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马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2022-03-16闫尊强朱才业马忠涛毛红霞魏红亮滚双宝张昌吉
闫尊强,朱才业,马忠涛,毛红霞,魏红亮,王 力,滚双宝,张昌吉*
(1.甘肃农业大学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工作站,甘肃 合作 747000;3.甘肃省环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环县 745700;4.甘肃省庆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庆阳 745000)
河曲马是我国古老的良种马之一,又称乔科马、唐克马[1]。其生存在低温、潮湿、高寒、雨量充沛、地势开阔和牧草茂盛的草地环境,逐步形成了可稳定遗传的优良特性,如耐粗饲、适应性强、抗病力强、挽力大、持久力好,这些优良特性使河曲马作为农牧民交通工具骑乘而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轻便而舒适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取代了传统交通工具,河曲马数量逐渐减少[2]。为科学保护这一地方马种,也为进一步解析其优良特性的分子遗传机理提供相应资料,本文从河曲马的产区环境、培育过程、外貌特征、数量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1 河曲马的形成
河曲马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马品种之一,其形成过程较为复杂。据史料记载,北魏时期的吐谷浑部落从辽东迁移进入黄河第一湾的美丽草原,也就是现在的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界处(即河曲地区),带来的蒙古马成了“土著居民”。唐代安史之乱后,吐谷浑、吐蕃羌等部落一举攻下唐代时期位于河曲草原上的养马基地,随之而来的波斯马、大宛马、乌孙马等也落户河曲草原。元代时期,英勇彪悍的蒙古族人进入河曲地区,蒙古马被带入河曲地区[3-4]。自此以后,河曲地区广袤草原成了这些外来马品种生存和繁衍的“天堂”,营养价值极高的乔木科及莎草科牧草(如披针草、水麦冬、垂穗披碱草、沼针蔺、水稗子)成为各族广大群众长期培育河曲马的营养基础,加之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作用,逐步形成了载乘能力强、体格高大和骨骼肌腱发达的河曲马[5]。总之,在1 600多年的形成过程中,前期受到诸多外血马品种的影响,后期产区相对闭锁,与外界接触较少,马血液的更新在产区内或接壤地区进行,未受到外来马品种血液的倾入和影响,进而在高原牧区培育形成了河曲马[3,5]。
2 产区自然环境
产区海拔3 300~4 200 m,气候寒冷,年均温度1.4 ℃,年温差小(22.2 ℃),日温差大(25 ℃)。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12.8 ℃,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9.0 ℃,极端最低气温-34.4 ℃,日照极为充足(2 519 h/年),辐射较为强烈(150 kcal/cm2),四季不明显,冬长夏短。受冬、夏季风的交替影响,产区全年雨季分明,冬季降水稀少、寒冷干燥,夏季降水多、空气潮湿,年均降雨量600 mm左右,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春秋季节天气变化无常。境内细流及支流众多,水源丰富,坡角、梁底、涌泉等处的流水所形成的细流均匀分布在各个草原上,还交织分布着许多不同大小的湖泊、洼地和沼泽水面,主要支流有西科河、浪大河、黑河、白河、贾曲河等,最终汇入黄河[5-7]。
产区土壤肥沃,主要有山地草甸土、沼泽土和高山草甸土,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山脚缓坡地带与平坝干地中,堆积物较多,土层厚度2 m左右,腐殖质层厚度20~30 cm,有机质含量5%~15%,主要植被类型为禾本科草甸、灌丛杂草草甸、寥属草甸等;沼泽土分布在山脚、坝的蝶形洼地及河沟两侧等常年积水地带,土层母质是粉砂与亚粘土,主要植被类型为沼泽草甸等;高山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山地的云杉、冷杉暗针叶林带,主要植被类型为亚高山草甸等。产区牧草根系发达,富含蛋白质、脂肪、钙、钾等,河曲马最为喜爱[5-8]。
3 产区分布及数量
