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群体网络中英谐音短语使用探究

2022-03-16杨丹琳

关键词:谐音短语成语

杨丹琳

(西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中英语言交流更加频繁,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网络语言,中英谐音网络短语也随之出现,如中文的“大可不必”写作“duck不必”,“苟利国家生死以”写作“苟利国家sense以”等。该现象是用英语单词代替中文短语或句子中的读音相似的中文,将短语或句子变成中英混合体。作为新兴语言现象,其语用群体多集中于年轻一代。因此,本文将聚焦于大学生群体在网络语言中常用的中英谐音趣味短语,并探讨研究结果在现实中(尤其是教学实践方面)的应用意义。

一、文献综述

针对上述语言现象,现有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集中于“谐音短语”,主要探讨该现象的分类、机制和语用情况。其中,黄远振通过对谐音与押韵、文化和学习记忆等三方面的举例分析,指出谐音在语言中具有颇为重要的地位,与记忆密切相关,认为联想的生理机制为谐音记忆创造了有利条件,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1]。胡丽珍、潘倩莹将网络谐音仿词分为来源型和理据型两大类,每个大类又分为三个小类[2]。赖思羽把网络语言中的英汉结构的谐音仿词,根据其来源分为成语谐音、惯用语谐音、古诗词谐音和专有名词谐音四类[3]。徐墨凡对网络语言中的无关谐音进行了研究,全面地探讨了无关谐音的文化价值以及群众的语用心理[4]。

第二类以“网络语言”为主题,分析网络用语的语用情况和语用心理,以及网络语言的形成机制、发展趋势及影响。张润娟在列举网络语言的特点时就列出了网络语言的谐音化,提到网络语言中的谐音词语普遍带有形象化或戏谑色彩,诙谐幽默[5]。赵湘探讨了汉英语码混用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表现形式和使用范围等问题,认为汉英语码混用作为在中国的一种普遍现象,会随着对外开放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存在[6]。曹进在《网络语言生成的逻辑脉络》一文中研究了网络语言背后的形成机制与语用心理,其泛化是网众社会心理的逻辑再现,网络语言折射出了网众的超言化、非己化、情绪化、大众化和平面化的生存形式[7]。董云虹在《浅析中英混搭网络用语》一文中从语码混用的角度对中英混搭网络用语的四种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包括英语缩略语与汉语混搭、英语单词或词组与汉语混搭、英语句子与汉语混搭、英语词缀与汉语的混搭、创新形式的混搭[8]。

第三类则探究“大学生教育”,主要讨论如何在网络时代利用网络语言及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青年进行教学或教育。如张建利等在《大学生网络语言生成机制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一文中,全面探讨了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9]。

纵观已有文献,虽有中英混搭或无关谐音等网络用语的研究,但针对网络用语中的中英谐音短语的研究比较少,也鲜有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的定向研究,有关网络谐音短语教学实践的探讨更是少见。由此,本文将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把涉及的中英谐音短语分为成语型、常用语型、古诗词型、专有名词型四类[3],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此类群体在网络语言中的中英谐音短语情况及对教学实践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从语言学的角度探究常见中英谐音短语现象,尝试归纳总结相关规律,据此分析大学生创作者与使用者的语言思维。首先,研究采取“滚雪球”式的抽样方法,将网络问卷调查与线下问卷调查相结合,自2020年6月开始,至2020年7月结束。最终得到有效调查样本449份,其中线上398份,线下51份。调查对象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所在地区范围涉及我国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和港澳台五大地区。问卷调查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线下问卷设计为例,问卷共分为四个部分,28道题目,分别从个人基本信息、对于谐音短语的初步认识、关于中英谐音短语的使用、谐音短语与教学四个方面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本次问卷调查的描述性统计采用Excel进行,并应用SPSS22对问卷结果进行了信度检验(Cronbach a=0.873)和效度检验(KMO=0.909)。

通过问卷填写,我们期望能在整体上得到受访大学生对于一般中英谐音短语的了解、态度,以及使用情况和原因,试图回答以下两个研究问题:

1.受访大学生对与谐音短语的认识情况和使用情况如何?对与课堂教学使用中英谐音短语的态度如何?

