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一健康”是维护人类生命健康的新策略
——第697 次香山科学会议主题聚焦

2022-03-16文图中国医药导报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传染病耐药性耐药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 主 笔 潘 锋

20 世纪以来,以全球健康安全为核心的生物安全风险逐渐加剧,以传染病为主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不断,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害流行,抗菌药耐药形势日渐严峻,全球环境变化影响持续,空气污染不断加重等问题使得人类健康风险与日俱增。人类、动物与环境三者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单一学科或组织已无法应对和处理如此复杂的问题。近年来,同一健康(One Health)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解决重大和复杂人类健康问题的新策略,同一健康倡导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和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有效整合医疗、兽医、环境、疾病预防控制等部门的资源力量来保障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

以“同一健康与人类健康”为主题的第697 次香山科学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建国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陈君石院士、中国科学院赵国屏院士和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陆家海教授共同担任会议执行主席。与会学者从同一健康的视角深入讨论了新发传染病、细菌耐药性、环境健康等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提出了在同一健康理念指导下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专家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推动国内同一健康实践提出建议。与会学者指出,目前全球已经有许多成功的同一健康实践,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以及中国成功控制疫情的实践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践行同一健康策略的重要性。

陆家海教授做学术进展汇报

应对来自新发传染病的挑战

陆家海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EID)可以由各种病原体引起,包括细菌、寄生虫、真菌和病毒等,新发传染病是当前全球传染病防控面临的共同挑战。20世纪70 年代以来,全世界新发传染病已有40 多种,其中70%以上源自动物或媒介生物。新发传染病暴发频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如2003 年暴发的SARS 疫情、2013年出现的H7N9 流感、2016 年在南美洲流行的寨卡病毒病以及目前全球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陆家海教授说,同一健康策略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应对新发传染病的有效途径,它强调人、动物和环境的整体健康,通过加强对动物、职业暴露人群和环境的监控,实现新发传染病防控关口的前移,进而解决当前公共卫生安全领域面临的诸多难题。陆家海教授认为,在当前新发传染病层出不穷、国际合作交流愈发频繁、人与动物和环境关系越来越密切的现实情况下,应基于同一健康的理念和策略来制定应对新发传染病的方案。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氏菌所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历史上全球曾发生过三次鼠疫大流行,我国也深受其害。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杨瑞馥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鼠疫防控策略一直是以同一健康的理念为指导,涵盖鼠疫防控管理、防控措施落实和宣传教育等方方面面。原卫生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鼠疫总体防控管理、部署和法规制定,地方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鼠防所等疾病防控部门负责野生动物鼠疫监测、防控和宣传教育,以鼠疫防控为核心目标打破了部门利益,使我国鼠疫发病迅速得到完全有效控制,我国鼠疫防控措施是践行同一健康理念的一个成功典范。

陆家海教授介绍,同一健康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在某些新发传染病防控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联防联控机制在应对SARS、埃博拉和禽流感、布鲁氏菌病等人畜共患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决策部署,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组建成立了国务院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形成了防控疫情的有效合力,在较短时间内将疫情由初期的被动应对局面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控制,两年多来中国新冠肺炎的防控是在同一健康理念下有效应对新发传染病的一次伟大的成功实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武桂珍研究员说,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安全涵盖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实验室生物安全等领域,已成为重要的新兴交叉学科。《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于2021 年4 月15 日起正式实施,生物安全法是我国生物安全领域的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系统性法律。同一健康作为传染病防控的新理念强调多部门协作、跨学科融合来保障人类、动物和环境的健康,将同一健康理念应用在生物安全工作中,加强学科交叉对于提升传染病防控效果,全面贯彻生物安全法,筑牢国家生物安全防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武桂珍研究员说,要充分倡导在同一健康理念下做好生物安全工作,强调在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控中切实加强人群、动物、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新冠病毒溯源工作中重视生态学、大数据、交叉学科的作用,为防范今后类似疫情的发生提供科学借鉴;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亚太生物安全协会和《生物安全与健康》杂志等平台作用,提升我国生物安全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使生物安全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保障国家安全,保护人民健康,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抗菌药耐药是对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

陈君石院士在报告中介绍说,抗菌药耐药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问题是当前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最为复杂的威胁,AMR 每年导致约70 万人死亡,有预测显示到2050 年因AMR 导致的每年死亡病例将增加到1000 万人,造成近100 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2021 年当地时间1 月20 日,《柳叶刀》 杂志发布最新研究报告称,2019 年,全球有127 万例死亡和抗生素耐药直接相关,这一数据明显高于此前估计的每年70 万AMR 相关死亡数,研究称AMR 是一场“无声的大流行病”,比疟疾、艾滋病更致命。