甘肃、青海和四川三省交接地区是河曲马的主产区,包括甘肃省玛曲县、碌曲县及夏河县,四川省若尔盖县、阿坝县及红原县,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泽库县及久治县[4]。姚玉璧等[9]2004年报道,河曲马的数量约19万匹,包括青海省3万匹、四川省6万匹、甘肃省10万匹;申小云等[10]2007年报道,河曲马存栏数约13.96万匹。近年来,河曲马的数量急剧减少,很有必要采取措施进行保种,防止优良基因丢失。
4 外貌特征
河曲马外形匀称且厚重,全身结构良好,体格高大。头重但不粗糙,头宽短且丰实,最常见直头,偶见兔头或半兔头,耳长眼较大,鼻梁隆起,鼻孔大,鼻翼略薄,唇厚,下唇微下垂;颈部中等长而稍斜,颈部肌肉不发达,颈肩结合良好;髻甲高度适中,背腰长而平直,胸部宽深,腹部大而充实,尻宽较短斜;四肢中等高且端正,关节强壮有力,筋腱发育充分;蹄大小适中,广平蹄居多,蹄质较软[4,8]。
河曲马毛色以黑毛、青毛、骝毛和栗毛为主,部分马匹头部、四肢等出现白章。姚绍根等[8]报道,1978年对232匹河曲马毛色进行调查,发现骝毛85匹,占36.64%,黑毛53匹,占22.84%,青毛49匹,占21.12%,栗毛26匹,占11.21%,其他毛色19匹,占8.19%。李英等[4]报道,1985年对河曲马的白章出现部位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836匹马中出现白章者190匹,占22.73%,其中头部白章157匹,占82.63%,四肢白章33匹,占17.37%;在头部白章中,“星”型75匹,占47.77%,“额刺”型54匹,占34.39%,“流星”型15匹,占9.56%,“飞白”型10匹,占6.37%,“鼻端白”型3匹,占1.91%;此外还观察了155匹马的肤色,黑色78匹,占50.32%,褐色64匹,占41.29%,粉色13匹,占8.39%。
5 体尺及体重
多位学者测量了河曲马的体尺和体重,数据不一,但较为接近。郎侠等[11]报道,甘南州测定成年河曲马(23匹公马、104匹母马)的体尺和体重,发现成年河曲公马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重均高于成年河曲母马(图1A)。例如公马体重达435.86±35.52 kg,母马则为397.18±40.75 kg,相差38.68 kg。申小云等[10]对成年河曲马体尺测量后,发现成年公马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重也均高于成年母马(图1B),这同郎侠等[11]的报道一致,但体重相差较大,躯体各部位测量结果表明:成年公马前躯长、后躯长、身宽、蹄围、前肢高和背高均高于成年母马,而中躯长、头长、耳长、胸深和股长测量值则低于成年母马(图2)。申小云等[10]还发现不同月龄(3月龄、6月龄、12月龄、24月龄、36月龄及48月龄)河曲公母马的各部位比例不断变化,初生时整个个体呈高而短的立方形,随着生后体轴骨和扁平发育速度的逐渐增加,体躯逐渐粗壮,体长比例增大,不同月龄公母马管围数值基本接近(图3)。
图1 成年河曲马体尺及体重结果
6 繁殖特性
图2 成年河曲马体躯各部位测量结果
图3 不同月龄河曲公马(A)和母马(B)体尺测量结果
河曲马是性成熟较早的马品种之一。郎侠等[11]报道甘南州统计了566匹成年河曲母马的繁殖数据,发现12月龄左右已有性活动,24月龄达到性成熟,即可配种,发情周期为15~40 d,平均22 d,持续时间3~10 d。申小云等[10]调查发现河曲马妊娠期357 d,每年4—7月是母马发情配种季节,其中5月和6月为旺季,36月龄产头胎,2年1胎或3年2胎,母马6~12岁为盛产期。李英等[4]调查发现公马繁殖能力最强时期在6~15岁,平均繁殖年限为18~20年。目前,河曲马的繁殖为公、母混群放牧自然交配,公母马比例为1∶10左右[12]。令世鑫等[13]采集河曲马睾丸组织,经酶消化差速贴壁法获得河曲马睾丸组织成纤维细胞,分析发现染色体数量为32对,乳酸脱氢同工酶有4条带(即LDH1、LDH2、LDH3、LDH4),其中LDH3浓度较高、活性较强,该研究从细胞水平探究了河曲马的种质遗传特性。
7 经济类型
杨冉等[14,15]报道,依据马的体型和性能将马分为乘用(骑)型、挽用型、驮用型、兼用型(挽乘型、乘挽型和驮挽型)。据《中国马驴品种志》记载,河曲马群体中兼用型和兼用偏挽用型合占80.44%,兼用偏乘用型占19.56%,表明河曲马以兼用型为主,无乘用型个体[16]。但有文章和书籍记载了不同产区河曲马的经济类型,发现以兼用型为主的河曲马中存在较少比例的乘用型马。报道称川西北某马场712匹河曲马中乘骑型占25.10%,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种马场633匹河曲马中乘用型占5.20%,甘南州河曲马场743匹河曲马中乘用型占7.80%[1]。郎侠等[11]分析甘南州河曲马场198匹河曲马经济类型所占比例,兼用型占80.80%,挽用型和乘用型各占16.67%、2.53%。可以考虑将河曲马向乘用型选育,既保留原有河曲马适应性强的优势,还可能培育出生产性好的乘用型新品种(系),从而满足现代赛马市场对乘用型马种的需求,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选育与保种结合的方式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一古老的优秀马品种。
