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友善: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的必由路径

2022-03-16章文军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校园核心

章文军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 231603)

友善是对公民个人的价值要求,是人本该有的美德。友善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培养公民什么样品德的重要问题。公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个方面,且各方面的逻辑结构极其严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从逻辑结构角度看,友善是四个范畴的价值原点,具有本位根基的重要作用,无论是爱国、敬业还是诚信都不能缺少友善。对国家抱有善意,才有爱国之情;对工作持有善意,会有敬业精神;对个人富有善意,定有诚信品质。没有友善作为底色,没有“善”因,无一例外,都是无本之木,表现出来的爱国、敬业、诚信,本质上缺乏根基,有很强的动摇性。

一、友善观的内涵

(一)中国古代友善观

从词的构成形式看,“友善”是合成词,且属于联合型合成词,“友”和“善”的意思相近。从词面解释看,“友”含有朋友、友好之意,“善”具有善良、善行之意。《说文解字》中解释:“友,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1]而“善”作为会意字,《说文解字》中将其解释为“从羊,从言”,意思是羊多、食物多,有菜有饭吃,人人不愁吃。由此可见,中国古人在创造“善”字的时候,是以“天下为公”为基本原则,寄托了人民的美好愿望。中华大地历来是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中国古人就非常重视个人德性的提升,推崇以德治国、以德服人、以善感人、以友待人。

“友善”一词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论语·季氏篇》中,“友便辟、友善柔”是友善二字第一次合用,但此时友善还只是两个单独的字的组合,未合成一个词来使用。“友善”作为独立词语使用是出现在《汉书·息夫躬传》中,“皇后父特进孔乡侯傅晏与躬同郡,相友善”,此处的“友善”包含亲密友好之意。

友善思想在儒家文化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儒家友善观立足于人的本性,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关怀取向”[2],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爱,仁爱的本质意蕴是人与人交往的友善。《论语》中有多处阐述仁爱思想,譬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见,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个人情感因素对择友的影响较大,包含浓厚的感性主义色彩。因此,“友善”中融入了很多个人情感因素,根据个人喜好、关系亲疏,友善的对象往往具有选择性,友善的深浅程度也大不相同。

(二)西方友善观

在西方,“友善”作为一种美德已有2 500 余年历史。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指出,友善是城邦得以运转的纽带。古希腊智者派主要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了著名论断:“人是万物的尺度。”[3]从本体论角度看,该论断虽具有唯心主义特点,但集中体现了对人的高度认可,更是把人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正是发源于此,人本主义的星星之火拉开了西方友善观的序幕。

在基督教神学中,友善代表上帝的爱,而爱是基督教教义的核心。西方启蒙运动把基督教神爱拉回人间,使其成为世俗社会的爱——资本主义社会所宣扬的博爱。博爱的核心精神是无私地爱所有人,不论贵贱、善恶、贫富、美丑。由于资本主义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强调了少数资产阶级对多数无产阶级的统治,因此资本主义社会所标榜的“博爱”往往被形式化、表面化,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把人视为无差别的价值符号。这种博爱是无法在资本主义国家真正实现的。

综上,在友善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近代西方社会提出的博爱精神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它体现了人之为人本身的价值。与中国古代不同,西方受理性主义的影响,追求排除个人情感的友善,其友善更多地表现在对伦理道德的遵从。

(三)社会主义友善观

社会主义友善观既继承并发展了中华民族传统友善观,又吸纳和借鉴了西方友善观的成果,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4]。首先,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意志;其次,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价值共识、凝聚磅礴力量。毛泽东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友善理念,他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5]从此,中国历届领导班子坚持并不断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为人民服务”也成为社会主义友善观的最强底色。

取出铣刀,合拢两对接管口,检查管口对齐情况。其错位量控制应不超过管壁厚度的10%或1mm,通过调整管材直线度和松紧卡瓦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管口的对位偏差;管口合拢后其接触面间应无明显缝隙,缝隙宽度 不 能 超 过 :0.3 mm(D≤225)、0.5 mm(225 mm<D≤400 mm)或 1.0 mm(D>400mm)。如不满足上述要求应重新铣削,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社会主义友善观是包含个人情感的友善,而非是抛弃个人情感,只遵从伦理道德的冷冰冰的友善。抛弃个人情感的友善不是发自内心的友好和喜好,而是仅仅出于契约精神和道德约束,这种友善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伪善。社会主义友善不应只停留于具有动机性的友善,必须是要付诸行动的友善,是行动的友善、实践的友善。