该报告是全球首次对204 个国家和地区抗生素耐药现状的全面评估。研究人员在204 个国家和地区、23 种病原体、88 种病原体—药物组合中,通过分析细菌性AMR 所致相关死亡、致残数据,得出以下结论:2019 年,与细菌性AMR相关的死亡人数估计为495 万。其中127 万死亡可直接归因于细菌性AMR。从地域看,归因于AMR的全年龄死亡率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西部最高,为每10 万人死亡27.3 人;在澳大拉西亚(位于大洋洲)最低,为每10 万人死亡6.5人。2019 年,与耐药性相关的下呼吸道感染死亡人数超过150 万,是最严重的感染综合征。

2019 年按感染综合征分列的可归因于细菌耐药性和与之相关的全球死亡包括骨、关节和相关器官感染,血液感染,心内膜炎和其他心脏感染,脑膜炎和其他细菌性脑膜炎感染,腹膜和腹腔内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和胸部所有相关感染,皮肤和皮下系统的细菌感染,伤寒、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氏菌属,尿路感染和肾盂肾炎。

与耐药性相关的六大死亡病原体,分别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它们导致了约92.9 万AMR 死亡和约3.57 亿AMR 相关死亡。

2019 年,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10 万多人死于AMR。另有6 种病原体—药物组合分别导致5 万~10 万人死亡,它们分别是多重耐药(不包括广泛耐药结核病)、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尼菌、耐氟喹诺酮的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和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此外,研究者选取7 种耐药病原体分离株百分比的原始数据和模型,绘制成地图,以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耐药病原体的分布情况。根据组图总结中国的耐药病原体分布情况可以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比为50%~60%,异烟肼和利福平共耐药(XDR 除外)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比小于5%,第三代抗头孢菌素大肠埃希菌分离比为40%~50%,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比60%~70%,耐氟喹诺酮的大肠埃希菌分离比为40%~50%,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比为5%~10%,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比为40%-60%。总之,除异烟肼和利福平共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其他组合的分离率都在40%以上,其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最高,达到60%~70%。

撰写报告的相关组织和专家提出,应对细菌性AMR 挑战的干预策略分为五大类。第一,预防和控制原则是预防广泛感染的基础,是防治AMR 传播的基石。第二,通过接种疫苗、预防感染,对于减少抗生素需求至关重要。目前有6种病原体存在针对性疫苗,其中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能有效预防感染,而接种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轮状病毒等相关疫苗,能有效缓解病情程度,从而减少不合理用药。第三,减少接触与治疗人类疾病无关的抗生素使用,是降低风险的重要潜在途径。第四,当抗生素对改善人类健康(如治疗病毒感染)“非必需”时,应优先减少抗生素使用。第五,维持对新抗生素开发管道的投资,在无法广泛获得抗生素的地区,尽量使用二线抗生素。

《柳叶刀》社论称,目前在研新型抗生素少。很多研究都指出抗生素耐药的紧迫现状,但鲜有研究聚焦于寻找解决方案。新冠肺炎大流行可能加剧抗生素耐药问题,大流行期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抗生素滥用问题加剧。

遏制抗菌药耐药势在必行

陈君石院士说,中国是抗生素生产和使用的大国,人和动物的耐药性问题更为严峻,水、空气等环境耐药基因污染长期被忽视,食品中致病菌普遍耐药并加剧了人群的耐药。AMR 问题在国际上受到高度重视,包括中国在内的100 多个国家都发布了遏制细菌耐药性国家行动计划或声明。如2021 年3 月25 日欧盟呼吁,“我们必须遏制抗菌药耐药性这个全球主要健康威胁的上升。我们应该吸取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教训,现在加强遏制抗菌药耐药性行动。”尽管中国发布了遏制细菌耐药性国家行动计划并取得初步成效,但基本上还是各部门单打独斗,与国际相比综合协调还存在很大差距。“解决中国的抗菌药耐药性问题必须遵循同一健康原则。”陈君石院士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王辉医生说,临床上抗菌药物滥用较为普遍,细菌耐药问题严重,从而造成临床可用的有效治疗药物越来越少,抗菌药耐药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细菌耐药所致的“超级细菌”的出现,使器官移植、重症监护等临床先进的干预措施难以实施或达到预期效果。根据耐药菌防控的重要性,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临床最常见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和鲍曼不动杆菌(CRAB)列为最高优先级。

