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地主场全球连线 礼誉岐黄守正创新
——第七届中医科学大会专家论坛集萃

2022-03-16

前进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医药肺炎报告

钟南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的领军人物)

致辞摘要:中医药学是我们中国人民几千年来跟疾病做斗争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它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我们中西医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中的一大特点,也就是中医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一个生动实践。

中医从最初的一个简单的中药的循证研究方案,发展到今天形成一定规模的循证中医药学,特别是循证中药学,具备比较成熟的中医药循证研究的评价关键技术,同时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中医研究证据库。其次,在临床中医药的研究当中,研究各种中药的有效成分,以及它的单体的药理作用和机制。第三,中药常常是复方的,复方在临床的疗效比较好,所以我们要用现代医学的整合多元组学的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建模的分析方法,建立适合研究中药以及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整合调解机制的一个新方法,阐明多种药物联合作用的机理,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有效的挖掘中医药,服务于临床。

张伯礼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名中医,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

报告题目: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的贡献与思考

报告摘要:当前,全球疫情仍处于大流行状态,给我国外防输入带来新挑战。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已进入全链条精准防控的“动态清零”阶段回顾抗疫历程,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在各阶段作出了重要贡献。“四类人”集中隔离,普遍服用中药有效遏制了病毒的蔓延;中医方舱医院的中医综合治疗模式明显降低了轻症转转重率,充分证明了中医药可以独立有效救治新冠肺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对于重症患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救治,取得较好效果;恢复期中西结合康复疗法显示出了优势,有效促进患者心肺功能和体能的恢复,减少后遗症。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辨证论治、多靶点作用的独特优势,探索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的救治方案,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同时促进了中医药自身理论的发展,也让大家认识到,中医药的可及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及应用价值。

陈凯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研究进展和科学内涵的探索

报告摘要:中医药在我国防治新冠肺炎取得阶段性成功中发挥了独特作用。进一步阐明防治新冠肺炎中药的药理学基础,开发中成药防治新冠肺炎的新适应症,以及阐释中医药抗疫的科学内涵,对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上海中医药大学组织研发攻关团队,积极承担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研发攻关项目,深入研究“三药三方”防治新冠肺炎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特别对清肺排毒汤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阐明了防治新冠肺炎中药的多靶点药理作用机制,为国家方案将清肺排毒汤作为新冠肺炎通治方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也为清肺排毒颗粒新药证书获批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攻关团队系统凝练我国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科学内涵,为疫情期间中药临床试验的科学规范与监管提供决策依据;探讨新冠肺炎发病的中医临床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分析中医药治疗的切入点和有效点;同时,还对新冠肺炎中国临床试验及抗病毒药物临床试验设计特征、药理机制研究进行了系统评价。

黄璐琦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报告题目: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报告摘要:本次汇报从本草考古、疾病溯源、概念考证三个历史维度,探寻中医药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本草考古研究了出土药物遗存的来源、炮制、使用及文化意义,揭示了中华医药文明起源;疾病溯源系统梳理了中华民族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历史,总结中医药疫病理论、抗疫方药、防疫体系特色,为现代抗疫提供学术依据及政策指导;中医药概念史考证展现了“中医药”概念的变迁过程及历史分量,以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建立完善的中医药特色名词术语体系,与现代科学相融合形成服务于全人类健康的新医学体系。

吴以岭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络病学学科创立者和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报告题目:中医药连花系列防治新冠肺炎研究

报告摘要:1.理论创新:以络病理论指导新冠肺炎辨治。该病属于“瘟疫”范畴,病位在肺络和气道,提出“疫毒袭肺,气道壅滞,邪盛正退,气络虚滞”是早期发病特点,毒热内生,气道壅阻,“换气转血”功能失常是发展加重的关键环节;气病及血,血伤入络,耗血动血是后期转归;提出早中期积极干预治疗策略:首重病因、驱逐毒邪;先证用药、积极干预;整体调节、多靶治疗。

2.基础研究:离体细胞证实连花清瘟明显抑制新冠肺炎病毒活性,降低病毒表达量,改变病毒形态,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在体动物证实连花清瘟显著抑制病毒感染小鼠体重下降,改善肺部炎症。揭示出连花清瘟抗病毒与抗炎作用兼具的多靶点干预特点,与单靶点抗病毒西药比较优势显著。

3.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方法,完成连花清瘟治疗新冠肺炎确诊患者284 例研究,证实连花清瘟可显著提高临床症状(发热、乏力、咳嗽)消失率,明显改善肺部影像学,提高临床治愈率,在降低转重型率方面显示良好趋势;完成连花清瘟治疗新冠肺炎疑似患者240 例研究,证实连花清瘟明显提高临床症状(发热、乏力、咳嗽)消失率,改善肺部影像学,缩短症状持续和治疗时间,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转重型率显示良好趋势,对于新冠肺炎合并流感患者显示出中医辨治临床价值。

王琦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新冠肺炎中医药预防的研究和实践

报告摘要:中医药在防治传染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在乙脑、SARS 等传染病防治方面更是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全程深度参与防治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在治疗方面,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助力“四早”,减少“转重”,帮助康复,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后遗症,在调节免疫、抗病毒、抑制炎症风暴、改善病理损害等方面均有优势;在预防方面,中医药发挥“扶正气、辟邪气”优势,其防疫效果经循证研究证实。在抗疫期间,我带领团队主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预防手册》,团队亲赴黄冈开展新冠肺炎中医预防研究工作,提出“抓两头”“摁中间”的总体预防思路,强调中医药预防总方案应当包括口服药预防加环境预防、不同风险级别人群预防、不同风险级别分区防控,以及重点场所、机构、人群防控,形成4 个中医预防方案,并研发内服颗粒剂、外用防疫喷剂、外用香囊等中医药防疫产品。全球疫情尚未控制,疫情无国界,科学无国界,需要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多学科、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希望能够早日控制疫情,福泽苍生。

