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022-03-16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思维

王 娟

(深圳市宝安区弘雅小学,广东 深圳 518102)

思辨能力即思考辨析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即通过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辨析文本,运用想象、推测、联系生活等方式深入思考,然后用语言表达自己阅读感悟的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课外延伸活动,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

1 以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全面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1.1 在阅读教学中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1)通过比较阅读,精准提问,实现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1]在学习完《刻舟求剑》 《我要的是葫芦》这两篇文章后,笔者设置了一个探究环节,问题是:说说你对这两个人物的评价。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找出他们的相似点:他们都失败了,一个是不懂得变通,另一个是不知道事物之间的发展是有联系的。之后,结合实际生活,得出我们在生活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事情的看法。在此环节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发展。

(2)通过课堂随机生成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文中描述“小鸟说飞了一百多里”,笔者让大家想象小鸟会飞过哪些地方,以此感受小鸟飞行的辛苦。有学生问:“小鸟真的飞了一百多里吗?”此时,课堂的随机生成让老师看到了培养思辨能力的亮点。老师继续引导:“是啊,怎么知道是一百多里的?汽车有里程显示,小鸟怎么有一百多里的概念的?”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经过讨论、交流,觉得应该加上“大约”,可以使句子表述更加准确。学生这种批判质疑的精神,值得保护。敢于质疑文本的语言,并且修正文本的语言,是思辨能力的具体表现。[2]

1.2 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推论的方法,让他们在课堂中学习运用[3]

学习推论,可以让思维更富有逻辑性、严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推论的方法,让他们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深入思考。首先是重新阅读,边读边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接着,整理信息,把信息列成表格、组成句段、画成示意图等等;然后,出声思维,面对整理好的信息,学生要有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思考;最后,修正结论,让学生思考后的答案更完善、更全面、更有理可依。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雪孩子》一课,设计问题:课文最后,为什么写“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文中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是,学生通过重新阅读,联系上文,就可以找到雪孩子救小白兔的相关段落,划出。提取相关的信息后,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出雪孩子救小白兔后化成了水。但是对于变成美丽的云,有的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判断出水经过蒸发变成云,变成了很多云。这个答案是片面的,表层的,需要进一步修正结论。这时,老师引导学生再次回归文本,阅读雪孩子救小白兔的过程。学生经过品读、交流,修正了自己的结论。雪孩子因为勇敢救人,心灵美,所以说是变成了一朵美丽的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运用推论的方法,品析文本,深入思考,发现了字面上看不到的文意,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1.3 启发孩子们发挥想象和联想,提升孩子们的思辨能力

创编童话、仿编诗歌等活动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可见,“从仿到创”是孩子们学习表达的一条重要途径。一年级下册课文《荷叶圆圆》是一篇语句优美、轻快活泼的散文诗。诗中描写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它成了小水珠的摇篮、小蜻蜓的停机坪……圆圆的荷叶在孩子们的想象中,有的变成了小蝴蝶的舞台,有的变成了螃蟹的格斗场,还有的变成了小龙虾的吊床……

1.4 利用导图引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导图并非只是单指思维导图,而是指所有对文本认知的可视化图像表格。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开展了“我思故我画”活动,通过画图表、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的形式让思维可视化。既能让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到关键的知识点,又能建立起联系,帮助他们更好地和文本“对话”,有效建立较多文本间的联系,并捕捉其本质关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文本学习中,通过表格型导图的构建,完善了对传统文化、传统习俗、传统建筑的关联性了解,并有了审美与传承认知。

2 以各种课外延伸活动为练兵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以教材为依托,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践活动为媒介,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与教材相结合,使思辨能力得到更有效地提升和发展。

2.1 拓宽思维,是思辨能力运用的“试金石”

每天,笔者利用课前准备三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课前轻松谈。运用多种形式,如:“课前小故事” “身边新见闻” “新闻大家谈”等进行思维拓宽,鼓励孩子讲清事实,大胆地表达观点,提升思辨能力。因为 “任何语言的任何一句话,它的意义決不等同于一个一个字的总和,而是还多点什么。”(吕叔湘)语言这种增值现象为学生思辨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在运用思辨能力的基础上构思出各具特色的文案和多种肢体语言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讲故事水平,也提高了思辨能力。

2.2 表达提升,是培养思辨能力的“突破口”

表达提升是带有实践体验性的语言模式,是思想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是可以通过表达后得以澄清和解决,或者让他人明了想法、决定。

于是,笔者利用专门的一节课时间组织学生“课堂大家谈”。有“辩论赛” “每周评比VCR” “超级演说家” “影视评论家”等活动,培养学生不断收集、综合、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不断完善理性思维。尤其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要向对方质疑问难,以达到破人立己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思辨力。[4]在辩论活动中,对“学生该不该参加课外辅导班”等话题展开辩论,正反双方阐明观点,阐述相关的论据,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逻辑思维更具缜密性。在班级开展“影视评论家”的活动,学生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对剧中感兴趣的人物进行点评,结合自身说说感受,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3 演绎诠释,凸显思辨能力个性化的“放大镜”

演绎诠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表演,学生可以深刻地领悟文本情节,体会人物的情感。在低年级,笔者开展了“小小演绎家”的活动,利用音乐、舞蹈、对话等形式,通过让学生创造性地表演不同的内容,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发展了思辨能力。例如:在《一分钟》的课本剧表演中,孩子们更加明白了惜时的可贵性,甚至有的孩子还无师自通地明白了“蝴蝶效应”的原理。

2.4 生活提炼,打磨思辨能力敏锐的“测温计”

在提升思辨能力的同时,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剁,丰富学生的心灵体验,为此,笔者适时地开展“生活观察家”的形式,让语文实践活动回到人类的语言赖以存在与发展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

如针对深圳的快速发展,引导学生开展了《美丽的深圳我的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分组去调查,深圳的人民是怎样勤劳致富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名优特产等,并在全班交流。这一活动,既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我们为家乡该做什么怎么做?思辨能力使得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小课堂”中生根,在“大课堂”中发芽、开花、结果。

通过以上这些扎实的课堂训练及课外这些喜闻乐见的活动,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发展,思辨能力得到了提升,为将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