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油精神贯穿油田实习全过程的课程思政探索
2022-03-16李兆慈
李兆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北京)
一 引言
油气储运工程是连接油气生产、加工与消费的纽带,包括油气集输与处理、长距离输送、储存、城市输配等系统。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综合性强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1-3]。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具有形式多样、学生容易接受和影响深远的优势[4]。教学过程中,通过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关联性,将思政的内容融入于专业实践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思维和价值思维[5-6]。
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大力弘扬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深挖其蕴含的时代内涵,凝聚新时期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油田实习是学生接触生产实际,了解油田生产的窗口,也是学生感受油田文化、接受我国石油行业优良传统和精神教育的绝佳机会,应充分利用油田实习过程的各教学环节,将石油精神融入实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达成课程的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的同时,达成课程思政教育的课程目标。
二 课程背景
根据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特点,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由通识基础实践类、专业基础实践类、专业综合实践类课程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7]。油田实习、管道实习和仿真实训3门课程构成了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专业综合实践类课程。
油田实习是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必修课。课程的目标是通过现场讲解、观察和实操,使学生将油气集输工艺及设备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从事油气田地面工程设计、生产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注重实践的良好工作作风。油田实习开设在第六学期末的短学期,由指导教师带队至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国家管网等企业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实践教学基地的油田联合站和天然气处理厂等生产现场,以跟岗实习的形式开展。
三 课程思政教学
(一) 明确思政教学目标和考核要求
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在课程教学大纲的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了思政教学目标:①学习“三老四严”、爱岗敬业的石油精神;②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探究与实践的科学精神,能够客观地分析实习站场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探索解决方案;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能够自觉地遵守操作规范;④培养学生团队协助能力,能够根据实习站场生产组织和岗位设置,合理规划和组织,有效开展实习工作。可以看出,油田实习课程思政的核心为石油精神的教育。
根据思政教学目标,课程考核部分相应地明确课程思政的考核要求。在实习日志、实习报告的考核标准中,要求能针对实习站场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客观地分析,并试着提出解决方法;能根据实习情况,对安全、规范管理、职业发展方面有较深入的认识等。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也会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评价。
(二) 课程思政教学贯穿实习全过程
指导教师根据大纲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要求,充分调研实习基地,可利用课程思政素材,提炼其蕴含的价值基因,在制订实习计划和教学方案时将思政内容通过隐形渗透、元素融合等方式有机地融入,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8]。
在实习动员环节,向学生明确提出思政教学目标和考核要求。
入厂教育环节,聘请油田单位的劳动模范等优秀工程技术专家给学生讲课、座谈、进行安全教育、介绍油田的创业史和“石油精神”等,使学生了解石油工业艰苦奋斗的传统,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树立作为“石油人”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现场实践环节,严格按照站场管理制度跟岗实习,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油田“三老四严”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指导教师应预先了解熟悉现场的工艺设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有意识地将思政之“盐”融于现场教学之“汤”[9]。指导教师正确分析实习站场技术现状,通过设置研讨课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未来投身科研创新。
实习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利用油田企业的思政教育基地等资源,通过参观或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油田创业精神的教育。在条件成熟的实习基地,校企共建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基地。
(三) 分组协作与汇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分组至不同岗位并进行轮换是实习的主要形式,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实习任务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汇报研讨则可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钻研的精神和严谨的作风。每天的晚汇报和总结汇报由各组成员协作完成,内容包括每天实习所得和实习站场发现的问题,由指导教师引导进行研讨。由于每组学生每天在不同的岗位,实习的内容不一样,通过汇报和研讨一方面加深了对实习内容的了解,同时各组对实习内容有回顾和预期。现场实习结束进行总结汇报,是对实习内容的总回复,特别要求要包括对实习站场存在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汇报由各组分别准备,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聘请现场专家进行点评。通过分组协作形式,训练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强化对问题的探究和讨论环节,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
