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目的:高中语文古代作品选文的人文旨归
2022-03-16卢国强甘肃省庄浪县紫荆中学
卢国强(甘肃省庄浪县紫荆中学)
“语文教育目的”是对语文教育活动的最终质量、教学指导要求进行管理的重要行动指标,伴随着语文课程的教育要求同步发展,是对语文教育活动的未来质量的集中规划。自“五四运动”开始,语文教育活动正式落地,1919-1921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来华授课,本土的和西方的教育理念互相交融,共同构成了语文教育目的的基本,为语文课程的建设规划了方向。
一、语文教育目的的标准与内涵
现行高中语文教育目的有五大标准:第一,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使其了解祖国的文化与历史;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贯彻终身学习的成长理念;第三,主动接受美好情感的熏陶,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第四,锻炼学生应用文字的能力,改变学生的“被动教育”问题;第五,培养学生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使其在教材内容与相关作者身上习得坚韧不拔的精神。
现行的语文教育目的从文化内涵、文化传承、学习态度等角度,指导、教育学生。不仅要求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民族情感、语文素质。语文教育目的已经成为带动课程建设的重要参考标准。
二、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各个必修单元的选材,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文化教材内容编排,保留语文教材的育人价值。借助古典文学、现代文学、西方文学等文学体系的互相影响,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知识,通过文化传输、文化积累教育学生。
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具有下述特点:第一,目的明确。不同的教材所涉及到的语文知识,一般保留着一致的主题,依靠各个单元的共鸣调动学生的语文意识;第二,内容丰富。语文教材不仅包含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指导知识,更包含复杂的语文教育理论,从道德准则、行为要求、语文素质等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是对学生语文思考能力的归纳、总结;第三,主题明确。单纯的叙事、说理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已经较为少见,集人文情感、社会现实、文化活动等多重要素于一体的语文教材的出现频率更高。多元化、人文化的选文模式,推动学生语文技能的稳定发展。
三、高中语文教材古代作品选文的特点
(一)以兴趣为核心的选材理念
古代文学作品,对学生而言是“晦涩难懂”“生僻拗口”的代名词。借助反映社会现实、人文情感的古典文学作品,则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达成教育目的。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氓》的教学为例。学生对于《诗经》中所表现出来的爱情故事已有一定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新的疑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表现的是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那么,当爱情褪色、质变,男女主人公还能否修成正果?而教材《氓》的出现,则恰好满足了学生的情感认知需求与文化学习需求。在《氓》中,男女之间的热恋借由文字表现出来“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是女主对于爱情的无限向往,但后文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却为这爱情埋下了不幸的伏笔:男主暴躁且焦急,不会对女人表现自己的柔情,婚姻中的不幸逐渐暴露出来,从“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情变,到“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操劳,情感上和身体上的疲劳耗尽了女主对于爱情的美好向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更是对现实的麻木。《氓》可视为对现代不幸婚姻的真实写照,也可视为《诗经》中对女性不幸婚姻的真实描述。
这一作品的选入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认识到古典文学材料的多元化,理解《诗经》的文化韵味:不仅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更包含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这种具有“生活气息”的选材,缩短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使其在情感的角度分析作品,进而立足于“不幸的爱情”,主动培养学习兴趣。
(二)以学习习惯为核心的选材理念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目标”的语文教育目的,改变了语文教育的被动局面,强调学生主动探究语文知识、关键知识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养成终身学习、持续学习、独立学习的良好意识。这一教育目的也在影响着语文教学指导活动的后续开展。语文古代作品选材,大多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这类材料会成为学生主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一行动基准。
人教版必修三教材《锦瑟》,脍炙人口。作者李商隐是名震千古的大才子,与杜牧一起被后世称为“小李杜”。学生会从作者、作品等角度对《锦瑟》进行赏析。有的学生关注作者的生平事迹,会从自己所搜集到的多元材料中寻找论点:唐代著名现实主义创作者白居易对李商隐的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虽然本人比李商隐大了41岁,但仍然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希望能做李商隐的儿子”,并认为“做不成就是一辈子的遗憾”。白居易去世之后,李商隐为了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给自己的大儿子取名“白老”。
这一妙趣的故事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会从社会现实、文学造诣两大角度进行思考:李商隐是否真的具有如此的魅力,令得诗王白居易如此推崇?李商隐的作品到底有哪些特点?一些学生则选择从日常的文化积累活动入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名句在班级内进行分享,如经典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这都出自李商隐的《无题》。在交流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课前的互动使得学生产生新的学习欲望,进而将语文知识带入到课后的复习反思环节。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又会对李商隐的轶事、作品开展进一步的探究。教材环节可设计了解李商隐的生平事迹、分享李商隐的作品等任务,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以美好情感为核心的选材理念
在“培养学生美好情感”的教育目的的指导之下,美好情感正成为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影响到语文教材的选材,富有情感意识的语文古典作品的出现频率正在不断提升。以人《滕王阁序》为例,在学习之前,学生对于作者王勃知之甚少。序文过于生僻,学生很难主动学习。但《滕王阁序》从情感的角度教育学生,促使学生主动接受作品、培养情感的良好意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优雅表述,展现了奇妙的自然风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是对流离他乡的感慨,更是对前路未卜的担忧。人对自然的情感,个体对未来发展的情感借由文字表现,学生的情感意识与作者的情感意识形成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