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专业学生就业路径探索

2022-03-16蔡德敏刘好雨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毕业生人才农业

蔡德敏,胡 平,刘好雨

(扬州大学 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涉农高校作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应当提高为服务乡村的能力,同时需加强涉农专业学生就业平台建设、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联系,为涉农毕业生提供全面、优质的就业选择。

1 乡村人才需求与现阶段高校人才类型不匹配的现状

当前涉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乡村振兴产业需求不匹配、不契合,毕业生不能很好适应市场需求。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新需求

1.1.1 需求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人才

农村产业中,无论是生产、经营、管理阶段,都需要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人才,目前农村大量存在农技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的现象,难以对当地农技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更多人才被引入城市,导致需求的缺口进一步被扩大,很大程度制约了农村产业的发展,使其长久陷入人才专业化程度低、发展模式落后的局面。因此,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有效驱动力,需求量极大。[1]

1.1.2 需求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将农村产业与新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农业加速发展的重要法宝,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生产环节上,引入新品种、新种植养殖模式;经营环节上,运用前沿的营销理念和模式;销售环节上,善用“互联网+”引领的新型供求关系。这些方式都将有效助推农业现代化。为此,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1.1.3 需求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现如今,乡村需要的是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振兴是经济、文化、生态等全面振兴,在人才需求上具有多元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种养型的农业单一模式将逐渐转变为复合型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体验式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逐渐登上舞台。仅仅重视经济效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因此需要具有多学科思维能力的人才,帮助促进农业经济转型的同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特色文化、兼顾生态文明建设。

1.2 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我国农业类高校的人才供应与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需求的矛盾逐渐凸显。在农科课程的教授过程中,重点仍是以落后的粗放式农业发展为主,忽略了当今农业对现代化、信息化的需求。其次,由于教育过程的滞后性,学生很难与时俱进地了解到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新理念。再次,教育过程中缺少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味注重传统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仅仅是在记忆知识,在后续工作中常常只能循规蹈矩,无法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的源动力。又由于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往农,了解真实情况,导致实践经验不足,难以培养起参与农村实践的兴趣和意愿。[2]

2 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涉农专业毕业生往往盲目追求所谓的“高质量就业”,部分学生认为只有考公考编才算是高质量的就业。此外,由于没有进行过实际情况的了解,许多学生对农村的印象较为片面并存在偏见,对“乡村振兴”认知不多,“知农、爱农、乐农”的思想不够深刻。[3]他们认为去往农村无论工作环境、薪资待遇都较差,还缺乏一定的制度政策保障,从而打消了乡村就业的念头。同时,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同感较差,从内心抗拒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3 探索实现涉农毕业生和地方农村产业双赢的方式

3.1 将价值观引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就业而言亦是如此。使涉农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导向,对引导其就业和参与乡村振兴大有裨益。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普及更多关于乡村振兴的时事消息;充分发挥思政课关于此方面内容的讲解介绍;亦可以邀请优秀农村产业企业家或是农林人才,通过讲座、答疑等方式,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兴趣。可以鼓励老师和学生把握机会参与实践,将高校教师与学生引入“希望的田野”,拓展教师与学生对乡村的认识,做到真正了解乡村、理解农村,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农村,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梗阻。

3.2 继续完善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理应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重,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并重。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培养出高质量、责任心强、有理想有抱负的综合型人才。高校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设一些新型课程,目的在激发学生去往乡村的动力、增强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可以更多地将校外实习地点选在农村产业,与当地企业、政府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可建立一套完整的乡村实习体验制度,使学生日后更快与地方产业接轨。[4]此外,大力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增强业务能力,兼顾科研与教学,优化硕士、博士研究生培育模式,助力培育高层次人才输送向乡村。可以加大力度引进、邀请其他学科教师,如机械类、计算机类等等,以便将农科与其他学科更好地结合并最终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3 多方协同建立健全配套就业保障制度,构建优质就业平台

应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加强政府、企业、高校三者联合,建立健全保障制度,出台相关关照政策,为农科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在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给予补贴和关照。在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确保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与输送的同时,为当地企业、农村产业带来新人才、新契机,注入创新力量。优质配套政策的扶持有利于让农科毕业生免除后顾之忧,更有信心、有底气地投身乡村振兴建设,也让他们在去往乡村后能“留得住”。[5]同样,优质就业平台的建设也能很大程度上帮助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更客观、全面、深刻地了解乡村农科工作的全貌,摒除了传统的偏见,也直接为学生搭建了与当地农业产业沟通的桥梁,更直截了当地宣导加深学生对三农问题以及将来工作情况的认识。

3.4 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助推乡村振兴

现如今农业发展迅速,技术、品质、养殖种植方式更是日新月异,农村需要不断革新发展,仅靠当地农技人员自身是不够的,需要更多人才把技术和理念“带进来”。高校的一大职能,正是科研创新。高校向乡村输送人才的方式也并不局限于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农业仪器设备、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都时刻需要更先进、更科学的技术支持。学生参与科研,将研究成果带去乡村,从而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也是高校支持乡村振兴的一大举措。因此高校可与企业、政府合作,建立科研工作站、科技示范教学基地,用创新驱动发展,多角度、全方位地助力乡村振兴,共建新农村。

4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道路宽广,但也有更多的风险和挑战,高校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就业心理,改进人才培养方略,多方共同合作,以求让毕业生有热情、有兴趣、有信心地投入乡村振兴的建设中去,成为乡村需要的优质人才,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注入动力。

猜你喜欢

毕业生人才农业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