(四) “三位一体”考核方式促进思政目标达成
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和结课考试“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三者互相促进。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和结课考试在考核总成绩中均占不同的比例。实习日志是过程考核的依据之一,实习报告则是考查学生对实习内容总结和分析的依据,结课考试则是考查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结课考试根据学生所实习的站场有针对性地出题,考试时允许参考实习日志与实习报告。由于结课考试允许参考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要想获得较好的成绩,则需要提高实习日志的质量,实习报告总结内容全面和有一定的深度,结课考试的试题是根据实习站场的内容出的,则实习日志和报告的质量直接影响结课考试的成绩。因此,考核过程“三位一体”,互相促进,既强化了对过程质量的把控,又提高了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过程质量的提高,则促进了学生严谨务实工作作风的养成,保障了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
(五) 课程思政实践基地保障课程思政教学
为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完善课程思政培养体系,加快形成“三全”育人格局,2021年7月15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孤岛采油厂挂牌成立课程思政实践基地。孤岛采油厂位于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孤岛镇,自1967年油田投入勘探创造了年产500万吨保持12年、年产400万吨达到20年的辉煌,为中石化产量最高的采油厂。2001年以来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国家级文明企业”、山东省“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的荣誉称号,课程思政资源丰富。孤岛采油厂是我校油田实习的主要基地,每年在该厂进行油田实习的学生60人左右。校企双方将本着拓宽领域、深化合作、融合共建、携手共赢的原则建设课程思政实践基地,在编制课程思政实践方案、选派专业教师或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举办思想政治教育讲座、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教育和师生安全培训教育等方面加强合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 油田实习课程思政面临的新问题
(一) “疫情”时期实习形式提出的新要求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2017级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油田实习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开设“直播云课堂”,邀请石油石化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通过远程教学的形式,展示油气储运生产过程,让同学们在“云实习”中认识油气田地面集输系统的工艺流程和生产操作过程。
由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云实习”和短期的现场实习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教学可能是“疫情”和“后疫情”时期的主要形式。“云实习”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参观油库作业区,聆听专家现场讲解生产工艺流程,感受企业安全文化,但“云实习”需要大量的设备和人员的投入,不是每个实习基地都具备条件,大部分以专家讲座或授课形式进行。同时,学生无法置身实践场所,“代入感”不强。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实训实践,线上操作较多采用按钮式,实践效果与线下实习效果无法实质等效[10]。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从整体上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可以通过广泛地选择思政资源,通过邀请行业专家、知名教授专题讲座行之有效地提升课程思政的整体内涵,同时也应注意线上教学模式“代入感”不强的缺点,通过多种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二) 油气储运工程发展趋势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的实习基地多在传统的油田,而油气储运智慧化等新技术的应用较少,实习内容与专业的发展趋势脱节,而新技术应用较多的油田多是新兴油田,距离较远,实习代价较高。传统油田虽然可挖掘的“石油精神”的元素较多,但由于接触的新技术较少,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因此,培育新的实习基地,创新实习形式,将油田新技术应用融入实习课程将是课程改革的方向。
(三) 课程思政全面开展提出的新要求
为推进课程思政的全面开展,需进一步完善课程的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在课程考核部分明确思政教学目标的考核要求。需分析在实习教学的实习动员、入厂教育、现场实习、研讨和总结等各环节能够融入的思政元素,结合油田实习的具体教学内容,编写思政教案。逐步推进课程思政实践基地建设,保障油田实习的思政教育的进行。
五 结语
油田实习课程大纲中明确的思想政治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聘请油田先进模范进行讲座和交流、严格按现场工作制度跟岗实习、参观厂矿荣誉室、分组协作交流汇报和“三位一体”考核等教学方式,系统地将石油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油田实习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实习日志和报告质量明显提高,内容丰富详实,不仅有现场设备和工艺的记录,还有对发现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现场管理的建议等。油田实习班级连续三年获得校级“优秀实习团队”,指导教师7人次获得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的称号,2021年油田实习获学校“百门优质课程”银质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