2.研究结果如何有效运用到课堂外语教学中去?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使用中英谐音短语的情况

在449名调查对象中,截至填写问卷前见过中英谐音短语的有379人(84.41%),似乎见过的有48人(10.69%),从未见过的有22人(2.9%),见表1。在见过及似乎见过短语的受访者中,可以理解短语含义的有334人(78.22%),可以隐约理解含义的有90人(21.08%),不理解的仅有3人(0.7%)。

表1 不同地区中英谐音短语的了解情况

针对具体现象,成语型短语、常用语型短语、谐音古诗词和专有名词型短语四类的认识情况也有所不同,见表2。以“duck不必”等词为代表的常用语型短语是最常见的谐音短语类型,其次分别是成语型(如cheer不舍)、专有名词型(如鱼香rose)、古诗词型(如举头warming月,低头school乡)。可见,谐音短语多出现在大家的惯常用语而非成语、古诗等更偏向正式的用词之中。

表2 不同类型中英谐音短语的了解情况

此外,在该群体的中英谐音短语的使用接受态度调查中(见表3),在449名调查对象中,有91)人(20.3%)选择“会愉快使用”,有183人(40.8%)选择“无偏好,但会使用”,有136人(30.3%)选择“无偏好,不会使用”,有39人(8.7%)选择“对此类短语反感,不会使用”。就总体情况而言,超过60%的同学认为自己未来会使用中英谐音短语,绝大部分同学(319人,71.1%)持中立无偏好态度,较少部分同学(91人,20.3%)认为该类短语有趣,会愉快使用;只有少部分同学(39人,8.7%)表示对此类短语反感,不会使用。可见,大部分同学会使用谐音短语,且对谐音短语并不反感。

表3 中英谐音短语使用的接受态度

在受访的大学生中,有274名调查对象会使用中英谐音短语,且用过中英谐音短语的有234名(85.4%),没用过的有40名(14.6%)。此外,研究还发现,全国每个地区都有75%以上的大学生使用过谐音短语,说明大学生群体对这一类型的网络用语并不陌生。相比而言,生源地为西北的或在西北地区就读的大学生对中英谐音短语的使用度最低,仅为76.6%。

中英谐音短语使用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中英谐音短语的使用都是在社交平台(82.91%)和网络聊天平台(77.35%),约半数的调查对象(47.44%)在日常口语聊天中使用该类短语,在日常书面表达中使用的人数较少(4.27%),而只有极少数调查对象(0.43%)在正式书面表达中会使用中英谐音短语。

在使用中英谐音短语时,有118人(50.43%)更在意听起来的谐音效果,主要是因为中英谐音短语的趣味性。另有116人(49.57%)更在意它的发音是否和想要传达的内容一致或相似,认为中英谐音短语在微妙语境下,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语义,且更富有活力。

(二)西北、青藏地区受访大学生对与课堂教学使用中英谐音短语的态度

由于研究条件有限,我们选取了在读学校或生源地属于西北或青藏地区的共162名受访者,调查了谐音短语在教学应用方面的可接受度,以了解西北、青藏地区学生对于谐音短语进课堂的态度,调查结果见表4。

表4 西北、青藏地区学生对于谐音短语进课堂效果的认知

中英谐音短语一般包含一个英文单词,整体构成与一个中文成语、诗句或词汇相似。对于短语中的英文部分,有39.5%的人认为自己学习到了新知识,43.21%的人认为自己复习了已知的旧知识,33.33%的人在使用短语后没有留下具体印象。对于短语涉及的中文部分,有42.59%的人认为自己学习到了新知识,41.36%的人认为自己复习了已知的旧知识,33.95%的人在使用短语后没有留下具体印象。总体而言,超过三分之二的同学认为谐音短语对自己的知识有刺激增长的作用,这说明谐音短语是具有运用在教学方面的意义的。

对于“您认为老师在课堂中应如何使用谐音短语?”这一问题,绝大部分调查对象赞成老师偶尔在课堂上使用中英谐音短语以达到调节气氛的目的。约4.9%的调查对象赞成老师将其作为教学手段经常使用;约28.4%的调查对象不赞成老师在课堂上使用。(见表5)

表5 男生和女生对老师在课堂上使用中英谐音短语的态度

在赞成使用的116名调查对象中,赞成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课堂使用的人数分别为13人、14人、51人和96人(见表6)。可见,大部分同学赞成在高中和大学课堂上,尤其是大学课堂上,偶尔使用中英谐音短语以调节课堂气氛。

