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政治引领 夯实基层基础深入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基于温州市社会治理的探索实践
2022-03-16卢旭帆章万真戴殊姿
卢旭帆,章万真,林 唯,胡 天,戴殊姿
(中共温州市委政法委员会,浙江 温州 325000)
政治引领在社会治理中具有决定性、根本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温州是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区、民营经济发祥地,很多社会问题呈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先、人轻我重”的特点。近年来,温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坚持把政治引领贯穿于市域社会治理全过程,从源头破解社会治理的基础性、体制性问题,各类平安指数连年升高,全市连续7年保持群体性事件零发生。2020年以来,全国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等社会治理领域相关会议在温州召开,跨境法律服务全领域供给侧改革等系列治理创新在全国推广,温州被列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试点地区,获评2017-2020年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平安温州建设再创新局面。
一、政治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的实践特质
(一)强化党政引领,彰显政治本色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对国家和社会发挥着整合、统领、保障的作用,也是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最大的制度优势。政治引领市域社会治理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治理能力,是在我国不断进入新阶段的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也是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主动顺应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迁而作出的战略选择。[1]如何通过坚持政治引领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党的领导和党建统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政治优势,彰显了党建创新的政治本色。
(二)回应现实变化,突出时代特色
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来看,反映时代特征,回应现实变化,迎接实践挑战,不断适应新时代党的执政环境和社会变革,积极运用新的治理技术、治理手段和治理方式,是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时代特色。[2]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时期,社会治理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下,唯有强化政治引领、夯实基层基础,才能克服社会治理中的种种问题和短板,不断优化和升级社会治理体系。我国现实的社会治理实践中存在政府内部协调不足和社会协同乏力的困扰,政治引领不仅有助于破解政府内部的“碎片化”问题,而且可以发挥党组织的枢纽性组织优势,更好地促进社会协同,调动社会资源。[3]
(三)坚守群众路线,展现服务亮色
作为服务型政党和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执政的评价标准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最关键的是必须始终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坚持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在服务群众中引领群众。从实践来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升党的政治引领和执政能力,始终是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的立足点。温州通过树立人民本位和服务意识,提高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思想理论水平,塑造了党在基层社会中的形象和威信,巩固了党在社会治理中的执政根基。
二、政治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的力量构成
凝聚政治力量,关键是引导全社会更加自觉地投身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温州坚定不移探求党员参与社会治理的精准方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路径、新时代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模式,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队作用、社会组织的助推者作用、人民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有效形成多元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同共进的生动局面。
(一)把握党员参与社会治理的精准方向
党建统领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的执政理念、价值导向、行动逻辑等深层基因植入社会治理意志,高位推动社会治理的有序运行和资源整合,切实把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的现实效能。温州以红色铸魂、红色领航、红色阵地、红色服务、红色责任为内涵特色,以“红色细胞工程”为手段载体,深入打造“瓯江红”党建品牌,将党的意志、党的声音、党的要求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
