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大学生军训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3-16康概王咏倩
康概 王咏倩
(1.首都医科大学学生处,北京 100069;2.首都医科大学武装部,北京 100069)
大学生军训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点工程,事关国防后备力量的基础和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党在新时代强军目标的根本要求。1985 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发文决定在部分院校开展军事训练试点[1];2001 年,开始要求各地将未开展军训工作的高校列入学生军事训练规划,让大学生军训逐步实现在高校普及[2];2002 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军事训练是军事课的组成环节,高校将军事课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成绩记入学生档案[3]。进入新时期,2017 年发布了《关于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的意见》,2019 年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并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建设标准》,进一步对大学生军训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程的时间、课时、学分、内容和评价标准进行了明确和规范[4]。
经过30 多年的摸索和发展,高校军训工作在组织机构确立、形式内容创新、师资队伍发展、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3]。
大学生军训作为通识必修课,在医学院校中已基本得到普及,培养了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助其树立纪律意识、组织意识、协作意识,为医学生将来投入祖国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和成为国防后备力量打下良好基础。但伴随社会发展,国家政策调整和新一轮军事改革,医学院校大学生军训在新形势下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矛盾,亟须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1 现阶段医学院校大学生军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1 基础学习阶段开展军训,新生身心健康保障难度大
医学专业培养具有特殊性,低年级在学校进行基础阶段学习,高年级在临床医学院进入临床阶段学习,故在课程设置上军训只能安排在新生阶段。刚经历竞争激烈的高考及3 个月轻松假期的大一新生,大部分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相对偏低,适应新环境能力较差,心理抗压能力弱。封闭管理、训练紧张的大学生军训,对新生来说强度大、要求严,容易诱导新生在身体和心理上出现不适应。对大一新生来说,刚迈入的医学院校是一个崭新的环境。同样,对于军训带队教师和承训教官,刚步入校园的新生是一个尚未完全了解的新群体。军训教师、承训教官对新生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很难做到全面地摸排和掌握,进一步导致工作开展困难较大。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军训期间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即第一阶段的兴奋期,第二阶段的疲倦期和适应期,第三阶段的依恋期。伴随着军事训练的开展,由于学生心理自我调节水平的差异性,部分学生会在不同阶段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问题[5]。高强度训练下,由于体质偏弱而引发的中暑、低血糖、伤风感冒、肠胃不适、腿脚扭伤等在新生军训中屡见不鲜,甚至有可能引发个别学生此前尚未发现的隐疾发作,对学生身体健康带来伤害。
1.2 医学院校军事理论教师欠缺,承训教官力量供给不足
医学院校专业性强,不同于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大部分医学院校仅开设医学类相关专业。很多医学院校的军事理论教研室缺乏师资,难以承担本校学生军事理论课。加之因政策调整,军队院校教员不再兼任地方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进一步导致医学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困难重重。部分院校采取与社会教育网络教育机构合作的方式,购买线上军事理论课,采取线下与线上课程相结合或单纯网络课程的模式,以完成大纲所要求的36 学时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各高校新生阶段军事技能训练大都集中于9~10 月,部分集中于7~8 月,按照军训教官与学生1 ∶50 配比的指导比例,大学生军训需求数量较多的高素质军训教官。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趋势下,人民军队正朝着现代化信息化目标迈进,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国防与军队改革,军队人员大幅减少[6]。而且在新时代强军目标背景下,现役部队备战训练任务重,无法从现役部队派出充足官兵承担大学生军训工作。部分院校面向社会化运营的学生军训基地寻求军训教官,而非现役社会化教官素质良莠不齐,以军训集中开展期间临时招聘教官居多。该部分教官在非军训时节流失数量大,缺乏稳定性,仅少量骨干教官长期在军训基地工作。专职的军训教官少,管理尚需规范,训练中出现问题时有发生。
1.3 大学生军训基地匮乏,医学院校缺乏集中训练场地
与大部分普通高校一样,医学院校目前主要依托于社会化运营的学生军训基地或在校内场地开展军训,几乎没有院校能进驻现役部队进行学生军训。但社会化运营的学生军训基地整体数量不足,或缺乏对军训基地专门的运营监督、管理细则和评价标准。仅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对辖区内社会化运营的学生军训基地实行官方认证和准入,并且认证总量较少。参考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高等院校每年招生人数从2019年开始超过900 万。按照军训作为必修课的要求,每年约有900 万大学生需开展军训。现有的社会化运营学生军训基地无法覆盖包含医学院校在内的每年军训大学生数量。此外,大学生军训时间相对集中,又导致在军训时节部分军训基地无法满足参训学生后勤保障需求。学生在训练期间的饮食、住宿、洗澡等方面的标准普遍不高,没有完全适应新时期的物质生活水平。后勤保障、训练保障的压力大,将会诱导一系列问题。而在每年年初、年底等非学生军训时节的半年,军训基地则大都处于关闭休眠状态。对训练场地、器械维护保养少,缺乏可持续性。部分医学院校采取校内军训或“以老带新”的军训自训模式[7],但医学院校不像设施完备、人员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缺乏专业性军训场地、器材,无法保障严格按照军训大纲施训。日常的校内管理模式也很难按照军事化管理要求,往往是训练场上有模有样,训练解散后管理难度大,军训质量和育人效果很难保证。
1.4 新时期医学生个性活跃,网络舆情不确定性带来挑战
2018 年之后,医学院校的大学新生开始以“00 后”为主体。“00 后”出生、成长于物质条件优越和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21 世纪。其个性化的价值追求、自主化的学习方式、网络化的娱乐生活、理性化的处世哲学、务实化的人生理想等群体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以新的机遇和挑战[8]。进入大学军训,高强度的训练、整齐划一的要求、严格的纪律,或者没有达到自我期许的教官组训方式、军训后勤保障条件等,都会诱导个性活跃的“00 后”医学生出现一些畏难、焦虑、抵触等消极情绪,并通过网络自媒体进行发布或宣泄。在自媒体时代开放性的“互联网+”社会,“医患矛盾”引发的对医生、医学生培养关注度高,个别医学生由于学习、生活不如意的牢骚发布,都容易引发社会全网关注。如果在军训中出现的正常矛盾没有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对学生的引导教育不及时,对网络舆情应对不力,被别有用心的势力扭曲、利用和炒作,最终很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矛盾,对军训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给医学院校危机处理和承训单位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2 医学院校大学生军训工作优化对策建议
