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问题味”

2022-03-16张新华

读写算(上) 2022年2期
关键词:分数数学老师

张新华

浅谈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问题味”

张新华

(阜阳市临泉县老集镇中心小学,安徽阜阳236409)

在课堂上,老师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了解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好的课堂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日常的教学之中,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有一些缺点。本文笔者首先总结小学数学课堂上提问的现状,并且以此为基础分析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问题味”的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味”

“问题教学”是指老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梳理转化,以问题的方式引领学生,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探究,达到学生学会知识并提高能力的目标。老师在授课之前,将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样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一)提问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第一个不可以忽视的情况,就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设置的提问点过于多,但是质量却有所缺失。一方面,老师单纯地认为多设置问题,是引起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关键。所以,老师想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靠提问,而对于这些问题是否真的适合学生没有进行过多的思考,只机械地进行提问,给学生造成了学习的负担,使教学进度也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老师只注重设置问题的数量,而缺少了对于问题质量的思考,这就造成了问题背后的目的不明确,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问题。

(二)提问目的不明确

老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进行仔细琢磨,特别是对于这个问题之后的内容有明确的目的,这样老师在运用问题时想要呈现的效果就会更加明显,老师的问题目的性强了,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具有针对性。但是,有一部分数学老师在设置问题时缺乏思考,对于问题指向的目的不是十分明确,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很散乱,没有目的性地提出问题,混乱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耽误了宝贵的课上学习时间。

(三)学生思考空间不足

一些老师虽然提出了问题,却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现在一些老师在提出数学问题之后想要学生快速地说出答案,学生的思考过程却忽视。事实上,学生思考时间的不充分,就严重降低了问题的效率性,所以,老师在教学时要牢牢记住,提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逻辑思维,如果思考的过程被忽视,那提问的目的也就变得不重要了。

(四)问题设计适应性较低

学生的数学掌握能力有较大的差异。所以,老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不是单纯地从问题出发,而是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一部分教师在教授简单问题时就设置一些没难度的问题,而在教授较难的内容时,就设置一些难度大的问题。前者与后者都不可取,简单的问题对于优秀学生学习的作用不大,而难的问题又会打击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在实际教学时对于问题难度的掌握不准确,使面向全班的问题成了针对少数学生的问题。

二、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问题味”的方法

(一)掌握课堂提问方法,增强提问有效性

一部分老师总是把答案一股脑地教给学生,致使学生毫不费力就能明白其中道理。事实上,这就降低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全面地掌握问题,设计有挑战性的创新型问题。老师的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重要方式。在表述上要准确、精炼,不可模糊,避免语言的片段化和随便化。

比如,有的老师在教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对于相加的分数进行提问:这两个分数有何特点?有学生答:“都为真分数。”有学生答:“分子都是1。”老师问题缺少指向性,这样的问题这显然没有达到提问的目的,也耽误了宝贵的课上时间。假如问题是这样的:①这两个异分母分数,能直接相加吗?②为什么相同分母的分数可以直接相加,而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③我们可以怎么办?能不能把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为分母相同的分数呢?通过这样递进的提问,不仅能明确问题所在,有帮助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进一步使学生准确地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因此,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对于问题的内容把握准确,这也是保证学习效率的根本。

在教授《面积与面积单位》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可以使用两种不同的提问方式。方式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物体,问学生:“什么是面积呢?这个球的表面在哪?对于物体的表面你们有什么看法?”方式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物品准备,让学生摸摸他们准备的物品,并把体会告诉同小组成员。小组讨论完毕之后,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相比较而言,方式一的问题略小,方式二能让学生们亲手感受物体,这种情况下学生更会得到不一样的体验。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知、体验面积的意义。

(二)合理选择提问对象,兼顾全体学生发展

一些老师在挑选回答问题的对象时把握不好。比如,只提问思维、语言好的学生,或针对一部分学生进行提问,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在这一个随机分配而形成的班级里,学生的水平是不一致的,老师应该合理适时地提问班里的各种水平的学生,让他们有被重视的感觉,让他们体会收获的感觉。老师要因材施教,对于简单的问题就抽取学困生来回答,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抽取中等生回答,对于难度大的问题抽取优等生回答。在选择提问对象时,可以按照以下两种方式。

1.向学生群体提问。向学生群体提问即向全班学生提问。老师提出问题之后,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由学生自己决定是否作答。老师也可以鼓励那些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或许他们已经分析出答案,只是不愿意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

2.个别提问教学法。一种是先叫学生的名字后提出问题,然后让此学生回答问题,这种可以通过点名的方式让此学生回答问题。另一种是先提出问题后稍停片刻再叫学生的名字,这样学生都不知道老师会让谁起来回答问题,他们就会积极思考,等待老师喊自己起来回答问题,而这种方法老师可以照顾到更多的学生。

(三)提升学生问题意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在学校的上课期间,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在课堂上,最常见的手段便是老师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这样能够有效地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当然,在提问的过程中,老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的问题不仅要对学生所学内容有所思考和帮助,更要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运用直观性操作,把每个人手上的8个圆平均分开,并且都将得到的一份举起来。老师可以提问以下问题:①思考自己手中得到的一份圆,应该用什么分数表示?(学生举起的各不相同,有的是1个,有的是2个,有的是4个);②每个学生都是一份,但是同学们举起的却各不相同,有的1份、有的2份、有的4份,这是为什么呢?有人介绍一下自己是怎样分的吗?③每个人都是同样的8个圆,而且每个人都是平均分开,并且取出了其中1份,但是每个人得到的圆的个数却都不相同,每个人的分数表示也都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课上提问这些让学生一层层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和理解,在直观性的体验中理解知识。

