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醇雅派与填词入门摭谈

2022-03-16汪政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姜夔填词词人

汪政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上海 200031)

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精美的文体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至今吸引着为数众多的欣赏与研究者。然而,目前词坛的创作活动显得相对冷清。同时,关于填词技法的研究并不多见,关于初学填词者习学取法对象的研究更是稀缺。一种文体若欲长盛不衰,欣赏、研究与创作诸环节皆不可或缺。当下也不乏拟学填词而不得门径者。初学填词者习学取法对象的研究较少,显然与兴盛的词学研究现状不符,也不利于词学的进阶发展。所以,在此拟结合前人的观点来谈谈关于初学填词的门径问题。

一、填词与读词之关系

关于填词,前人已有不少理论总结,初学者应作相应了解。但近人蒋兆兰认为:“作词当以读词为权舆。”[1]4629可见,学词须由作品文本入手,不可局限于理论学习。所谓“学填词,先学读词”[2]4415。研读作品能形成对词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创作能力。

其实,学习任何一种文体的创作,都需要泛读与精读的结合,合集与专集的结合,学填词也不例外。没有泛读就无从选择精读的对象,没有精读就无法深化泛读的效果;不读合集难取诸家之长,不读专集弗得入门之要。具体说来,学习合集可以转益多师,易于造就多样风格。一位优秀的词人为了驾驭不同的题材和表现对象,为了探索艺术的各种可能性,为了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必须具有多副笔墨。然而,这是入门之后才需考虑的。填词初学者,可先泛读些词选,进而精读一家之作,将其作为自己的取法对象,尽可能穷尽这位词人之所长,并内化为自身的特色,如此才易于形成一种主导风格。这点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具备一定风格的作品才可能为读者所喜爱,至少是一部分人的喜爱。所以,虽然可供观览的词选不在少数,然欲升堂入室,仍须精研一家之作。此外,阅读的作品再多,如果没有精读所形成的长期记忆,对创作的帮助终究有限。纵使才高八斗,对小令长调的创作要领、词体特征了如指掌,但若没有烂熟于胸的具体作品,恐怕也不足写出高明之作。那么,通过模仿他人的作品来开启自己的创作之路算不算一种剽窃呢?其实,世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脱离继承的创造。善于创作者必善于继承,不善继承者必不善于创作,正大光明的借鉴和偷偷摸摸的抄袭是两码事。

任何一种事物或说法,人往往倾向于对最初所接受的产生较深的印象,一旦有了某种成见,后来就不易再接受其他观念。近人夏敬观说:“凡学为文词,入手门径,最为紧要,先入为主,既有习染,不易涤除。”[3]4586由于精读对象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日后的创作,实乃填词入门之关键,因而,辞受取舍不可不慎。论者以为一位词人的作品须满足三项条件,才有资格成为初学的取法对象。第一,其词的质量必须一流,即起处要高;第二,其传世作品须达一定数量,如太少便难以达到学习目的;第三,其词须具备值得学习的典范性,从而为今后的创作活动奠定基础。

然而,历代词家林立,取舍并非易事。逐个权衡过于繁琐,势不可行。幸而,每个时代的创作水准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如果时代的整体创作水准不高,便难以产生所需人选。纵观古今文坛,成就极高者大多不仅得力于超凡的个人才华,还需得力于所处之时代,唯有借助时代和自身两方面的合力,才能孕育出俯仰千古、垂范后世的文学天才。既然如此,不妨先确定词的创造高峰,再从中选择,可事半功倍。词,被誉为有宋一代之文学,当时不仅文人墨客,且上至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下至贩夫走卒、家庭主妇,皆有词家。创作队伍之广大几乎涵盖社会各阶层,传世作品达21 055首(据唐圭璋编《全宋词》和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统计),作家1 493人;传世别集313家(据王洪主编《唐宋词百科大辞典·典籍》统计);存词100首以上的51人(依王兆鹏《唐宋词史论》统计),名家辈出;作家作品的数量如实反映了词在宋代的繁荣。因而,在整个词史上,将宋代视为顶峰应毋庸赘言。