1.以红色教育推动党员意识转变。近年来,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全面从严治党的态势向基层有效延伸,但少数基层党组织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仍存在宽、松、软的现象。温州不断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大力推行一方隶属、双重管理模式,把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刚性约束和考评党员的基本内容,为党员创设岗位、搭建平台、健全机制,由8小时管理向24小时服务转变,打造全天候的党员服务网络体系,推动单位党员向社会党员的意识转变。特别是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以来,针对永嘉、文成、平阳、泰顺、苍南等5个山区县,由优秀年轻干部、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主任医生、教学名师、金融专员组成6支队伍,3千名党员精锐义不容辞下沉基层一线,通过高质量推动跨越式结对帮扶十项举措,先行探索“扩中”“提低”行动,努力担当帮富主力军。
2.以红色管理创新参与治理样本。通过构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三级组织架构,建立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企业协调配合,职能站所、“两新”组织共同参与的“1+3+X”基层治理模式,着力提升小区管理水平,业主满意率提升至90%以上。推动组建小区妇联和“楼栋大管家”“夕阳红老管家”“雏鹰小管家”等不同领域的志愿服务队,实现党组织和群团组织资源共享、阵地共建、活动共办,形成群防群治良好氛围。此外,大力实施党建统领“共享社·幸福里”创建,按照先建党组织、再选业委会的思路以及全覆盖、无盲区的要求,新建1818个小区党支部,全面吹响党员业主到小区报到,号召全市在职党员主动到小区报到、亮明党员身份,切实做到“五带头”“五严禁”并积极支持参与小区党建等工作。
3.以红色服务锻造党员先锋模范。全面建强“1+14+185+N”联盟体系,大力开展“瓯江红·百强千佳”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行动,分档归类2681个党群组织,评选100个市级示范点。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有效解决一大批群众身边的学生课后托管、为老服务等关键小事,如组织全市政法干警扎实开展“五进五助”为民办实事活动,2021年办理民生实事2万余件,推出便民措施500余项。践行“一党员一旗帜”,以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承诺践诺评诺等亮出党员第一身份,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各基层党组织成立临时党支部、突击队、先锋队等,党员签订军令状、递交请战书,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二)找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路径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专业化的彰显,一个社会有没有活力,关键看社会组织的角色和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温州围绕“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目标新定位,解码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登记社会组织9434家,其中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3121家,行业性专业性、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协调组织443家,基层社会自治体系逐步健全拓展。
1.聚焦培育引导,塑造共建共治行家里手。从孵化阵地看,通过搭建多方、多级参与的社会组织孵化架构,重点培育社区服务、公益服务、社会事务、慈善救济类等社会组织,全力打造社会组织示范园,在全省率先实现县镇村三级社工站全覆盖、全展开,以点带面扩大社会组织服务半径,如乐清市实现1个县级总站统筹协调、25个乡镇(街道)全拓面、514个村(社区)全覆盖。从队伍培育看,大力实施社工人才增量提质工程,鼓励和引导全市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等积极参与社工队伍,积极开展对组织负责人员知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立体化培训,打造高质量社工队伍。从制度保障看,制定为期三年的社区社会组织培优专项行动方案,加快推动政府购买第三方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建立社会组织专项资金,用于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建设、社会组织公益创投、社会组织评级评优激励等方面的工作。
2.聚焦服务显效,推动全员参与各显其能。一是拓展“三社”功能。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工为支撑,建立“三社”联动机制,组建爱心志愿队伍,引导村(社区)邻里之间开展综合救助帮扶、“彩虹计划”等群众性互助互济活动及结对帮扶。二是擦亮矛调品牌。大力推动矛盾调解类社会组织建设,涉及婚姻家庭、亲子关系、动迁老人、学生心理等领域,选树“鹤城大姐”“合立方”“古鳌大妈”“李姐闲事婆”等治理服务团队,擦亮矛调品牌,辐射、带动、提升调解影响力。2021年,温州全市调解组织共有调解员2331名,成功调处矛盾纠纷1333件,成功率达95%。三是锻造救援先锋。建立常态化战时动员指挥机制、快速响应机制,加大公益性、互助性、服务性社会组织的培育管理力度,引导其在紧急事态下主动履职尽责,展现特殊时期的担当作为。2021年以来,温州全市共有591家社会组织、1.71万名志愿者等积极参与一线疫情防控。
3.聚焦全程监管,加强社会组织奖优罚劣。创新打造社会组织“真爱到家党建联盟·牵手同行”品牌,联合204支实体型、拓展型党支部建立12个党建联盟小组,定期梳理联盟活动服务清单,大型活动共办、党建活动轮办,常态化开展党建联盟活动,将党建工作融入社会组织管理全过程,并作为社会组织登记的前置条件、年检的必需内容、评估的硬性标准。出台《关于进一步明确社会组织管理中相关部门职责的通知》,厘清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构、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联合发改、市场监管等部门启动“双随机”执法抽查工作。打造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等智能化管理服务模式,率先建立分色信用管理模式,通过动态分色管理评价体系,梳理信用档次名录,作为社会组织评价依据,通过奖优罚劣,推动社会组织规范自律,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良性互动。
(三)践行新时代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善于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机制,创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机制,让群众的聪明才智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不竭源泉。温州积极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创新三大基层治理模式。
