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肉牛牦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2022-03-16曹兵海张越杰李俊雅王之盛郭爱珍刘继军孙宝忠
曹兵海,张越杰,李俊雅,王之盛,郭爱珍,刘继军,孙宝忠
(1.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0193;2.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 130118;3.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 100193;4.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四川雅安 625014;5.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6.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 100193)
1 国际牛肉生产与贸易概况
1.1 国际牛肉产量 根据USDA 数据(下同),2021年全球牛肉折算胴体基础的总产量为5 777.7 万t,较2020 年增加11.7 万t。产量超百万t 的国家(盟)是:美国(1 268.4 万t)、巴西(950.0 万t)、欧盟(27 国)(684.0万t)、中国(683.0 万t)、阿根廷(304.5 万t)、墨西哥(212.0 万t)、澳大利亚(191.5 万t)、加拿大(145.0万t)。
1.2 国际牛肉消费量 2021 年全球牛肉消费量5 599.4万t,较2020 年减少7.5 万t。牛肉消费量超百万t 的国家(盟)是:美国(1 261.5 万t)、中国(981.0 万t)、巴西(699.7 万t)、欧盟(27 国)(647.5 万t)、阿根廷(233.3 万t)、墨西哥(199.0 万t)、日本(128.5万t)、加拿大(107.8 万t)。
1.3 国际牛肉贸易量 2021 年全球牛肉总贸易量2 163.4万t,其中出口1 172.4 万t,进口991.0 万t。与2020年相比,牛肉总贸易量增加70 万t,出口量增加48.7 万t,进口量增加21.3 万t。
2021 年牛肉出口量超过10 万t 的国家(盟)是:巴西(257.5 万t)、美国(154.9 万t)、澳大利亚(129.0万t)、阿根廷(72.0 万t)、欧盟(27 国)(68.5 万t)、新西兰(65.0 万t)、加拿大(59.5 万t)、墨西哥(33.0万t)。
2021 年牛肉进口量超过10 万t 的国家(地区、盟)是:中国(300.0 万t)、美国(144.5 万t)、日本(81.5万t)、韩国(59.5 万t)、中国香港(46.0 万t)、欧盟(27 国)(32.0 万t)、加拿大(22.5 万t)、墨西哥(20.0万t)。
2 国内牛肉生产与贸易概况
2.1 国内肉牛生产与牛肉产量 根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测算,2021 年,屠宰肉牛约2 975 万头,胴体总产量约为758 万t。平均胴体重约257 kg/头,其中:育肥技术水平较高的育肥场,杂交牛胴体重平均约374 kg/头、中大体型本地黄牛胴体重平均约266 kg/头、南方本地小黄牛胴体重平均约165 kg / 头,牛肉总产值约6 609亿元。2021 年,屠宰牦牛约378 万头,胴体重平均约128 kg/ 头;胴体产量约为48.4 万t,牦牛肉总产值约为445 亿元。
2.2 国内牛肉贸易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1 年我国牛肉进出口贸易量(不含牛下水等产品)合计约233.3 万t,比2020 年增加21.4 万t,牛肉进出口贸易额合计124.9亿美元,贸易赤字124.9 亿美元。牛肉净进口量(233.3万t)是2020 年同期(211.8 万t)的1.1 倍,比2020年增加了21.4 万t。
2021 年牛肉进口总量233.26 万t,进口额124.89亿美元,进口均价5.35 美元/kg。其中:鲜或冷的带骨牛肉进口859.21 t,进口额2 002.77 万美元;鲜或冷的去骨牛肉进口5 2731.77 t,进口额57 797.71 万美元;冷冻带骨牛肉进口420 210.80 t,进口额125 701.64 万美元;冷冻去骨牛肉进口1 857 723.47 t,进口额1 063 073.10万美元;冷冻胴体及半胴体进口1 119.45 t,进口额304.12 万美元。