王辉医生指出,我国细菌耐药形势严峻,全球大流行的MRSA在我国的发生率高达50%以上,虽然近期MRSA 发生率有所下降但仍居世界前列。此外,CRKP 在国内迅速蔓延,流行率不断升高。过去几十年研究发现,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是当前大多数抗菌药耐药性产生的原因,但是对于稳定存在且长时间传播的耐药性来说,提高耐药菌从环境到宿主或从宿主到宿主传播能力的遗传进化至关重要。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不断进展和临床上新药越来越多的使用,需要从时间聚焦到空间大环境,从医院感染控制聚焦到个体宿主,全面阐释耐药基因的产生以及耐药菌优势克隆的形成和传播机制,将对临床耐药菌的防控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北京大学要茂盛教授在题为“耐药细菌及耐药基因的气溶胶传播”的报告中介绍,人类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大流行疫情,而细菌耐药将成为人类面临的另一个更加难以应对的挑战。下呼吸道感染是人类健康的第四大杀手,常见的呼吸系统病原体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这些病原体都呈现一定的耐药性,细菌、病毒等耐药病原体气溶胶传播进一步加重了呼吸系统疾病负担。近期的一些研究发现呼吸系统感染是耐药基因的重要来源,约50%的耐药基因来自呼吸系统感染的病原体。茂盛教授强调,呼吸系统感染引发和传播耐药基因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并将对未来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构成巨大的挑战。

与会专家介绍,2017 年前我国每年有超过5 万吨抗菌药物用于动物养殖业,其中超过50%用作药物饲料添加剂。动物养殖业是抗菌药物排放和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源头之一,也是医学临床重要的感染源头。动物源耐药菌能够通过食物链和环境传播给人,研究表明感染人的病原菌60%以上源自动物,动物源耐药菌能够导致约20%的患者感染。世界卫生组织将耐药沙门菌、弯曲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列为“serious”级别,其流行将会造成大量感染病例和经济损失,而在我国畜禽中这三类食源性致病菌的耐药情况都十分严重。

中国农业大学沈建忠教授说,抗菌药物是人类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强有力的武器,也为动物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了耐药细菌的大量出现,给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此外,环境消毒剂的大量使用也加速了细菌耐药性的发展,细菌耐药性波及动物、环境、食品、公共卫生、医学临床等多个领域,已成为21 世纪人类面临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动物养殖业是抗菌药物排放和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源头之一,人感染的耐药菌约20%来源于动物食品,其中沙门菌、弯曲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较为广泛,因此需加强对我国畜禽源食源性致病菌进行长期的耐药性监测。此外,多重耐药细菌的广泛流行使得可用的抗菌药物不断减少,耐药菌和耐药基因的大量出现给临床用药合理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加强耐药菌和耐药基因相关基础研究对医学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会专家讨论认为,当前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已陷入耐药菌增多,用药量/种类增加,耐药菌再增加的恶性循环,因此加强细菌耐药性防控已势在必行。目前全球各地区已开展了一系列细菌耐药性防控行动,欧美等国家出台了多项限制抗生素使用的政策,我国也发布了一系列遏制细菌耐药的行动计划,如“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计划”等。新的细菌耐药性控制策略正在成为全球研究热点,其中包括新型抗菌药物研发、筛选广谱抗菌增效剂、研发新型抗生素替代物如病原菌疫苗、益生菌、噬菌体疗法等。

与会专家认为,抗生素耐药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新的抗生素的研发速度远落后于抗生素耐药出现的速度,如果继续滥用药物,未来将导致出现无药可用的局面。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延缓抗生素耐药发展的速度,寻求用药与耐药的一个平衡点,实现经济与健康效应的平衡。遏制细菌耐药性离不开各行业、各领域的共同合作,当前国际共识认为应对AMR 问题必须遵循同一健康原则,所有利益相关方协同合作,共同减少抗菌药物在人、动物、食品、环境的使用,坚持同一健康理念,共同应对AMR 挑战。与会专家强调,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和研究,加大对新型抗菌药物研发投入,提高大众对细菌耐药性危害的了解和意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动物养殖行业,需要兽医工作者进一步完善兽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和监测,加强兽医、医学、环境领域多学科合作,共同采取措施遏制细菌耐药性,保障动物和人类健康。

环境与健康密切相关

陆家海教授介绍说,多项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会影响病原体的释放和稀释等过程,水传播疾病与降雨暴发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如飓风和洪水等极端事件的增加与钩端螺旋体病的出现有关,因此要通过同一健康策略保障人、动物、环境共同健康。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戴家银教授在题为“全氟化合物环境行为及健康效应”的报告中介绍,我国是化学品生产和使用大国,含氟化合物(PFASs,代表性化合物有PFOS 和PFOA)在环境中难以自然降解,具有高生物累积性和潜在肝脏、生殖发育及内分泌干扰等毒性效应。2019 年,PFOA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被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不久后将被禁用。开展PFASs 暴露与糖尿病、生育力下降等多种人类不利健康结局关联研究,加强“绿色、低毒、低蓄积性”新型PFASs 替代品研发,从而有效实现全方位、全周期地保障人群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施小明教授指出,当前全球生态环境和健康正受到来自气候变化、新发传染病、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耐药菌、生活垃圾污染等的严重威胁,在这一全球背景下,我国生态环境污染形势同样十分严峻。面对我国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引发的环境公共卫生挑战,需要强化同一健康理念,将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及动植物健康视为一个整体,以跨学科和多部门协作的方式方法,全面理解人类、动植物及其共享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启用部门协同、监测协同、措施协同等新策略,从地方、区域、国家等多层面解决相关卫生和健康问题。

