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微生物学检验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2022-03-16洪朗
洪 朗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课程思政是指充分发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发挥育人作用[1]。课程思政是一种新颖的教学理念,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以专业课程为主,传统思政课程占比太少,特别是在医学课程中,专业课程学时繁重,教学中容易忽视思政元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中,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中重要的核心课程,课程研究对象为各类具有传染性的病原微生物,讨论其生物学性状、流行传播、致病机制、检验程序、预防及治疗等课题。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素材:一方面,在理论和技能学习中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避免遭受病原微生物侵害;另一方面,病原微生物的临床案例往往与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在这些事件中,有太多经验教训、英雄事迹可以作为素材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具体内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围绕实验教学,提高职业能力
医务工作的工作对象是人,且工作内容高度专业,这使得医务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极高。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实操能力,才能承担当代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3]。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也是如此,对于微生物检验课程而言,首先要把握“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基本原则,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突出实践操作、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仅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更是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践行。其次,由于微生物检验课程实验对象都是具有传染性的病原微生物,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能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更是塑造学生生物安全意识、培训生物安全操作技能的良好契机。例如,细菌实验中,实验人员要穿戴防护装备、正确使用实验仪器保护自己免受感染;细菌实验后,实验标本必须灭菌处理后才能废弃,以免造成实验菌株外泄。最后,教育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实验结果,正确面对可能出现的不符合预期的实验结果偏差,认真做好分析总结,切忌为了理想化结果去数据进行美化甚至造假,借助检验医学“危机值”的概念,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建立起重视每一个异常结果的意识和心态。
2.改进理论教学,树立医学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类的自我关怀,是对人的生命和价值的维护和追求[4]。医学人文精神的树立,着重体现在医德上的培养和锻炼。医德是指医护人员对患者极端负责任和对技术精益求精[5]。医生以救死扶伤为天职,医学教育应突出 “德育为先的医学人文情怀塑造”“能力为重的知识技能整合”;要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特别是基层群众[6]。目前高职教学中,医学专业课内容繁重,人文教育存在偏差,需要在专业教育中进行补充[7]。
医学检验工作岗位与临床门诊和护理岗位不同,直接接触的是患者的待检标本,而非患者本人,但同样不能轻视医德和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可通过病例分析、情境设定等方式突出人文关怀,树立医学人文精神。例如,在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教学中,可介绍我国著名病毒学专家顾方舟为消灭脊髓灰质炎病毒奉献一生的故事;在风疹病毒教学中,可设置为孕妇检查病毒感染的临床检验诊断情境,既学习了风疹病毒感染孕妇会致胎儿畸形的知识点,又通过情境教学进行了医德医风教育;在艾滋病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科学地看待感染者,倡导学生关爱弱势群体,并能积极地参与艾滋病的科普宣传。
3.回顾科学发展史,厚植爱国情怀
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和传染病的斗争史。由于微生物肉眼不可见,古代人类只能用神怪宗教的因素来解释传染病,直到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人们才逐渐发现微生物的存在,从此打开了对传染病追根溯源的大门。微生物学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但仍然取得了一些足以提升民族自豪感的成绩,中国古代也有很多经典的传染病防治案例。
例如,在讲解弧菌相关知识时,可引入霍乱的历史故事。中国在近两千年前,就有医圣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对传染病的研究。后人整理归纳的《伤寒论》中共有10卷,专门论述急性传染病,其中就包含霍乱病症辨析和治疗。
在讲解疫苗抗感染时,可引入已被宣告消灭的天花病毒,这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几千年的传染病病毒,人类直到1976年才真正研发了可靠的牛痘疫苗,从而彻底战胜天花病毒。在中国历史上也不乏天花的故事,明朝时便有小儿种痘法防治天花,到清朝时,康熙皇帝患天花而愈,后在康熙皇帝的推广下,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系统化防治天花的国家。
