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吟诵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推进策略的思考
2022-03-16夏韵秋
夏韵秋
古典诗词吟诵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推进策略的思考
夏韵秋
(江苏省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江苏昆山215300)
中华古典文化源远流长,诗词艺术无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随着国家对国学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古诗词也相对以前占比更大。学生要进行大量诗歌背诵,长期下来,枯燥不堪,也无法达到对诗词的准确理解与感悟。本文分析了古典诗词吟唱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可行性,阐述了古诗词吟诵教学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推进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古诗词;可行性;实践性
中华诗词吟唱的历史源远流长,追溯到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其中每首诗都可入乐,《墨子》中也有:“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也为后来的诗词吟唱打下了理论根基。诗歌,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人们最熟悉的唐宋,就是诗词歌赋吟唱最盛行的时期,到现在人们还能看到珍贵稀有的曲谱。诗词艺术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较晦涩难懂,学生学习诗词也仅限于朗读背诵以及理解,古诗词的教学也成了语文教师手头的难点。学生无法真正懂得诗词中遣词造句的技巧,到最后只是干巴巴地诵读,更别说感悟出诗词的魅力了。借此,笔者建议古诗词吟诵教学应回归语文课堂。
一、古诗词吟诵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古代的诗词和歌唱是相伴而生的。“诗”源于人们劳动时的“歌”,故有“诗歌”一词;“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是伴随着宫廷燕乐而兴起的。故有“歌词”之说。诗词吟唱,是中国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艺术瑰宝,集格律美、意境美、辞采美和含蓄美为一体。古代诗词抑扬顿挫,诗歌的情绪也伴随着韵律表达了出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韵律美、音韵美。然而到了现代,诗词仅以文字的形式在书面上出现。吟诵唱这种古老典雅的艺术形式,历经漫长的岁月,已被人们渐渐淡忘了。当今,语文课堂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欣赏的仅仅是视觉艺术文字,而尽弃了与诗词文字相伴而行的吟、诵、唱的形式。如此之下的诗词就少了一部分隽永韵味。因此,在笔者看来,古典诗词吟唱在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在是具有推进践行的必要。古诗词的吟、诵、唱教学可以使得语文教学课堂显得简约而灵动,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汉语古诗文的深邃而丰富的意蕴。古人在写诗作词时的心态、情感、意境,只有在吟诵的时候,才能最接近,最能体会。吟诵是高效便捷的课堂教学方法。此种方法不仅可以使同学们学得快、记得牢,而且可以理解得深。吟诵时的抑扬顿挫、回环起伏,已经融入了古诗词的格律、句读、结构、修辞等一系列的文学知识。吟诵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吟诵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解读,古诗词的吟、诵、唱寓教于乐,可以对同学们情操养成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推进古典诗词吟唱的方式,不但可以拓宽古诗词的学习途径,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自主性、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训练同学们的形象思维,有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古典诗词吟唱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推进实践,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个是“教什么”,另一个是“如何教”。“教什么”与“如何教”二者是密切关联、相辅相成的。“如何教”要以“教什么”为基础;“教什么”是“如何教”的前提。简而言之,就是要摸清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古诗词吟诵教学也许就显得“不伦不类”了。
“如何教”是指教师在吟唱课堂的教法。如何想方设法让同学们接受吟唱,到学习吟唱,到学会吟唱,最后喜欢古诗词吟唱,让吟唱成为帮助学生提升古典诗词学习能力的台阶。“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古诗词吟唱教学也是如此。如何让沉溺于流行歌曲中的学生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静下心来吟一曲古人之诗,诵一阙文学精华。这就要看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底了。
“教什么”则相对较为复杂。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其需要内容是不尽相同的。有些学生可以一步到位,直接给予其古曲的吟诵,而其他一些学生就需从简曲起步,甚至可能要教师为之重新谱曲。