表6 对在不同学习阶段使用中英谐音短语教学的态度

整体来说,大部分受访大学生对中英谐音短语比较熟悉,仅有少部分受访者从未见过中英谐音短语。不同类别的谐音短语的认识情况有所差异,常用语和成语出现较多。多数受访大学生出于不同原因都会使用中英谐音短语。而对于课堂教学中使用中英谐音短语的情况,由于中英谐音短语可以帮助受访大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基本上所有学生都表示赞同。

四、结果讨论

首先,就中英谐音短语的认识情况来说,大部分调查对象见过并使用过中英谐音短语,且能够理解其意思,尤其是对于成语型和常用语型的中英谐音短语,熟悉度较高,但是不能够很好地区分两者的差别。中英谐音短语能够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并容易被大学生接受,主要是因为其自身的趣味性。陈望道早先提出辞趣的概念,将对语言文字本身情趣的利用分为意趣、音趣、形趣三个方面[10]45。本次调查中的网络中英谐音短语,在这三个方面均有一定的体现。就意趣而言,是指不仅依靠词语本身的含义,也可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为词语添加趣味。如“鱼香rose”中使用“rose(玫瑰)”一词替代“肉丝”,使人联想到“玫瑰”的形象和气味,给“肉丝”一词赋于了积极的情感色彩。在音趣方面,除了中英谐音之外,词语内部节奏的打乱也给人带来新奇的体验。如原句“举头望明月”按照汉语韵律特征来看,分别应在“望”之前和之后停顿,但是谐音短语“举头warming月”却强行将“望明”结合,打乱音节停顿,创造了音趣。而形趣的达成,则主要依靠中英语言符号的形态不同,在谐音的基础上混用两种语言,加强对使用者的感官刺激。因此,在“意趣”“音趣”“形趣”三者有机结合的情况下,受访者对中英谐音短语的认识情况整体较好,使用者的接受程度也较高。

其次,在谐音短语使用方面,由于多数中英谐音短语的发音和想要传达的内容并不一致或相似,大部分调查对象只在社交平台、网络聊天和日常口语聊天中使用过中英谐音短语,在正式场合使用的较少。对于中英谐音短语的使用,需要从谐音短语的形成和本质进行分析。任学良认为,造词法可分为词法学造词法、句法学造词法、修辞学造词法、语音学造词法和综合式造词法五种[11]72。网络中英谐音短语大部分都是巧借汉语和英语的语音相似性以及各大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通过语音学造词法形成。因此,网络中英谐音短语往往会忽略中英含义的差别,过多地关注语音上的相似,以至于无法在正式场合使用。但何自然、陈新仁认为,从语言形式上来看,成为模因的语言本身表达精炼、通俗易懂,往往容易被模仿偷用,常适用于多种社会背景或语境中英谐音短语通常以常见的中文成语、短语为载体[12]98,加入英文元素,表达风格活泼多元,具有朗朗上口的使用特点。所以,网络中英谐音短语满足成为模因的条件,可以在除正式书面场合外的任何场合使用,易学易懂,广受欢迎。

此外,徐默凡认为,无关谐音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语言嬉戏,其主要目的有两点:第一,制造噪音,以获得读者的注意,获得身份认同;第二,或者通过使用其他语音外壳替换原有的概念,以达成反讽的效果,反映当下社会的群众心理[4]。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使用中英谐音短语,并非为了达到反讽的效果,而是单纯觉得有趣。

最后,调查对象认为中英谐音短语中出现的单词、成语、诗句和中文词汇是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又复习了旧知识,即在回顾了单词、成语、诗句和中文词汇的同时又掌握了它们中英结合的形式和使用方法。但中英结合的形式和使用方法并不固定,学习者和教师可以通过替换中英语素得到更多的同类型短语。徐国珍提出了语言在结构层次和话语表达上的离散性,即语言的任意两个单位之间都不具有预先的规定[13]。也就是说,通过将汉语语素替换成发音相似的英文语素,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中英谐音短语,极大地发挥了语言的能产性,也增强了该类中英谐音短语的生命力,从而帮助学习者了解一系列的中文短语表达和英文单词。