二、宋词分期和流派之争

宋词有南、北之分,两者一脉相承,又各具特征。就质量而言,两者难分伯仲。清人刘熙载说:“北宋词,诗中之风也。南宋词,诗中之雅也。不可偏废,世人亦何必妄为轩轾。”[4]3720既如此,不如考虑何者易学。首先,北宋词用语尚不尽规范。清人焦循说:“秦少游《品令》‘掉又臞,天然个品格’,此正秦邮土音,用个字作语助,今秦邮人皆然也……古人自操土音,北宋如秦、柳,尚有此种。南宋姜白石、张玉田一派,此调不复有矣。”[5]1492刘熙载也认为:“北宋兼有俚词,间有伉语。南宋则一归纯正,此北宋不及南宋处。”[4]3720方言俚语无疑是今人学习的一道障碍。不少人认为“填词之道,须取法南宋”[6]3510。清人周济说:“南宋有门径,有门径故似深而转浅。”[7]1645具有一定规律和路数的事物当然更容易学。由此而论,无论两宋词孰优孰劣,仅就易学而言,南宋是首选。此外,就前文所列数据,北宋词人数占两宋的26%,而南宋占74%,作品数量也大约为1∶3。同时,南宋在词调的数量和词的内容、技巧等方面均有超越北宋之处。故而清人凌延堪说:“(词)具于北宋,盛于南宋。”[6]3510不可否认,南宋词相比北宋确有发展。

南宋词人虽众,但大致分两派(因划分标准的不同,历来对宋词风格、流派的划分亦有多种说法,例如许德楠据宋词的发展将其分为“婉约、豪放、醇雅”[32]41-43三个阶段,也颇具代表性),一是以姜夔为代表的醇雅派,其审美特征以优美为主;二是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辛派(又称豪放派),其审美特征以壮美为主。凌延堪说:“(南宋)有两派焉。一派为白石,以清空为主……一派为稼轩,以豪迈为主。”[6]3510关于两派的优劣得失,自古臧否迥异。针对有失公允的门户私见,刘熙载说:“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各从其类爱之,强论得失,皆偏辞也。”[4]3693平心而论,两派各有所长,伯仲难分。

既然如此,便须考察哪派较为易学。试看辛派之代表人物辛弃疾,前人对学习辛词有不少意见忠告,如近人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8]4250再如清人陈廷焯说:“宋词有不能学者,苏、辛是也,”[9]3902“学周、秦、姜、史不成,尚无害为雅正。学苏、辛不成,则入于魔道矣。发轫之始,不可不慎。”[9]3902上述论者俱深谙填词之道,有发言权,可见辛词之难学。至于辛派的其余词人,如刘过、陈亮等,虽足以成家,但相比稼轩,成就仍是有限。近人冯煦说:“龙洲(刘过)自是稼轩附庸,然得其豪放,未得其婉转。”[10]3592陈亮词略显直率浅露,部分篇目有气无韵。正如陈廷焯所说:“稼轩同时,则有张、陆、刘、蒋辈,……然愈学稼轩,去稼轩愈远。”[9]3969可见,辛弃疾于该派中特立超群、独占鳌头的地位。其余诸人,无论词的质或量,皆难与其分庭抗礼,故无须考虑。此外,辛派词虽然豪情激荡,撼人心魄,但成天金戈铁马、虎帐谈兵,毕竟不是什么赏心乐事。