社会主义友善不是狭义的友善,而是广义的友善。狭义的友善,友善对象一般是行善人的亲朋好友;广义的友善,友善对象不限于亲朋好友,还包括陌生人。社会主义友善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社会主义制度所不懈追求的价值理念。

二、和谐文明校园实践途径

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的第一要素是人,主要包括教职工和学生,而学生又是第一位的,因此,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的关键是学生,学生的友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大学生自残自杀、校园暴力、破坏公物等校园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事件的背后所反映出的是大学生友善观的逐渐弱化甚至缺失,这会严重威胁校园文明和谐氛围的构建,因此校园内和谐文明氛围的形成与大学生友善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和践行是息息相关的。

(一)身与心友善——树立心理疾病的自然屏障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经济快速增长的特殊时期,知识的更新更是进入从未有过的快速期,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就业市场对学历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今,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判都在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此患上了心理疾病。想要预防并消除学生的心理疾病,构建校园的和谐氛围,首先要解决内因,即学生的“本我”,因此,引导学生愉悦自我、放松自我,做到身心友善至关重要。身心友善主要指与己友善,即不必刻意为难自己,善待自己的肉体,更要善待自己的“心”,即养心,同时要积极提升个人境界,正所谓“尽人事、顺天命”,要学习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处理好的关系是自己的身心关系。做到身心友善的关键是客观公正地衡量自己,不避短、不夸长、不懈怠也不越己,勉强自己做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是对自己的一种不友善。实际上,要做到身心友善有很多方法,如合理期待、接纳自己、取悦自我。急于求成、茶饭不思、夜不能寝、整天忧心忡忡甚至怒火冲天,这些都是对身心不友善的具体表现,长此以往,必将使自己不堪重负、心理防线崩溃,患上心理疾病。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客观地、科学地看待自己。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既要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差距,也要看到自己的进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全身心地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扬己长、补己短。儒家中庸思想的实质就是阐述过犹不及的思想——给自己的精神留下窗口期,善待自己,阳光无处不在。

(二)人与人友善——筑牢校园暴力事件的防线

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和人民素质的不断提升,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率已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仍有部分学校零星发生校园暴力事件,这不仅严重威胁大学生的生命安全,而且还破坏了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多数校园暴力事件可以归因于当事人“友善观”的弱化甚至缺失。“友善”强调了人在与他人交往时其内心应该充满善意,即人与人之间要开放包容,互帮互助,互相体谅,不能仅凭自己的价值观和个人喜好去看待他人。因为人与人之间是存在个体性差异的,所以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是与人友善的第一步。

“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也是一种和谐的美。“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社会群体中,必然与他人产生或多或少的人际关系。在每段人际交往过程中,友善是我们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更是化解矛盾、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一味良药。“友善”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尊重他人、善待他人。这种“友善”的动机实则是“友”和“爱”的真实情感,在行为上,它表现为理解他人、包容他人、关心他人,与同学相处要秉持乐于助人、互帮互助的原则。“友善”是大学生应养成的优良品质,是构建校园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道德纽带,更是维护校园良好秩序的伦理基础。大学生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是消解校园矛盾、维护校园秩序、促进校园和谐的坚实基础。

(三)人与自然友善——强化维护优美环境的力量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7]这里所提到的自然主义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伦理道德关系,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可以说,人与自然构成了命运共同体,如果人类为追求私利而污染环境,打破自然的生态平衡,那么未来必将遭到来自自然的无情报复,因此人对自然的友善在本质上就是对人自身的友善。

