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爱就是“爱屋及乌”
——读《诗经·静女》

2022-03-16涂薇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静女草茎约会

涂薇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爱情最真实的样子是什么?《静女》这首写于两三千年前的小诗给出了一种答案。

遥远时代的一次约会

诗歌的第一章,用简简单单的十七个字,记录了一次情侣的约会。虽没有工笔的刻画,但我们仍可清晰感受到古今一致的“爱情”最初的样子。

身为男性的抒情主人公一开口就将他的爱人称呼为“静女”——“那位娴静的姑娘真美啊”,这直抒胸臆的呼唤道出了他此刻置身城隅的原因:是她让“我”在这里等待,而痴迷于她的“美”,“我”自然甘于在此等待。

可是为什么不见她的影子呢?——因为“爱”(隐藏)。

常识告诉我们,约会时一方未能准时出现,原因可能有多种。那为什么“我”那么笃定,姑娘是故意“躲藏”起来了呢?

最合理的解释,便是这不是他们的第一次约会:在此前的约会过程中,这位姑娘一定是经常性地以隐身的方式来“逗弄”“我”,“撩拨”“我”。

由此我们发现了什么呢?

我们看出“静女”其实并不“静”。相反,这是一位个性活泼的姑娘,调皮,喜欢开玩笑——那为什么“我”却将她描述为“娴静”呢?

也许“娴静”是“我”理想中的爱人的样子;也许,姑娘在和别人相处时是娴静的,只在与“我”共处时才表现得如此俏皮?

不管姑娘举动如何,“我”的态度很关键:“搔首踟蹰”——无可奈何,毫无办法。

一种纯然的痴情。

也许只有一个真正“爱着”的人,才会如此被动与无助吧——因为无力抵抗,无法抵抗,也不愿抵抗。

——哪怕她并不是“我”曾经理想中的样子,哪怕她一次又一次地置“我”于“弱者”之境。

而那放弃一切抵抗的无条件的爱,不分虚实、整体性的爱,也许便是爱情最基本的样貌吧。

失掉了客观属性的“信物”

在不断地“搔首踟蹰”等待女子的过程中,我们的抒情主人公掏出了一个小小的“彤管”,他端详着这根小小的普通的红色草芥,越看越喜欢——

这根小小的“彤管”首先唤起的是他对女子的赞美——“娈”(美好)。因为她赠予了“我”这个礼物。

想起这根“彤管”的来历,想起它所凝聚的爱人的情意,“我”愈发觉得那根红色的草茎美得发亮。对“彤管”之美的不断强化,最终导向了“我”内心情感的升华——“说怿女美”:“我”从这小小的物象的身上获得了极大的愉悦和满足感。

第二章描述的,其实是爱情心理中非常典型的“移情”现象。

“我”首先将对静女的爱抽象出来,再把其灌注于“彤管”这一具体的物象中,使得一种浓郁的情感具备了某种具体的形式——这由抽象再到具象的过程,完成了情感层面的一次递进。

所谓“抽象”,代表着某种普遍性,一切与之相关的物品都将普遍地沾染上相似的情感属性(“说怿”),这将深刻地改变现实世界里万物之间的联系,抵达佛家所谓的“看山不是山”之境——在相爱者的眼中,已无法存在一个纯然客观的标准,一切都不能不附带上自己的情感态度。如果换一种更有诗意的表达,那就是《小王子》中那只狐狸的感受:

“我不吃面包,所以麦子对我没用,我对麦田也不感兴趣,这真让人难过。可你有着金色的头发,如果你驯养了我,这一切都将变得那么美妙。同样是金色的麦穗,却能让我想到你,我也会爱上风吹麦浪的声音……”

这就是“爱情”的一种力量:它能极大地打开我们,帮助我们与世界建立更为普遍、更为深刻的联系——这是一种甜蜜的羁绊,它将使我们因为与更多的事物产生情感联结而摆脱个人的孤独。

