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林探微

2022-03-16夏松平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子规杜宇仄声

夏松平

阅读中文期刊,发现一些语言不甚规范之处,本文略举四例说明之。不当之处,期盼同仁批评指正。

一、“效果却不尽人意”?

李清源的短篇小说《求诸野》有这样一句话:“日军扫荡虽则凌厉,效果却不尽人意,有越扫越乱之趋势,亟需加强宣抚工作,以安绥民心。”(《十月》2022 年第1 期)笔者读后,对其中的“不尽人意”的说法有点困惑,于是查阅了一些资料。

浏览网站,“不尽人意”的说法随处可见。例如:

(1)虽然结果不尽人意,但是我还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北方网2022 年1月6日)

(2)碰到通行效率不太高的情况,第二天我们会继续讨论、整改。所以中间曾有稍不尽人意的地方,也希望市民能多理解。(《北京青年报》2021 年11月23日)

但是,查阅词典,没有“不尽人意”的说法,只有“尽如人意”“不尽如人意”的说法。

“尽如人意”出自宋刘克庄《后村全集·李艮翁礼部墓志铭》:“然议者但以为恩泽侯挟贵临民,安得尽如人意。”根据《新编汉语辞海》的解释,“尽如人意”的意思是:“完全符合办事人的心意。”从众多语料来看,“尽如人意”多用于否定式。例如:

(3)他稍稍感到天下事不能尽如人意了。(茅盾《子夜》)

(4)记者探访成都周边的“光盘行动”:有的不尽如人意(标题,《四川日报》2020 年10 月8日)

那么,“尽如人意”和“不尽如人意”是什么关系呢?《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105 页“不尽如人意”词条下特意加提示说:“‘不尽如人意’是‘尽如人意’的否定式,不能说成‘不尽人意’,动词‘如’不可省略。”也就是说,在“尽如人意”的前面加一个“不”,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符合办事人的心意”,即“仍有让办事人不满意之处”的意思,其中的“如(符合)”不能省略。因此,“不尽人意”是省略不当。为规范起见,应该在“不尽”的后面加一个“如”字。

二、“村子惨遭日军杀戮”?

衣向东的中篇小说《战火中的爱情》有这样一句话:“两年前,王天浩家的村子惨遭日军杀戮,幸亏张连长带领警卫员及时赶到,王天浩才活了下来。”(《胶东文学》2022 年第1 期)笔者读后,对其中的“村子惨遭日军杀戮”的说法有点困惑。于是,查阅了一些资料。

“杀戮”亦作“杀僇”,根据《新编汉语辞海》的解释,“杀戮”的意思是:“【动】屠杀;大量地杀。”那么,作为动词“杀戮”,它所带的宾语是什么?我们来看相关的语料:

(1)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书·吕刑》)

(2)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杜甫《佳人》)

(3)今又将高唐州官民杀戮一空,仓廒库藏,尽被掳去。(施耐庵《水浒传》)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动词“杀戮”,它所带的宾语是具有生命的人或动物。然而,“村子”是一处聚落,不具有人或动物那样的生命。因此,“村子惨遭日军杀戮”是搭配不当。为规范起见,该句有两种改法:一是把“王天浩家的村子”改为“王天浩村子的村民”,一是把“杀戮”改为“洗劫”。

三、“子规,俗称杜鹃”?

陈尚君的文史论文《诗人杜荀鹤的乱世书写与末路荣毁》中有这样一句话:“如《闻子规》:‘楚天空阔月成轮,蜀魂声声似告人。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生。’子规,俗称杜鹃,据说其叫声哀怨,近于‘不如归去’。荀鹤则说你的所有哀怨,没有人能够理解,即便你啼血到尽,也无人同情,不如闭口缄默,了过残生吧。”(《文史知识》2022 年第2 期)笔者读后,对其中的“子规,俗称杜鹃”的说法有点困惑。于是,查阅了一些资料。

我们需要明白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俗称?根据《新编汉语辞海》的解释,“俗称”的意思是:“①通俗地叫作:磷火俗称鬼火。马铃薯俗称土豆儿。②通俗的名称。”与专业的名称相比,俗称的字数或相同,或多些,或少些,例如:“瓦当”俗称“瓦头”,虽然字数相同,但是后者更突出了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的形象特点;“净”俗称“大花脸”,后者虽然字数多些,但更突出了演员面部化妆要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的形象特点;“唱功花脸”俗称“黑头”,后者虽然字数少些,但更突出了演员画黑脸谱的形象特点。

