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体系构建路径研究

2022-03-16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育人体系

牛 奔

(北京农学院 北京 102206)

0 引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在不懈地探索之中所得出的普遍性适用准则。面对新时代下的高校改革,这一指令性标准焕发出了更加绚烂的色彩。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而言,从理论上武装头脑自然是育人体系构成中的重中之重。然而,除此以外,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扎实的实践技能培养与提升更显紧迫。激励高校学生参与到广泛的社会实践之中去,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实现路径。基于此,上至党和国家层面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与大力的支持。我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多次在工作与汇报中强调:实践出真知,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同时总书记还号召广大青年要通过躬身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

1 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的现实性意义分析

1.1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体系构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教育事业在内,我国的一切基础领域在谋进步、图发展的征程中,必须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其中,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层次,其承担着为社会供给人才的重担。因而,高等教育事业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信仰的坚定不移,对于新时期下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发展进程至关重要。这是坚持现代化人才培养方针的基石,更是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范畴之中,“实践”的观点举足轻重,是其内括的基本要素之一。因而,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广泛的社会实践之中去,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的基本观点,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符合社会主义教育客观规律。从本质上来看,其是一种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和认识社会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纵观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发展史,其实社会实践始终被我们放置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之上,早已成为了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十九大召开后,教育部于同年12月宣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重要文件,进一步阐发了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十大育人体系之中。这对于提升各大高校激励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整合社会各界的相关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之中做到真正的学有所学、学有所成。

1.2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统筹育人资源的有效途径

统筹与合理分配资源,是社会中每一个领域所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一普遍哲理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阶段。人才的产出比和产出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教育资源的投入和统筹质量成正相关关联的。也就是说:人才的培养与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是一体同轨的。那么,在教育改革深入进行的当代社会,如何培养出更高素质、更全面化得人才,就与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管理分配以及合理协调等层面密切相关。因而,当代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将社会上的零碎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通过一套特定的、实际有效的机制,使其功效发挥至极致。从这一层面出发,相比于理论课堂,教育实践育人具有更加明显主动性优势。这一结论的出发点源于: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真正的走入社会,服务社会进而通过一个学思悟践的过程,进而实现教育资源的综合性整合与公平性分配,这一过程便是基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对统筹育人资源的有效调节。

2 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体系构建路径探究

2.1 统筹零散社会资源,合理分配至实践育人体系之中

以实践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在我国高校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特有的进化模式。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类是区域内合作的有效开展。这其中又具体包括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以及各部门间的协同工作等重要设计层面。而这些具体的开展模式是建立在同一理念下,对社会中提供的不同资源进行充分使用与广泛利用的实际展现;也是对从学生专业划分,进行对口的实践单位选择而进行思考的具体过程。实际上,高校并非是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他身处社会之中,生源来自社会,最终也要走向社会。因此,高校的教育从来都不能是闭门造车。高校需要优先考虑社会诉求,在教育过程中,激励学生走入社会,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并求得学生能够在最后顺利的实现个人价值,将其在求学阶段所利用过的求学资源还送与社会,真正做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为社会谋福祉,为人民谋福利。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创新创业项目、学术调研活动等,也是通过学生实践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的重要模式。大众创新,万众创新是我国所倡导的发展趋势,基层服务调研也是近几年国家所想要重点培植的基础工程。为有志于此的青年学生提供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平台支持,以及包括经费设备,技术等要素在内的众多资源投入,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起到进一步完善的作用;也有利于将零散于各处、涉及众多层面的教育资源进行统筹,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进行分配与优化,最终实现个体资源的育人优势整合,转化为系统的整体的育人优势,实现育人资源的优势放大效应。

2.2 提升实践的文化要素投入,塑造强大的文化品牌力量

理论同实践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矛盾体,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需要共同发展、协同进步。从实践层面来说,在我国大学生所广泛展开的社会实践之中,涉及文化要素的主题实践占绝大部分。这一数据结果主要是受我国的育人体系构成所影响,学生与教师所主要依赖的教学大环境便是如此,文化氛围的深重与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呈现,使得文化育人成为实践体系构成中最受认可、也最易于被接受的主导性话题;此外,社会实践自身也是一种形式上的文化教育组成要素。自实践之中,学生可以领会到来自不同于学校的文化氛围,将其内化至自身,进而将这些优秀的企业文化、实践收获传播至学校之中,经过一番塑造,打造成为校园文化的全新内涵要素。近6年,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立足专业特色,结合学生特点,组织专业老师和名学生,构成“科技助力农业,创新推动发展”北农植科学子为乡村振兴献力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农村、感受农业、亲近农民,为乡村振兴助力献智。在校园文化的经营与管理上,我们同样也需遵循“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实施策略。以开展优秀文化进校园的相关系列讲座、广邀文化名人为学生讲解自己光荣经历等提升学生的思想理论高度;同时,也要促进本校的学生广泛的走出校园、走入互联网,通过实习、调研以及线上推文等形式将学校自身的优良校园文化散播至更广阔的天地,使花种远播、花香远溢。

2.3 组建专门团队,推进科研实践

高校是各种学术研究的聚集地,也是学术文化氛围最浓郁的所在。步入当代,科研再不是单纯地笔下世界、更不再局限于小小的实验室之中,优秀的科研需要迈步出去,进行广泛的实践。而这一目标的达成,首先便需要有专门、专业的团队作为基本依托。通过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协会团体的作用,加快推进科研实践育人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研究,在制定社会实践育人宏观政策的过程中,要紧扣中央相关文件精神,以社会实践育人理念与目标为基础,将国家宏观要求和学校行业特色相结合,切实增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此外,也要通过课题立项、专家报告和成果培育,着力做好对实践育人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成果推广,并将三者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出一批高质量、适合推广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应用成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的培育工作,在当代社会、在当代教育领域之中已经处于受到广泛关注的焦点地带。如何正确理解其阐释意义,在不懈的探索之中创新实践方式。提升实践效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无疑是重要的时代课题。本文的探究虽显浅薄,但对上述问题的探寻与解决也提出了一些鄙薄见解,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给予一定启发。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育人体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