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班幼儿“串联式”主题分层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好听的故事”为例

2022-03-16

读写算(上) 2022年2期
关键词:串联式拔萝卜萝卜

张 菁

小班幼儿“串联式”主题分层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好听的故事”为例

张菁

(杭州市临平第一幼儿园,浙江杭州310000)

主题活动是幼儿园开展日常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以一个主题为基础,辅以各种形式,并结合各领域内容,以点概面地铺成进行。而对主题课程的准确把握又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是课程的研修活动是否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重要保障。因此,本文以小班主题活动“好听的故事”为研修载体,采取“串联式”的主题分层形式,层层剖析主题,深化层次结构,在立足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梳理活动并分阶段、多形式地展开,以拓展幼儿多方面知识。

小班幼儿;串联式;主题课程;好听的故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要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目前,以笔者所在幼儿园为例,其主题活动实施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主题内容与班级幼儿的发展水平不相符。在主题活动的行进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活动的内容与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存有偏差,或高于幼儿目前的发展水平,或低于幼儿的能力体现,与幼儿的能力水平不相符,这些对于幼儿的知识获取和能力提升都是阻碍。二是各领域的主题活动内容不均衡。每个主题下的教育活动,内容几乎都涵盖了各个领域,但是这些活动的领域分布并不均衡,略有偏颇,因此教师需要对主题活动进行补充与添补。三是主题的延伸与拓展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在一个主题课程中,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不光只存在于课堂,课后的延伸与拓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补充。它既能帮助幼儿巩固知识,又能通过不同的形式引发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好听的故事”主题设计了“串联式”主题分层教学。即为研究内容,将符合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的主题下各领域活动联系在一起,分层分段地深化主题目标,借此串联起幼儿的情感体验,最终唤起他们喜欢听故事的质朴愿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一、串联式主题活动的梳理

(一)主题目标设定

原目标:在倾听和共同阅读中理解故事内容;乐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与感受;喜欢听故事,体验故事带来的美好意境,初步养成安静倾听的习惯。现目标:在倾听和共同阅读中理解故事内容;乐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与感受,愿意与同伴分享;喜欢听故事,体验故事带来的美好意境,初步养成安静倾听的习惯。

从目标中看,内容基本涵盖了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比较完整,但是呈现出来的只是幼儿单方面的“理解、感受与表达”,缺少了与同伴之间的互动分享。孩子喜欢听故事、愿意和教师同伴一起阅读故事,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感受,那么教师们是否可以借助他们的这种表达,引导他们与同伴分享,延续对故事的兴趣并将这份喜爱传递给同伴呢?笔者觉得这种互动分享还是可行的,因此,笔者在原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二)主题内容选择

在“好听的故事”这个主题下有许多内容有趣、角色形象丰富的经典之作,例如主题开篇的《拔萝卜》以及后面的《小兔乖乖》《小猫钓鱼》这些孩子们早已熟识的经典故事。将这些故事再次呈现于主题之中,唤起幼儿对故事的最初感受,并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走近故事,去理解、去表达,即是能给予孩子们的最真实的体验。那么,如何平衡各个领域,让主题活动更丰富?怎样让这些活动显得更有层次感?于是,笔者重新梳理,尝试从最经典的故事《拔萝卜》开始,将所有内容分层式地串联成一条线,让孩子们在这条故事线中获得心理体验和情感需求。

主题1:拔萝卜的故事。活动内容包括:《拔萝卜》,侧重语言、社会领域;《我喜欢我装扮》,侧重语言、社会、艺术领域;《哎呦哎呦拔萝卜》,侧重艺术、社会领域;“萝卜大聚会”,侧重社会、科学领域;“萝卜分享会”,侧重社会、科学领域。

主题2:好听的故事。《运萝卜》,侧重健康、社会、科学领域;《萝卜伞》,侧重语言、社会领域;《萝卜娃娃》,侧重语言、社会领域;《萝卜回来了》,侧重语言、社会领域;《小兔乖乖》侧重语言、社会领域;《小灰老鼠的故事》,侧重语言、社会领域;《小猫钓鱼》,侧重语言、艺术、社会领域。

主题3:我喜欢听的故事。《爸爸妈妈小时候喜欢的故事》,侧重语言、社会领域;《我最喜欢的故事》,侧重语言、社会领域;《好听的故事哪里来》,侧重语言、社会领域;《小狗花花的故事》,侧重语言、艺术领域。