一般说来,用“俗称”指事物比较形象。再如“烂眼边”是医学眼病睑缘炎的俗称(好搜百科),“大香炉”是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的俗称(人教版《语文》选修之《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有人不明白这一点,认为一些文章中的俗称是写了错别字。例如汪曾琪《钓鱼的医生》中有这样三个句子:

(1)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

(2)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有名有姓的外症:搭背。

(3)一个多月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这三个句子都有“搭背”一词。查《现代汉词典》,“搭背”是一个方言词,即搭腰,指的是牲口拉车时搭在背上使车辕、套绳不致掉下的用具,多用皮条、绳索做成。而这怎么跟“外症”搭得上腔呢?再查《现代汉语词典》,“瘩背”,中医称生在背部的痈。而这恰恰是“外症”。因此,李冲老师认为:“这三个句子中的‘搭背’都应写作‘瘩背’。”(《语文学习》2016 年第1期)

诚然,包括《辞海》《汉语大词典》在内的工具书都没有“‘搭背’指‘背痈’的用法”。但是,这并不能说明生活中也没有“‘搭背’指‘背痈’的用法”。

其实“搭背”,或称“搭背疮”,或称“手够疮”,是民间对后背痈疽疮的俗称,意为患者本人反手后背能够着的地方出现的疮疖。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子规?传说,子规是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鸣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民间把这种鸟叫子规。《现代汉语词典》则如是解释:“【子规】杜鹃(鸟名)。”

第三个问题,什么是杜鹃?《现代汉语词典》如是解释:“【杜鹃】鸟,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初夏时常昼夜不停地叫。吃毛虫,是益鸟。多数把卵产在别的鸟巢中。也叫杜宇、布谷或子规。”杜鹃作为一种花的名称,另当别论。

第四个问题,为什么一种鸟有多种名称?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禽部·第四十九卷·禽之三•杜鹃》中说:“蜀人见鹃而思杜宇,故呼杜鹃。说者遂谓杜宇化鹃,讹矣。鹃与子、子规、催归诸名,皆因其声似,各随方音呼之而已。其鸣若曰‘不如归去’。谚云‘阳雀叫,鶗鴂央’是矣。《禽经》云:江左曰子规,蜀右曰杜宇,瓯越曰怨鸟。服虔注《汉书》,以为伯劳,误矣,名同物异也。伯劳一名,音决,不音桂。”

明乎此,“子规,俗称杜鹃”是概念不当,确切的说法是“子规即杜鹃”,或者是“子规,杜鹃的别称”。退而言之,“子规,杜鹃的俗称”的说法也比“子规,俗称杜鹃”的说法要确切、形象一些。

四、“方才侧身市井红尘,此刻疑入山海深处”?

毛荣富的随笔《如何写出好句子》有这样一句话:“山顶有观海亭,亭内有一副楹联:方才侧身市井红尘,此刻疑入山海深处。”(《语文学习》2018 年第12 期)笔者读后,对其中的“方才侧身市井红尘,此刻疑入山海深处”的说法有点困惑。于是,查阅了一些资料。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告诉我们:“对联(也叫楹联)讲究平仄,平仄相异,能够达到声调的和谐。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因为一般仄声短促,平声舒缓。”平在古代汉语中指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和阳平;仄在古代汉语中指上声、去声、入声,在现代汉语中指上声、去声。例如:“文辞真比丰年玉,气味还同幽壑兰。”显然,“玉”是仄声,“兰”是平声。

然而,“尘”是平声,“处”是仄声。因此,“方才侧身市井红尘,此刻疑入山海深处”是顺序不当,正确的顺序应该是“此刻疑入山海深处”为上联,“方才侧身市井红尘”为下联。

《咬文嚼字》创办人郝铭鉴先生曾说:“这是语言最活跃的时代,也是语言最脆弱的时代。”他还说:“语言是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必须是在河床当中流动的,它的两边还有堤岸。因此语言应用要有一定之规,它是社会公器,需要大家约定俗成形成共识,彼此的交流才会有效。”此言极是。让我们一起为“宣传语文规范,传播语文知识,引导语文生活,推动语文学习”而奋斗。

猜你喜欢

子规杜宇仄声
子规声声
巫山一段云·石榴花
光荣的“逃婚新郎”
吟出古诗之美
宣城见杜鹃花
昨天
近代日本的“古典复兴”——以正冈子规的“古代发现”为中心
贞观的“观”读平读仄?
为你写信
贞观的“观”该怎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