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实践路径

2022-03-16邹思良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灌输启发性理论

邹思良

(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1 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性的基本内涵

从词源出发,灌输的本意为将水流引向所需的地方,随人类社会发展灌输的内容由水流引申向思想、知识、观念等物。“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无一不表达着一定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性,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功能体现”。[1]这里我们所探讨的“灌输性”从定性研究角度而言可以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向社会成员思想意识领域进行由外而内引灌输送的性质,这种性质体现在思政活动的全过程”,而要准确把握这一性质,就需要厘清“灌输性”的理论发展、价值指向、主要特征。

1.1 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性的理论发展

从理论发展脉络而言,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意识无法自发产生,“任何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必须由外而内的灌注到社会成员的头脑之中”,[2]灌输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重要组成,大致经历了理论萌芽、成熟应用、中国化创新发展几个阶段。“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马克思、恩格斯在探索革命理论与工人运动的实践关系过程中阐发了关于灌输的思想。列宁则在此基础上,结合俄国革命运动实际提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4],将灌输理论系统提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灌输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革命建设时期用进步思想建设军队、团结人民,贯注先进思想,宣传马列主义;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形势,提出“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5],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提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人民群众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在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6],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进行灌输。

1.2 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性的价值指向

从价值指向意蕴而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上层建筑,反应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会自发生成,需要党和国家将理论内容灌输到学生中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管理服务、文化建设等各种方式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持发展。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人们的思想领域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不来占领,资本主义的思想便会来抢占。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致力于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学生,既可以使其清晰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和民族大任,在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交织渗透前保持清醒头脑,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是非曲直判断,凝聚价值共识,将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国家社会层面当前的发展大事件,用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引领当代大学生,为其解答当下,使其置身历史,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具体而言,整个灌输活动的旨趣便在于学生对灌输内容的知、情、信、意、行转化,掌握先进思想武器,坚定“四个自信”,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渊源、演绎逻辑、发展趋势的纵深把握,强化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1.3 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性的主要特征

从主要特征而言,灌输的性质融通于整个思政活动始终,政治性、系统化、科学性、开放性是其特征的主要表现。

从主要特征而言,灌输性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主要表现为系统性、科学性和开放性。鲜明的政治立场,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以培养时代新人为主要任务,在抵制西方意识形态侵袭中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信仰,以深厚情感和彻底理论赢得学生。突出系统理论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党和国家发展实践经验总结中不断创新,“作为一种正向价值分享,统一于学生质疑检验自身认知的探索之中”[7],需要将教学体系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深度结合,以系统化的形式展现出理论底气和理论创新。注重内容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约,在不同历史阶段各有其特点,时代的强音、彻底的理论而非套话空话才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注重内容从实际出发,围绕关注服务受众,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才能增强理论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反映时代特点,当下人们思想领域呈现价值观念多元、价值理念叠加的特征,要求理论内容紧跟时代步伐、保持开放态度、关注前沿问题,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过程中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梳理世界历史发展脉络,总结我国发展经验,不断深化理论阐释力度、增添理论解释效度。

2 思想政治教育启发性的基本内涵

回溯东西方教育学史,不难发现启发教育无论作为理念、原则、方式都是一个主流,启发原意为“开导指点使之有所领悟”。思想政治教育启发性主要指“在遵循受教育者认知规律和需求的基础上,引导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并主动进行知识探究和问题解决”[8]。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与个体水平也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的存在也是启发的空间。隐性的而非显性的、间接的而非直接的、问题的而非答案的启发性教育往往将知识、思想、价值蕴于无形之中,引导受教育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在思想意识中建构强化自我认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启发性的基本内涵需着重把握其现实境遇、功能指向、重点要求。

