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能力、素养协同提升”的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
2022-03-16李阳
李 阳
(五邑大学智能制造学部 广东·江门 529020)
0 前言
传统的研究生课堂教学已经不适合这种新的教学形势[1]。要打破原有的教育方法,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研究生的研究能力。OBE理念[2]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可持续改进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根据前期的调研与初步实施,我们提出了“基础知识、科研能力、科学素养”协同提高的教学理念,实施以实现“学习—分析—设计—研究—素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科研能力,它突破了传统单一的只学习基础知识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也不同于孤立的案例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只单纯完成项目)。而是将前两者有机地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起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设计方案的能力,进而提高科研研究能力,最后达到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
1 “学习—分析—设计—研究—素养”协同提升的教学思路
在高校传统教学过程中,以课堂为中心、以理论模块为线索、教师向学生单向讲授理论知识。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单纯地接受基础知识,与其本专业知识基本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创新精神薄弱[3]。
本项目提出“学习—分析—设计—研究—素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就是“1个学习”“3个能力”与“1个素养”的合理穿插与相互构筑,最终使学生获得扎实基础知识的学习,“分析问题、设计方案、科学研究”的能力提升,以及“科学素养”的形成。以《光电技术》课程为例,其教学思路为:
(1)基于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采用“讲授式、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等”传统教学方法,讲授《光电子技术》的最基础理论知识,以期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光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
(2)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采用“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光电领域新知识与科学前沿动态”的合理穿插,完善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采用案例式教学或项目教学法,在夯实光电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案例及项目”合理穿插。学生能够对给定的案例,进行解决方案的设计,并对具体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以提升研究生的方案设计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4)通过以上“专业基础知识”与“分析能力、设计能力、研究能力”的互相构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相互反馈。并通过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前沿,让学生掌握学科发展方向,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方法论,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学习—分析—设计—研究—素养”协同提升的教学流程
授课与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研究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和灵活运用知识,既强调了经典理论的知识继承,又兼顾了知识的获取方法和分析问题、设计方案与科研能力的创新与提升。
第一阶段:授课阶段(学习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阶段)。
(1)结合教材和穿插专题内容,首先向学生明确课程目标和基本内容,给出课程的基本系统结构。借助教材,向学生深入介绍一些基本概念与理论。
(2)在此基础上,结合所穿插专题讲座,介绍相应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方向。以精讲多思为原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强调基本原理和分析过程的介绍,淡化结论的获得,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与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化教师的教法为学生的学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与见解,鼓励课堂讨论。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授课过程中,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是坚持把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训练放在首要位置。
(3)对于每一个科研专题,均从如何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收集整理资料、合理借鉴和引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一整套研究方法着手,向研究生介绍研究的一般程序、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对于每一个科研专题的讨论,对学生采取“分组分级”结合“研讨式”的方法,通过研讨式学习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采用以学生为主的研讨课,注重专业上的应用拓展。
第二阶段:研讨阶段。
随着授课阶段的进行,学生逐渐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之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出研讨主题,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设计方案、科学研究的阶段。如:“可见及中红外LED在光通信和光传感方面的应用研究”“高显色性白光LED调光系统研究与实现”“基于荧光效应的光纤传感技术的研究”“碘化铅纳米线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等等,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以及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自主选题进行研究。选题与授课阶段同时进行,以便尽早查阅资料,撰写读书报告。待授课阶段结束后,由学生进行翻转课堂的课堂演讲,陈述自己针对所选主题的研究情况,并组织师生共同讨论。以培养研究生文献查阅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与表达交流能力,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期获得有一定创新性的科研见解。
第三阶段:素养提升阶段,注重完善与总结。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要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的设计方案的能力、科学的研究问题的能力,掌握如何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收集整理资料、合理借鉴和引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一整套研究方法着手,向研究生介绍研究的一般程序、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学生以提交读书报告的形式作为最后的评分依据。最终达到提升科学素养的目的。
考试是教育活动中检验受教育者掌握、运用知识能力的主要手段。将评价指标由单一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调整为由期末考试、平时作业、翻转课堂汇报和读书报告等四项指标加权,其权重分别占 60%、10%、10%和 20%,以加权后的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学期结束后,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从课程内容、价值引领(课程思政)、教研结合、实验教学、翻转课堂、评价体系和总体评价(教学效果)等方面,对2019和2020级研究生进行课程满意度调研,满意度包括很满意、基本满意、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5项,计算不同方面学生整体满意度比例。本课程选课人数为10人,调研结果为全部研究生对本课程的总体评价很满意,说明本课程的改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 实施效果
通过基于“知识、能力、素养协同提升”的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以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为目标。本文修订了教学大纲,调整了教课内容,增加了教学环节,突出了“学习—分析—设计—研究—素养”协同提升的教学主线。紧密围绕我国的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以及国际形势,增加思政元素,使研究生认识到光电技术课程在光伏技术、光电显示技术、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等技术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建设科技强国的使命感;将国内外最新学术及产业化成果与课堂教学结合,通过分组分级研讨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设计能力、科研能力,提升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加翻转课堂教学,培养了研究生文献查阅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与表达交流能力,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阅读已发表的优秀硕士论文与博士论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增强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通过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满足了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