三、简说醇雅派

“醇雅”一说初见于清人汪森为朱彝尊《词综》所作序文:“曲调愈多,流派因之亦别。……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炼,归于醇雅。于是史达祖、高观国羽翼之。张辑、吴文英师之于前,赵以父、蒋捷、周密、陈允衡、王沂孙、张炎、张翥效之于后。”[16]2虽然,汪氏在此视姜夔为醇雅派鼻祖有待商榷,因为该流派的一些风格特征早在北宋周邦彦的作品中就已初露端倪,但姜夔作为该派的代表人物确是众望所归。醇雅派的核心即“雅”,那么何为“雅”?“雅”是与“俗”相对的概念,两者之间包含等级的划分以及审美意趣的对立,“雅”带有正统的属性,属于精英文化,“俗”带有粗陋的属性,属于大众文化;“雅”指高尚脱俗的境界,“俗”指浅显自然的境界。“醇雅”之说的确立,虽与汪森、朱彝尊等人鼓吹不无关系,然而宋词之有“醇雅”一派亦为不争的事实。该派所以能自成一格,主要在其作大多长于通过内敛独省、冷峻空灵的方式静观世界,与之前的词作相比,表达方式愈加含蓄蕴藉,语言组织更趋细腻精致。其作大都精雅纯美,艺术造诣极高,历来被目为词家正宗,并有“扫除野狐,独标正谛”[6]3510的功绩。虽然,醇雅派的作品在气势的雄大、境界的开阔方面有所欠缺,但该派词人注重艺术技法的继承和发展,在词的形式、语言等方面作出了新的总结。从词史意义而言,以“雅”为趣的醇雅派之出现是宋代词体演化的重要阶段与必然结果,堪称宋词殿军,是宋词由俗趋雅的完满总结。

然而,后世对醇雅派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一是以为醇雅派既为雅士高人,其作必乏男女之情。事实并非如此,正所谓诗言志、词缘情,有宋一代,各阶段、各流派的词人都留有大量柔情凄美之作。只不过或以媚语为之,或以硬语为之,或以雅语为之。例如吴文英的《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齐天乐·烟波桃叶西陵路》等作,缠绵悱恻,俱是儿女私情。二是以为醇雅派既为文人墨客,其作必乏英雄之气。事实上虽然该派阵营中鲜有投笔从戎之士,但才子亦有雄心在。例如姜夔《永遇乐·北固楼次稼轩韵》、吴文英《木兰花慢·紫骝嘶冻草》等词都写得英气豪迈、清刚顿挫。

四、取法醇雅派的原因

(一)作品的题材内容

纵观后世词评词论,可以发现推崇醇雅派的人较之辛派更多。这固然由于辛派词在艺术上难于效仿,更是由于后世词人大多是静坐书斋的普通读书人,并非驰骋疆场的勇武之士,未能经历辛弃疾式的戎马生涯或抗金恢复的战争年代。因此,对其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的作品不易产生共鸣,而醇雅派作品营造的清空骚雅的意境,才更为多数读书人所向往。这完全可以理解,但也有人认为这种现象不正常,于是提出批判,主要指责醇雅派的作品所反映的生活面过于狭窄,只是骚人雅客的文字游戏而已。然而,作品所反映生活面的广度是决定其价值的依据吗?未必如此,众所周知,李白的《静夜思》写的只是单纯的游子思乡之情,并无丰富的生活内容,而他的《艳歌行》(翩翩堂前燕)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则具体、丰富得多。然而经过历史的选择,《静夜思》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艳歌行》却从未获得如此赞誉。可见,不能以反映生活面的广度来衡量文学作品的优劣。而且,如果以此标准来衡量,则辛派作品所反映的生活面事实上更为狭窄。因为,辛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抗金复宋为主题的战斗词或“爱国意识的不断增强”[33]23-29的爱国词。然而,战争毕竟只是历史进程的特殊阶段,持戟从戎、为国捐躯毕竟只是少数人的经验。那么,以特殊阶段、少数人的经验为题材的作品,其所反映的生活面不就更加狭小了吗?当下正值和平年代,随着战争和革命的渐行渐远,醇雅派的作品必将更得人心,这也是时代使然。虽说艺术成就是创作者选择作品的第一标准,但并不是说可以对作品的题材内容毫不介意。创作者应该尽可能选择那些题材内容对今后创作实践更有帮助的作品。就此着眼,大部分创作者有理由偏重醇雅派的作品。