施小明教授建议:第一,将同一健康策略方法纳入爱国卫生运动,扩大爱国卫生运动的工作内涵,设立专门工作组;第二,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跨部门合作整合监测资源,建设基于同一健康的监测体系,定期发布同一健康与人类健康白皮书,揭示重要问题并提出防治意见建议;第三,在治理决策方面,制定和实施国家级应对策略和应急响应计划,配套设立相关法律法规,将被动监测转变为主动监测,开展生态、人群和动植物健康风险的协同评估并据此实施具体的行动措施;第四,依托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设立同一健康与人类健康重点专项,促进跨领域、多科学合作研究,提升科研创新、科技支撑和政策决策能力水平。

专家共识与建议

与会专家通过深入讨论,一致同意将同一健康理念作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理论指导,并就如何推动国内同一健康实践提出以下建议:一、我国应对人类健康挑战必须坚持同一健康理念。目前任何一个单独的学科、机构、组织和国家都无法解决当前复杂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只有坚持同一健康理念,将人类健康、动物健康、环境健康三者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一目标。

二、病原微生物本底调查和未来新发传染病监测预警刻不容缓。自然界存在很多未知的微生物尚未被发现,其中一部分微生物可能引起人类疾病,我国应该尽快开展野生动物病原资源本底调查工作。

三、加强信息共享是关键。长期以来,我国在科学数据的开发利用、开放共享和安全保护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很多高价值的科学数据在国内没有得到充分共享和使用。要想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就需要打破原有部门信息障碍,完善数据管理体系,畅通数据通路。通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可以看到,数据共享在提升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应建设打造全国统一的同一健康大数据管理平台,推动疾病监测数据、居民健康档案、病历、环境污染、气象、社会经济和地理等数据的进一步深度融合。

在专业层面与会专家建议:一、成立同一健康委员会或同一健康专业学会,目的是致力于多学科交叉和数据驱动的多单位合作、多部门协同,统筹医疗卫生、动物防疫、环境科学、生物学、信息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力量,共同推进同一健康理念指导下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二、启动基于同一健康的多学科交叉重大研究计划。加强同一健康多学科协同性理论研究,提升基于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开展我国野生动物病原本底调查和资源库建设;基于同一健康策略从人、动物、环境交界面出发开展持续监测与早期预警,实现疫病防控关口前移。

三、设立符合同一健康理念的新学科和专业研究机构。在大学设立以同一健康命名的新学科,培养符合“全球化和去中心化”未来趋势的复合型人才;成立同一健康专业研究机构,将同一健康融入公共卫生体系,推进以“主动健康”为目标的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四、运行联防联控公共卫生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建立基于基层传染病信息数据自动发送的扁平化传输网络,避免关键数据人为干预和遗漏,形成卫生、农业、林业、海关和应急等机构与地方政府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整合和挖掘人、动物、环境等健康相关量化数据,加强各部门信息和数据的共享共用,提升基于量化数据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准。

多维度实施预防为主的健康策略

高福院士表示,“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健康工作的一贯方针。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预防在卫生健康工作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四大方针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形势下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预防为主”这一基本方针始终没有改变,这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的治国安邦的宝贵经验,也是中国未来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策略。

高福院士表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再次证明,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推动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预防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公共卫生策略,能够有效降低疾病的经济负担、患病概率。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行计划免疫制度,注重防控重大疾病,建立了一支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队伍和体系,利用较少的医疗卫生资源投入,产生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科学研究表明1950 年到2010 年间,在我国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疾病预防控制在人群期望寿命提高中的贡献率高达78%。中国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应对也是“预防为主”的生动体现,中国抗疫经验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全球研究路线图的重要内容。

高福院士强调,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追求,维护人民健康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重要体现,《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中国在“十三五”时期的健康中国建设已经实现良好开局,也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考验,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要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风险防范,由“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出击”,提高公共卫生治理水平,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通过系统谋划、整体布局、分层推进、关口前移,多维度实施预防为主健康策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享有幸福安康生活,维护国家公共安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封面图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

猜你喜欢

传染病耐药性耐药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miR-181a在卵巢癌细胞中对顺铂的耐药作用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婴幼儿感染中的耐药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WHO:HIV耐药性危机升级,普及耐药性检测意义重大
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