2021 年进口牛肉的省(市)共30 个,年进口量合计超过1 000 t 的有26 个,分别是上海(514 458.61 t)、山东(411 678.40 t)、天津(279 013.55 t)、广东(270 933.05 t)、江苏(167 281.05 t)、北京(153 652.70 t)、安 徽(113 564.86 t)、福 建(70 362.76 t)、湖 北(56 684.36 t)、湖南(49 372.95 t)、重庆(43 917.20 t)、辽 宁(40 701.78 t)、浙 江(40 101.07 t)、河 南(33 297.67 t)、黑龙江(25 325.44 t)、四川(14 897.88 t)、吉 林(13 115.40 t)、河 北(11 826.10 t)、海 南(6 203.01 t)、山西(5 099.48 t)、新疆(2 448.38 t)、甘肃(2 113.47 t)、江西(1 594.03 t)、广西(1 320.36 t)、陕西(1 198.04 t)、青海(1 135.23 t)。
2021 年出口牛肉13.79 t,出口额14.79 万美元,出口均价10.72 美元/kg。其中,鲜或冷的带骨牛肉、鲜或冷的去骨牛肉、冻整头及半头牛肉、冻带骨牛肉无出口;冷冻去骨牛肉出口13.79 t,出口额14.79 万美元,出口牛肉的省(市)共1 个,为广东省。
3 国际肉牛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3.1 遗传育种与繁殖领域 2021 年,肉牛产业发达国家育种工作除了常规育种工作的持续进行外,还包括加速肉牛生物育种手段的研发与应用。例如,采用纳米孔测序技术测序长段DNA,能加速肉牛重要经济性状、疾病相关性状和环境适应性相关的基因定位,为基因组选择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准确的参考;畜禽动物基因组功能注释计划指引全世界科研人员对家养动物进行时空特征注释,这些数据的积累将为肉牛功能变异的精准挖掘提供重要参考。同时,基因组功能注释为肉牛基因组选择技术的应用推广,尤其是多品种间基因组选择准确性的提升提供了新的策略和研发方向;基因编辑技术在牛育种中的研究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也在肉牛育种中得到快速发展,牛脸识别技术达到了极高的准确性,采用人工智能和3D 成像技术对动物体躯结构进行预测等应用在积极研发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来会实现自动、准确、高效的肉牛育种数据收集,为积累肉牛育种表型组工作奠定基础。在品种杂交组合利用方面,多品种配合力研究呈上升趋势,同时多品种间育种值比较持续发布,针对肉牛杂交优势的相关研究在持续进行。在繁殖领域,母牛发情高效精准鉴定、定时输精、胚胎移植等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有效提升了优秀种畜遗传物质的推广效率,加速了肉牛群体的遗传改良。同时,肉牛OPU-IVF 技术日益成熟,有望进一步提升肉牛遗传改良效率。2021 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影响的大背景下,国外肉牛遗传物质在我国的销售推广受到影响。
3.2 饲料营养领域 肉牛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指标更加细化,饲料碳水化合物细分为有机酸、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淀粉、中性洗涤可溶纤维、可利用NDF 和不可利用NDF(iNDF),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瑞典等国将iNDF 作为评价影响肉牛采食量和干物质消化率的重要指标。重视非粮饲料如木薯渣、柑橘渣、菠萝秸秆、桑麻等副产物饲料资源提质增效技术,利用缓释尿素、南瓜籽粕等替代豆粕推动肉牛养殖节本增效。
重点围绕青年母牛、妊娠牛、泌乳牛、育肥牛等不同阶段营养需要量研究,采用Mеta 分析构建肉牛消化能预测代谢能的数学模型。细化肉牛蛋白质需要量评价体系,重视过瘤胃蛋白质、氨基酸,尤其是支链氨基酸的营养生理作用,更加关注不同微量元素间的协同与拮抗作用。