(二)语言的典范性

填词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创作活动,其中有许多需要注意的环节,然而首先应当重视的便是语言表达。因为词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词的唯一载体,也是作品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如何做好语言表达,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作为初级创作者所要记住的,只是竭尽全力将文句写得优美、漂亮,尽可能选取富有美感的意象和词汇。那么,什么样的意象和词汇富有美感呢?现成答案就在醇雅派的作品中,该派词人对于精美意象、词汇的追求可谓不遗余力,其精雕细琢的语句正为学习者树立了不可多得的典范。此外,“陌生化”也是作品语言的重要审美特征。所谓陌生化,是指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例如古代诗词中的代称,就是对语言“陌生化”的一种有意识的追求。如,月亮要用玄兔、婵娟、玉盘等词汇来代替,荷花要用芙蕖、芙蓉、菡萏等词汇来代替。代称作为一种修辞法不是为了新奇而新奇,它是为了破除司空见惯的日常语言的壁垒,通过新奇令人从日常的漠然麻木中惊醒兴奋起来。代称在醇雅派作品中的使用频率可谓空前绝后,证明该派词人对于文学语言陌生化的探索业已系统化。语言陌生化需要掌握分寸,过分了便会造成艰深晦涩的问题。但是,对于初学填词者而言,首先应致力于语言的陌生化,先做到能够将语言写得新奇、深奥,而后再去考虑通俗流畅的问题。学习文学语言的真谛在于:从不平凡走向平凡,而不是从平凡走向不平凡,因为从平凡出发只能走向平庸。醇雅派的词作符合文学语言表达的审美规律,故而具有典范性,而学习典范性的作品更能为入门者提供便捷。另外,有人认为醇雅派的作品用典频繁、字面艰深,难以理解,因而不适合初学者。其实不然,在艺术领域往往存在这种现象:看似容易的不一定好学,看似复杂的,只要方法得当却能加以模仿。王国维所说:“近体诗易学而难工,古体诗难学而易工。小令易学而难工,长调难学而易工。”[8]4251即从一个侧面说明这种现象。北宋词的浑然天成、辛派词的胸襟性情,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人为可以学习的。其实不独在艺术领域,世间万物大多如是:人为的、刻意的东西容易效仿,而随性的、自然的事物反而不易效仿,因为前者有痕迹、有标准,而后者倚仗胸襟气质,没有痕迹和标准。有时非但不容易学,学不好或许还会带来贻害。陈声聪便认为:“苏、辛二家词,佳处在其华妙韶秀,不在其旷放,学者往往未得其好处,先得其坏处。 ”[30]170

(三)作品的艺术构思

醇雅派词人很注重作品的局部构思,即善于从小处入手,以化整为零的方式来组织全篇。由此还招致不少非议,例如宋人张炎评吴文英的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23]259这一论调恰恰证实了其作注重局部的构思特征,而这一特征又恰恰值得学填词者效仿。缺少创作经验的人可能以为艺术构思一定要从大处着眼,要由整体到局部。此类观点或许不错,但绝不适合入门者。多数情况下,诗词创作应该脚踏实地、积少成多,一句一句地推敲,一段一段地磨合。清代诗人龚自珍有首题为《梦得“东海潮来月怒明”之句,醒,足成一诗》的作品,从题目可知,作者梦到一句话,醒后便以此为据作了一首诗。龚自珍还有《铁君惠书有“玉想琼思”之语,衍成一诗答之》一诗,也是仅据“玉想琼思”一语衍生而成。有经验的创作者才能了解,在古典诗词创作中,从一句话、甚至一个词为起点,推演出整篇作品的做法才是常规操作,哪来那么多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的天才。有鉴于此,醇雅派词人由小及大、注重局部的艺术构思特征应该引起初学者的重视。