1.打造乡贤治理模式:贤资、贤智、贤能温州实践。聚焦引贤资、集贤智、促贤能,通过“世界温州人家园”与12个成员单位围绕“新乡贤·新家园鹿鸣计划”整体实施方案,共推出20个子品牌共67项活动清单,全面激发乡贤活力。一是调动贤资功能,带动产业、项目发展。围绕有乡贤引领、有实体项目、有工作机制、有鲜明特色、有积极成效的“五有”标准,建立57个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招引1635个新乡贤回归项目,进一步形成以企带村、以村促企的利益共同体。二是释放贤智潜力,促进治理、决策优化。作为村“两委”决策的智囊团,乡贤在村级组织各项决策中出谋划策,推动各项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全市探索成立162个乡贤参事会或联络站,并在市、县、镇、村四级成立一定规模的乡贤馆、乡贤会客厅共172个,内外乡情驿站13个。同时,发挥资源优势,成功打造“乡贤讲坛”品牌。三是发挥贤能优势,促进矛盾纠纷化解。依托“一中心八专区”侨乡基层治理平台,创新实施法官、警官、律师、社会工作师“两官两师”结对联系乡贤调解室制度,组建乡贤巡调帮扶团,与群众面对面开展民事咨询、心贴心参与矛盾化解,不断发挥乡贤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2.打造基层自治模式:赋责、赋能、赋权社区治理。温州坚持把社区治理作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全面加强小区组织、队伍、机制、阵地等各方面建设,激发了基层治理活力,切实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一是制度赋责,明确决策边界。推行小区重大事项“三审两公开一备案”制度,建立小区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实行由业主委员会审查、小区党组织审核、业主(代表)大会审议,议事全程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决议结果与实施情况报社区备案,推动解决了小区入口提升工程、车辆智能识别系统、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多年议而不决的问题,得到业主普遍点赞。二是网格赋能,聚焦源头治理。制定网格实事评选制,广泛开展“明年干什么、百姓说了算”活动,依托社区网格设立的综合执法会议室、心理咨询室、谈心谈话室等场所,广纳建议意见、汲取民智。三是力量赋权,执法下沉进区。探索住建、行政执法、消防及属地乡镇(街道)等多单位联合定期进驻小区集中办公模式,建立执法清单制度,有效化解小区治理矛盾和难题,实现变被动处置为主动治理、变零星管理为整体治理、变单一执法为系统治理。
3.打造群防群治模式:自发性、信息化、服务式参与治理。公众作为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力量,是实现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的实际践行者。温州进一步探究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建构维度,从自发性、信息化、服务式等角度,推进公众共建共享社会治理的发展进程。一是打造“平安乐巡”。聚焦基层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普遍面临巡防力量有限、群众参与热情不高、巡防实效转化率低等问题,鹿城区全力打造集平安巡逻、隐患排查、平安乐学3大主题15个智慧巡防应用模块于一体的“平安乐巡”平台,实现巡防事项和巡防力量的统一管理、统一发布、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统一处置。目前,平台注册人数超20万,日均巡逻达3500多人次。二是组建“平安联盟”。聚焦群众参与“点上盆景多,全域风景少”“靠自愿参加多,靠激励机制少”“本地人参与多,外地人参与少”等问题,依托瓯海区“平安联盟”信息系统,发动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着力以智能化推动社会治理主体最大化,实现辖区平安隐患风险的减少和群众安全感、平安建设参与率的提升。目前,已发展注册用户48413人,参与各类平安任务6万多人次。三是开发“幸福宝”。聚焦新居民流动率高、涉嫌犯罪和被侵害占比高等突出问题,浙南产业集聚区打造集新居民注册登记、政策信息发布、优质政务服务和社会资源共享于一体的基层治理智慧服务平台“幸福宝”,助力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
三、政治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的功能优势
(一)构建指挥体系,筑牢四级治理压舱石
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做实党政引领的政治优势,推动社会治理融入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打造“善治指挥链”。一是建强市级智慧治理指挥部。加强市委的统一领导,以市级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为平台,梳理治理规划、资源力量和信息平台,搭建市级治理数据池,接入省市169个数据平台、102个场景应用、755项城市运行重要指标,建成市级统一指挥、集成作战、专业研判、应急处置的治理中枢。二是建强县域集成指挥主阵地。发挥县级党委一线指挥和组织实施的作用,探索建立全生命周期社会治理综合体,空间上实现各治理窗口的一揽子采集受理,职能上实现各治理事务的一站式协调处置,周期上实现各治理诉求的一条龙服务管理,构建诉讼、调解、社会帮扶、心理服务、综治指挥、维稳作战“六位一体”格局。三是建强乡镇(街道)一体两翼防控网。加强乡镇(街道)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构建以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为责任主体、以“防火”和“灭火”机制为两大支撑的“一体两翼”基层治理模式,实现机制下沉、力量下达、关口下移、风险下降。2014年以来,温州运用“一三五”机制成功处置邻避运动、涉宗教问题等涉稳风险2400余件,没有一起升级扩大。四是建强村(社区)多元共治前哨所。加强村(社区)党组织建设,构建基层党组织主导整合资源、服务群众、联防联治的工作格局。实践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配合的“1+3+X”工作机制,探索推广“平安乐巡”“乡贤治乡”“安全生产互助管理联盟”等特色做法,打造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二)强化党建功能,培育红色治理主心骨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组织引领功能,是基层治理走向善治、推动构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党领导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有效治理及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一是强化教育引领风向标。