另外,当老师在提问学生问题后,若学生没有独自将问题做出完整、准确的回答时,老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反馈,不能当众对学生进行批评、嘲笑以及其他会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的行为,要学会保护、尊重学生。首先,老师要对学生的给予肯定,无论是成绩、观点还是评价,然后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漏缺的部分加以纠正和补充,并且要对学生提出相应的期望;其次,对于学生独有的思维和见解,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表扬其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也能对其他同学起到鞭策的作用。

(四)营造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

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课堂上对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问题。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欲望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研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老师对学生的不断鼓励和肯定的前提下,也要形成一种较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提问意识。而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超出教学范围的问题,老师不能为了赶进度而忽视学生的提问。特别是在好奇心比较强烈的小学阶段,老师忽视小学生所提问题反而会严重挫败小学生探索新事物的积极性。

例如,在《图形的测量》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有老师在教学开始前,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那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角呢?”同学们的回答有五角星、有红领巾、有墙角和桌角以及其他各种常见的角。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告诉同学们要进行“角的测量大赛”,让学生们对几何图形进行测量,由于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测量,课堂氛围被调动了起来。

(五)树立错误资源利用观念,实现机智提问

小学数学老师需要积极转变“标准化”的思维方式,认可小学生的数学错误,耐心引导小学生在根源上看待“失误”的产生,进而为实现失误资源转化奠定良好基础。在此期间老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将知识融入其中,也将能够更好地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情况下优化数学教学效果。依然以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例,老师让学生给圆圈涂上颜色,这种做法引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这时老师便机智地问学生:“你怎么知道老师即将发布的下一个任务是涂纸片的其中一部分呢?”这样的提问不仅缓解了学生们的尴尬,也引导了学生们正确地回答问题。老师还继续问:“如果要体现这个圆形中的一半,那下一步该怎么办?”学生回答:“把圆形的一半面积涂满就可以了。”老师便可以通过表扬他解决问题的这一做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和解决问题同等重要。老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要勇于提问。老师首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然后通过科学地引导让学生不断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例如,老师在进行《分数乘法》的教学时,可以进行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可以进行思考,然后进行提问。老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提问,通过学生的有效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自信心的趋势下增强对数学原理分析和探究的积极性。

三、提升小学数学提问有效性的注意事项

(一)提问数量:客观看待,量度适中

现如今,许多老师在课堂上过于重视提问的教学方式,安排过多地提问,这反而不好。提问数量无法直接反映出一堂课的好坏,要客观看待提问数量,一方面要避免老师“满堂灌”的高数量但低质量提问方式,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老师刻意压缩提问数量、提升问题难度而导致课堂氛围乏味枯燥、学生不愿展开课堂互动等情况。老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严格遵循“量”“度”适中的原则,借助问题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的脚手架,设计出适度、有梯度的高质量课堂提问。

(二)提问类型:巧妙设计,启发思维

关于课堂提问,主要可划分为评价型提问、管理型提问、理解型提问、记忆型提问、提示型提问五种。例如,评价型提问要求学生变换角度对问题展开思考与判断,而管理型提问是老师为维持课堂秩序而展开的提问,不同的提问类型具有不同的作用,老师要巧妙设计。通过设计一定量的复杂型提问如评价型提问、理解型提问等有一定难度的提问,可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学会举一反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鸡兔同笼”内容时,老师可设置题目1:“鸡兔同笼问题中,笼子里有头共有20个,脚共有62只,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可得出很多组解,你是否可以改变一下题目使得最后只有一组解?”题目2:“一元二次方程具有哪些优势”等一系列具有难度的复杂型提问,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老师通过适当控制简单型提问如记忆型提问、管理型提问的数量,可避免数学课沦为公式、概念背诵课等。

(三)提问方式:灵活变化,吸引学生

老师在提问方式方面,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方法或故事,要勤于变化,运用不同提问方法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

首先,生活情境提问方式。对于小学数学课堂中比较枯燥、乏味的知识点,老师可借助活泼生活的生活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问题“已知两个同心圆的直径分别为4cm、8cm,求出圆环的面积”,比较简单且难以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此,老师可将圆环面积问题放置到生活情境中:“有两个圆饼的直径分别为4cm、8cm,我们将小圆饼叠在大圆饼上面,并在大圆饼上裁减出完整的小圆饼形状,得出来的圆环的面积是多少呢?是否是与小圆饼面积一样的圆环饼?”这一问题联系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圆饼,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互动交流型提问方式。老师在课堂上用亲切的话语和学生提问与对话,可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使得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例如在课堂结束时,老师可提问一些有助于总结归纳的问题,如“你们今天的收获是什么”“我们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哪些方面”等,老师在学生的回答中展开补充说明。

最后,设置悬念型提问方式。小学学生通常具有好奇的天性,遇到悬念,就有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所以,老师可在提问后不公布答案,而是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打造悬念。例如在小学《认识三角形》内容教学中,老师可组织学生用三根任意长的木棒连接成三角形,大部分学生可以连成,可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难以构成一个三角形。老师可留下悬念,不公布这一现象的原因,让学生课下思考,进而打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各种各样提问的方法,要根据老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确定,关键在于老师的提问要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以及巩固。当然,在老师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课堂提问形式的创新性。单一、死板地提问会让学生感觉到压力,老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进行课堂氛围的调整,创设更加轻松、愉快的提问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提问意识的提升。

G622

A

1002-7661(2022)04-0201-03

猜你喜欢

分数数学老师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