(四)作品的整体成就

南宋醇雅派取得了不俗的艺术成就。北宋除了柳永、周邦彦寥寥数人外,词大都是文人的游戏之作,直到南宋才出现大量以填词为主要创作活动的专业词人,其中尤以醇雅派词人居多。近人陈声聪说:“余以为南宋姜、史诸公一时才杰,遭时板荡,忧生悯世,亦有若干灿烂光辉不可磨灭之作品。……自由发展,势有必然,且对后来六七百年之词学,影响极巨,非有大力,曷克有此?”[30]52譬如姜夔,终身未仕,精通音乐,工诗词,自度词调17首传世,对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在众多专业词人的精心雕琢下,作品愈加精致雅正,再加之艺术上的继承发展,使醇雅派之作在艺术上呈现后出转精的趋势。例如吴文英的《八声甘州》: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这首咏古之作,以奇情壮采的辞藻、气骨甚遒的笔法写西施、夫差故事,抒发深沉的历史虚无感。全篇用字精警雅正,作者在文字锤炼上投入的功夫可想而知。譬如,以“腥”字形容花可谓奇绝生新,逗人遐想。“送乱鸦斜日落渔汀”,一个“送”字,可谓神笔。“送”在这里是目送的意思,但如果换成“看”“望”等字,效果便大打折扣。“秋与云平”,一个“秋”字更为奇绝,何谓秋与云平?秋本是季节,而非实在之物,如何能与云齐平呢?然而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文字之美的奥妙所在,也是词人所追求的那种看似难以言传实则有意为之的独特效果。从结构而言,全篇笔笔皴染,层层递进:上阕从苍崖古木、云霭烟霞,写到藏娇的金屋,霸主的宫城;下阕似议论而实乃感慨。倚危栏,眺暮景,归鸦绕树,斜照渔汀,幻境沉思终归现实,读来不禁令人感喟良久。全篇典故频繁而巧于化用,处处可见匠心独具的精妙编织。“天坠长星”采用山谦之《南徐州记》古有陨星成山的传说。“幻苍崖”二句化用李白《西施》诗“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句意。“名娃金屋”袭用《汉武故事》金屋藏娇故事。“箭径”二句来自范成大《吴郡志·古迹一》记载的说法。“酸风射眼”袭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关东酸风射眸子”句意。“腻水染花腥”化用杜牧《阿房宫赋》“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句意。“时靸”二句所言亦见范成大《吴郡志·古迹一》记载。“宫里吴王沈醉”化用李白《乌栖曲》“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句意。“倩五湖倦客”二句所言见《吴越春秋》所载范蠡功成退隐的故事。作品在文字锤炼的功力、谋篇布局的老练、用典隶事的浑成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准,明显对前代词人有整体性的超越,而此类作品在醇雅派词人的词作中仍为数不少。唯有艺术水准上乘的作品才能给予学习者一个良好的示范以及一个高的起点,有助于学习者的后期创作。这其中的道理其实不言而喻,我们今天学习古典诗词的创作,很大程度上需要采取模仿的方式。既然是模仿,就需要一个好的榜样,如果模仿的对象原本就一般,那结果可想而知。

(五)作品的数量

南宋醇雅派的作品传世数量颇多(后文在谈及具体词人时会列举相关数据予以说明)。作品必须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学习者才能有充分的空间去拓展自己的创作武库,才能够在日后的创作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不至于落入捉襟见肘、黔驴技穷的窘境。

五、醇雅派作品的赏读

历来对醇雅派诟病的主要原因是其作品相对难以解索,那么今人在赏读中需要注意什么呢?首先,要读懂醇雅派的作品,必须正确理解“雅”的内涵。大体而言,该派作品格调高尚,善于借助《楚辞》香草美人绮丽隽秀的形象和语言,寄托兴观群怨的怀抱,符合儒家道统和传统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明白了这些,才能正确理解醇雅派作品中的某些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其次,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语汇和古代典故。醇雅派的词作以丰富多彩、新奇生僻的辞藻和典故见长,因此对读者的文史知识要求较高。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难读,为何仍要选择醇雅派作为填词者的取法对象呢?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为了读懂作品而进行的学习和积累,正是今后创作实践最好的准备。古代文词和掌故等要素,是填词以及一切古典诗文创作不可或缺的基础。并且,阅读与创作对于词汇典故的要求不可同日而语,后者的标准远高于前者,对今人而言,古诗词创作的难处主要在于词汇、典故的匮乏,这是有志于此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如果连阅读障碍都不能克服,更遑论创作呢?