五、课堂教学中的中英谐音短语应用

在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注意(Attention)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Schimid的注意力假说(noticing hypothesis)认为,学习者理解二语或外语学习的诸个方面,注意力都不可或缺,而学习者需要通过注意力来意识到自身和目标之间的差距,才能进一步理解学习[14]。所以在谐音短语的课堂应用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中英谐音短语时,可以引入这种噪音,获取学生的注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突出学习重点,提升教学效果。

Krashen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也可以为教师使用中英谐音短语辅助教学提供很好的理论依据[15]。该假说认为,当学习者持有一个良好或积极的态度,会更容易接收所学内容,促进大脑进行语言加工,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大部分调查对象都赞成在高中课堂或大学课堂上偶尔使用中英谐音短语以调节课堂气氛。教师也应该考虑将中英谐音短语作为辅助性教学材料,在获取学习者注意力的同时,保持课堂轻松愉悦的氛围,帮助学习者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和讨论,本研究提出下列三项教学策略,以期为课堂外语教学提供帮助。

(一)了解对象

首先,教师需要注意,高中生或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学习者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英谐音短语并不能在正式交际和考试中出现,只能在日常口语、网络交际中使用。由此,课堂教学过程若使用此类谐音短语,应充分调查教学对象,如果学习者尚未具备这样的能力,教师不应该在课堂上教授或使用,以免学习者对中英谐音短语产生错误的理解。

(二)明晰定义

学习中英谐音短语,最重要的就是了解相关的定义。教师将其运用入课堂教学时,首先要让学习者明白什么是中英谐音短语。中英谐音短语是指用英语来替换汉语中语音相似的部分,从而构成的一个新词语。随后需要明白中英谐音短语有几种类型,并注意区分成语型和常用语型两种中英谐音短语。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在表意上与一般的固定短语不同,它的意义往往并非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在了解相关定义后,学习者在使用成语型或常用语型的中英谐音短语的时候,会无意识地将中英谐音短语的概念和成语的概念进行内化,并能够自己创造出新的中英谐音短语。

(三)正确引导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习者创造合适的中英谐音短语,学习者所创造的中英谐音短语的发音要和想要传达的内容应保持一致或相似,如duck不必(大可不必),用“duck”这个相似的读音代替“大可”这个语素。人们用“duck”而不是用“dark”是因为“duck”在发音上更加贴合,在传递信息时,人们不会错误解码为“大儿可不必”。

教师要引导学习者创造文明的中英谐音短语。学习者可以创造出各种中英谐音短语来反映自己的想法,或表示嘲讽、批评、肯定、强调等。但这些中英谐音短语应确保文明。教师应避免粗俗的中英谐音短语,也要禁止学习者使用。

教师和学习者要合理使用中英谐音短语。中英谐音短语辅助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教授学习者中英谐音短语是让学习者了解正确的创造规则,培养学习者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习者有效记忆。比如,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用古诗词型中英谐音短语帮助记忆;具体例子为“苟利国家sense以(苟利国家生死以)”,谐音短语的运用增添了诗歌学习的趣味性,可以降低背诵难度。值得注意的是,中英谐音短语仅起辅助教学功能,教师和学习者不应当过度使用中英谐音短语,否则易导致中英谐音短语破坏了汉字表意的功能,失去了汉字表意性的审美内涵与厚重的文化底蕴,甚至歪曲和颠覆汉语。

因此,教师应强调,在除了网络平台、日常口语中可以使用外,在正式的面试、交际、考试、写作等情况下不能够使用中英谐音短语。教师需以身作则,仅将中英谐音短语作为课堂上的“调剂品”。尽管学习者可以选择用中英谐音短语对成语、诗词等进行记忆,教师也不应提倡学习者在工作、学习中使用。当教师发现学习者出现过度使用中英谐音短语的情况时,必须及时制止。

结语

本研究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发现目前多数大学生见过并能够自主使用部分中英谐音短语,各类型中英谐音短语出现、使用情况不均衡且大部分学习者难以辨析其类型。此外,在大部分情况下,学习者是在非正式交际场合使用这些词语,认可它们符合自己想要传达的意义。而在教学相关问题的态度方面,多数学习者都赞同在高中、大学课堂教授中英谐音短语,认为它们可以帮助联系、回顾知识和增加课堂趣味性。据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帮助高中或大学教师利用中英谐音短语,将教学内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提高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谐音短语成语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拼成语
绝妙的数字灯谜
《健民短语》一则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