二、串联式主题活动的实践

第一层次:以《萝卜的故事》为起点,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指南》中对语言领域的描述是这样的:“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兴趣。”于是笔者在主题前审议中,讨论的多是如何在班级营造氛围,从多种形式入手,激发孩子对故事的兴趣。经过教研组激烈的讨论,觉得可以从《拔萝卜》这个孩子们比较熟悉的故事出发,将“萝卜”这一常见蔬菜作为切入口,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创设多种游戏情境,让他们的兴趣日益浓厚,愿意进一步去探索“萝卜”,了解“萝卜的故事”,从而逐步爱上听故事,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活动记录一:音乐活动《哎呦哎呦拔萝卜》

音乐活动《哎呦哎呦拔萝卜》中,笔者和孩子们一起学唱了歌曲,在欣赏完一遍歌曲后,小宝举手说:“老师,这首歌和拔萝卜的故事是一样的,都有老爷爷、老奶奶、小姑娘的。”奥利奥说:“老师,这首歌我以前就听过了,就是拔萝卜。”其他孩子也纷纷表示赞同。于是笔者说:“你们听了一遍就知道是拔萝卜的故事,那到底是不是呢,我们再来竖起小耳朵听一遍吧。”

音乐的魅力在于它的感染力,将孩子熟识的《拔萝卜》以歌曲的形式呈现,既营造了有趣的游戏情境,又能让他们重新温故故事情节。

活动记录二:科学活动“萝卜大聚会”

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了解“萝卜”,前期,笔者发放了“萝卜调查表”,让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找萝卜的相关资料,然后在科学活动《萝卜大聚会》中交流了各自的发现。

乐乐说:“我最喜欢的是胡萝卜,它是橙色的,上面是长长的,下面是尖尖的,小兔子最喜欢吃胡萝卜了。”

球球说:“白萝卜是圆圆的,像个小球一样。”

姈姈说:“红萝卜也是圆圆的,而且吃起来甜甜的。”

俊俊站起来问:“老师,我吃过一种萝卜,它的颜色是白色和紫色的,也是圆圆的,那是什么萝卜呀?”

笔者拿出事先备好的萝卜给他看,问:“是这种萝卜吗?”他看了一眼说:“对。”于是笔者告诉大家“这是紫皮萝卜,和白萝卜长得很像。”

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调查,并在仔细观察、比较后,对萝卜外形特征、颜色等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的认知体验,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而且有助于孩子科学探究意识的形成。

活动记录三:美术活动《萝卜娃娃》

在美术活动“萝卜娃娃”中,孩子们根据已知的各种萝卜的特点,利用提供的各种装饰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了一个个憨态可掬胖瘦各异的萝卜娃娃。

涛涛说:“老师,我做了一个戴帽子的萝卜娃娃。”

萱萱说:“老师你看,我做的是萝卜公主,和我一样漂亮。”

就连平时不太爱说话的飞飞也跑到笔者身边,小声说:“老师,这是我做的萝卜娃娃。”

每一次的创作都是一次能力的提升,这其中涵盖的不光是艺术,还有语言的发展。孩子们将自己对萝卜的畅想用多种材料表现出来,增强了对萝卜形态的认识,而且在创作过程中他们会和同伴交流,也会把想法说给教师听,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

活动记录四:社会活动“萝卜分享会”

在“萝卜分享会”这个活动中,笔者邀请了家长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腌萝卜,品尝不同萝卜的味道。

当天,铭铭妈妈准备了腌萝卜的各种材料,孩子们一边看铭铭妈妈腌萝卜,一边感慨。玟玟说:“我奶奶也会腌萝卜的,我吃过,很好吃。”安安说:“我没有吃过腌萝卜,等下我要第一个吃。”大家在位子上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由于腌萝卜要放置一天才入味,于是第二天孩子们品尝的时候笔者问:“腌萝卜是什么味道的呀?”奥利奥第一个说:“酸酸的。”紧接着乐乐站起来说:“是酸酸甜甜的,因为里面放了醋和糖。”

在主题开展的第一层次中,笔者借助了幼儿熟悉的“萝卜”,将主题活动发散式地铺展,结合各领域的特征目标,以求多角度多方位地让幼儿获得直接感知经验,并在此过程中发展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将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从而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

第二层次:以“好听的故事”为节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幼儿在经过了第一层次的感受和体验后,对“萝卜”的了解更加深刻,听故事的欲望也增强了,于是教师们在做主题中审议的时候,挑选了适合小班幼儿聆听的几则故事,重新定位了侧重的领域,决定将“品质教育”渗透其中,让故事以不同的形式穿插在各个区域,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激发出更多喜欢故事的情感。

