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制度建设探讨

2022-03-16黄月明黄建波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制度

黄月明 韦 玮 杨 青 黄建波 谢 军*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广西·南宁 530216)

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的教育理念以来,有关高校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课程思政”也随之进入大众视野,认识得到不断聚焦与深化。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创新教育理念[2]。

1 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

1.1 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党中央高度重视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和教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大变革、文化大繁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发挥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认清形势,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顺应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1.2 课程思政能够完善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发挥课程思政隐性教育功能,有助于完善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新时代发展,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高校课程教学。

1.3 课程思政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教师要充分挖掘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丰富育人教学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做到“三全育人”。因此,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确保立德树人目标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人才支撑。

2 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

我国高校在课程思政研究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尤其是从2014年起上海高校率先对“课程思政”进行了改革,改革研究成果2016年下半年开始刊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报刊上,同时上海市出台了《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课程思政研究蓬勃发展。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关键问题、协同育人机制、话语体系、队伍建设、案例分析等方面,但在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内在机制、效果评价、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不利于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3 课程思政的制度建设

3.1 课程思政理念引导制度

教育主体的主观认识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具有指导和调节作用,理念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内在先导[3]。对于高校管理主体而言,要形成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管理的理念引导制度。管理者即引导者,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展开,需要高校管理者要牢固树立主体责任意识。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学习,分析存在的问题,建立课程思政实施步骤,形成可复制可操作的育人方法,为专业课程育人,提供智力支持。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嵌入教学的理念引导制度,首先要认识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同等重要性。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隐含的思政元素,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做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无缝对接,发挥课程思政先行者的角色。

3.2 课程思政责任落实制度

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关键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将课程思政融入日常教学、主题党日、理论学习,推动建设理念在全体教职工全覆盖、建设思路在全体教职工中全研讨、建设措施在全体教职工中全落实的局面。同时,制定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责任落实考核制度,并同教学业绩考评挂钩。

3.3 课程思政教师培训制度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要靠教师去落实,建设一支具有较强育人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专业课程具有“思政味儿”的重要人才保障。因此,高校应建立专业课教师育人培训制度,考核合格方可承担教学任务。一是对教师进行课程思政价值和师德师风进行培训,让教师树立教书育人的理念,使其言行一致,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二是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三是要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进行的培训,运用案例法、讨论法、情境法等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进行深入解析,提高课程育人的效果。

3.4 课程思政评价制度

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要将专业课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纳入课程评价中,注重学生知识内化和价值认同的考察。在制订课程思政评价制度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课程思政评价制度的制定方面,由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共同参与制定、实施评价方案,由学生、专家、教师、教学督导人员作为评价主体,采取多方联动、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方式;二是评价指标和权重系数的构建方面,应考虑学院之间、专业之间、课程之间、班级学生之间的具体差异,提高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评价结果反映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三是评价主体方面应突出学生,因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在学生,最终以学生的获得感作为检验标准;四是将德育教育效果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之一,既体现课程思政改革的初衷,又抓住了课程思政工作的本质要求。

3.5 课程思政激励制度

目前高校教师对待课程思政的态度,主要是出于政治性要求,毕竟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多付出大量精力和心血。为鼓励教师从事课程思政工作的积极性,高校需要建立一套利益调节机制和激励机制,让组织的要求转化为教师自身的内驱力。

3.6 课程思政督导制度

为了保证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根据教学督导要求,结合高校教育工作实际,将经常性自评和定期全面评估作为推进工作、积极探索、提档升质、特色发展、完善自我的有利契机,构建科学督导制度。(1)修订教学运行方面的制度。一是完善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作为专业课程的一个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讲授、实验、作业中关于思政元素具体体现。二是完善教研室成员选拔制度。将优秀思政工作人员调入专业教研室,开展课程思政研究。(2)修订教学督导制度。选拔思政教师或工作人员加入学校教学督导工作中来,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过程,建立闭环式督导,对课程大纲、课程教学、教学评价等设置明确的检查标准,将课程思政专项督导与日常督导相结合,确保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3.7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制度

课程思政的价值就在于充分发掘每一门专业课程潜在的思政元素,将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育人功能开发出来。一是要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思政教学标准,指导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二是要加强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之间的联系,开展集体备课、座谈研讨等形式,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结合专业前景、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影响。三是要做好课程思政校本教材开发。根据院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编制校本教材,让学生直观地接受校史校情教育,传播青春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实现价值观的认同、政治思想的坚定、道德修养的提升。四是要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为了扩大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育人效果的示范、辐射效应,高校应鼓励教师主动提供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建立综合课程思政资源库,或以立项的形式建立典型课程思政资源库,以便有需求的教师随时查阅、借鉴,共同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

4 结语

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科学、有效的制度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有利于理顺各环节的关系,激发教师从事课程思政工作的内在动力,同时打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使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不断取得实效,有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制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