六、醇雅派取鉴的代表人物

在确立以醇雅派为初学填词之取鉴对象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对该派诸名家予以梳理与比较,循此探究哪些词家的作品最宜作为初学填词者的入门读本。近人江顺诒说:“(词)至南宋,白石、玉田始称极盛,而为词家之正轨。……竹山、竹屋、梅溪、碧山、梦窗、草窗,则似中唐退之、香山、昌谷、玉溪之各臻其极。”[11]3227虽然该派名家辈出,但最为后人推崇的还要数姜夔与吴文英。王国维认为:“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8]4249因此,不妨先考察姜夔和吴文英两家。

(一)姜夔

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据王兆鹏《唐宋词史论》统计,姜夔词集版本多达41种(现存),名列唐宋词人之冠;存词不过87篇,而在历代词选和当代词选中的累计入选篇数分别高达162篇(据宋明清三代<1900年以前>流行较广的13种著名词选进行统计。分别是:曾慥《乐府雅词》、黄升《花庵词选》、赵闻礼《阳春白雪》、周密《绝妙好词》、宋佚名《草堂诗余》、杨慎《词林万选》、陈耀文《花草粹编》、朱彝尊《词综》、张惠言《词选》、董毅《续词选》、黄苏《蓼园词选》、周济《宋四家词选》、陈廷焯《词则》)和116篇(据20世纪影响较大的八种词选进行统计。分别是:梁令娴《艺蘅馆词选》、朱祖谋《宋词三百首》、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俞平伯《唐宋词选》、胡云翼《宋词选》、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可见其不凡。唐圭璋《词话丛编》中有关姜夔的品评多达547次,位居唐宋词人第二,足见其影响。大量对姜词的褒扬已无可复加。有的词评家推重其雅致的用字,刘熙载就认为:“(姜夔)琢句炼字,归于纯雅,不独冠绝南宋,自欲度越千古。”[4]3723有的词评家推崇其词坛地位,如清人谢章铤说:“白石道人为词中大宗,定论久矣。”[6]3478冯煦亦认为“白石为南渡一人,千秋论定,无俟扬榷”[12]3594。有的词评家推重其词对于学习者的友好特性,因为仅有质量并不够,还须看其作品是否可学。如蒋兆兰曰:“(学词)不如从姜、张入。”[1]4635清人孙麟趾亦云:“白石多清超之句,宜学之。”[22]2556因而“近人为词,竞宗白石、玉田两家”[13]191,以至于“家白石而户玉田”[14]543。仅清代,白石词集的刻本写本多至三四十种,为唐宋词人之冠,可见当时学习之盛况。众人的竞相效法并非出于偶然,不少名家都曾师法姜夔。清人朱彝尊说:“词莫善于姜夔,宗之者张辑、卢祖皋、史达祖、吴文英、蒋捷、王沂孙、张炎、周密、陈允平、张翥、杨基,皆具夔一体。”[15]391甚至张炎“亦是取法白石”[17]199得其清空雅正,而“庶几全体具矣”[17]199;清人厉鹗也“专学姜、张”[18]413。近代词家亦然,郑文焯曾自述学词经历,“入手即爱白石骚雅,勤学十年”[19]4331,又说:“(学词)不若抽绎《白石歌曲》,得其雅淡疏宕之致,一洗金钗钿合之尘。”[21]394类似评述不胜枚举,足以印证姜夔词卓越的成就及其在宋元之际、清代以及民国的深远影响。