2.1 思想政治教育启发性的功能指向

从功能指向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启发性在于如盐在水、春风化雨。这种启发功能要求既关照现实又守正创新,以此促进学生的品德意识养成、价值理念生成、全面发展达成。激发学生主动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主观能动性使人自主选择行为并且趋利避害,启发学生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创造力,使之主动探索人生意义,提升思想道德情操,完成被动接受到主动转化的过程,在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融通中、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认识改造世界;引导学生价值理念,价值理念是学生发展成才的指导图景,很大程度上影响决定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价值理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隐性的过程,这需要在融入学生生活日常、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深入调查取证的基础上,进行长期持续的思想感染、环境熏陶、切实印证等广泛又具有针对性的启发性教育,使学生在认知发挥个人价值的同时全面实现个体社会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无论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都需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主体性从学生现实发展需要出发,促使学生在自我成长和现实驱动的条件下,不断锐意进取、激发潜能,将理论教育同劳动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立足当下放眼世界,树立宽阔人生世界观,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2 思想政治教育启发性的重点要求

在现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启发教育应当着重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的把握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积极与社会国家发展需求相适应,这需要将启发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增强教育主体理论自觉、培养教育对象问题意识、优化教育内容整合设置。不断提升教师理论自觉,“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9],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导和知识价值传递的先导,教师的政治立场、理论素养、角色认知、责任担当决定了教育效果,教育者应坚持教学相长先受教育,关注理论发展前沿和现实社会热点,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深度和理论阐释力度,优化教学呈现;重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的发现提出既是解决问题的先行条件,也是学生践行理论的过程,围绕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启发引导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思维习惯,将教学内容内隐于探讨式的教学过程之中,引发师生情感共鸣,实现自身自觉的知行转化,最终树立问题意识形成批判思维;持续优化教育内容设置,启发教育的内容和灌输教育的内容从实质上讲是一致的,都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这个根本问题的,优化教育内容既要反映中国改革发展实际,展现中国智慧和力量,也要关照学生实际利益和客观需求,在掌握分析学生思想动态和实际行为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同学生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并映射到日常生活之中,满足学生在学业发展、人际交往、心理情等方面的需求。

2.3 思想政治教育启发性的现实境遇

启发性教育无论作为理念或是方法,在自然科学或人文社科教育中都备受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其启发性也有所限定,更加侧重思想道德塑造和政治价值引领。当前世界多极化、价值多元化、信息碎片化的态势愈演愈烈,这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思维行为习惯,也影响着人们的是非价值判断和日常情感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启发性在实践中被要求适应网络信息时代、满足受众成长需求、解答现实矛盾问题。具体来看,受网络信息时代的影响,教育对象通常紧跟时代潮流、观望舆论动向,以全球视野参与各种思想观点的交流交锋交融。他们在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方式、体量等方面并不比教育者处于劣势,面对这样的情形,启发性教育不得不通过设置情境、提出议题、比较鉴别等方式来还原事实的发展过程、展现理论的现实关照,使受教育者在追根溯源求真务实中得出自我确信的认知;教育对象具有适应发展的现实需求,高校中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他们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对各类纷杂、碎片的信息,由于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的欠缺,往往无法对社会热点、舆论焦点、意识形态难点进行客观甄别分析,从而产生思想困惑,这需要坚定有力的声音、积极向上的榜样对其栽培和启发,在历史纵深比较中增强“四个自信”;解答现实矛盾问题,大学生在主观愿望同现实社会的差距中、理论学习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适应社会要求同自身发展状况的差别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心理的困惑挑战,面临一系列思想的引诱侵袭,这需要教育者剔除简单粗暴的灌输教育,启发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矛盾,区分矛盾性质、理清矛盾动因,根据不同矛盾采取不同处理办法,在潜移默化中择善而从。

3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实践路径

灌输性与启发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偶范畴,“灌输是启发的原则和目的,启发是灌输的实现形式,二者的有机融合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必要前提”[10],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遵循。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指向家国情怀、品格塑造、专业伦理、科学精神,结合医学院校专业特点则表现为医德医风、医者精神、尊重患者、人文修养的培养与提升,这需要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准备阶段、教学过程阶段、教学评价阶段将灌输性与启发性有机统一起来。

