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因素探析
2022-03-16林雪清福建省仙游县游洋中心小学
林雪清(福建省仙游县游洋中心小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因素是数学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要激活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以生为本,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顺学而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切实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融科学性、实践性和逻辑性于一体。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搭建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在此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思考生活中的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为学生创设“过生日分蛋糕”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给参加生日聚会的每个人分同样大小的蛋糕,由此引入“平均分”的概念。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圆形纸板等学具进行实际操作,把蛋糕分成同样大小的两份、三份、四份,并告诉学生这样的一份分别是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这样,教师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把自主探究与动手实践联系起来,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独立思考,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积累经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
探究能力是重要的数学能力之一,而问题则是学生探究的目标和方向,也是激发学生参与自主探究的动力。数学问题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定的实践。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教材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时,教师创设了买菜的生活情境:菜市场里青椒3元/千克,西红柿4元/千克,冬瓜2元/千克,试问27元钱可以买多少青椒?教师提问学生: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怎么解答?然后让学生根据题干条件尝试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学生不仅提出了问题,还通过合作探究都一一解答了出来,学会了提出问题的方法和解答问题的思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问题到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由易到难,建立在学生头脑中的“问题”和“策略”就十分清晰了。在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时,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而求异思维的培养与问题意识密切相关,开放性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数学、理解数学,提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强化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的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不仅应在数学课堂中充分体现,在课后练习和课外实践任务中也应加以渗透。从日常生活入手设计生活化练习,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在设计课堂练习题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捕捉生动的生活事例,用生活中的真实数据设计练习,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场景中感受数学中的生活因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时,通过例题示范,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教师根据班级男、女生人数设计如下课堂练习题。习题1:男、女生人数各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习题2: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习题3: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在生活实例列举中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做出相应解答,使学生深刻认识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既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练习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不同程度知识的目标。在具体设计时,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每名学生都有题可做、有题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踊跃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在巩固新知识的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思维。借助课堂练习生活化,让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充分展现自己,体现自己的价值,把“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落到实处。
四、实践活动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之余,教师不能忽视课外拓展延伸教学,要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充分凸显数学的实用价值和意义。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后,为了增强学生对数的敏感度,以及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教师在课后带领学生进行不同数据的统计。以观察车流量为例,将同一时段人们采用的不同出行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制作成条形统计图,从中了解人们采用得最多的出行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拓展。
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把生活因素融入数学教学中,灵活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活学、活用数学知识,这样既能激活数学课堂教学,又能为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