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统二人转出发试析东北二人转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2022-03-16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小品曲艺东北

郑 怡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5)

1 传统二人转的概述

二人转从形成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传统二人转也被称为蹦蹦儿、小秧歌等,是一种走唱类曲艺,大多流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地区。二人转作为一种区域的音乐文化形式,是一种集说、唱、舞于一体的民间艺术。起源于农民日常劳动生活中,是一种自发在田间地头进行的娱乐活动,根植于东北传统民间文化之中。因此,无论是“说”“唱”“扮”“舞”“绝”哪一方面,都带有乡村地方特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二人转的基本结构是叙事兼代言,人物在表演中跳进跳出。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具体分为:两人表演的称“双玩艺儿”,单人表演的称“单出头”和三人以上表演的称“拉场戏”三种样式。

2 二人转的构成

(1)文字:从结构上看,二人转的文字部分是整个二人转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内容的外显,也是形式的依托。在以前,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二人转是艺人集体、口头的创作结果,不仅入不了文学的范畴,就连词曲的行列也入不了。因此它的文字既没有传统文学那样的温文尔雅,也没有词曲那样多的条框。它的文字粗鄙但想象力奔放,感情丰富,生动形象,体现了民间特色,是民众所喜欢听的故事,受到大众的喜爱。

(2)伴奏:在伴奏上,二人转的乐队经历了由演、伴合一到演、伴分离的过程,由一开始简单的打击乐队(锣鼓打击乐、大板、甩子等)逐渐发展成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型管弦乐队(加入胡琴、唢呐等等)。传统二人转是演伴合一的,即演唱者手持大板甩子等,具有伴奏乐器以及表演道具两种用途,不仅能够自打自唱、自拉自唱等,还能够表演口技。

(3)舞蹈: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土生土长的民间表演形式,自诞生起就与舞蹈有着不解之缘。首先是东北秧歌的哺育,尽管人们对于二人转起源的看法不一,但无论从哪种观点来看都不可否认的是它受到东北秧歌的哺育,因此也可佐证其舞蹈的来源就是东北秧歌。二人转舞蹈中运用到的扇子、手绢等也均来自东北秧歌。其次是相关舞蹈吸收,二人转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还吸收了莲花落等民间说唱艺术,为了适应叙事兼代言的多重身份的需要,吸收相关舞蹈成分进行充实是必然的。与各种舞蹈进行多源融合,从而形成了包容性极强的二人转形式。

(4)表演:由于二人转演员叙事兼代言的性质使得它具有多重舞台身份,一是故事的叙述者,也就是二人转中处于故事与观众之间的中介身份。二是角色的扮演者,也就是按照情节发展所扮演的故事中各种角色。三是演员自我,也就是二人转演员在扮演故事和叙述故事中,两种角色进行切换,时而跳出两种角色,以自我的角色与观众进行交流。

3 东北二人转的发展现状

由于受到地域的局限性,二人转的发展面临着许多的不利因素。在大众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二人转这种传统的民间曲艺无可避免的被边沿化。近年来在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大力支持下,二人转在2006年成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二人转也逐渐从乡间走入大城市,在都市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国际汉办以及孔子学院等国家及社会机构组织了各式各样的国内外演出。同时电视剧、直播等新技术的运用也推动了二人转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东北二人转的影响力。除了二人转自身所进行的改革与创新,同时还迅速的渗透到其他艺术中,通过具有二人转元素的小品、相声以及春晚的舞台等等,让更多人了解到这项传统的曲艺艺术。

3.1 东北二人转与小品、相声的关系

随着娱乐形式的变革,吸收二人转相关元素的相声、小品等表演艺术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很多人认为两个人表演的小品就是二人转,或者起码也会是属于二人转的一种表演形式。许多到剧场中观看小品、相声的人会说自己是去看二人转的,那么小品和相声究竟是不是二人转,属不属于二人转?