3.1 扣主题解困惑改方法,做足教学准备

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充足准备是整个教学活动顺利运行并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也是课程思政提质增效的重要基础。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需要在教学准备中紧扣时代主题、解答学生困惑、改进教学方法。一是突出时代主题,围绕特殊时期医学和医学专业的新特点,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清党领导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和成就;讲清党和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新要求;讲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下,医疗卫生事业的“危”与“机” “变”与“不变”;讲清医学专业的新发展,将学科专业的前沿问题有机融入教学;讲清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理论阐释和思想解惑。二是关照学生诉求,“以学定教”是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学生都具有成长成才的需求,医学院校学生长期接受医学和人文方面的训练,将医学知识理念精神和人文信念价值情怀有机融合,因人而异、因时而为、因势而新地满足学生成为社会国家医卫发展的需要。三是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善用新媒体技术,结合人工智能,运用AR和VR技术搭建虚拟教室、开展情景教学,实现人机互动、赋能教学活动;善用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差异和问题类型差别,灵活交叉运用讲授法、案例法,专题法、讨论法等,使教学活动棱角角度、情义饱满。

3.2 提高度展深度显温度,强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授业解惑和塑造价值的关键环节,强化教学过程必须在“理”上下功夫。提炼医学知识中的“思政质料”,融通政理、学理、情理,提升高度、展示深度、显现温度。一是政理阐释提升高度,任何淡化政治都会影响国家长治久安和国家命运前途,加强“政理阐释”旨在增进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教育者在教学过程要增进政治认知、坚定政治信仰、培养政治能力。在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政策方针的基础上,结合医学专业,融入政治理论和政治内容;旗帜鲜明坚定政治信仰,运用专业技术知识同不良社会思潮作斗争;强化学生从一般性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拓展学生政治视野,增强学生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二是学理解释展示深度,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1],学理解释的要义是以理服人而非以势压人,在此过程中坚持理性与德性相统一,造就培养人而非工具。将专业知识的理性之真、德性之善、思维之妙充分融合并演绎呈现。三是事理诠释显现温度,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认知和人类社会本身都源自生活生产实践,将抽象化的专业知识转换为深切感知的生活日常,取材生活讲明生产原理、生活哲理、为人道理,显现实践温度,以具象化生活形态帮助学生获得理解知识,实现情感价值认同升华。

3.3 重实效明认知固行为,改进教学评价

课程思政评价应当围绕“教与学”,聚焦人才培养效果,对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教学效益作出正确价值判断。

一是立足教化效率,教化效率是教学的产出比,关注教学效果的同时不应忽视教学投入方面。“满堂灌”和“四面启”都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高效率,坚持“精”而非“多” “深”而非“泛” “实”而非“空”,精确适当挖掘、提炼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和专业知识的内在逻辑相契合,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引导价值培养能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二是着眼内化效果,依据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思想的塑造、行为的外显都依赖于内化的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强调的内化效果,落脚点在学生学会什么而不是教师教出什么,要以来学情和思想动态为重要指标考验学生理想信念,以学生言行状态为关键依据考量其价值理念、以学生道德荣辱表现为基准考察其道德观念。三是聚焦外化效益,外化效益更多关注的是知行问题,在科学解释世界的基础上进行有意识地改造世界,教学评价要关照从为什么转向怎么做。考查学生是否以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作为做事的准则和方法,体现公益性、社会性的实践活动中,如课堂过程、志愿服务、临床实训等。当然,外显的行为也可能是一时的表现,其是否具有稳定状态,就需要扩大对这种行为考察的范围、延长考量的时段,以动态方式评价该行为是否向习惯转变。

猜你喜欢

灌输启发性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谈舞蹈教学中启发性语言的运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