活动记录一:我们一起种萝卜

在这个主题下有两个语言活动,一个是“萝卜伞”,另一个是“萝卜回来了”,这两个故事的情感表达是分享。教研中笔者尤其关注了这两个活动,因为与“品质教育”刚好契合。笔者认为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应该注重引导孩子的自主表达,鼓励他们抒发与同伴间的情感,激发他们内在的分享意识。另外,还可以结合各班的农庄种植,将主题活动融入进去,和幼儿一起探索更多“萝卜”的秘密,分享“萝卜”的故事。

片段一:讨论种什么萝卜

在开展“萝卜”的主题活动前,笔者请家长带孩子去超市或菜场认识不同品种的萝卜的外形、颜色等,并一起填写调查表,给萝卜穿上漂亮的外衣。回园后,请幼儿说一说自己认识了哪些萝卜,长什么样的。

涵涵:“我认识了白萝卜和橘色的萝卜。”

勒勒:“我认识了红萝卜、白萝卜、青萝卜。”

孩子对于物体最初的了解就是从发现它的外形特征开始,他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对不同品种萝卜的颜色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结合调查表画一画喜欢的萝卜。这样的前期准备对于后面活动的开展也是有重要铺垫作用的。

笔者:“萝卜有这么多的品种,那我们种哪个品种的萝卜呢?”

橙橙:“种胡萝卜,我喜欢胡萝卜,小兔子也最爱吃胡萝卜了。”

小铭:“我想要种大大的白萝卜。”

笔者:“我们来投票吧,看看选哪种萝卜的人多我们就种哪种萝卜。”

经过小朋友的投票,投红萝卜的小朋友最多,所以最终决定种红萝卜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有了初步的“农庄小主人”意识,大家一起出谋划策。

片段二:种红萝卜啦

对于种植萝卜孩子们都没有经验,于是笔者请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怎么种植萝卜。

第二天一大早就有孩子跑来告诉笔者讨论的结果,笔者归纳了一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把萝卜籽洒在泥土上面,另一种方法是挖好一个个的坑,把萝卜籽放进坑里。刚好笔者所带班有两块土地,于是请孩子把萝卜籽洒在一块土地上,另一块土地用挖坑播种萝卜籽的方法。

种植前的讨论有助于孩子了解萝卜的不同种植法,让他们知道如何种萝卜。这种理论的积累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具备了经验,孩子们才能获得更多的实践体验。对于两种不同的种植方法,笔者也是充分尊重了孩子的意见,恰巧也能通过这种“比较种植”的方法,让孩子们形成科学意识。

片段三:萝卜快长大

大概3-4天后,笔者带着孩子们散步来到小农庄查看萝卜籽的情况。

涵涵:“我们种的萝卜发芽了。”

瞬间,孩子们都围上去看:“哇!我们的萝卜发芽了,看,两块地上的萝卜都发芽了。”

经过观察,孩子发现原来两种不同的播种萝卜籽的方法都是可行的,萝卜籽都发芽长出了小苗苗。孩子们对于自己的实验及发现都很开心,这对于他们的萝卜种植经验是一次很好的积累。

片段四:好吃的醋萝卜

由于萝卜的生长周期比较长,小农庄里的萝卜要等待结果还需要一段时间,于是笔者结合主题活动让孩子们自己体验制作醋萝卜。

笔者和小朋友们一起观看了醋萝卜制作的相关视频,让孩子了解醋萝卜的制作方法,还请沈老师帮小朋友们把萝卜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准备好盐、糖、醋、小盆等制作材料,然后大家开始制作醋萝卜。

洋洋:“老师,醋萝卜能吃了吗?”

小劭:“老师,要什么时候才能吃呀?”

过了一天,终于可以品尝美味的自制醋萝卜了。

勒勒:“萝卜好好吃呀。”

橙橙吃完几片后说:“老师,我还要吃,酸酸甜甜的真好吃。”

涵涵:“我最喜欢吃酸酸甜甜的了。”

笔者在了解幼儿对萝卜的兴趣后,结合本班的小农庄,和幼儿一起探索萝卜的秘密。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热情快乐地分享,既加深了对萝卜的了解,有了更多的真实体验,又增进了与同伴的交流,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倾向。

活动记录二:语言活动“小猫钓鱼”

这是一个幼儿比较熟悉的故事,很多孩子之前就已经知道故事的内容,因此单纯的语言活动会略显苍白。于是笔者在教研时商定,将故事侧重的领域扩大并拓展,然后在各个区域游戏中融入故事情节,填补幼儿的发展需求。

片段一:(表演区)

扣扣:“安安,我当猫妈妈,你当小猫好不好?”

