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维度探析大班幼儿交流与分享能力的提高——以建构游戏为例

2022-03-16黄美丽

读写算(上) 2022年2期
关键词:纸杯城堡建构

黄美丽

三维度探析大班幼儿交流与分享能力的提高——以建构游戏为例

黄美丽

(杭州市余杭区良渚云华幼儿园,浙江杭州310000)

建构游戏是促进幼儿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幼儿潜能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建构游戏后的交流分享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分享语言欠精炼,二是分享内容欠精准,三是分享形式欠多元。结合相关文献和教学实践总结,提出了精彩的分享语言、精选的分享内容和精准的分享形式等对策。

幼儿大班;建构游戏;交流与分享;问题情境

建构游戏是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表达表现的游戏活动,在建构游戏中反映出大量的幼儿个体性和差异性的经验。如果教师在建构游戏后组织幼儿进行分享活动,就能帮助幼儿在个体建构的基础上实现共同的建构,突出建构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基于相关文献的研读和教学实践的总结,笔者从分享语言、分享内容和分享形式三个维度提出了相关对策,旨在提高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交流与分享的有效性。

一、以“问”引发幼儿的交流与分享

(一)字字珠玑,激发动机

所谓字字珠玑,是指教师在组织交流分享活动中能够敏感地捕捉孩子交流当中的关键信息和有价值的信息,以简练的、简洁的概况性语言加以组织幼儿进行交流分享。实践证明,有时甚至只有一句话的点评,并积极地进行回应,也会有助于交流分享活动的继续开展。

如,“宇轩是我班的建构大王,谁敢挑战他?”相信一定会有很多孩子举手。“小朋友们,这张照片上的建构作品很难哦,谁想去试一试的?”一些不服输的孩子一定会积极地参与。“昨天小朋友建构了一些小动物,我们为他们建构一个家吧,你们看怎么建构好呢?”“你能给这个作品起个名字吗?”

通过上述语言,孩子们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实践。当然,在具体实践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语言,关键性的问题是教师要善于加以捕捉和积极地加以运用。

(二)问题情境,设疑自解

教师积极地捕捉孩子在建构活动过程出现的问题,以及记录问题探索与解决的过程。当孩子没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困难或提出一些问题,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进行思考和探索。

如,《不一样的城堡》游戏交流分享活动中。

阿嘟、恒恒、熙熙三个人合作玩建构,他们用了半圆形和圆柱体搭建城堡,刚完第一层,接着搭第二层,可是刚把圆柱体放上去就倒了。他们又重新开始,可是到了第二层又倒了,第三次又倒了。

师:“那么,怎样才能将积木搭稳呢?”

恒恒:“我知道了,我们柱子太少了!”(于是又开始搭建。他们把两个圆柱体的积木放在半圆形的中间,两个放在一起,可是到第二层又倒了。面对三个孩子所表现出的困惑以及有点没耐心了的现状。)

师:“你们再用刚才的方法搭一次,仔细看看是什么地方先倒的?”(根据笔者的要求孩子们又重新模拟一次。)

阿嘟:“为什么这个地方先倒?我知道了柱子还是太少了?”

师:“那你们再搭搭看?”(这次孩子们搬来了很多的一模一样的圆柱体积木,把下面围得严严实实,这次城堡终于搭好了。孩子们都欣喜若狂。)

师:“这是阿嘟、恒恒、熙熙宝宝搭建的城堡!看看,他们搭建的城堡有什么特别之处?”

幼儿:“他们搭的城堡,屋顶比较特别!他们搭建的城堡每一层都不一样……”

师:“是的,他们为了把每一层搭建的不一样,刚才搭建时碰到一个难题,请恒恒来介绍一下碰到的问题……”

师:“你有什么办法帮他们解决这个难题?看看恒恒他们是怎么解决问题的?”(三个小朋友演示)原来两个半圆形的中间缝隙中,需要有柱子支撑,而且要搭对称,这样才能受力均匀,搭得稳固。

师:“下一次你们能搭四层的城堡吗?”

通过上面的师生交流,可以看到孩子们对新扩建的区域都很乐于参与。刚开始孩子们信心十足,搭好了倒,继续,连续进行了三次,因为这是开设区域以来孩子们的第一次参与,孩子们缺少对材料的理解,导致了失败告终是在情理之中的。而在分享交流中,笔者将建构过程中孩子遇到的问题抛给了孩子们,让孩子们出谋划策,而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怎么搭。通过设置疑问,鼓励幼儿再次探索,最终,在疑问中,孩子们寻找到了搭建中的问题所在,在交流自己的方法中完成了任务。交流结束时,笔者又给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们能搭四层的城堡吗?”这一问题的设置目的是激发孩子们的思考延伸,将已有的经验运用于更高、更难的探索实践中。

