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 虎虎有生气

2022-03-16秦先明

绿色天府 2022年2期
关键词:老虎文化

○文/ 秦先明

在中国文化中,虎文化渊远流长,它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它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 属于初民原始文化内容之一,也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渊源

您知道吗?老虎的故乡在中国。中国河南地区的古中华虎(现代科学家定名为华南虎)是老虎的祖先,与人类同时期出现在阳光雨露滋润着的地球上。我们的祖先与老虎共同生存于中华大地面2500个世纪了。大约5个世纪前,当中华民族有了文化的时候,也就有了中国虎文化。

由于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如虎将、虎臣、虎士等。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在文字、语言、诗歌、文学、雕塑、绘画、小说、戏曲、民俗,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歌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虎文化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它一直被当作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为人们所敬畏。

在中国生肖中虎排位第三,普遍被认为是世上所有兽类的统治者,出生于虎年的人被认为是英勇的、乐观的,也是宽容的、慷慨的,他们能够长寿而且善于领导而非服从。

虎前额上的花纹构成中国的“王”字,事实上,中国的“王”字就是因了老虎而来的。虎是森林之王,因此中国人巧妙地以它前额上的花纹作为一个汉字,意思是统治者。如今,这个字已成为了百家姓中的一个了。

同时虎也是高尚威望的象征,在早期的中国法庭上能见到“回避”、“肃静”的字样。虎符:虎形的木块是表示由帝王直接下达的军令的标志;古代的强盗首领也将虎皮铺在自己的座位上以显示自己的至高地位。

在中国古代,虎这种威猛的大型猫科动物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常被视为权力和制度的象征.威严凶猛无比,成为古代文学艺术描绘的对象。这充分体现虎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和虎文化对世人的影响。

中国人爱吉物,于是虎符、虎形旗成了镇摄敌手之物,而百姓历来就愿意用虎画、虎脸、虎门神等祈福避邪。算来,这个习俗已流传了几千年。

文化形象

虎是神的化身,而且赋予它人性的美德与智慧,在人们心中,它既是神兽,也是义兽。老虎除了是一个自然物种外,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虎的形象和称谓曾经出现在历代的歌舞和戏剧中,如元朝杂剧《虎头牌》,清朝传奇《虎囊弹》、昆曲《虎囊弹》、京剧《虎牢关》、《卧虎沟》、《胭脂虎》等,不胜枚举。其中两个表现人与搏斗场面的最为激动人心。一个叫做《东海黄公》,是在汉代长安附近流行的一种“角抵戏”。

晋朝葛洪在《西京杂记》里对此有颇为详细的记载:“东梅人黄公,少时为未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功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得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遂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戏马。”看来这里对虎的威力还是诚惶诚恐的,因为象东海黄公那样有武功、有法术的人仍然没有斗过虎,终于枉送了性命。由古典小说《水浒传》改编的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武松打虎”,也是表现人虎搏斗的,但结果恰与《东海黄公》相反,武松打死了虎,成为打虎英雄。

在中国民间童话中,还有一个广泛流传的《老虎学艺》的故事:尽管虎在山林中作威作福,大模大样地走来走去,但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不会上树。因为在很早以前,虎什么本领都没有,只好拜猫为师,学习各种本领。热情的猫很快就教会了它纵、跳、蹿、扑等诸般技艺,但也发现了虎凶狠残暴的本性,就在传授的过程中留了一手。当虎觉得自己已将猫的本领完全学会之后,便一反常态,恩将仇报,竟然猛扑过来,要把猫一口吃掉。猫却不慌不忙,敏捷而灵巧地纵身爬上了树梢,免遭暗算。虎蹲在树下无计可施,便又央求猫把上树的方法传授给它。猫则不再上当,虎也就终于没有学会上树的本领。宋朝大诗人陆游在《剑南诗稿嘲畜猫》自注中写道:“俗言猫为虎舅,教虎百为惟不教上树。”这个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小人。

至于以虎为地名、人名,继而演绎出的典故、谚语、掌故、故事传说、趣闻逸事更是数不胜数。

文化元素

在中华民族的宗教中,虎被尊崇为万能守卫之神。虎既是天上的星宿之神,也是天门的守护之神。无论在道教、佛教、还是萨满教信仰中,虎都是宗教崇奉的对象。它以超自然的神力,深入人的内心世界之中。

虎在道教观念里是通灵的神使,是道教崇奉的天神和护法神兽。道家的经典称为“龙虎经”道家的炼丹称为“龙虎丹”,都是崇虎的体现。道教创始人张道陵骑虎背,举剑祭起五雷符,驱邪逐崇,为人间除妖灭病,被尊崇为“张天师”。同时,虎也是武财神赵公明的化身(自古以来凡是做生意的商人都是要拜骑黑虎的财神赵公明,其意为:招财进宝,辟邪祛灾)。

传说道家祖师老子也是虎的化身,以取虎名为吉,道号为“母虎”。也是虎图腾重报的印证。道家认为虎是天人相同的神兽,并把龙虎之气作为长生的标志。

从汉魏时期佛教初入我国开始,佛教中的萨垂那太子本着大慈大悲的精神以身饲虎。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与中国禅宗思想相结合又发展为禅虎——使虎听经修道,修炼从善。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十八罗汉伏虎说——弥勒尊者伏虎罗汉。佛教中的萨垂那太子舍身饲虎之精神也丰富了中国虎文化的内涵。

从古至今,关于虎的词也很多。把威猛雄健的将军称为“虎将”,把骁勇善战的士兵称为“虎士”,把不徇私情的臣相称为“虎臣”,把远大奋发的男儿称为“虎子”,把雄壮稳健的步伐称为“虎步”,把正眼雄视称为“虎视”,把稳如泰山称为“虎踞”,把豪雄人杰称为“虎啸生风”,皇帝的调兵军令称为“虎符”等等。

中国成语中带虎字的就有300多个。如: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虎视眈眈、生龙活虎、藏龙卧虎、龙腾虎跃、虎头虎脑、虎背熊腰、龙盘虎踞、龙飞虎跳、龙争虎斗、龙精虎猛、龙行虎变、虎视耽耽、调虎离山、虎啸风生、将门虎子、虎气冲天、虎气生财、虎志雄心在、虎虎有生气等等。

人们敬虎、颂虎、爱虎、畏虎,成为千百年来独特的文化现象,延续在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之中。

然而,历史走到今天,当我们环顾生活的这个星球,森林遭滥伐,湿地退化,荒漠蔓延,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日益恶劣,曾经雄霸山林的“兽中之王”老虎,也和众多动物一样,面临着灭绝的境地。

又逢虎年,又说老虎,不禁让人慨叹。善待老虎,就是善待自然;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愿我们的山林不要成为没有老虎的世界……

猜你喜欢

老虎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躲描猫的大老虎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老虎
谁远谁近?
老虎喜欢吃什么
老虎不在家
老虎变成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