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历史分析视阈下的中国文化身份构建
2022-03-16史晓媛
史晓媛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太原 030024)
文化身份作为多元、动态的社会建构过程中的显著标志,对于个体、群体和民族、国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千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其文化身份在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下,逐步充分反映国家作为独立整体的形象。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途径,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提升民族凝聚力、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表征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程度,同时还对经济基础发生能动的反作用,即以一种微观的力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促动[1]。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话语作为社会存在的重要形式,经过历史的积淀及岁月的洗礼,以符号的形式传承,代表国家及民族的文化根基。
奥地利批评话语分析学家Ruth Wodak(2001)创建的话语—历史分析法(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DHA)中Discourse指的是语篇的话语形式,Historical指的是话语的历史维度,此分析法根源于深厚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同时,DHA把抽象的哲学和社会学理论与具体的实证研究结合起来,解释话语与社会如何在历史语境及其重构中实现互动,以及社会实践如何体现在话语的微观层面[2]。而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文化以历史发展为基点,其历史性、时代性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DHA话语分析重点从目标相关语篇的内容及主题;语篇之间的互文性;文本中的话语策略三个步骤来展开[3]。具体步骤包括:(1)确定某一话语的具体内容及主题;(2)研究该话语中使用的话语策略;(3)检查话语的实现形式。此分析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可充分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对于话语可以进行多层次的深入探析。因此,本文将以此为理论依据,探索中国文化在话语与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交互作用,并探索此交互作用对于文化身份的构建。
大众传媒日新月异地发展,在现代社会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媒介景观,它们在给现代社会带来重要影响的同时,正在逐步成为再现和建构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与资源[4]。因此,本研究语料来选自源于中国国际电视台官方网站(https://www.cgtn.com,CGTN)中Culture、Culture China专栏下的文化相关报道,从话语—历史的角度探索作为大众传媒对于国家文化身份构建的重要意义。CGTN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下属的新闻国际传播机构,该机构包括6个电视频道、3个海外分台、1个视频通讯社和新媒体集群,具有官方权威、多渠道传播、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具体研究过程如下:首先,根据话语—历史分析法的研究步骤,在第一阶段,首先明确文化相关报道的主题,提炼相关主题的关键词,清晰了解中国文化身份构建过程中的核心概念与关注点。根据目标语料内容,据统计,与中国文化相关主题涵盖主题主要包括tomb(s墓群)、Liangzhu(良渚)、jasmine(茉莉花)、Tibe(t西藏)、Book Fai(r书展)、Xi Jinping(习近平)、photo exhibition(影展)language(语言)、cultural relic(s文化遗迹)、figure(s人物)、Quanzhou(泉州)、Mandarin(普通话)、Dunhuang(敦煌)、MoYan(莫言)等。作为上述主题词反映出中国文化在文化身份构建过程中的具体形象展示及途径,即通过各类具体的历史文化遗址体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国家语言的广泛传播,借助各类在国际范围内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具体人物、具体代表事物,全方位、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自信与定位。
在明确相关语篇主题词之后,开展不同语篇之间的互文性研究,通常包括语篇互文性、显性互文性。互文性分析可以为语篇的生成和理解提供一个意义关系视角,并进一步揭示文本怎样在特定情形下有选择地使用话语秩序、建构社会身份[5]。语篇互文性针对诸如体裁、文体、风格等规范的构成形式,因本研究的目标预料均来出自同一来源,体裁风格等相近,显性互文性体现在引用、呼应、参考等,对于形象构建具有突出强化的作用。因此在互文性分析部分着重探索其显性互文性。在CGTN官方网站的报道中,目标语料集中通过显性引用、隐形引用的引文策略。如:(1)“I think that for the dragon boat performance at Tokyo Olympics this time,we have taken a solid step forward for the dragon boat to enter the Olympic Games”,said Yang Guang,head of the Chinese dragon boat performance team for Tokyo Olympics.(译文:“我认为在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龙舟表演,表明我们对于龙舟比赛进入奥林匹克项目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东京奥运会龙舟表演团队负责人杨光说到)。通过直接引用在相关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人员的话语或文本内容,突出表现传统中国文化赛龙舟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体现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信心与决心。(2):The outstanding value of these artifacts and what they can teach us about Liangzhu society prompted UNESCO to designate the Archaeological Ruins of Liangzhu City as a World Heritage Site in2019.(译文:这些艺术品的杰出价值,帮助我们了解到良渚文化,促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9年将其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在此例中,为了说明良渚遗址文化带来的巨大社会意义与价值,通过引用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参考,突出体此案良渚文化对于了解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及全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度及权威性。(3):As early as the Han Dynasty(202BC-220AD),the appearance of jasmine was recorded in "Shi Ji",also known as the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译文:在汉代,茉莉花出现在《史记》记录中),借用相关记录作为其来源的有力依据。
最后,针对目标预料中的话语策略进行分析。话语策略包含命名策略、述谓策略、辩论策略。在身份建构的过程中,话语生产者往往会通过语言装置划分“群内”和“群外”的界限,进行积极的自我表征和消极的他者表征[6]。对于中国文化身份的构建,在话语策略部分重点探析形容性词汇的积极或消极、褒义或贬义,及其是否具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在描述文化产业相关产品时,高频出现的描述性词汇包括rich(丰富的)、traditional(传统的)、ancient(古老的)、creative(有创造力的)、aesthetic(美学的)、authentic(真实的)、thriving(欣欣向荣的)等,从历史发展的各角度,高频词汇均呈现对于本国文化的积极态度及自信向上的形象。同时,述谓词的选择在话语策略中也深刻体现中国文化在树立传统文化大国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结合不同的文化主题定义不同的文化形象,更加体现话语的说服力度[7]。
综上所述,话语—历史分析作为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抽象的哲学思想、涉及多方面的文化语言及历史发展多领域的研究进行结合,充分符合本研究的理论需求,对于从话语角度研究中华文明的身份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未来的研究中,建议可以此为基础,充分结合容量更大的多种语料、或从不同视阈下开展中外、东西方媒体语料的对比分析。本文通过话语—历史分析的主题词汇总、互文性探索及话语策略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希望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塑造的自信、丰富、向上、包容的形象,构建出的全面、立体、多方位的身份形象提供思路与启发,对于话语—历史分析应用于探索身份构建、文化传播、国际交流等跨学科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