学生古诗词的诵读如拾级登顶,如无铺好的阶梯,可能始终只在同级徘徊,无法一步步登顶。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精心搭建一级级台阶,引导同学们由低及高拾级而上。每一级台阶都有各自的风景。每一级风景都可以感悟古诗词的多样精彩,体察古诗人多彩的人生与丰沛的情感,品味诗歌的或飘逸,或深沉,或浪漫的尽美意境,鉴赏诗歌的多种表达技巧。这些无疑是古诗词教学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目标。教师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目标加以分解,让语文课堂上的每一次吟诵,都能成为与古代诗人清晰且独特的心灵对话。
二、古诗词吟诵教学的两重境界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也是如此。叶圣陶在《精读指导举隅》一文中讲过一种教学境界:“吟诵的时候,对于讲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教师教授古诗词吟诵时可以采用多种手段,使学生步入诗中意境,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于脑海中再现诗人当时题诗时的画面。因此,古诗词的吟诵教学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情境。
(一)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孔子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正因为诗词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在人们心灵留下痕迹。顾随先生说:“人可以不作诗,但不可无诗心。”作为中国学生却缺乏一种对古典诗词与生俱来的共情能力,教师教孩子读古诗,是要孕育一颗颗滚烫的诗心。是一种“温柔敦厚”的敏感与柔软,对身边的一草一木产生更丰富的想象力、共情力。
古典诗词吟唱是中华艺术瑰宝,如今除了几位民国老先生,真正会正统诗词吟唱的传承者屈指可数,更不用说是会吟唱教学的小学教师了。且由于年代久远,现在留存下来的曲谱资源很少,大多都是后人改编而成的,课本中收录的诗歌有部分是没有曲谱的,平时要想进行诗词吟唱的教学便有了极大的阻碍。古典诗词吟唱的现状在当今的社会不容乐观,相比流行音乐,古典诗词吟唱的受众小。如央视《经典永流传》的播出,让古典诗词再次走入大众视野,然而那并非吟唱中的“一唱三叹,反复吟咏”,而是采用流行音乐的改编方式,长此以往,学生便会错以为这就是诗词吟唱,会使大众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误解,从诗词体会层面来讲,也就难以从字词中真正体会到吟唱带给人们的诗歌理解的独特艺术。
从接触过诗词吟唱的学生来看,孩子们对于诗词吟唱的热情高涨、兴趣浓厚,但是真正实行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孩子们的作业、测试,很多都拘泥于一些字词的理解,让教师不得不让学生记诵,对于情感的把握便缺少了。如今的小学教育对诗词吟唱普遍不够重视,即使有也是流于形式,学生会唱一两首曲子便说是诗词吟唱,何谈对身边的一草一木产生共情与想象?真正的吟唱教学是在吟唱中体会、感悟、自省,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进而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一种强大的民族自豪感。
古典诗词吟唱教学在如今的校园课堂可谓是“道阻且长”,缺少资源的同时,还难以取得教育的支持,很难真正走进课堂。首先,学校要考虑到教学质量和进度,开展诗词吟唱教学在快节奏生活中是“浪费时间”,即使实行也只流于形式,很难真正得到多数人的理解。其次,在竞争社会中,多数家长们的观点在于孩子的成绩,而不是继承传统文化的多与少,即使有家长比较重视,但也仅仅把它当作一项兴趣爱好,难以持久。另外,教师教学任务本就繁重,再添加一门吟唱教学就更有压力,学校里会这门艺术的教师本就屈指可数,对教师来说是一项挑战,更是一种压力,想要全面推行,反而会引来不愉快的声音。综合多方面情况来看,要想推行古典诗词吟唱的教学还是很有难度的。相信通过未来教育学术界对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语文教育专家学者的不断探索努力下,改变当前诗词教学传统单一的方法,把诗词吟唱真正推行到校园课堂。
一首诗,是一个诗者境遇的再现,是一首诗再次遇见主人的相约,只有那悠扬的乐声出来,学生才能体会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只有当跌宕起伏的音节滑落,学生才能感受到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壮怀激烈;只有吟唱时的句句哽咽,学生才能融入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愁肠百结;只有琴声阵阵,余音袅袅,学生才能品味到“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自然情趣······
(二)繁华落尽见真淳
在人们看来,古典诗词无疑是美的,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无法准确感知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辞藻美,相反,只觉得古诗词晦涩难懂,还要背诵,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难处。统编版教材的推行更是加入了大量的诗词,学生直言头疼,诗词之美荡然无存。为什么学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一些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拘泥于字词的理解,忽略了课堂的生动性,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对诗词的兴趣。课堂上,环节众多,纷繁复杂,学生也云里雾里。一张图、一段翻译,怎么可能让学生真正融入诗歌,做到与诗人的共情呢?笔者认为,对于小学生而言,对古诗词最好的理解,便是仿佛与诗人并肩坐在一起,能听到诗人的声音,能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自己看到的别样画面,并不是对几个字词的理解。哪个诗词鉴赏家是抛弃感情谈字词的?只有当学生明白诗人作诗时的情感与背景,才能慢慢了解诗人用字、用词背后的深意。否则,一篇再好的诗词,放到不生动的课堂,都是干巴巴的文字,让学生望而生畏。