强化繁殖母牛营养与饲养研究,通过母体营养调控提高子代生产性能、肉质的技术成为研究重点,研究了母牛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代际传递规律,以及母牛妊娠期饲养方式、能量供给、微量元素(锌、铜、钴、锰)等对子代营养代谢程序化、健康发育和生产性能的影响。重视优质犊牛培育技术,研究了不同断奶方式,以及瘤胃保护辣椒油树脂、微藻等功能性饲料对犊牛日增重、发病率的影响,持续推进肉牛母子一体化饲养技术研发集成。通过营养调控提高育肥牛生产性能和改善肉质一直是研究重点,利用多组学联合分析研究了饲草料脂肪酸组成、消化道菌群结构与机体养分分配与沉积,研究了淀粉、纤维来源等营养供给,以及甘油、精油、活性酵母、离子类载体(甲基盐霉素、盐霉素、黄霉素)、维生素A 等功能性添加剂对肉牛瘤胃健康、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肉牛养殖与环保、减排研究持续推进,提出采用剩余甲烷排放量(Rеsidual Mеthanе Emissions, RME)评定瘤胃甲烷生成能力,解析了瘤胃纤维降解特性与瘤胃可溶氢含量和甲烷生成量的相关关系,开发了3-硝基氧丙醇、海藻等功能添加剂,在提高生产性能的同时抑制瘤胃甲烷生成。注重动物福利,研究了肉牛运输应激的缓解技术,结合智慧牧场、行为学监测等技术,研究了水质对肉牛饮水行为、饮水量的影响,利用行为学评估肉牛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从而为肉牛养殖的人工智能化、精准化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3 疾病控制领域 2021 年世界范围牛疫病仍主要为口蹄疫、结节性皮肤病、蓝舌病等疫病种类,其中口蹄疫66 起,结节性皮肤病44 起,炭疽17 起,蓝舌病10 起。发现并被报道的口蹄疫主要为O 型、SAT 1 型、SAT 2及SAT 3 型,其中以SAT 2 型为主,多发于南非、纳米比亚等非洲地区国家等。结节性皮肤病继续在亚洲国家蔓延,2020 年前六位多发国家分别是中国、越南、尼泊尔、不丹、印度、俄罗斯,而2021 年前六位则变为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老挝、中国。
在牛用疫苗研发方面,新型亚单位疫苗获得新进展,如:牛口蹄疫O 型病毒样颗粒疫苗在中国注册,口蹄疫病毒抗原和多杀性巴氏杆菌重组外膜蛋白可诱发高水平抗体及细胞免疫反应;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结构蛋白E2 与单链抗体APCH 的融合形成的亚单位疫苗可用于妊娠牛;牛分枝杆菌亚单位疫苗H65 联合脂质体佐剂系统CAF01,能增加牛结核病小鼠模型对牛分枝杆菌感染的保护;副结核重组MAP 蛋白混免疫接种可有效地降低新生犊牛对鸟分枝杆菌亚种感染;纳米颗粒亚单位疫苗已经成为传统疫苗提档升级的替代品,能包含多种抗原有效载荷,并具有保护免疫性多肽或者抗原蛋白免于降解的功效;此外,合成纳米颗粒疫苗可通过鼻内、气雾剂或口服给药靶向递送,也可以诱导粘膜免疫。反向遗传系统为水泡性口炎病毒用于疫苗载体铺平了道路,已有多种以水泡性口炎病毒为载体的疫苗进入临床实验。CD40 配体和佐剂MontanidеGEL01 联合应用可增强DNA 疫苗对牛疱疹病毒的免疫原性和保护作用。牛布鲁氏菌基因标记疫苗A19 Dеlta virB12 保持疫苗的良好免疫保护性同时,且可区分疫苗株和野毒株,有助于控制和根除牛布鲁氏菌病。
在牛用诊断技术开发方面,一些关键生物标志物为疾病快速诊断和防治提供了新的靶标。牛血清蛋白AO、C5 和TF 可以用作牛分枝杆菌感染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血清-2 巨球蛋白可用作牛副结核感染的诊断标志物。牛奶中吲哚胺2,3 双加氧酶活性的增加和色氨酸活性的降低是预测牛乳腺炎的早期候选标志物。侧向层析试纸结合逆转录重组聚合酶扩增可用于快速和可视化检测牛病毒性腹泻和牛副流感病毒。硅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可用于牛结核病的检测。在牦牛疫病新型诊断技术方面,微滴数字PCR 检测方法受到关注。