(三)巧用信息,引发探究

实践证明,在引导幼儿进行交流分享活动总,要将建构过程中的一些信息积极导入,从而引起更多孩子参与的兴趣。如“宁宁建构时有个新发现,请他来告诉大家!”这时候宁宁就会把自己对新的游戏的发现进行交流,引起更多的孩子对新材料的关注。同时,教师还可以说:“今天我和你们一起建构了,谁有问题想问我的?”孩子们一定会积极地提问:“老师今天你搭建了什么?”教师说:“我用塑料线圈和清水积木搭建了良渚大桥呢。”小朋友又会问:“你是怎么搭建的呀?”教师说“看,我搭建的良渚大桥气派吧!我用塑料线圈搭建桥墩哦!”以这样的方式引发孩子对一些新的游戏内容、游戏材料的关注,导入信息,引发关注,引发探索,也是在交流分享当中非常有效的一个小技巧。

二、以“点”触发幼儿的交流与分享

(一)关注需求点,推动幼儿参与

建构区交流分享中,教师要积极关注来自幼儿的信息,将幼儿的需求点作为交流分享参与兴趣驱动的重要选择。如,《桥的启示》一课。

情景一:建构区里几幼儿欣赏着昨天搭好的马路和桥。昕翔对俊辉说:“瞧,这是我昨天搭的高架桥,下面还有一个隧道呢!”俊辉说:“桥上应该有汽车呀!”其他的几位幼儿也跟着应和起来:“对了,桥上要有汽车。”昕翔听大家这么一说,便跑来问笔者:“老师,我想要汽车。”笔者说:“我也没有汽车呀,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你们?”于是两个孩子就去寻找汽车了。一会儿工夫,昕翔兴高采烈地说:“老师,我有办法了!快来看!”原来,它们用塑料桌面玩具当汽车放在了桥上,嘴里不停地发出“嘀嘀嘀”的声音开了起来。参与建构区的孩子们在展示板上标记了小汽车图案,表示要发动全班小朋友带一些玩具小汽车投放在建构区。按照他们的展示板记录,笔者在区域活动后组织大家就是否需要带小汽车做了交流分享。第二天,大家带来了小汽车还有小火车。

情景二:几位幼儿再次来到了建构区,他们在原来搭桥的基础上接着搭,昕翔还是坚守原来的“阵地”。这时,陈陈对昕翔说:“这么多的汽车,要堵车了,我们把桥加宽吧。”昕翔说:“可以,可是火车开哪里呢?要不我把桥下的隧道改成火车轨道吧,你要小心点。”陈陈说:“那你的火车也要从我的桥下通过哦。”于是两个人分工合作搭桥搭火车轨道等。然后,把带来的各种车放在了桥上,其他的幼儿也像他们一样在自己的桥上开着一辆辆的车。

上述情景呈现出的幼儿游戏参与行为,其需求点成为最主要的驱动。

(二)抓住关键点,提升幼儿经验

在不同的活动阶段,教师选择交流分享的点是不一样的,比如材料投入起始阶段、游戏开展到中期阶段、游戏开展的后期阶段等等。如,“倒塌的纸杯”(建构区初次投放纸杯)参与建构区的春杰、周珏、梁昕翔三位小朋友在玩纸杯游戏,春杰用纸杯不停地垒高,呈“墙”状,春杰边垒边嘴里不停地数着:“一层……两层……三层……十五层。”一会儿工夫,“哗”的一下倒塌了,春杰赶集捡起纸杯,又开始垒起来,从开始到结束游戏,一共倒塌了三次,最多的一次垒到了二十层。一旁的周珏和梁昕翔也在合作垒纸杯,商人先商量了一会儿,接着,开始行动了。昕翔给周珏传递纸杯,周珏负责垒高。大约20分钟,一个呈“圆柱”形(下大上小)的作品呈现出来,两个人开心地拍手示意。周珏说:“我来数一数,我们垒了几层?”于是两个人,一层一层地数了起来。

师:“我上次试过一次搭建纸杯,可是搭了没几层也倒塌了?你遇到这样的问题吗?”幼儿:“老师,我也遇到过?”师:“那你说说看,你搭建了什么作品?怎么会倒塌的?”(个别讲述后,请李春杰来讲讲自己的三次失败经历。)师:谁有办法不让纸杯倒塌呢?”(周珏举手愿意交流自己的经验)

由于幼儿在参与纸杯的建构中,教师发现纸杯倒塌现象普遍,孩子们新接触纸杯,对其容易倒塌的特性没有太多了解。教师抓住这一关键信息进行交流,以解决纸杯倒塌的问题。

(三)捕捉分享点,实现经验共享

建构游戏中不仅仅是孩子建构技能和建构经验的体现,还是孩子综合体现,比如游戏中的成功与挫败、输赢的感受等等。如,《精彩的合作》。男孩子和旁边正在取建构材料的女孩子合作建构城堡,男孩子想在城堡的一侧镶嵌入一块长方形的木板,第一次试着嵌入时,城堡倒塌了,男孩子按城堡原来的样子重新建好了。第二次试着嵌入长方形木板,可是第二次城堡再次倒塌,男孩子第三次再试,这一次他非常小心翼翼,请女孩子去寻找合适的材料作支撑,男孩子的手拿着长方形木板一直不松开,怕城堡倒塌,最后终于成功了,游戏中两个人配合得非常默契。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观察到的,像案例中的两位幼儿努力合作后有显性结果了,可以让大家分享他们的精彩探索细节。