而古典诗词吟唱的方式正是“大道至简”,不需要复杂的环节,仅仅吟唱教学入情入境,即可让学生融入其中。音乐本身就有一种直达人心的力量,音乐给人喜怒哀乐的感知,听者能从音律中感知一首诗词的基调。古典诗词吟唱往往还着重于一些字词的重音、断气、延长,这些曲谱的处理已然将诗词的出彩之处或者是情感表现之处强化了出来。这样的教学,给予学生自我判断、自我感知与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学生为主体、学生来思考。好的教学是要创设情境,有了诗词吟唱的情感寄托,学生自然能懂得诗词的整体基调,从情感的基调中,能更好地进入诗歌,更好地进一步理解。
古典诗词吟唱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艺术,使得诗词“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意境美更凸显出来。古典诗词吟唱与诗词教学的有机结合使课堂更加生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诗词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记得笔者在第一次指导三年级学生进行诗词吟唱时,他们碰到“诗词”便大惊失色,满脸的不情愿。于是,教师便从最简单的五言绝句《春晓》入手,唱到了《渔歌子》,再唱到《鹿柴》,还会唱了同学们之前从未学过的《春夜洛城闻笛》。学生在听、学以及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慢慢地自己悟出了《春夜洛城闻笛》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诗歌的基调。“这首诗的曲调很慢,我觉得李白当时的心情是悲伤的。”“‘谁家玉笛’的调拖得特别长,好像让人感觉到当时夜晚很安静,都是笛子的声音。”……学生的思考在一步步推动着他们感悟诗词的魅力,教师只是稍加点化,说明了写作背景,同学们便懂得了这首诗蕴含的殷殷思乡情,以及那婉转悠扬的竹笛声触发了李白的思乡情。诗歌本就有自己的意蕴,如果把意思讲出来,就破坏了意境的美妙。对此,教师的教学只要点到即止。只有这样,才能有“烟波浩渺”的悠然意境。无须教师过多地讲解和文译白,学生自会在抑扬顿挫的吟唱中感悟诗词的情意之美、意境之美。
“繁华落尽见真淳。”诗歌教学应当洗去浮华,真正让孩子们萌发“诗心”,感悟“诗情”,体味“诗意”,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诗词吟唱恰好能帮助语文课堂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且真正做到诗意、诗情、诗境的情境创设。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古韵可以留声,留住的不仅是孩子们的歌声,更是诗者的心声。古典诗词吟唱融入了诗者情、诗者意,更有吟唱者自己的体会,在诗词吟唱中,推动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学习、自我反思,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教师,应当拓宽学生学习诗词的渠道,带领学生接触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与艺术薪火相传。
[1] 何瑞澄.关于古诗词的吟唱[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7,1(24):135.
[2] 张聪.以诗歌吟唱新探传统文化学习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8(S2):112.
[3] 刘美佳.小学古诗词吟唱教学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
[4] 罗卫杰.浅谈高校古典诗词吟唱在建构和谐人格中的作用[I].黄河之声,2010(2):41.
[5] 夏岚.古诗新吟:小学语文古诗词吟唱教学探索——以《常记溪亭日暮》为例[J].科普童话,2020(07):31.
[6] 黄益斌.古诗词教学如何激发审美自觉[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51
[7] 樊裔华.古诗词积累与感悟,孰轻孰重?——从调研试题剖析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及策略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0(11):177.
[8] 刘静.用诵读与积累强化小学生古诗词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2):121
[9] 童慧丹.小学古诗词诵读的审美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8.
[10] 施茂枝.疏言显象悟意化言——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路[J].语文建设,2006(01):51.
[11] 李莉.浅谈多媒体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111.
[12] 庄建丽.把我的美丽还给我——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J].文教资料,2011(23):101.
G424.21,N945.17,B013
A
1002-7661(2022)04-01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