(二)吴文英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晚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吴文英是醇雅派另一位代表。存词341篇,排名唐宋词人第四;作品收入当代词选116篇,为唐宋词人第五(依王兆鹏《唐宋词史论》统计)。梦窗词争议颇多,但即便持非议态度的张炎,在创作中也注意取法梦窗词的字面,因为吴文英的一些长篇慢词深得汉赋精髓“擅侈丽,尚罗列繁难奇异的字词”[34]15-21。看来,即便是贬抑吴词者,也不能抹煞其价值。鼓吹其艺术价值的更是大有人在,例如宋人尹焕说:“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24]500可见当时持相同观点者甚多,说明吴文英词在宋代即颇有声誉。清人周济亦曰:“梦窗奇思壮采,腾天潜渊,返南宋之清泚,为北宋之秾挚。”[7]1645在肯定其成就的同时,也揭示出梦窗词的某些艺术特征。同样,陈廷焯认为“梦窗在南宋,自推大家。……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亦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9]3802,这番话显示是针对张炎所谓“七宝楼台论”的不满。上述评论虽有溢美,但吴词的成就却不容置疑。与姜词一样,历来有人主张取法吴词,如近人陈洵便提倡“以周(邦彦)、吴(文英)为师”[25]4838。其中不乏成功者,如“竹山(蒋捷)固本诸梦窗”[5]1492;陈洵“专求于梦窗”[25]4839,终于“学梦窗而得其髓”[20]499;而朱彊村更是“学梦窗而情味较梦窗反胜”[8]4260。因此,师法梦窗也曾为一时风尚。近人况周颐说:“近十数年,学清真、梦窗者尤多。 ”[26]3017蒋兆兰也说:“近日词人如吴瞿安(梅)、王饮鹤(朝阳)、陈巢南(去病)诸子,大抵宗法梦窗。”[1]4639上述言论足见吴文英词对于后世尤其是晚清词风的巨大影响。

(三)王沂孙

姜夔、吴文英之外,值得关注的是王沂孙。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家住玉笥山,亦号玉笥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存词67首(依王兆鹏《唐宋词史论》统计),数量不及同时的张炎、周密等人,但质量却高出一筹。清人周济说:“玉田自逊其深远。”[27]1635他认为张炎的作品在词义蕴藉方面不如王沂孙。从张炎和周密的一些作品(如周密《声声慢·送王圣与次韵》《三姝媚·送圣与还越》,张炎《琐窗寒·断碧分山》等),也可以看出他们对王沂孙的敬服。后人对王沂孙的总体评价很高。如陈廷焯说:“王碧山词品最高,味最厚,意境最深,力量最重。……诗中之曹子建、杜子美也。词人有此,庶几无憾”[9]3816“论其(王沂孙)词品,已臻绝顶,古今不可无一,不能有二”[9]3808“词有碧山,而词乃尊。”[9]3814又如,清人王鹏运说:“碧山词颉颃双白,揖让二窗,实为南渡之杰。”[28]308而且,碧山词“声容调度,一一可循”[7]1645,这就为初学者带来了便利。因此,周济说:“问涂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华。”[7]1645又说:“词以思笔为入门陛阶。碧山思笔,可谓双绝。”[7]1645全然尊王氏为入门之师。况周颐也认为“初学作词,最宜读碧山乐府,如书中欧阳信本,准绳规矩极佳”[29]308。陈廷焯说:“(词)至碧山乃一归雅正。后之为词者,首当服膺勿失。一切游词滥语,自无从犯其笔端。”[9]3808不少人即由此入门,而有所成。如王鹏运为词,走的就是“导源碧山,复历稼轩、梦窗,以还清真之浑华”[30]170之路。上述言论虽侧重不同,但从中依然可见王沂孙词格调高远、意蕴深厚、笔力遒劲的总体特征。另外,其词在声调格律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实乃学者的便利。

(四)其余诸人

至于醇雅派的其他成员,诚然不乏名家,但较姜、吴、王三人,终有不及。如,史达祖词过于柔媚,格调不高,且多模仿之作,神韵不足。高观国词气格偏弱,因而周济说“竹屋得名甚盛,而其词一无可观,当由社中标榜而成耳”[27]1635;又认为庐祖皋词“长篇则枯寂无味”[27]1635;陈允平有大量的和韵词及祝寿词,缺少创造;周密的作品“立意不多,取韵不远”[7]1645,自行收入《绝妙好词》的22首作品中,属模拟的就占10首。张炎存词较多,成就较大,与姜夔并称,但周济认为其“只在字句上着工夫,不肯换意……终觉积谷作米,把缆放船,无开阔手段”[27]1635。李彭老词仅存21首。蒋捷词颇有歧义,陈廷焯认为“竹山词,外强中干”[9]3794。总而言之,醇雅派中很难再找出与姜、吴、王等量齐观的人物。