精心组织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用好中共浙江省一大会址等红色教育资源,通过“五个一百”红色音视频展播、“瓯江红”党建人才教育管理等活动,推动全市3.57万个基层党组织接受洗礼,50.3万名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的大熔炉里接受锻炼,让每一个治理力量信仰坚定、干劲充足。二是打牢基层组织基础桩。拓展区域化“大党建”,推进商圈市场、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农业合作社、网络媒体等党建覆盖,把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主阵地。开展基层党建统领社会治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鼓励试点地区根据各自实际进行大胆探索,使党组织、政府、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活动中各得其所、协力并进。三是织密红色领航服务圈。从2014年开始持续深化“红色细胞工程”,将“红色管家”治理模式从有物业小区向无物业小区延伸,累计建立村(居)民中心1071个、“瓯江红”党群服务中心415个、农村文化礼堂2116个,常态化开展“红色星期天”活动,形成一公里红色活动圈、十分钟党群服务圈,把群众凝聚到党组织周围。四是培育基层治理领头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选优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推行“日办夜访”制度,全市2034个住宅小区已挂钩联系乡镇(街道)党员领导干部2034名,每人领办项目1个以上,切实解决群众的“关键小事”。优化党政“一肩挑”后的组织框架、权责体系、议事决策等制度,以村(社区)换届标准建立业委会候选人资格条件审查办法,确保找对人、选好人、办好事。
(三)优化社会协同,奏响现代治理交响乐
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平安建设工作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体制。一是建强党委领导体制机制,实现善治。打通市域整体指挥联动,实现纵向市县镇村四级党组织一体指挥、横向各单位各部门力量联动推进的实施体系。加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凝聚力和回应力,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在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社会治理全过程中担负好引领的职责,做到既不包揽代办也不放任自流。二是拓展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推进共治。针对市域社会治理权力过度控制、条块分割、活力不足等问题,市域党组织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有效激活各类社会主体可供共享的社会资源,大力培育生命力强的“草根”社会组织。发挥政治引领的组织整合力,通过信息共通、资源共享、问题共处,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格局由“松散碎片化”向“聚合整体性”转变。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价值理念,深化民治。牢牢把握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群众路线,推行“最多跑一地”“百万申请网上办”“网格关怀服务”“海外侨务办理”等项目,加强优质公共服务的供给,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四是强化数字技术创新赋能,打造智治。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政务、民生、基层治理、平安指数、网格信息等数据融合,打造党政整体智治的“城市大脑”,实现市域信息基础设施联通、网络畅通、平台贯通、数据融通,推进治理技术由“简单归集运用”向“智能深度融合”转变,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科学性、风险防控的精准性和公共服务的便捷性进一步提升。
四、政治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的风险防范
政治风险是党面临的重大风险,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温州作为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区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利益冲突错综复杂,境外敌对势力长期滋扰,许多社会问题和政治风险也先行一步。近年来,温州坚持源头防范、机制创新、系统管控,捍卫党和国家安全的生命线,筑牢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安全屏障。
(一)聚焦宗教领域治理,塑造政治安全精神家园
随着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信教群众的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亟需发挥政治引领的力量加以适当地引导与管控。温州五大宗教齐全,基督教、天主教徒分别占浙江全省的50%、70%,依法登记宗教场所占全省的近一半。温州打出宗教事务依法管理组合拳,创新“三人驻堂小组”、智能管控“7+1”系统、“红色星期天”活动等做法,全力整治天主教地下势力、基督教私设聚会点、佛道教商业化等突出问题,不断筑牢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防线,取得了争夺阵地、争夺民心的压倒性胜利。
(二)聚焦境外敌对势力来温滋扰应对,打好政治安全隐蔽斗争
近年来,境外敌对势力频繁假借名目“花式”造访、明线暗线多头“搜证”,企图干扰、炒作、曲解我国宗教、金融、人权、防疫等敏感问题,诋毁中国之治、动摇稳定之基。温州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立足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综合实力“东升西降”的大背景,行法治之力、用法治之举,在多年实践中建立完善“3+X”机制,有效反制各类境外势力滋扰,外方非法“搜证”企图无一得逞,温州成为“来而无用”“攻而不破”的“业界传说”,反制工作多次得到中共浙江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多次在全国会议上作交流发言,其做法在中央国安委、中央政法委等简报刊发。
(三)聚焦网络综合治理,净化政治安全网络空间
