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的困境与突破路径

2022-03-16丁慧琼

船舶职业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劳动院校职业

高 华,丁慧琼

1.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112;2.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劳动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影响现在年轻一代人格完善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20年3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1]明确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如何在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各类院校中加强劳动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急需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

1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1.1 劳动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应含之义

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受教育者“先成人、后成才”,正是对教育目的的最好概括。而劳动是社会个体“自我”和“他者”联系的桥梁[2]。正是劳动为教育提供了最根本的基础和途径,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3]。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4]。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中,德育为先、劳育为本,劳动教育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蕴美,居于基础性地位,是教育拼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2 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必然之需

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劳动的教育。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使读书的动手,动手的读书,把读书和做工两下并起家来”[5]。习近平总书记更明确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职业教育作为面向职业劳动的教育类型,更应将劳动教育视为必然之需。

2 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解析

明确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可为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方向保障。

2.1 劳动教育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特征

以时间为轴纵向思考发现,劳动作为人类改造社会和实现自我的实践活动,不同社会发展时代人类劳动所面向的对象、从事劳动的手段和方法、对劳动成效的评价角度等劳动相关方面,都会呈现出差异性,因此劳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空间的横向维度看,同一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民族传统和主流价值观不同,致使劳动呈现出一定的民族性特征。劳动教育的民族性特征外显为不同民族劳动价值观的差异。

2.2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当今,解决温饱不再是人们劳动的主要出发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并不断普及,简单重复劳动正日益被创新性劳动所取代,社会发展由原来的投资驱动转换为知识创新驱动。而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这一高职教育新的定位和使命,叠加新时代的上述特征,为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目标。

由此,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可定义为:和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的劳动观念,使其掌握新时代专业劳动技能,从而适应新时代社会劳动和个人全面发展需求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2.3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目标界定

依照上述高职劳动教育的概念定义,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助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体目标则蕴含于培养学生劳动相关的“道”和“技”两个维度中。

2.3.1 “道”的养成是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

劳动之“道”是指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目标之根本。劳动之“道”,内化于学生内心,并呈现出跨越生活和工作的泛在性、适应不同专业岗位的普适性,以及教育过程的长期性和养成性特征。

2.3.2 “技”的习得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

劳动之“技”则指专业化的劳动技能。劳动之“技”,外化和物化为学生之职业岗位和日常生活操作技能,呈现出劳动岗位对应性、习得过程可短期强化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尤其是职业劳动技能,是高职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

2.3.3 “道”“技”目标的融合统一

劳动教育的“道”“技”两个目标,相互促进、融合统一于学生参与的劳动过程之中。高职学生参与每一项劳动的过程,既体现出以前“道”之养成和“技”之习得的程度和效果,也使得自身的劳动之“道”和相应的劳动之“技”,得到进一步升华和提高。

3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3.1 理论研究不足

在万方文献检索平台以“劳动教育”为关键词,检索到从1980年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职教育开展以来,相关研究文献1660篇,但研究主要集中于义务教育阶段,明确探讨高职劳动教育的文献57篇,占比仅为3.4%,且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意义之论述、现状不足之总结,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开展的策略、实施途径和成效评价等方面研究极度缺乏。

3.2 实践探索缺位

实际调研发现,劳动教育在我国高职教育的育人实践中普遍缺位,具体表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对劳动教育的目标、途径和成效评价等相关内容的显性描述,高职劳动教育普遍呈现出教育价值矮化、教育机制虚化、教育内容窄化等诸多不足[6]。

3.3 高职院校劳动缺失主要原因分析

综合实际调研结果和研究文献梳理,现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

3.3.1 劳动教育顶层设计有待完善

顶层设计作为对事物发展所作出的战略统筹和相对长远的战略性规划,可以为实践探索指引行动方向、界定行动框架、确定关键因素和行动计划。劳动教育需要多主体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渗透、全要素配合。无疑,只有科学、完善的顶层设计,才能整合各方力量、融合相关要素,形成高职劳动教育的合力。但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缺乏明确的价值意义、总体目标、参与主体、实施路径、成效评价等相关方面的顶层设计。

劳动教育顶层设计的欠缺,导致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念的缺失,不仅难以满足劳动教育多主体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渗透的根本需求,也是造成高职劳动教育内容片面化、形式简单化、成效弱微化的根本原因。

3.3.2 外部社会环境形成掣肘

新时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高职校园与社会之间的信息围墙早已拆除,学校不再是与社会隔离的象牙塔。学生家长不愿子女吃苦的家庭教育理念;中、小学以升学和考试分数为中心的教育现实等不良社会环境,时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对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形成了较大掣肘。

4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突破路径

4.1 校内、外多主体参与,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高职劳动教育既蕴涵着劳动素养教育,也包括了学生职业劳动技能和基本生活劳动技能的培养。高职劳动教育过程中,家庭是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影响者,企业是职业劳动教育的助力者,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则应成为统合学校、家庭、企业劳动教育资源的统整者。高职院校可通过着力畅通家校沟通渠道、深化产教融合,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学生家庭、生产企业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形成多主体参与的劳动教育合力。同时,高职院校亦应抓住各种机会,利用多种媒体,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积极引导和推动外部社会环境的转变,破除外部社会环境对高职劳动教育的掣肘,为高职劳动教育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4.2 与素养、专业教育融合,实现全面覆盖

高职劳动教育是劳动价值观教育与生活、专业劳动技能培养的融合和统整。将劳动教育与素养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可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教育领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实现劳动教育在空间、时间两个维度的全面覆盖。但需从劳动教育的视角,对现有课业评价体系进行重构和优化。

4.3 改进课程设计实施,推动劳动育人真实落地

劳动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课程和课堂。只有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将劳动教育的开展贯穿课程的日常课堂教学,将劳动教育的成果评价在课程的教学考核中加以体现,才能将正确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内化于学生之心,呈现于学生劳动之行,成为陪伴学生今后身心发展的保驾者和护航者。

4.4 完善课业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达成教育效果

课业评价是学生学习动机和努力方向的指挥棒,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高职教育应重构和优化学生的课业考核评价体系,在保留传统课程量化成绩单的同时,对于不便量化的劳动态度、职业素养等,可采用档案袋形式进行定性评价,并向学生明确,学业评价档案袋中的评价结果作为课业学习成果的一部分,将作为校内评优评奖和向企业推荐就业的重要参考。从而引导学生重视劳动观念、劳动态度等劳动素养的养成,促进高职劳动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5 结语

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的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居于基础性的重要地位。针对现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不足,需要学校、家庭、学生、社会转变理念,形成多主体参与的合力。高职院校作为对高职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主导者,应将劳动教育融合于素养教育和专业教育过程中,通过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和课业评价体系完善,推动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切实成效。

猜你喜欢

劳动院校职业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热爱劳动
我爱的职业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