三、以“果”激发幼儿的交流与分享

(一)作品展览会

当幼儿努力搭建的作品完成后,教师应提供一个直观、公平的平台展示作品,一方面可以让所有的幼儿了解他人的作品,另一方面展示作品可以满足幼儿的自尊心,获得满足感,并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如班级建筑展览会。在一个阶段内,提供足够多的建构材料,当幼儿完成某个作品后,将幼儿的作品加以保存。等这一阶段的作品完成后,举办“班级建筑展览会”,邀请所有的幼儿参观各种建构作品,让幼儿说说“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作品?”这个作品的哪一点最吸引你。用展览会的形式将幼儿的作品进行集中展示,可以让幼儿突破自己一直局限在自我创作的局面,接触到更多不同类型的建构物体,起到借鉴的作用。

(二)建筑图片集

教师将幼儿的建构过程以照片和录像的形式捕捉下来,让幼儿自己介绍互动交流,分享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发展幼儿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如:当幼儿完成一次作品供大家参观后,可以通过照片形式进行二次展出,不管作品完成的程度以及结构、空间的处理如何,都将每个幼儿的作品加以拍摄,最后制作成一本专属于幼儿的建筑图集(作品可以按照结构的逐渐复杂、空间感的增强、材料运用以少到多等角度粘贴图片)供幼儿欣赏翻阅。照片和作品图集展示的形式能让幼儿更加直观地看到作品的细节,从而对同伴的成功之处留下印象让幼儿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回顾和记忆,可以看到自己作品的形成变迁,为自己以后的创造建构提供了经验支持,也是一份值得珍藏的礼物。

(三)主题建构园

对于幼儿搭建的主题性建构的作品,教师请建构的小主人带领大家观赏介绍自己作品。在此过程中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展开讨论,使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在集体中进行讨论和推广,也可以是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与大家一起讨论。上一次搭建主题“动物园”后商议,决定大家再搭建一些动物放在“动物园”。游戏一开始孩子们都各自忙碌起来了。“栋栋”用雪花片搭建一只平面的小蝴蝶,并将小蝴蝶送入“动物园”,“婷婷”也用雪花片搭了一只长颈鹿放到了“动物园”,接着“浩宇”“豆豆”“晨晨”等都加入了搭建动物的行列。25分钟后,“动物园”变得热闹起来了,有大象、公鸡、恐龙……在游戏结束后,笔者请大家欣赏“战斗”成果,也请搭建小动物的小主人介绍今天的作品以及遇到的困难,动动说:“我想搭建的是一只立体的蝴蝶,可我怎么也搭建不好!”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师:“是啊,你的小蝴蝶可真美,可是怎么不能站起来呢?”

浩宇:“是因为她身体这里只有一个支撑点,身体再搭一片就能让小蝴蝶站起来了。”

师:“是个好主意,浩宇,你能去试试吗?”

浩宇:“好啊!”(浩宇开始搭建)

师:“那你能教教我们怎么搭吗?”

浩宇操作演示。(大家拍手鼓掌)

师:“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豆豆:“因为身体有两个支撑点就更稳了……”

观赏主题建构园时加入了教师的引导提问,孩子们把自己的发现和问题表达出来大家讨论,让孩子通过现场展示解决问题,把探索的主动权真正地回归孩子。

综上所述,经过一段时间建构游戏交流分享策略的探索,笔者体验到了孩子在建构游戏中的成长。每次建构游戏后,通过交流分享,孩子们的作品被大家肯定和赞赏,他们体验到了游戏的成功感。而且,分享交流中通过教师的激励和引导,孩子们为同一目标努力建构,不再像以前一样为了自己的作品争抢材料而吵架,孩子们对建构区的兴趣有增无减。经过一路走来,孩子们的建构作品更丰富了。通过交流分享,孩子们互相借鉴到不同的建构经验,欣赏到更多同伴的建构作品,在借鉴与欣赏中并有自己的创新,孩子们感受建构带来的成功与快乐使幼儿都会主动地彼此合作,他们不仅会主题下不同搭建区块的合作,每个搭建区块下搬运材料和搭建作品的分工合作,孩子们的争执声也变少了。笔者对建构游戏交流分享策略的探索还处在起步阶段,笔者将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不断总结。在分享交流中学习,提高区域活动分享交流的效能,让区域活动中最后的交流分享活动成为区域活动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更好地优化区域活动的质量。

[1] 黄平.大班主题建构游戏中加强师幼言语互动的有效策略[J].名师在线,2020(31):68-69.

G612

A

1002-7661(2022)04-0037-03

猜你喜欢

纸杯城堡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魔逗城堡
当心,纸杯可能有毒
建构游戏玩不够
纸杯提气球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纸杯的艺术
空中飘来一座大城堡
大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