传统二人转讲究“唱、扮、舞、说、绝”样样不可缺,有学者认为,小品是二人转中的“说”。在我看来,二人转中的“说”是一种曲艺,又称段子,通常是用于进行说表,陈述或者代言性的“说”。二人转的说贯穿于表演中,二人转演员受其叙事兼代言的艺术本体所决定,拥有与故事相应的多重身份,即故事的叙述者兼角色的扮演者以及演员的自我,不同角色的“说”所带来的艺术效果不同,相互碰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小品作为一种戏剧形态,小品中的“说”则多是两个表演者之间的对话,用于塑造人物形象,其中不乏有许多幽默的台词,也会运用到“贯口”等等二人转的说口形式,但这也只是不同形式剧中之间相互借鉴语言技巧。因此,小品作为后于二人转而产生的艺术表演形式,其中不乏对传统二人转的借鉴。但从本质上来说,小品并不属于二人转,小品就是小品,二人转就是二人转。

由于文化的日新月异以及文化的包容性特点,现代二人转的表演中,有的部分也会借用小品的片段、运用流行歌曲等,“逗”的成分更多,“唱”也从最重要的位置变为最末的位置,原来丰富的舞蹈形式也不见踪影了,内容不仅陈旧甚至低俗,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二人转的发展会有朝向不正确方向的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艺术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对其进行发展创新,但切莫将相似的文化进行同化,切记尊重和保护每一种文化形式。

3.2 东北二人转构成的变化

近年来,二人转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其演出形式、演出内容、伴奏乐器都发生了些许变化。

传统二人转中,各种角色都透露着东北小伙子和姑娘质朴的气质,而现在却为了逗笑观众,不惜故意扮丑、穿着暴露以此吸引观众。丑角是一个体现二人转艺术特点的重要标志,也是二人转人物的核心,除了烘托一些欢乐段子的氛围,一些悲苦的段子也需要通过丑角以喜剧的形式进行表演。现在的二人转的丑角说口太多,与旦角搭档后唱小帽又说个不停,观众把丑当作一种笑柄,表面上把观众都笑了,实际上却失去了二人转的本质。

在伴奏的改革中,先前的大型民族乐团被少数几人的乐队所代替,如今的二人转中,音乐伴奏主要以唢呐、套锣、板胡、电子琴为主,整体演出效果更为简洁。虽然用电子琴等电音乐器进行伴奏,可以使得二人转音乐听起来更加的新颖,更加的灵活。但是也因此在表演的过程中缺少了其本身所特有的民族音乐的个性,也少了一丝韵味。在几代二人转艺术家们的努力下,通过各种田野调查,使得传统二人转重回大众视野。现如今,二人转专业民族伴奏乐团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相继解散,想要观看到一部真正经典的二人转唱段以及民族乐器的伴奏已经很难了,民族艺术文化到底应怎样发展呢?而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当怎样在保持原有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又不改变其内核。

近年来,在电视联欢晚会、曲艺比赛等活动上也出现了二人转的创新,有一批年轻的二人转传承者通过对二人音乐、创作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也创造出了一部部新型二人转作品。比如从编曲、作曲等方面进行创新,在乐队伴奏方面保留传统民间的主奏乐器,并在此基础上加入电声乐器以此来进行点缀,增加趣味性。它本身所拥有的丰富民族底蕴以及与民族旋律相关的元素是不可以与创新分离的,只有完美地将创新与底蕴进行结合,才能够保持二人转的生命力。

3.3 东北二人转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近年来,直播作为一种新颖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而将二人转表演与直播进行结合也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在2017年,斗鱼直播平台与光明网进行合作,举办了“致·非遗,敬·匠心”的“非遗”大型直播宣传活动,对几十种非遗项目进行了宣传,其中则包括东北二人转。将传统的二人转与直播进行结合,在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也对自身的品质有所提升。

传统的二人转形式与直播快节奏的特点有所冲突,因此目前二人转的直播形式更趋向于进行个人直播,很多年轻的二人转表演者在演出之余,会在直播平台为大家进行表演,例如手持道具唱一段说口等等,能够吸引许多的网民进行观看以及打赏,使二人转更快速的进行传播,拉近了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