蒋华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报告题目:中成药抗新冠病毒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以及基于天然活性成分的抗新冠药物研发

报告摘要:双黄连口服液是使用多年的非处方甲类中成药,其功效为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主要用于呼吸道感染治疗。3CL蛋白酶是冠状病毒复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蛋白水解酶,高度保守且不易产生突变,是广谱抗冠状病毒的重要靶标。我们发现双黄连口服液可以剂量依赖地抑制新冠病毒3CL 蛋白酶的水解活性及细胞中新冠病毒的复制。进一步通过指纹图谱分析及制备双黄连口服液的多个成分,开展活性测试后发现主要成分黄芩苷及其他成分如黄芩素、连翘酯苷B 等为新冠病毒3CL 蛋白酶的抑制剂,其中黄芩苷和黄芩素在细胞水平也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的复制。解析抑制活性最强的黄芩素与新冠病毒3CL 蛋白酶的复合物晶体结构揭示了黄芩素独特的作用模式,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获得了药代属性显著提升且小鼠中口服有效的抗新冠病毒候选新药。因此,我们联合应用药理学、植物化学、药物化学、结构生物学和药物设计等多种研究手段揭示了双黄连口服液抗新冠病毒的体外药效物质基础,为其开展体内抗新冠病毒研究提供了有效支撑,同时获得了抗新冠病毒先导化合物及候选新药。

谭蔚泓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所长)

报告题目:靶向药物精准治疗肿瘤:从发现到临床

报告摘要:现代医学已经进入分子医学时代,精准诊断与靶向治疗是当代医学发展的必然。发展分子医学将极大地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分子医学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机理,在分子水平上早期和准确诊断疾病,在分子水平上精准治疗疾病和指导康复,并在分子水平上预防预测疾病,达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愿景。分子医学需要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分子识别,但此类分子工具在临床应用和研究中一直非常匮乏。最近,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分子探针,称之为核酸适体。它是由DNA/RNA单链构成的,可特异性地识别与疾病紧密相关的靶标的核酸分子。基于此,我们首创了以完整细胞为筛选靶标的核酸适体细胞筛选方法,并得到了300 多个针对多种疾病的核酸适体探针。此次报告介绍了我们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核酸适体在诊断、治疗、机理研究,制药,预防等领域的可能性。

李校堃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教学名师,温州医科大学校长)

报告题目:温郁金资源开发历程与全产业链研究进展

报告摘要:本报告围绕浙江省道地中药材温郁金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这一主题,通过对温郁金资源从历史沿革、道地产区、中医基础、现代研究、市场应用、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就高校与地方如何结合,可更好地开展“产、学、研”应用性研究与开发,为高校培养人才,为药农增收、药企增效、政府增税服务提出对策。本报告从理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研究,以及药材生产质量控制和产品系列开发建设等方面,对温郁金全产业链研究进展作介绍,以期加强中西医结合现代技术研究,构建温郁金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为中医药现代化服务。

朱兆云

(中国工程院院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云南白药集团中药研发总监、西南民族药新产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报告题目:民族药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报告摘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医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民族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药能治病疗伤,能促进改善生态环境,能助力扶贫,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因此,民族药值得我们去发掘,去深入研究。

如何更好地传承?如何更好地创新?这是民族药发展的核心问题。由于民族药散落民间,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语言障碍,后继乏人,或无文字记载等,面临失传和被遗忘的危险。加之民族药基础研究薄弱,存在家底不明基原不清、持续发展受阻、科研条件有限、潜心研究人才不多等创新发展瓶颈。因此,抢救传承迫在眉睫,亟待加强现代科技的引入。

在30 余年一线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理论与方法,创新思路,我提出并带领团队实施应用基础研究与新药开发密切结合的研究模式,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民族药创新发展路径,即“资源调查→规范化研究→成果产业化并努力实现国际化”。同时,平台及团队建设始终是创新发展的条件。虽然民族药创新发展路径的实现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但通过8个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技术路线图,可以简捷明了地诠释该系统工程,确保包括民族药创新发展的技术目标、社会目标和经济效益目标的成功实现。

蒋建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院长)

报告题目:做好中国原创药的研究

报告摘要:中国医院使用的药物有化学药、中药、和生物药(院内制剂除外)。化学药和生物药主要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而中药虽然历史悠久,要得到国际的认可还需要做很多研究。实际上,中国科学家通过很多年的研究,从药用植物里发现了许多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有的后来成为优秀的临床药物,如麻黄素、青蒿素、三氧化二砷等,成为中国新药发现的重要特点。近年来中国天然药物的研究更加活跃,研究水平大大提高,出现了独特的创新思想和学派,研发出了新的药物用于抗炎抗感染、抗肿瘤、抗代谢性疾病等,有些受到国际关注及临床使用。本汇报将以个人工作的体会与大家交流,以促进我国原创药物的研究。

猜你喜欢

中医药肺炎报告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来势汹汹的肺炎
犊牛肺炎巧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报告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