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牦牛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增效对策
2022-03-16次旺朗杰
次旺朗杰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禽类良种研究保护推广中心,西藏拉萨 850000)
牦牛(Bos grunniens)是藏区特有的畜种,是当地牧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来源,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牧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对高原牧民来说,它们既是能挤奶、能干活的“牛”,又是产肉产毛的“羊”,甚至还能当“马” 骑。是藏牧民的命根子,被誉为“高原之舟”。作为一种珍贵的肉类动物品种,牦牛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这种情况下,牦牛产品在市场的需求量逐步增加,无形中促进了牦牛养殖的迅猛发展。在藏区,牦牛养殖产业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对牦牛养殖也颁布了相应的政策扶持,促进了牦牛养殖的迅猛发展。然而,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以及传统观念的制约,牦牛养殖技术发展相对于其他家畜较为滞后,大多还处于“靠天养畜” 的传统放牧模式。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运用现代科学养殖技术对牦牛的养殖及增加牧民的经济收入至关重要。
1 当前牦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牦牛养殖在我国占有一定比重。牦牛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牦牛身上处处都是宝,牦牛肉和牛乳营养价值很高,可供人们的日常饮食,牛毛可以用来制作衣服。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提高,牦牛肉成为消费者饭桌上的常客。但目前牦牛养殖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养殖模式陈旧
藏区地处偏远,经济发展相对于内地还有一定差距,受交通、环境、观念的影响,很多养殖户在牦牛养殖上依然保持传统方法,养殖化单一,不能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另外,养殖户缺乏养殖技术,依然采取传统的自然放养式养殖,技术方面缺乏创新,养殖效益偏低。这些都是阻碍牦牛养殖发展的重要因素。养殖户饲养的大多数牦牛都是严重退化的老公牦牛,养殖的母牦牛也是繁殖能力低下,基本没有饲养价值。同时,牦牛近亲繁殖严重,造成牦牛体格较小,生长缓慢,这些饲养模式都需要淘汰。
1.2 养殖缺少技术指导扶持环节薄弱
政府虽然对牦牛养殖引起了重视,但由于资金短缺,暂时无法使养殖户在养殖上形成产业化。政府技术人员对牦牛养殖从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技术指导方法落后,有时虽然可以提供技术指导,受观念影响,养殖户采纳的比较少,技术指导无法真正落实。
1.3 附带价值开发不够
牦牛是一个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但目前牦牛产品主要以牛肉为主,其附带价值开发较少。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升高,在牦牛养殖上应多方位开发其经济价值。如冷鲜牦牛肉是一个高附加值的牛肉产品,在国内外是主流牛肉产品,但藏区牦牛缺乏这方面的产业转变,没有彻底实现价值增值。
2 提高牦牛养殖效益对策
2.1 改变养殖观念
时代在进步,养殖观念必须要转变,采取现代化养殖模式是促进牦牛养殖发展的必然之路。养殖户要树立全新的养殖模式,努力改进养殖模式,如建设现代化牦牛养殖场,提高养殖技术,促使养殖形成规模化,养殖户也可以联合起来建立大型养殖场,促使牦牛养殖产业化,鼓励合并发展[1]。
2.2 加大扶持投入
政府要引进资金,扶持小型养殖户进行规模化发展,鼓励大型养殖企业做好示范带头作用[2]。将养殖技术人员积极下放到各养殖户,做好一对一技术指导,引导养殖户积极转变观念,吸取科学养殖技术,提高养殖能力,合理利用天然草场放养模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加大营养饲料喂养,使牦牛健康生长。
我国已进入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藏区的牦牛养殖产业还相对落后,牦牛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产业,但没有发挥出本身的经济效益。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要引进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让养殖户自然放养和人工饲养相结合,实现牦牛高效增产,使养殖户增产增收。如自然放养一头牦牛经过6 年才能长大,经过科学养殖,牦牛增长周期可缩短到3 年,并且肉质比较鲜嫩。
2.3 提高牦牛经济价值