这种情感联结的基本方式就是改变一些事物的客观属性,用满含“爱意”的目光,温存地注视和抚摸一切与爱人有关的存在。

如果你获得了一种开放的、感性地观照世界的目光,那么你可能就正处在真爱当中。

纯粹的爱就是“爱屋及乌”

现在我们来到了第三章。

这一章由第一章“约会中的等待”和第二章“触物爱人”转向一段回忆——关于那根小小的“彤管”的记忆。时间线由现在转向过去,诗歌内容也由实写转向虚写。

我们的抒情主人公首先回忆了这根“彤管”的运行轨迹:是她从郊外亲手采下,然后作为礼物送给了“我”。这寄情于物的传统,我们还在晚于本诗的《涉江采芙蓉》中见到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无论是先秦还是两汉,我们的古人都热衷于将情感寄托于外物,化无形为有形,变主观为客观——当那满怀的深情凝结于这根小小的草茎,她懂,“我”也懂。

他想象着这根彤管尚在野外枝头的样子,想象着她欣悦的凝视和仔细的挑选——最终,是这一根而不是任何其他的“荑草”被她选中、摘下,他想象着她将这根小小的草茎握在手中,一路走,一路看,然后在他们的某次约会中将其取出、赠予——它上面有她的手温,有她的欢喜,更有她的爱意——想到这里,诗中的年轻人不禁对着这根小小的“彤管”一声长叹:“我知道你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一棵草呀,但此刻握着你就像握着她。她的美照亮了你,让你如此不同、如此耀眼、如此珍贵!”

读到这里,我们的脑海里必然迅速闪出一个词:“爱屋及乌”——因为爱上一座屋子而连带爱上那屋上的乌鸦。其实质是由对某一主体产生的强烈情感而至的扩散效应,或者说是一种因果联系:因为爱她(他),我们爱上了更多的事物——这是由爱而生的一种改变的力量,或许也可以说是真爱的一种本质。

关于爱情这种改造性的力量,爱尔兰女诗人罗伊克里夫特在她那首名为《爱》的小诗中给出了十分精妙的表述:

我爱你,不光因为你的样子

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

我爱你,不光因为你为我而做的事

还因为,为了你,我能做成的事

我爱你,因为你能唤出,我最真的那部分

我爱你,因为你穿越我心灵的旷野,如同阳光穿越水晶般容易

我的傻气,我的弱点,在你的目光里几乎不存在

而我心里最美丽的地方,却被你的光芒照得透亮

别人都不曾费心走那么远

别人都觉得寻找太麻烦

所以没人发现过我的美丽

所以没人到过这里

…………

综上,《静女》这首精粹的小诗,用短短50个字,呈现了爱情真实的样子:真爱,会让人变得被动,会让人经常性地处于弱势,丧失攻击性——因为它是无条件和整体性的。

爱同时又分阶段性。经历过由爱人到爱物,再由爱物到更爱人的螺旋性递升,爱情将经由这不断抽象的过程逐步提纯。与此同时,通过“由人及物”,再到“由物及人”,爱着的那个人将借此与世界产生深刻的关联,他将变得更为辽阔、更为温存、更有质感,甚至因为爱而变成一个全新的人。

而最纯粹的爱,就凝聚在“爱屋及乌”这个成语上——因为爱你,因为对你的爱的内化与抽象,我拥有了爱上更多事物的能力——而不是相反,不是“爱乌及屋”。我们永远不应因为爱上一个外在于主体的“乌鸦”,而附会出某种虚假的情感:这情感你也许可以用很多词语去概括,但一定不会是“真爱”。

猜你喜欢

静女草茎约会
从前慢:古诗里的痴守——从《静女》《涉江采芙蓉》说起
站得更低一些
我爱这样的清晨
李昕澍作品欣赏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高姝瑶 静女其姝 惟玉及瑶
站低一些
站低一些
约会吧!甜蜜2月的搭配好推荐
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