安安:“好的,不过等一下我要跟你换,你来当小猫。”

扣扣:“好,那我们开始钓鱼吧。”

两个女孩子把故事演绎了一遍,然后又互换了角色。

片段二:(小厨房)

乐乐:“奥利奥,你的鱼做好了没,我要烧了。”

奥利奥:“我做好了一条,阳阳的还没做好。”

乐乐:“那你先把你的拿过来,我来做条糖醋鱼给你们吃。”

不一会儿,乐乐的糖醋鱼就做好上桌了,几个孩子在桌子旁开始品尝。

奥利奥:“这鱼真好吃,不过我也会做。”

阳阳:“我觉得太酸了,不好吃。”

乐乐:“太酸了?我尝尝,应该我醋放多了吧,哈哈哈。”

孩子们在区域游戏中尝试了各种角色,结合故事的情节内容开展的游戏帮助幼儿拓展了更多的知识,让他们有更多不同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对喜欢故事的深层感受。

在主题行进的第二层次中,笔者进行了主题中审议,对已经开展的活动做了反思与小结,并继续深入主题,对后续的主题发展进行了详细规划。笔者希望通过各种体验形式,让幼儿感受故事、理解故事,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笔者更倾向于品质教育,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从而获得更多不同的体验经历。

第三层次:以“我喜欢的故事”为射点,鼓励幼儿自主表达

《指南》中有关语言领域的目标之一是:“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而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能口齿清楚地说儿歌、童谣或复述简短的故事”则是这一目标的具体表现。当主题行进到这一层次时,意味着对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倾听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故事,并体验了故事中不同的角色与情节后,幼儿已基本能用简短的语句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喜欢的故事了。于是笔者融合主题内的各种活动,深化幼儿潜在的情感意识,鼓励他们自主感受与自由表达,进一步拓展幼儿的即得经验。

活动记录一:故事分享

在主题前审议中,笔者发现“爸爸妈妈小时候喜欢的故事”这一活动与幼儿现阶段发展水平不相符,部分幼儿尚未具备这样的表达能力,于是笔者替换了活动内容,邀请家长带着喜欢的故事与幼儿分享,让幼儿丰富对爸爸妈妈小时候喜欢故事的感性经验。同时笔者调整了活动的难度,让孩子们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阅读自己喜欢的故事书,并将喜欢的故事带来幼儿园与同伴分享。

活动记录二:平行班活动

为了延续孩子们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热情,并将这种喜爱重新回归到故事本身,体验故事带来的美好意境,笔者在主题中审议时,特别策划了一次“故事游园会”形式的平行组活动,希望借此升温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活动目的:激发幼儿喜欢故事的情感,在游戏中感受故事带来的乐趣。

活动流程:每个班的孩子票选出主题内最喜欢的故事,由各班教师在自己班的教室内布置好故事场景并添置配套的游戏材料,孩子们自由选择喜欢的故事场景,参与游戏体验。

活动内容:小一班,游戏内容“下雨了”,内容来源《萝卜伞》;小二班,游戏内容“谁来了”,内容来源《小兔乖乖》;小三班,游戏内容“钓鱼了”,内容来源《小猫钓鱼》;小四班,游戏内容回来了,内容来源《萝卜回来了》。

在主题的最后一个层次中,笔者着力于如何加固幼儿对故事的热情。不论是家长助教分享故事,还是平行组游园活动,目的都是为了鼓励幼儿自主表达,将内化的知识转变成外在的释放,以此获得更多体验,养成良好习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研修与实践中提高了教师课程审议的能力,在教学与延伸中拓展了主题课程的发展,在共同研讨中体验了团队力量。笔者认为,每一个主题都涵盖了众多的教学活动,而这些看似杂乱排列却隐含蛛丝线索的教学活动,往往在大家“抽丝剥茧”的课程审议后,会梳理出一条合适的活动进程路线,并以点串线、以线带面。“串联式”主题分层活动就是在这样的研讨下生发出来的,它的研修主要体现了:研讨过程中教师平等参与,各抒己见,提出各自的观点与其他教师交换意见,并集体讨论出适合课程发展的可行性方案;教师借由主题活动,生发出各种衍生项目,并以此作为经验积累,可运用到之后的主题中审议中,这不仅有益于课程的展开,同样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素养堆积。有关主题的课程审议是教师们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准备,也是必要的理论准备,因此,教师们应正确对待课程研修这一环节,并找到适合的主题行进路线。

[1] 林宇琳.在主题活动中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实践[J].福建教育,2021(20):34-35.

TN144+.2

A

1002-7661(2022)04-0040-04

猜你喜欢

串联式拔萝卜萝卜
萝卜蹲
拔呀拔呀拔萝卜
买萝卜
微写作和阅读课堂有机契合的五种形式
小学数学“串联式”复习题组设计例谈
拔萝卜
拔萝卜
军用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技术特点分析
种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