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对策
2022-03-16崔孝同
崔孝同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第四中学,安徽 合肥 231600)
0 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良好的状态[1]。”初中生的年龄大致在十二岁至十五岁之间,是幼年向青少年的过渡期,也是他们心理、生理快速变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业是大多数初中生的主导活动,与同学的交往以及师生关系等构成在他们生活中的主旋律。当学业压力增大或受到挫折时,他们往往情绪低落消沉,产生焦虑心理,行为发生偏差。加之在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遇到的各种不和谐因素,如果不能及时教育加以引导,他们容易冲动,产生不良情绪,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影响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疏导意义重大。下面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实践,针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谈谈笔者的浅见。
1 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学业因素
学习压力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多年来,虽然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评价方式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减负”活动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应试教育的压力仍然存在[2]。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不断升高,望子成龙心切,学校、社会一味地看重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关注学生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自身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学习上不敢怠慢,心理负担过重,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1.2 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又一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重视智育发展而轻视德育教育。由于大多数家长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忽略了对孩子做人、个性、情感和心理健康等的教育;家长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略了心理的健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关心,更谈不上有意识去教育引导;家长重言教而轻身教,家长自身的不良生活方式和消极的处世态度,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1.3 青春期生理心理因素
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另一因素。现在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正处加速发育中,而学校和家庭相应的知识教育相对匮乏滞后,遇到这类问题不是束手无策,就是有意识回避,使得学生产生种种不适应,感到迷茫,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行为的选择。由于学生阅历浅,思想不成熟,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有强烈反差,行为选择上往往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3]。面对这些变化,他们的思想准备不足,明显表现出生理、心理等方面发展的不同步,同时得不到及时的引导教育,继而出现诸如“暗恋”“早恋”等现象。
1.4 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是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学校的校风、班风、师生关系,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教师自身的素质及对学生的不同态度都会造成学生不同的心理表现。对于一贯受到老师喜欢,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他们往往害怕受到批评、虚荣心较强。这类学生一旦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挫折,身处逆境,往往会有更大的困扰,更易出现心理健康危机。而那些被冷淡、被忽视,经常受批评的学生,则表现出自卑、压抑、凡事缺乏自信,甚至自闭等不良心理。如:一位七年级男生,入学一小段时间笔者发现他见着老师总是躲避,感到恐惧,仿佛老师都是“魔鬼”。课堂上从不敢与老师对视。找他交流谈心,也总是一言不发。后来通过与周围人的交流中,得知他因不爱学习,经常违反纪律,经常被老师批评,甚至罚站。由于青少年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其内心的负面情绪、积郁无法自行化解,需要教育者以正确的方式及时疏通引导。
1.5 社会环境因素
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社会风气、人际关系、报纸杂志及文化娱乐场所等都对正处青春期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能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纷繁复杂的社会,良莠并存,特别是文化市场的不规范,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网络的覆盖使得青少年接收外界信息更加方便,但互联网世界真假难辨,这对分辨能力不强的初中生来说,就必然会导致他们无所适从,产生心理上的困惑和不安,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容易模糊和倾斜,甚至出现一些不当行为。如:班级有少数学生过生日时,邀请几位同学到酒店庆祝和歌厅唱歌等,行为成人化,容易形成相互攀比等不良心理。
针对以上造成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作为学校教育者,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对策呢?
2 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对策
2.1 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正确育人观
在“双减”政策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作为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减轻学业负担,减小学生学习上的压力。改变评价方式,不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唯分数论。在信息社会的当今,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学会如何获得信息以及分辨信息的真假对错。加强对学有困难学生的个别辅导,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2 引导家长协同教育
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家长学校课堂、家访、线上随访等各种方式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克服专制、溺爱、放纵、重智轻德等不良的教育方式,积极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以身垂范,创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对于后进生,老师和家长要能给予理解,帮助克服自卑心理,不歧视孩子。让孩子知道“社会需要各类人才”,养成积极进取、永不言弃、乐观向上的阳光心理。
2.3 加强青春期教育
正处青春发育期的初中学生,出现“暗恋”“早恋”等现象也属正常,这是身体健康成长的表现。只要能正确教育引导,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来,就能避免产生更大的危害。家庭和学校应积极配合,加强对初中生的性生理、性心理、伦理道德、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教会他们珍爱生命和青春,学会自尊、自珍、自爱、自强和自护,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如:班级中出现过一对“早恋”的学生,在与他们的交谈中,笔者对他们说,首先承认这种“意识”是很正常的,因为几乎所有正常人都会有过这种意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这种行为,因为自控能力强的人,能迅速把这种意识进行转移。初中生“早恋”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精力分散,荒废学业,甚至会产生更大的伤害。后经多方耐心教育引导,最终成功化解,没有造成危害,还顺利升入了高中学习。
2.4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单方面的教育力量显然是不行的。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密切配合,同心协力,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对他们进行正面的影响和教育。学校应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育教学,不偏爱,不放弃,开展丰富多彩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教育引导学生不看不健康的书刊、影像,不进游戏室、歌舞厅等。充分运用家校课堂,适时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帮助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协助社会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减少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影响,营造一个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长。
3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每位教师都要结合自身的学科以及教学环境展开工作。作为教育者,需要将学生、家长、学校三方面团结一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共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尽管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复杂、任务繁重,但是我们坚信,通过多方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可以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