2021 年国内共注册进口兽药29 个,再注册进口兽药39 个;变更注册进口产品33 个。牛用新注册兽药为碱式硝酸铋乳房注入剂(干乳期)及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牛用再注册及变更注册药物为:伊维菌素注射液、普鲁卡因青霉素奈夫西林钠硫酸双氢链霉素乳房注入剂(干乳期)、头孢噻夫、复方布他磷、D-氯前列醇钠、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地克珠利混悬液、阿莫西林及氟苯尼考等。
3.4 设施与环境控制领域 国外肉牛生产从饲料加工、畜舍清粪到疫病诊断全面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和科学化,牛场通过自动称重和自动分群设施设备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在产房护理和母带犊阶段实现了精细化管理。环境控制方面,国外重点研究量化并减少氨气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尝试使用逆分散技术,将氨气排放量测定值不确定性降低到30% 以内。利用呼吸测热舱进行犊牦牛甲烷气体测定,并通过所得数据建立了牦牛甲烷排放量预测方程。提出畜舍氨气浓度的预测方法改良模型:KPCA-QPSO-RBF 组合预测模型,达到了泛化能力强、收敛速度快、预测精度高等优点。欧美发达国家饲草料收贮机械、牛羊饲喂管理机械、环控及粪污处理机械等相关养殖装备等核心技术已成熟,向节能化、少人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科研方向更多关注于产品综合性能的提升。德国CLAAS 公司生产的青饲料收获机,代表了发达国家主流技术水平,籽粒破碎、自动磨刀、切碎长度无级调整、金属石块检测等技术已成为标准配置;揉丝破碎、轮胎压力调节、发动机输出动力自动优化控制等技术应用,将产品性能推到极致。牛场粪污仍以能源化、资源化利用为主,同时关注新污染物的潜在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针对能源化利用,研究发现用厌氧消化水中培养的蛋白核小球藻与牛粪和鸡粪以2:1:2 比例生产甲烷和氢气的最大产率分别为68%和29%,沼气产量及其质量均有提升;针对生态改善问题,牛粪对马尾松的土壤复垦和金属生物同化呈现出积极作用,最高生物同化Pb 为563.8 mg/kg,Cd 为42.95 mg/kg;针对潜在污染风险,通过模拟降雨径流研究了肉牛饲养场围栏和邻近环境中莱克多巴胺和其他促生长化合物的传播及残留量情况,以做到有效控制和改善。
3.5 加工与品质控制领域 在牛肉加工与质量控制领域,研究重点和热点均聚焦在生鲜肉品质控制和安全控制2 个方面。在牛胴体分级方面,研究了超宽带微波系统、高光谱等快速、无损技术的应用,同时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智能化分级系统也崭露头角。在牛肉品质方面,在前端通过不同饲喂条件改善肉牛生长性能及胴体性状,在宰中利用电刺激来加速胴体pH 降低速率而改善嫩度,仍是该领域的常规操作;而胴体冷却后所采用的干法成熟,其对肉品质的影响仍是学者们和生产者较为关注的问题;开发的低能电子束辐照技术和噬菌体生物保鲜技术对牛肉贮藏保鲜具有较好效果。筛选适用于不同包装材料、牛肉表面的天然植物提取物以延长牛肉保质期的研究正在探索中。在牛肉品质快速预测和掺假肉鉴别方面,构建了基于漫反射光谱、高光谱成像、拉曼光谱等技术对牛肉嫩度、TVB-N、营养成分含量等的快速检测技术,开发了基于智能手机的视频检测技术、味觉传感器、核磁共振波谱和多类支持向量机的牛肉掺假检测技术。在牛肉安全方面,对屠宰工序中沙门氏菌、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进行持续监控和溯源分析是众多国家关注的重点。目前已从基因水平上分析了牛源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性、耐热性和生物膜生成能力,并建立了基于RTPCR、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和盒式PCR 等对致病菌或其毒力基因的快速检测方法。在牛肉制品及副产物方面,利用超声波、高压脉冲电场、真空低温蒸煮等多种方式来提高牛肉制品品质,欧美国家因注重产品的“天然性”而多研究天然植物提取物和脂肪替代物对牛肉制品品质的影响,同时也涉及到加工过程中多环芳烃、杂环胺等致癌物质的消长。牛副产物食品的研发和基于副产物制备食品添加剂和生物制剂仍然是副产物研究领域持续开展的主体工作,出现了几款特色制品,如基于牛胃的奶酪产品、基于牛骨的骨泥产品、基于牛血的布丁和点心。消费者意愿及感官评价仍然贯穿于整个牛肉加工与质量控制领域。