近年来,温州作为拥有680多万名网民、网络普及率高达74%、网民活跃度居浙江第一的网络大市,在全国率先推行以七项制度、四支队伍、三大平台、一个机构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网络综合治理“7431”模式,谋划实施以五个机制、十大工程、十大改革项目为重点的“511”改革路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协调、多元主体共治、多种方式融合的综合治网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温州辨识度的网络治理之路,让党的主张成为网络最强音,变网络舆情高发地为网络治理先行区。2019年和2021年,全省、全国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现场会分别在温州召开。
(四)聚焦扫黑除恶斗争,清扫政治安全黑恶阻力
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扫除黑恶势力,是净化政治生态、夯实执政基础的重大战略,也是维护市域社会安全稳定的关键之举。温州坚持“边扫边治边建”的原则,把长效治理、源头防范等有关机制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固化三年专项斗争的有效做法经验,建立健全线索排摸核查、办案质效提升、全面彻查“伞网”、追捕逃犯、“打财断血”、行业源头治理、固本强基、组织领导保障、激励约束考评等九大长效常治扫黑除恶工作机制,综合打击成效多年位居全省第一,获得全国先进集体和个人的数量在全省最多。
(五)聚焦利益诉求群体服务,稳固政治安全内部根基
人民是市域社会治理的主体。防控政治风险、营造安全的社会生态必须牢牢把握人民群众这条生命线,从群众内部固根基、堵风险、强化解。温州推行一张表动态化管理、一站式流程化管控和一体式联动化防范处置机制,精准掌控全市涉稳重点人员情况,全面压实基层化解稳控责任,形成紧密配合、联动有力的全市一盘棋工作格局。近年来,温州重点人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得到中央政法委和中共浙江省委政法委的充分肯定。
(六)聚焦金融安全风险治理,筑牢政治安全经济基础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防范处置金融安全风险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密不可分。温州通过对全市P2P网贷平台刑事案件涉案财产处置情况的比较研究,以瑞安市对“中潮金服”网贷平台创新引入破产程序、刑民并进的处置思路为契机,全面梳理在处置涉案财产、催收追赃、清理债务、预分配财产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搭建对话沟通平台,畅通诉求反映渠道,全力做好投资人诉求反馈和情绪疏导工作,防范集聚集访风险,较好地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自该网贷平台立案以来,没有发生一起规模性集聚集访、网络炒作等涉稳事件。
五、政治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
政治引领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性力量,不仅契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逻辑,同时也是补足社会治理短板进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实现路径。在新时代,强化党的政治引领作用应该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挥好政治引领的倡导作用、整合作用和协调作用,坚持政治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不断地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创造良善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
(一)发挥政治引领的倡导作用:价值倡导与行动倡导
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政治引领必须发挥有效的倡导作用,特别是要积极推进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指向的价值观和良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4]各级党组织要发挥好价值倡导和行动倡导的功能,价值倡导就是要在社会文化上为社会治理提供精神动力,倡导美德义行、互助友爱、和谐共处的社会价值观;行动倡导则是为社会治理提供行动力量,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好行动模范的先锋带头作用,用切实的行动去引领广大群众共建共治美好家园,共享社会治理的成果。[5]
(二)发挥政治引领的整合作用:政治整合与资源整合
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政治引领还应在政治整合和资源整合上发挥好党组织的整合功能和制度优势。社会共治力量的集聚,发展党员工作和党建活动的有效开展,对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至关重要。政治整合一方面要加强党对社会精英的体制吸纳能力,另一方面是组织社会参与社会治理过程,特别是要尽可能地将社会组织化,克服转型时期的社会原子化、陌生化问题。[6]政治引领的整合作用另一大发挥领域是资源整合,即通过党组织系统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有效激发和配置各类社会主体可供共享的社会资源。在现代社会,不同社会主体都有特定的资源,且任何一种组织都会对其环境形成资源依赖,社会合作和资源交换、资源共享将有效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和社会治理水平。
(三)发挥政治引领的协调作用:利益协调与组织协调
深入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还应有效发挥党的协调作用,使党组织成为社会利益协调和治理体系组织协调的“节拍器”。一是强化多方利益协调作用。当前我国社会治理仍然以属地管理为原则,许多社区的居民包括了各类社会群体,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精准识别民意,搭建好利益协商的平台和机制,在基层内部化解好邻里矛盾纠纷,发挥好利益综合和政策回应的作用,将人民群众普遍反映的利益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二是注重对治理体系碎片化的组织协调作用。党组织自上而下的组织协调作用是克服政府治理系统碎片化的不二法门。[7]当前一些治理系统内部存在的部门分割、多头执法、争功诿过、权责不清、朝令夕改、“一刀切”等运行紊乱的问题,就需要党委发挥好组织协调优势,将组织触角深入到政府治理系统的各个领域,对治理系统内部进行改造和升级,形成一种整体性、合力式、高效化的市域社会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