8 乘速和挽力
河曲马乘速快、挽力强。一般骑乘、赛马等所用马均从骟马中挑选,因此各种役用能力的测定是以骟马为准。2002、2003年在玛曲县、合作市两次旅游节赛马中,冠军马1 000 m用时1分15秒,1 500 m用时2分11秒,2 000 m用时2分35秒;慢步轻挽速力试验发现其正常挽力40~45 kg,平均速度85 m/min,约4~5 km/h[4]。河曲马表现出赛马潜质,可以考虑培育用于赛马的品种(系),以满足现代赛马市场对马种的需求。
9 体征指标
张德寿等[17]对甘南州河曲马场63匹马的多项指标(如体温、脉搏、呼吸频率)进行测定,发现河曲马的体温为38.67±0.42 ℃、脉搏为47.09±2.69次、呼吸频率为18.78±2.41次。相较于国内其他马种(如哈萨克马、伊犁马),河曲马的体温、脉搏和呼吸频率略高,更利于适应高寒低氧环境。
10 产肉性能
崔泰保等[18]对14匹河曲马产肉性能进行测定和分析,发现平均活重341.43 kg、胴体重165.53 kg、净肉重130.18 kg、骨重35.35 kg;屠宰率、净肉率、胴体净肉率与胴体骨重率分别占比48.19%、38.27%、79.42%和20.57%;骨肉比1∶3.86;眼肌面积75.7 cm2;特等肉23.51 kg,占14.28%,一等肉78.18 kg,占47.52%,二等肉56.64 kg,占33.94%,三等肉6.23 kg,占3.80%。相较于哈萨克马、伊犁马、伊吾马等,河曲马胴体净肉率、净肉重、眼肌面积等指标均较高,说明河曲马有极好的产肉性能,可以考虑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培育条件,将河曲马向肉用型选育,形成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的新型肉用马品种(系),实现保种与利用同步进行的目的。
11 肉品质
河曲马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及维生素C。鄢珣等[19]对河曲马肉品质进行分析,发现水分占比72.60±3.05%、粗蛋白占比22.87±1.32%、粗脂肪占比4.94±3.24%、粗灰分占比1.12±0.06%;赖氨酸占比2.22±0.12%、苏氨酸占比1.18±0.07%、缬氨酸占比1.24±0.07%、蛋氨酸和半胱氨酸占比1.13±0.18%、异亮氨酸占比1.22±0.07%、亮氨酸占比2.19±0.12%、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占比2.13±0.13%,维生素C占比 20.20±3.32 mg/100 g。此外,河曲马肉与人体所需“理想蛋白质”建议标准相比,除缬氨酸略低外,其他氨基酸均高于建议标准量,表明河曲马肉营养价值高;河曲马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22.64%,亚油酸占17.45%,P/S比值为0.6∶1,猪、牛和羊脂分别为0.21∶1、0.09∶1和0.07∶1(P/S越接近1,脂肪营养价值越高),表明河曲马脂营养价值高于猪、牛和羊脂。因河曲马肉味美、质优,更益于人体健康,可考虑提高人类饮食中的马肉比例,从而带动河曲马产业转型。
12 杂交利用
杨世忠等[20]报道,引进2匹河曲种公马与16匹建昌母马开展杂交繁育,相比较于建昌马,河建杂交一代公马和母马在0月龄、6月龄、12月龄、18月龄和24月龄等阶段的体重、体高、体长、胸围、管围等指标均差异显著,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差异更明显,河建杂交一代公母马生长发育较快,表明引入河曲马改良建昌马试验方法是科学的,为建昌马优良地方品种保护、改良提高及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河曲马肉品鲜美、富含蛋白质、低脂肪,具有保健作用,可考虑提高人类饮食中的马肉比例,带动河曲马产业转型。河曲马乘速快、挽速力好,适合赛马业需求,可培育专门用于赛马的河曲马品系。此外,河曲马奶的营养成分还未见相关科学研究报道,未来可对河曲马奶进行深入研究,围绕河曲马奶产品(如酸奶、奶酪)开展持续性探索。应进一步提供科技支撑力量进行河曲马保种选育及马产业转型工作,确保河曲马品种资源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