信息化进程。
202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席卷全球,荔湾区青少年宫师生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活用钉钉、腾讯会议等线上授课平台,推进美育的多媒介创新。笔者主持设计了多种适合居家实践的美育课程,特殊时期的线上创意微课堂与师生作品一经发布,便迅速被人民日报网、央广新闻、百度、搜狐等信息平台传播转载。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合一的教育信息传播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曾提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1]因此,我们亦通过信息化技术,将美育教学纳入扶贫脱贫的大局之中。2020年儿童节来临之际,荔湾区教育局组织学生和贵州毕节市、新疆疏附县、西藏波密县、广东清远连州等地的孩子们在云端直播相聚,用独特的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青少年宫同学通过互动大屏,在线与贵州毕节金沙县的小朋友以画会友,互赠画作,建立友谊[3]。
2021年6月,教育部语用司发布《关于实施2021年经典润乡土计划的通知》,要求结合当地乡村小学实际情况,组织诵读、书画、诗词名家进乡村校园,提高师生语言文化修养,通过远程课堂、结对帮扶等方式,线上扶贫支教,启动“双师课堂”活动,其中青少年宫美术项目对接四川大凉山五所学校,分别是德昌县茨达镇的茨达中心完全小学、德昌县永郎镇的老碾中心完全小学、西昌市第三小学、雷波县雷池九年一贯制学校以及宁南县景星镇中心小学校。
我们的美术线上扶贫支教,依托希沃SEEWO录播设备与互动大屏等硬件,制作富有信息化特色的“双师专递课堂”。先运用视频通话的形式,培训授课端、听课端的教师使用信息化设备,制定教学方案。正式课程开始之前,广州授课端的教师指导孩子们以耳熟能详的本地特色——“大熊猫”作为创作主题,凉山听课端的老师运用设备拍摄创作,辅助教学。充分把握当地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为进一步的信息化教学做准备。正式课程设计十节课左右的课时,青少年宫学生与大凉山的孩子们同步上课,以一体机互动屏设备作为媒介,同时指导两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希沃SEEWO公益组织提供的电脑,进行“大熊猫”的简易动画创作。凉山的孩子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体机辅助屏与授课端教师实时互动。制成品拍照上传到屏幕后,授课端的教师能够直接示范、点评。
由于四川大凉山地区的小学普遍缺乏专职的美术教师,学生们从未上过一堂真正意义的美术课程。通过一体机和录播设备为载体的教学,支教项目让孩子们体验前所未有的艺术乐趣。青少年宫(授课端)与大凉山的五所小学(听课端)虽然相隔千里,但是远程互动课堂平台却能让彼此紧紧相连。教育信息化技术突破了贫困地区硬件限制,打破了技术壁垒,使得他们能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意实践与创新精神。
我们的信息化美育创新,形成了青少年宫提供师资,公益组织提供技术,基地合作学校提供生源的三合一模式。线上支教推动广州本地与黔南、凉山两地区多所学校的远程常态帮扶机制,助力乡村学校打造特色远程美育课程,帮助欠发达地区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帮扶提升乡村老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亦让山区孩子真正感受到信息化教育的美好。
3 结语
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标志着教育信息化已从1.0时代迈入2.0时代,荔湾区青少年宫亦积极融入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浪潮。在教学方式上,从3D打印技术入手,推动新时代美育的信息化创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与信息化时代接轨;在教育传播上,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大众分享青少年宫的教学成果与经验。特殊时期,活用线上授课平台,推进美育的多媒介创新[4]。笔者主持设计的系列居家美育微课程,得到社会的认可,形成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合一的教育信息传播格局。此外,依托互联网平台,以线上支教的形式推动建立广州本地与黔南、凉山两地区多所学校的远程常态帮扶机制,让大凉山区的师生真正感受到信息化教育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