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鸡群采食量的非病理因素及解决方案
2022-03-16王从童
王从童
(高密市畜牧业发展中心,山东潍坊 261500)
鸡只使用喙部采食饲料,舌头黏膜上面只分布少量的味蕾,饲料与唾液混合后进入嗉囊内暂时储存起来,经过湿润后到达腺胃,与腺胃内的消化液混合到肌胃进行机械性消化,再进入肠道进行化学性消化,食物在整个肠道内消化时间很短,营养成分未充分消化和吸收就会形成粪便排泄出来,所以说鸡只的消化能力较差,同时鸡只没有汗腺,随着外界温度的增加,需要维持体温的能量降低,采食量也会逐渐减少,引起鸡只生长缓慢、体重增加不足、饲料转化率和生产性能降低。所以必须根据鸡群采食量来合理配制饲料配方,满足机体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
1 影响鸡群采食量的非病理因素
1.1 营养因素
鸡只对能量的需要分为3 种:维持需要、生长需要、产蛋或产肉需要。如果饲料中能量含量较高,鸡群的采食量相应减少,反之,饲料中能量含量较低时,鸡群通过增加采食量来满足机体需要,只有保证饲料营养浓度平衡,才能维持采食量的相对稳定。在保证饲料营养平衡的前提下,鸡只可以调节采食量来维持摄入机体的营养成分相对稳定。
试验举例:将1500 只产蛋鸡随机分成3 组,每组500 只蛋鸡,3 组蛋鸡分别使用基础饲料、5%石粉+9%基础饲料、5%清水+95%基础饲料,试验结果显示,3 组蛋鸡的产蛋率没有明显差别,后面两组蛋鸡的采食量分别增加5.25%和5.36%。本试验证明外界温度处于临界温度范围内,如果饲料营养浓度降低,鸡群可以通过增加采食量来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要。在肉鸡饲养方面也有这样的实例,在春季和秋季外界温度适宜时,给肉鸡饲喂价格不同的饲料,其生长速度和出栏体重基本一致。这些试验都是在饲养营养浓度相对均衡的情况下进行的,鸡群对饲料营养成分的转化率也较高[1]。
1.2 温度因素
冬季外界温度较低,鸡群通过呼吸和运动向外界散发大量热量,需要增加采食量产生较多热量抵御寒冷,一般情况下,环境温度在13℃以上,鸡群可以通过调节采食量来维持机体生长和产蛋水平。但是外界温度低于11℃时,鸡群即使增加采食量,也无法抵御外界寒冷,长期下来鸡群免疫力降低,容易继发感染呼吸道、肠道等各种疾病。春季和秋季外界温度比较适宜,鸡群摄入机体的饲料营养比较恒定,一般生产性能也容易充分发挥出来。
由于没有汗腺,无法通过蒸发来散发热量,所以鸡只对外界高温比较敏感,随着温度的增加,鸡只食欲和采食量下降,无法满足生产需要,引起生产性能降低。
育成鸡和蛋鸡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20~22℃,如低于20℃,鸡只增加产热来维持正常体温,采食量也会逐渐增加,一般环境温度每降低1℃,鸡只采食量会相应增加1%,如果环境温度高于21℃,鸡群采食量会逐渐减少,一般每增加1℃温度,鸡群采食量降低1%。如果外界温度高于26℃时,鸡只新陈代谢加快、机体血液快速循环到鸡冠、肉髯或腿脚部位,此时机体需要的能量增加,因为在热应激情况下,鸡群需要的能量会更多一些。
1.3 饲料形状因素
随着规模化养殖发展,大多采取颗粒料来饲喂肉鸡,颗粒料的品质直接决定肉鸡的生长速度。颗粒料的品质包括感官性状、颗粒直径、长度、含水量、含粉率和粉化率等。试验证明:颗粒饲料的质量直接受预调质或冷却饲料粉碎水分含量的影响,并且随着粉化率的升高,肉鸡的饲料转化率也越来越高。肉鸡使用颗粒饲料与粉料相比,不仅采食时间大大缩短,采食量明显增加,而且还提高了饲料转化率和肉鸡产肉能力。如果颗粒中颗粒数量低于40%时,明显降低肉鸡的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2]。
饲料形状不仅能影响肉鸡的生长速度和产肉性能,而且还可以对蛋鸡的产蛋率有明显作用。虽然蛋鸡的采食量相对来讲较低,一般情况下使用粉状饲料就可以满足蛋鸡生长,并且充分发挥蛋鸡的生产性能,但是在炎热夏季,蛋鸡体温调节功能受到影响,机体新陈代谢紊乱,电解质失去平衡,食欲和采食量明显降低,如果使用颗粒饲料来饲喂产蛋期的鸡群,能够明显提高采食量,对维持较高的生产水平非常有利。有的在粉状饲料中添加植物油,可以增加饲料适口性,刺激鸡群增加采食量,满足机体产蛋需要,进而提高鸡群产蛋率。
1.4 饲料气味因素
虽然鸡只舌头黏膜上面分布的味蕾较少,对饲料气味不太敏感,但实践表明,给鸡群饲喂添加甜味剂或调味剂的饲料可以增加采食量。所以在热应激条件下,可以利用饲料气味来刺激鸡群增加采食量,减少热应激对鸡群生产性能的影响。且更换饲料时,鸡只对某些饲料原料的采食量会明显减少,通过添加甜味剂不仅可以刺激鸡群增加采食量,还能够加快机体适应饲料的过程,减少更换饲料给机体带来的应激反应。
1.5 鸡品种和生理状况因素
