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

2022-03-16赵荣霞洪菲菲刘芃汐王一婧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护理学思政疾病

赵荣霞 洪菲菲 刘芃汐 王一婧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000)

当前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革新,但都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内容相结合,是当下教育界仍在积极研究的问题。随着社会及医疗行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大众渴望护士拥有更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而护生作为护士的预备军,只有在具有规范的技能和优秀的职业素养后,才可在临床工作中为患者提供人道护理。在开展中医护理培育的教学中所需要体现的优秀护理文化,其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中医护理技能和职业道德,开展护理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激励护理工作者,让他们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极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在护理工作恪守自己的道德职责,对于护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故在高校护理学院中医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背景下,讨论如何将党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融入护理专业课程中并实践,让广大护生在充分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从而武装自己的大脑,提高职业素养。

1 课程思政的内涵

所谓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就是把思政当成学习主体,依照教学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构建“三全育人”的课程格局。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化,完成“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始终高举立德树人育才的伟大旗帜,发挥大学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效应,重新构筑起两支队伍联合培养的路径,形成大学思政、专业课两个方面的教育合力。

2 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高校的关键任务是立德树人,而想要完成此任务,根源还是在于课程。2016年,习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议会上着重指出:高等学校育人者要敢于担负立德树人育才的使命,充分利用高校讲堂这个工作的主渠道,在课业教学中种好责任田,实现众多学科与思政教育共同进步,形成协同效应。而中医护理学基础即在中医学思想的引导下,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养生等方法,并运用特有的护理技能,保障国民健康。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详细阐述,要大力培育中医临床护理科班人才,鞭策全国中医护理的研究进展和技术更新。但近年来,中医护理学在实际开展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课程内容多、课时数量偏少,教学模式单一、学习效率欠佳的突出问题。此外,老师考虑育“才”重“器”的多,思索育“人”育“德”的少,形成了“专”上到位、“红”上不足的舆论形象。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掌握、通过考试。不利于护生的个人成长,阻碍了中医护理学的前进,延缓了实现打造全局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大格局目标的时间。

3 融入中医护理特色文化思想

中医护理学经历了溯源、开端、成长、充实、成熟五个阶段,历经千载依然影响深远。现将遵循古为今用,引导广大护理学生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中,汲取现代中医护理特色文化传统知识,课下将其实际运用至健康护理工作中,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总结,进而不断对患者施以细微的照料、完全解决或部分解决患者现有或潜藏的护养问题。使护生感知国医人文的独特魅力,利于培养能传承和发扬中医护理的专业人才,益于中医护理学的长足发展。

3.1 修身圆融、平衡合一

整体观作为中医学的基本思想,从一个动态的全局观出发,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结合,并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进行融合[9]。为了完整地呈现天道和人道的关系,韩星已剖析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与“天人合德”三个维度,并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从形体和性情两方面完成了论证。中医学的整体观非常注重维系人体本身和内外环境的统一,二者相互协调、保持平衡,其本质特征是人与世间万物互相联系,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不谋而合。《中庸》曾指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一个人只要达到“诚”,就可以实现天地、自然、人、我和谐统一的真实的精神整体。庄子主张“齐物论”“以道观之”,其所理解的世界整体是一个尊重差异、包容差别的社会共同体,是非、美丑、善恶、生死为一。启示护生在护理工作中,应修身养性、真诚待人,破除偏执、圆融互通,以患者为主体,重视身心社灵全人护理模式。帮助各类疾病患者充分挖掘全身的自理潜能,细心护理工作、综合全面施护,为病人始终提供一种具有中医护理特色的系统化整体健康护理。

3.2 自强厚德,动而不息

恒动,就是指持续地运动、变革和发展。《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凡有生之物体内存有生生不息之机,名曰“神机”。中医学著名学者认为,“天主万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元代朱震亨《格知余论》),即世间芸芸众生的成长、进展都依附于绝对且永恒的运动。而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瞬息万变,恒动观念联系《素问·移精变气论》所言:“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指导护生在生活中发展自己、勇敢积极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同时,努力在世界各地散播中国文化魅力、积极讲好中国故事,呈现出当代中国后生的热血风范。利于护生在对疾病的判断和护理过程中,不固于疾病的现状,而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全面考究,在拥有大局观念的同时保持清晰的全局意识,培养护生在临床工作中的决策考虑能力、长远的战略眼光。

3.3 三因制宜,辨证施护

已有研究遵照德尔菲法的规范和步骤,论证了专家认为护生应具备综合的辨证施护能力,从而满足患者对于中医护理服务的要求、甚至超越他们的期望。作为中医护理学的一大精髓,辨证即在传统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将四诊所梳理整合的信息,正确地处理辨析出病灶、病势、病位和邪正关联,从而总结判定证候。而施护则是遵照辨证结果,遵照对应的护理准则,给患者提供相应的照护。与西医护理程序(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不同,中医护理还得在此基础上,从患者本身、季节气候、地域环境三方面进行辨证分析。指导护生在总结下达护理诊断、制定具体护理指导措施时,要充分考虑患者本身及其机体内外的各种环境因素,细致分析、探究缘由,为具有个体差异的病人拟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整体护理程序的推行为辨证施护开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而辨证施护使护理变得更加地充实全面,双方的协作增添了中医特点的出院指导,提高了护生对于患者疾病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和转归的分析能力,使护生能够以评判性思维反向思考和取舍疾病的不同治疗方法。

3.4 防患未然、控制传变

“治未病”的理念虽源于秦汉时期,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核心是“防患于未然”。《说文解字》提出:“疾,析言之,则病为疾加”,可见“疾”为小病,“疾”后方为大“病”,故“既病防变”也是“未病先防”后的重要步骤。“未病先防”是指在未患病之前,侦悉疾患的迹象,选择对应的防御措施,阻止病症的出现。主以中医养生疗法提升人的浩然正气,达到防止病邪入侵的目的。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发病早期应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及时进行辨证诊治,以防疾病向更为严重的方向发展。二者所传达的提前预设和积极应对思想,指引护生在患者健康时,劝导患者顺应四时、起居有常,积极锻炼以增强体质;患病后及时就诊、遵医嘱治疗,积极地与疾病做斗争,控制、延缓疾病的传变,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健康教育。

4 结语

当前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变革正在积极推进,力求同时推进将线上和线下课堂、落实发挥了“两个课堂”的协同效应,引导护生将中医护理学基础与思政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打破了课程边界、探索了思政课建设的新领域。此后我们将继续回顾归纳、持续改进、全面推进“三进”工作,逐步完善、创新,始终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切实保证其在教学中“落地生根”,从而真正地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出复合型的中医护理精英。

猜你喜欢

护理学思政疾病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