2.1 建立有效联动机制,提供专业医疗心理保障
结合新生入学体检和心理筛查,建立日常学生工作的一对一台账。认真梳理和掌握心理、身体有状况或思想不稳定的特殊学生群体,给予重点关注。学校带队教师与承训单位军训教官之间要配合默契,军训带队教师要与学生平时辅导员及时交流,辅导员要与学生家长深入沟通。建立起校、训、家多方参与的有效联动机制,准确掌握新生在入学前的身心状况和训练中有可能引发的隐疾。针对“00 后”学生体质、心理问题偏多的新特点,要发挥医学院校临床专业或心理健康专业特长。从附属医院、心理咨询中心抽调专业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专门成立学生军训医务保障组、心理辅导组,在军训基地或者训练场值班。全程关注学生在军训中的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处理。结合医学生自身专业特点和军训中大学生心理、身体特性,在医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基本医疗知识普及。根据训练强度、天气和地域环境等变化,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和科目。避免因天气炎热、暴雨、蚊虫叮咬等客观因素突发对学生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2.2 强化军事理论课师资建设,规范壮大承训教官队伍
参考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在医学院校按照一定师生比例,设置军事理论专职教师,强化军事理论课师资力量。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设置军事理论教研室主导国防教育必修、选修课程。除必修的军训理论课和军事技能训练外,鼓励在医学生基础学习阶段开设轻武器、三防、军事历史等选修课程,在临床培养阶段开设军事医学课程。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医学生对国防教育的兴趣和应对能力。此外,建议在相关部门统筹下,将学生军训教官与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相结合。选拔一部分优秀的基干民兵、预备役人员,通过资格认证、上岗考核等,组建专业、高质量、稳定的学生军训专职教官队伍。并根据各高校军训计划,由相关部门统筹排出军训教官队伍,保障训练质量和育人效果。
2.3 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学生军训基地建设
由相关管理部门牵头,设立学生军训承训资质及军训基地准入门槛,细化场地、器材、服装等后勤保障要求,进行统一规范化的管理。建议可采取公办与民营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民兵、预备役训练基地,同时引入社会化承训力量。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努力创造条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9]。政府监管,基地负责,高质量满足大学生军训所需条件。参考现代化校园的住宿、生活质量标准,提高当下学生军训的住宿、饮食最低标准。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可适当给予军训伙食补贴。普通高校相对集中的区域,可由上级部门统筹军训时间,医学院校参与普通高校分批分次地在军训基地集中封闭训练,规避军训集中时间训练拥挤和非军训期间无人问津的问题。合理调配训练资源,保障训练效果。引导医学生在真正的军营环境和生活节奏中接收熏陶,提升育人实效。
2.4 有机融合医学专业,注重训练改革创新
医学院校大学生军训除完成军训大纲规定内容及科目,还应结合医学专业,融入医学基本技能和职业精神教育。我国虽长时期处于和平年代,但每当发生地震、洪灾等重大自然灾害或疫情等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公共事件时,冲锋在第一线的永远是人民军队和医务工作者。这就要求医学生的军训要着重突出自救互救科目,增加基本的急救技能训练。拓展军训组训模式实现育人贯通,将医德医风融汇灵魂,塑造医者品格观[10]。这样既能结合医学特点丰富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通过军训,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生存本领,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11]。在丰富内容、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特色、改革创新,切实把大学生军训作为培养医学生作为国防后备力量的有效手段。
2.5 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弘扬引导正能量传播
大学生军训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提升大学生军训的思想政治功能发挥,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正确思想引导,推动党团班建设、对于学生全面人格和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12]。自媒体占主导的“互联网+”社会,应当充分用校内外网站、微信平台、视频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结合互联网思维做好学生军训的正能量引导。设计系列主题文案,将军训日记、军训精彩瞬间、军训中的师生情和同学情、军训成长感悟、军训中酸甜苦辣、军训小贴士等内容贯穿军训全过程。通过推送精彩图文消息,白色圣洁与绿色军装交相辉映,记录医学生在军训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鼓励教师和学生在网络转发、点赞,做到正面典型先行,把握学生军训中的主基调。及时关注和回应学生在军训中的正当需求,及时掌握社会和学生群体朋友圈、微博等网络舆论趋势,发现苗头,及时调整和处理,避免因工作失误或社会造谣出现舆情,握好舆情发展的方向盘。
3 结语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正处于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放眼全球,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让世界并不安宁;国家周边,地区冲突风险仍然存在;聚焦国内,我国还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医学生作为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肩负着扶伤济世的神圣使命,而且还担任着保卫祖国的光荣任务。对医学生而言,军训不仅是接受军事技能训练的途径,更是接受国防教育、增强爱国意识、养成令行禁止作风、培养团结集体意识、注入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要契机。
针对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大学生军训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只要积极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对策和方法,就一定能够不断激发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医学生保卫祖国的政治责任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康概:提出研究思路,设计研究方案,进行访谈,调研,分析数据,撰写论文,总体把关,审订论文;王咏倩:进行访谈,调研,撰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