牦牛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牦牛肉的质量、品质远远高于普通牛肉。但因藏区养殖户对牦牛的这种价值认识不到位,缺乏经济意识。放养的牦牛饲养周期较长,牦牛经济价值完全体现不出来。此外,除了牛肉,牦牛还可以深入开发其附带的经济价值,使其能形成牛产品生产链条,如牛肉干、冷冻牛肉、牛骨、牛皮、牛乳、牛毛制品等。只有养殖户能充分认识到牦牛的这些价值,才能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提高养殖效率,促进养殖发展[3]。
2.4 做好疾病防控措施
牦牛养殖虽然看似简单,但也存在一定风险,牦牛作为一种生物,长期与外界接触,难免会有发病的可能。为此,做好牦牛疾病预防是必然工作。牦牛容易得的常见疾病有结核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还容易滋生各种寄生虫。因此,在容易发病期,一定要采取预防措施,如对牛舍进行消毒、驱虫,做好各级卫生管理,杜绝牦牛饮用死水或是污染过的水,日常饲喂过程中,特别留意牛群情况,避免传染病的发生,不然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4]。
2.5 引进优良品种
提高牦牛养殖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引进优良品种。长期以来,受传统养殖观念的影响,养殖户养殖的牦牛都是无序杂交,这使牦牛的生长特性逐渐变差,生产的小牛身体较小,健康状况参差不齐。藏区属于高原地带,养殖户靠自然放牧,夏季牧草充足,利于牦牛生长,但冬季牧草短缺,牦牛缺乏牧草,严重影响了牦牛养殖高效发展[5]。为此,加强牦牛优良品种的引进势在必行。引进牦牛优良品种可缩短牦牛出栏周期,提高养殖效率。
2.6 推动传统养殖转型升级
技术部门要跟随时代发展,扎实推进牦牛养殖技术推广工作,努力实现高原生态特色牦牛养殖产业,要以深入推进藏区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多措并举破解牦牛养殖、加工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难题,进一步擦亮“西藏牦牛” 这块金字招牌。进而实现生态协调发展,提高牦牛养殖效益,建立养殖户档案体系,促进养殖合作社建设,促进养殖户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养殖、统一购进养殖饲料、统一技术支持、疾病预防、统一技术培训,实现新时代新型养殖机制,努力探索一条适合当地特色养殖的发展道路。
做好养殖转型升级,结合藏区当地(农区、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等)特点,立足当地地理优势,科学定位主导品种,加大养殖规模,转变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地发展牦牛养殖产业。综合藏区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养殖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牦牛养殖业。
2.7 推广典型
随着牦牛养殖的发展,也有一部分优秀牦牛养殖企业实现了现代规模发展。政府技术推广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高效养殖的一些好方法加大宣传,带领中小养殖户进行观摩、效仿,充分发挥优秀养殖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牦牛养殖要想实现高效养殖,还需一个不断推进、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驻地技术工作人员要勇于担当,认真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为藏区牦牛养殖产业贡献力量。
2.8 建立现代化农业园
提高牦牛养殖产业效益必须要跟随时代发展,走现代化产业道路,建设现代农业园,实现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展现现代养殖风貌,与大城市接轨。
在现代农业园区已实现机械自动化装备,仅用少数工作人员就能完成牦牛饲养,通过饲养员的精心饲养,一头牦牛经过6 个月短期育肥体重就能达到200kg,然后就可出栏。通过短期育肥,比传统养殖周期缩短2 年,出栏体重增加50kg。此外,在牦牛牛舍建设中还能实现恒温、恒湿的智能化调控。每头牦牛会佩戴一个智能终端,作为牦牛唯一的身份信息,记录牦牛的年龄、体重、性别以及后续管理、疫病防控、繁育、屠宰等信息,实现从源头开始的全程追溯,信息化管理。现代农业园采取的是“园区+专业合作社+养殖户” 互利互惠经营模式,能实现牦牛入股、养殖户入园、合作社代养等现代养殖模式,养殖户每年可以分到固定分红,并且还可以和合作社签订收购协议,大大提高了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9]。另外,开展规模化养殖,对养殖粪便采取肥料还田等措施,形成“料-养殖-肥料-还田” 的一个良好产业链。
建立现代化农业园区是牦牛养殖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地政府要加大养殖扶持力度,带领养殖户到国内现代化农业园区进行观摩学习,参考办园经验,提高养殖技能,切实为发展藏区牦牛养殖创造有利条件。
3 小结
牦牛养殖是藏区重要的经济产业,高效的牦牛养殖可以促进藏区的经济发展。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藏区政策的力度加大,提高藏区牦牛养殖效益是一个重要举措。牦牛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应充分利用高原的有利优势,发挥多元化养殖技术,丰富牦牛养殖品种,改变饲养方式,增加牦牛养殖效益,促进藏区牦牛产业的良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