在讲解耶尔森菌时,可引入鼠疫相关的众多国内外案例。鼠疫是由耶尔森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数次大流行,其传染性之强、致死率之高世所罕见,十四世纪时,鼠疫在欧洲曾被称为“黑死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洲宗教势力削弱,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堪称对人类文明影响最大的传染病。20世纪初,鼠疫又一次发生大流行,疫情在中国东北也有发生,中国卫生防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用现代微生物学知识对鼠疫病原开展了研究,并组建了第一支预防鼠疫的专业队伍,在当时的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后伍连德又多次指挥扑灭了东北和上海的数起疫情,并第一次提出 “肺鼠疫”的概念,在中国推广口罩防疫,为中国乃至国际传染病防治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公共卫生防疫工作中的成就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应融入国家层面上的传染病防治举措。
例如,讲解结核杆菌、脊髓灰质炎病毒、乙肝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时,应引入国家新生儿免疫计划。在婴幼儿出生后就有计划地接种相关疫苗,如卡介苗之于肺结核、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之于小儿麻痹症、乙肝疫苗之于乙型病毒性肝炎、以及其他如“百白破”三联疫苗等项目,是国家保护新生儿身体健康、保障国民素质的有效办方法。
讲解HIV病毒时,可引入国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力“治艾”的成效。HIV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三种方式扩散,与毒品泛滥、一次性采血针头多次使用、不洁性行为等社会问题高度相关。自传入我国以来,在部分贫穷落后地区一度因为非法卖血等问题造成骇人听闻的“艾滋村”现象。随着国家对“治艾”问题的高度重视,严厉打击相关非法活动、加强防艾宣传、关怀艾滋病人多管齐下,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科学方法,成功限制了艾滋病在中国的传播,解决了各种社会影响恶劣的乱象,成为中国防治传染病成功的又一经典案例。
4.分析公共卫生事件,提升社会责任感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有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8]。微生物学检验的研究对象就是各类病原微生物,每一次的公共卫生事件,都是医学检验从业者勇往直前,担当重任的战场。公共卫生事件案例的引入,不仅可以给学生直观的学习体验,还具有加强职业使命感的作用。
在冠状病毒章节中,SARS冠状病毒已录入高职微生物检验教材,该病毒是2003年前后中国“非典型肺炎”疫情的病原体。作为一次发生日期较近的公共卫生事件,很多同学、老师都经历过这一时期,是较好的公共卫生素材。同时,与SARS病毒较为类似的COVID-19冠状病毒,正在引发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大流行,尚未录入教材,也可于本章节中拓展延伸。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无数检验从业者展现了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前往疫区支援,众多医学院校都不乏身边的模范事迹,是职业精神和社会担当的完美体现。
在讲解弧菌时,应以副溶血型弧菌为例。作为一种典型的耐盐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可在海水中存活一个月以上,是常见的海产品污染菌,常通过海产食品或盐渍食品引发感染,相关疫情在我国沿海地区时有发生。由此可见,微生物的分布和致病具有区域性,医学检验教学中应体现立足于当地,服务于当地的社会责任感。
在讲解抗生素章节时,应引入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青霉素的发现被认为是人类对抗致病细菌的划时代成果,从此,各种抗生素成为了抑菌杀菌的主要武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由于细菌强大的变异能力,大量使用抗生素会形成对致病菌的自然选择,筛选出具有耐药能力的变异菌。MRSA就是滥用抗生素致耐药的典型案例,已成为医院及社区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它具有广谱抗药性,常规的头孢类药物对其无效,这也是临床工作中,微生物检验必须认真仔细地进行细菌耐药实验的原因。因此,检验教学中应高度重视细菌耐药实验和抗生素滥用的问题,只有每一位检验从业者的共同努力,才能避免耐药菌形成新的社会性问题。
5.结合科学前沿,拓展科学思维
高职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技术能力的训练,往往忽视了科学思维的培养,而医学检验技术学科具有其特殊性,需要求真务实、理性思辨的科学思维,正确地认识人与微生物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完成临床检验工作,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在讲解分枝杆菌时,应介绍卡介苗的来源。卡介苗是结核分枝杆菌疫苗,是防范肺结核的有效方法。发明卡介苗的两位科学家,偶然间从玉米退化现象中获得灵感,决定通过不断传代培养细菌来获取毒力减弱的菌株,再用减毒菌株来制备疫苗。为此,两位科学家在实验室花了13年时间,经过230余次的传代,终于获得了减毒的牛结核杆菌菌株,并以此成功制备了驯服结核病的卡介苗。科学的成果,是建立在一次次务实的基础上的。
在讲解HPV病毒时,可引入近年来媒体热炒的宫颈癌疫苗相关话题。在科学范畴中,疫苗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从而预防传染病的预防手段,癌症疫苗这一说法本身就存在谬误。媒体热炒的宫颈癌疫苗,实际上是HPV病毒疫苗,因宫颈癌大多由HPV病毒感染所致,遂将该病毒疫苗炒作为癌症疫苗。这种说法显然是不严谨不科学的,一方面,HPV病毒还可导致扁平疣、尖锐湿疣等疾病;另一方面,还有少数宫颈癌病例与HPV病毒无关。作为医学从业者,应秉承求真务实原则,正确看待相关问题。
在讲解细菌概论时,可拓展延伸关于正常菌群、噬菌体的相关知识点。随着微生物学的逐步发展,医学从业者应正视人与微生物的关系,不能简单地将病原微生物视作敌人。人类本身就生存在一个与微生物共存的世界,而病原微生物只是微生物界中的少数,甚至还存在与人共生、对人有益的正常菌群。即使是病原微生物,其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刺激也是不可或缺的。科研领域里,近年来也有将噬菌体应用于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用理性思辨的眼光去看待微生物,可以发现微生物能够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6.结语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9]。医学教育也不例外,现代医学的发展历程中本就蕴含着社会学、人文性及科学性,课程思政应当成为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10]。在微生物学检验中融入课程思政,既能丰富医学课堂,提高专业教学效果,也能强化思政元素,加强素质教育,为社会输送适应新时代的优秀医学检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