李清照的情况较为特殊,作为南宋大家之一,她不属辛派,亦不属醇雅派,词风更近于北宋。如将宋词作“婉约”“豪放”二分法,则隶属婉约一派。其词成就颇高,但“篇章惜少”[31]3608,传世仅70首左右,有些尚不可靠。陈廷焯认为其词:“未能脱尽闺阁气”[9]3910,“不及诸闲之深厚,终是托根浅也”[9]3909。此外,李清照喜用当时流行的俗语,以强化作品的生活气息,如《行香子·七夕》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以及《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等。但随着这些俗语退出日常生活,其生活气息也随即消失,并给今天的学习者带来不便。

七、填词辅助工具举要

虽然阅读词作对学习填词至关重要,但并不是说精读了合适的作品,就能顺利地开展创作活动。了解并掌握辅助工具的使用也是入门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填词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便是词谱。当初词是与乐曲相配的歌词。每首词都有各自的词调(又称词牌),词调种类繁多。每一词调都有相对固定的字数、平仄、押韵甚至对仗要求。填词者不可能、也不必完全记忆诸多要求,因此在填词时需要查阅词谱,确保所作符合规范。词谱即是集合词调各种体式,经过分类编排,给填词者作依据的书。内容主要介绍填词的各种规则,如字句定额、声韵安排、词调来源等。现传最早的词谱为明人张綖《诗余图谱》。较完备的有清人万树的《词律》和清人王奕清等合编的《钦定词谱》。对入门者较为合适的则有今人杨文生的《词谱简编》,该书选录常见词调120种,足够初学者使用。

首先,有必要了解的工具是词韵,词韵是填词所依据的韵书。词的用韵比诗宽。词韵在宋代大体上根据诗韵;但诗韵的许多部在词韵里可以互相通转。代表性的词韵有清人戈载的《词林正韵》。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当代填词者甚至可用根据普通话语音编纂的《中华新韵》,不必刻意泥古。

其次,需要了解的工具是类书。类书是摘录、汇辑多种文献中的原文,按内容性质分门别类地编排组织,以供寻检和征引的工具书。其中以门类分的类书分为两种:一是兼收各类的,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玉海》《渊鉴类函》等;另一是专收一类的如《小名录》《职官分记》等。其中以字分的类书亦分两种:齐句尾之字,如《韵海镜源》《佩文韵府》等;齐句首之字,如《骈字类编》。类书是古代文人创作时常用的工具书,熟悉并合理使用对词汇、典故积累不足的入门者颇有裨益。

最后,身处网络时代,没理由不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搜韵”网(https://sou-yun.cn)是古典诗词网站中影响较大者。该网站开发出众多实用性诗词工具。例如诗词格律检验功能,可对输入诗词的格律进行自动检验,发现并标识出错误,对于诗词创作者,尤其是初学者帮助甚大。同时,网站共收录约90万首古今诗词作品,用户不仅可以检索诗词库,还可以参阅历代诗词评论、韵典、类书集成等资料,十分便利。

八、结语

综上所述,论者以为学习填词应从读词入手,读词宜由宋词入手,宋词中尤须关注南宋醇雅派的作品。醇雅派的三位代表人物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的作品颇宜作为初学者的入门读本。其中得失在于:姜、王存词略少,分别为87和67首;但其词较吴文英更易理解,可读性略强。选择吴文英的好处是,其“奇思壮采”的字面对文字运用、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此外,存词较多也是其优势。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在上述三家中任选其一,悉心揣摩研读其全作,再辅以词韵、词谱、类书等工具,假以时日,自然可入填词之门。

猜你喜欢

姜夔填词词人
南宋姜夔《白石诗说》诗法属性新探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词人的职业
陆明君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填词莫忘“词中对”
Section B
姜夔,你咋这么牛
Step 4
林逋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