自然孕育着人类的产生,维系着人类的发展,是人类生存的载体。因为自然是优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所以人类要承认自然界现实存在的优先性。只有秉承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要善待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8]。目前,大学校园内仍存在形形色色破坏校园环境、过度消费、浪费宝贵资源等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为此,新发展理念要求大学生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校园生活方式,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一切以牺牲环境或以过度消费宝贵资源换来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而言,不损坏校园一草一木、爱护公共设施、保护校园环境是当代大学生践行友善观的具体表现和职责所在。

三、大学生友善观的培育

大学生友善品质的形成和友善行为的落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建设校园文化和维护校园文明和谐氛围的有力保障。培育大学生的友善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努力、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同向发力。就学校而言,学校应着重从普及教育、健全制度和搭建载体这三个方面入手,培育大学生的友善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践行友善核心价值观,从而推动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

(一)普及教育,夯实基础

“友善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最具创新性的概念”[9],培育友善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教育,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和强化正确友善观最有效也是最持久的方式。大学生作为友善观的培育客体,不仅要接受学校系统化的友善观理论知识教育,而且要熟悉友善观的历史渊源,掌握古今中外的友善观的差异,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核心要义,从而深刻体会友善的道德意蕴,充分认识友善的重大意义。大学生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责任感和深厚家国情怀的群体,他们爱校、爱国,愿意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定支持者。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友善教育,使他们明其理、重其义,使践行友善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友善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友”和“善”是其本质要求,也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群体的基础。一是要深入解读“友善”的丰富内涵和践行要求,突出互帮互助、善言善行、和谐和睦、有情有爱等友善内容的教育,为友善品格的形成提供理论支撑,信其道,方能行其道。二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友善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授课方式,推动友善观入脑、入心,使“友善”的种子在每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综上,友善的伦理价值在于心怀善意的种子,把善行之花洒满人间,让每一个人感受到爱的暖意,使传递友善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二)健全制度,形成保障

友善品质的形成不会一蹴而就,教育的作用在于提高认知,教育的意义是让人明白作为一个人需要对人类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教育的价值是使人明辨是非美丑,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于友善品质的形成,仅仅提高认知水平还是不够的,健全制度也必不可少。高校不仅要通过教育大力扬善,还要通过制度坚决惩恶,促进良好风尚的形成、发展和巩固。基于此,首先,学校应建立法治思想树立、政策引导、规章约束有机结合的友善保障体系。坚持依法治校,按照法治精神和原则,转变管理理念、手段和方式,提升学校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把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养成融入到依法治校的理念和实践中,依靠法律和规章制度的权威性、约束性督促大学生养成友善品质。其次,学校应修订和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机制和学生日常行为奖惩制度。对于学生的善恶行为和美丑举止,做到奖罚分明、奖惩适度,倡导和弘扬友善美德,拒绝和抵制丑恶现象,真正把学校制度落实、落细、落小,形成强有力的大学生友善品质养成制度保障体系。

(三)搭建载体,营造氛围

友善品质的形成既要有如雷霆之势的强制执行和思想灌输,也要有如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如搭建载体、营造良好氛围,从而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QQ群等校园媒体在宣传友善价值观中的突出作用,牢牢把握友善宣传舆论导向。

二是开展先进典型报告会、友善知识竞赛、友善主题班会和友善先进个人评选等活动,传播和弘扬友善这一优良美德,形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

三是重视能体现友善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设施的建设,把古今中外有关友善的名言名句和道德模范事迹融入到校园文化走廊、文化墙、宣传栏,在校徽设计、宣传册设计中体现友善元素,还可以在校园凉亭、喷泉、水系等景观建筑物设计中增加友善意蕴,使大学生在校园中目之所及、身之所处皆是友善文化。

四是组织开展道德沙龙,邀请道德名家讲理论、道德模范讲个人先进事迹,引导学生讨论发言,深化“友善”认知和情感认同,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五是积极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和“学雷锋”活动,鼓励学生前往贫困村,走进贫困户和敬老院,开展帮扶和“送温暖”活动,使学生们从道德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助人为乐的愉悦。

人总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校园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有重要影响,长期的耳濡目染不仅悄悄改变人的习惯,而且也慢慢改变人的价值理念,因此营造优美、友善的育人环境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校园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