传统二人转表演通常是走家串户进行表演,至今在东北地区仍存在这种表演形式。通过网络直播使得大众不需要到剧场、东北民间进行观看二人转,可以通过手机与二人转面对面,并且还可以进行实时点评,拓宽了二人转的传播范围,提高了二人转的影响力。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弊端,首先,直播是一种由大众需求所产生的表演形式,因此,虽然二人转通过直播提高了影响力,但也因需迎合直播的形式以及大众的喜好而变了味。第二,在直播中,由于时间的限制,二人转表演通常为片段式,并不能完完全全地体现二人转的曲艺魅力,有的时候会为了迎合大众而进行一些搞笑,而这些搞笑部分并不属于二人转。但对于观众来说,并不了解二人转,没有办法分辨到底哪些属于二人转,哪些属于其艺术糟粕的部分,以为自己通过观看直播学到了中国传统曲艺文化,实则可能学到的只是一些搞笑的段子罢了。这种情况的改善,需要网络监管部门加强对直播平台的监管,以及对直播人员的审查。

4 东北二人转的发展前景

随着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变革,一代代曲艺作曲家开始淡出舞台,对曲艺创作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大量曲艺团体面临改革创新,地方曲艺艺人数量寥若晨星。面对这样的场景,国家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例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方法》(2006)等等。通过法律政策规范非遗文化。同时,在国家的扶持下,社会团体以及个人也应担起时代重任,为二人转等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我看来,二人转的发展需要坚做到以下三点:

4.1 全面提高二人转演员的业务水平和思想高度

二人转产生于东北民间,现在的许多年轻的二人转演员不仅没有扎实的基础,而且没有认真学习二人转的相关表演技能。丢失了二人转的精华,在演出中加入大量流行元素,例如流行歌曲等,以此来取悦观众。在说口中结合网络流行的段子、在舞蹈上加入现代元素、在服饰上更加丰富多彩,可以与时代接轨,满足观众需求,少量加入现代元素能够促进二人转更加贴近观众,但如果一味地为了吸引观众而使用大量脏口等等则会阻碍它的发展。

同时还应加强思想素质,由于剧团的管理不善,大多表演都由个人进行,带来的演出含有许多低俗、肤浅、庸俗的成分,引起了大众的不满。在新时代的发展宏图中,人们对优秀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全面提高二人转演员的思想高度有利于二人转的传播,切莫为了一时逗趣儿而产生错误的思想。

4.2 鼓励创新形式,提高大众美学鉴赏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的审美意识出现了多元化的特点。地方语言是地域音乐产生区别的重要标志,而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许多的方言及相关产业呈下滑趋势,这也就使得地方音乐开始逐渐趋同,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核心。二人转的传承与传播必然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而在创新的过程中应时刻牢记所有的创作都应以作品为载体,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二人转。

虽然目前大众的审美水品较改革开放前已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对于优秀文化的鉴赏能力上还有一定的提高空间。地域音乐的发展需要音乐教育的扶持,提高美学鉴赏能力要从小抓起。加强中小学的美学课程,将二人转等地域音乐渗透到课程中,让孩子们从小体会地域音乐的魅力。在学校里举办相关传承活动,可以让孩子们从小了解二人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曲艺,提高审美意识,提高大众美学鉴赏能力,有利于促进二人转的传播。

4.3 在保持亲民的艺术风格的同时,正确把握发展方向

二人转作为一种传统民间曲艺,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文化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在工作之余喜欢欣赏各式的艺术表演,以此来缓解自身的压力。二人转的平民化风格十分贴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幽默风趣,观众看起来舒服,恰好符合了大多数观众的口味。而有的二人转表演中为了贴近大众,使用一些庸俗性的语言,也恰恰体现了它还没能够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随着文化教育的普及,美学素养的提高,大众的文化鉴赏能力也逐步提高,二人转若想要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必然需要在保持亲民的艺术风格的基础上,抓住发展的契机,把握发展的正确方向,提高整体二人转演员的艺术品位以及艺术追求。切莫在演出中出现一些违背核心价值观的低俗语言以及表演,要为广大群众贡献出有内容、有艺术的作品。如此,便能保证二人转的生命力,以适应广大群众日益提高的美学素养,也才能改变大家对二人转不好的印象,使得二人转表演更好地发展。

5 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前景良好的情况下,发展民间优秀传统艺术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二人转在不改变艺术特质的同时,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行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结合时代才能越走越远,坚守本心,才能保留二人转的精华。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应坚持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二人转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提高二人转演员的整体素质,做好对后备力量的培养,演出更多更优秀的好作品,创作出更多更适合时代的新作品,二人转艺术一定能够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小品曲艺东北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大东北的春节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