鸡群采食量与体重呈正相关,通常情况下,如果鸡品种体型较大,维持需要能量较多,鸡只的采食量也会较大,相反鸡品种体型较小,机体体重小和采食量也少。例如:肉种鸡体型比蛋种鸡大很多,在产蛋期肉种鸡的高峰料量一般需要增加到165g 左右,而蛋种鸡高峰料量才需要达到130g 左右。同时生产水平较高的鸡群,生产需要能量多,采食量也会较多。如相同品种的肉种鸡,高峰期产蛋率达到85%以上的鸡群需要料量为165~170g,而高峰产蛋率为75%~80%的鸡群料量应该增加到160g 即可。
另外一些生理状态也会对采食量产生影响,如鸡群感染球虫病、发生腹泻等慢性疾病时,消化系统的黏膜受到危害,对饲料营养消化吸收能力明显降低,粪便中往往携带大量没有消化的饲料,机体摄入营养不足,不仅难以维持正常生长和生产性能,而且此时采食量肯定会增加很多。
1.6 饲养管理因素
如果鸡舍光照强度较暗或光照不稳定时,鸡群采食量会降低,每天改变鸡群的开灯和关灯时间,鸡群采食量明显减少。饲喂过程中饲料添加不均匀也会降低鸡群采食量,如3 层笼饲养蛋鸡时,人工喂料对于上层笼内的饲料往往布置不匀,鸡群的采食量也会受到影响。在高温季节饲喂时间也会对采食量有直接影响[2]。
2 解决方案
2.1 饲料营养配比平衡
虽然鸡群可以通过调节自身采食量来满足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但是如果饲料中的营养浓度太低,每只蛋鸡每日采食量超过145g 时,就会增加胃肠压力,进而对消化系统产生危害,容易引发肌胃炎和腺胃炎,不仅降低对饲料转化率,长期下来容易继发感染各种疾病,最终引起产蛋率降低。
建议饲料厂在配制饲料时,必须要做到营养成分配比平衡、精准,虽然原料比例低能够降低饲料成本,但不能一味依靠鸡群自身调节采食量来维持生产水平,鸡群调控采食量的水平毕竟会受到限制[2]。
2.2 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饲料配方
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季节变化随时调整饲料配方,这样有利于维持鸡群较高的生产性能。在寒冷的冬季,鸡舍温度低于16℃时,需要适当增加饲料中的能量水平,相应降低其他营养成分的含量,促使鸡群正常生长和生产优质产品[3]。鸡群根据温度变化调节采食量,基本是根据饲料中的能量水平来调节的,在采食量增加的情况下,不仅摄入机体的能量增加,满足产蛋和维持需要,同时机体摄入的蛋白质也会增加,这样过多的蛋白质就会形成胸肌,增加蛋鸡体重,致使机体维持需要增加,还需要更多的能量才能正常生长,所以必须根据外界环境变化来调节饲料配方。在夏季为了减少热应激给鸡群带来的影响,饲料营养水平应及时调整,具体解决高温影响的方案如下。
2.2.1 增加饲料中的能量水平
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植物油或动物油,是提高饲料能量的最佳途径,添加油脂后饲料的适口性较好,实际生产中在夏季一般在每吨饲料中添加5~10kg 花生油或大豆油,可以维持蛋鸡较高的生产水平。由于动物油脂存在携带病原体的风险,并且添加在饲料中不容易混合均匀,所以在生产中使用动物油较少。
2.2.2 合理控制蛋白质含量
夏季在饲料中增加蛋白质含量属于错误做法,因为蛋白质的代谢效率低,并且再分解成氨基酸时产生热量较多,进而加重鸡群热应激。所以建议提高蛋白质质量,直接在饲料中补充氨基酸,保证蛋鸡每天摄入蛋氨酸360mg 和赖氨酸720mg[4]。
2.2.3 刺激鸡群增加采食量
在每天清晨气温较低时饲喂鸡群,还可以在饲料中喷洒清水或植物油,来增加饲料适口性。在每吨饲料中添加200~300g 维生素C,可以缓解热应激。提供温度较低的清水,也可以促进鸡群增加采食量。
2.2.4 体内储存足够能量
虽然蛋鸡夏季采食量减少,但可动用体内储备的能量来维持生产需要,通常在开产时蛋鸡体重越大,机体储备能量越多,在热应激下,产蛋率较高。所以在蛋鸡体重适宜情况下,储存适量的体脂可以应对应激现象,有利于维持较高的生产水平。
2.3 合理调整饲料粒度
建议生产中需要使用3mm 模孔制粒,这样可以增加压缩比和饲料颗粒密度,进而提高饲料颗粒的均匀度,所以合理的制粒环模孔径对提高肉鸡生产性能非常有利。在蛋鸡饲料中石粉含量较多,粉料的粉碎粒度和石粉的均一性与蛋鸡产蛋率有直接关系,实验证明:使用大颗粒石粉可以帮助机体储存钙源,有利于提高蛋鸡骨密度和蛋壳质量。饲喂60%小颗粒+40%大颗粒石粉,蛋鸡的采食量最高,能够明显增加蛋鸡产蛋水平。实际生产中可以结合鸡群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蛋鸡饲料中的钙源和粉料粒度,以便提高蛋鸡的采食量和产蛋率。
3 小结
鸡群的采食量会受到上述几个非病理因素的影响,在配制饲料时需要保证鸡群生产水平,还有考虑到饲料的营养平衡和鸡群采食量,达到提高养鸡效益的目的。根据饲养方式来调控鸡群的采食量,例如:对于自养场的肉鸡,在配制饲料时需要尽量提高饲料营养浓度和消化率,进而提高肉鸡饲料转化率和产肉性能。对于营销式饲料厂,饲料配制需要提高肉鸡采食量和产品竞争力,达到最佳饲料价格和生产效益的目的。总之,需要根据鸡群实际情况,结合原料性价比、季节、品种和生产性能等来合理设计饲料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