3.6 产业经济领域 2021 年,国际肉牛产业经济研究主要集中于新冠肺炎疫情对肉牛产业发展的影响、肉牛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肉牛养殖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在新冠肺炎疫情对肉牛产业发展的影响方面,通过考虑消费者的反应、劳动力市场的约束和牛肉供给变化,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加拿大、美国肉牛产业发展及肉牛养殖收益的影响。在肉牛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测算了新西兰、南非、巴西等地牛肉养殖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在肉牛养殖模式方面,以美国德克萨斯州中部为例,分析了传统的连续放牧模式过渡到有计划的轮休放牧模式对牛肉产量、饲粮质量、经济效率、牧草产量等方面的影响。
4 国内肉牛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4.1 遗传育种与繁殖领域 2021 年在国家层面上启动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将对我国肉牛种业的资源利用、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有重大推动作用。2021 年农业农村部正式启动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并制定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实施方案(2021-2023年)》,进一步加强我国牛遗传资源普查队伍建设,落实了专家分片包区指导机制,建立了合作协调推进机制,强化技术支撑与服务。2021 年是实施《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 年)》的开局之年,肉牛种业技术支撑体系、表型数据自动化收集系统进一步完善,“牛场智能体重采集系统”以及“牛的图像识别与图像分割技术验证软件”的表型记录准确性进一步提高。遗传评估技术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公布了32 个种公牛站的28个品种、2 735 头种公牛的遗传评估结果。利用全基因组选择指数对613 头西门塔尔种公牛进行了基因组评估。研制了大幅度降低成本的中高密度肉牛基因组芯片(110 K)以及牦牛肌肉组织高通量抗体组芯片各一款。建立了牦牛种质资源评价分析、犏牛特性评定和生殖细胞体外培养方法。肉牛新品种培育和新资源挖掘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成功培育出具有“三高两广”特性的“华西牛”肉牛新品种,并获得新品种证书;江城黄牛、帕米尔牦牛和查吾拉牦牛等3 个遗传资源通过了鉴定。利鲁牛、无角夏南牛、延和牛、平凉红牛、肉用褐牛等新品种的系统选育工作有序推进。在繁殖生物技术方面,活体采卵体外受精(OPU+IVF)技术产业化应用探索取得良好成绩,OPU+IVF 技术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为产业化奠定基础,有效缓解了主导品种肉牛种质资源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4.2 饲料营养领域 面对饲料原料涨价以及乡村振兴和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需求,农业农村部发布了《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方案》,使区域性低成本非粮饲草料资源提质增效技术得以重视,肉牛牦牛饲草料营养价值数据库不断补充完善,相继研发了复播玉米、葛藤、番茄渣等高水分饲草料的特种贮藏技术和利用微生物发酵酒糟、棉秆、棉渣等的提质增效技术。万寿菊茎叶、香蕉茎叶、桑枝叶、枸杞枝条、辣木、菌糠、甘油等非常规饲料资源得到深度开发与利用。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通过微生物发酵合成有机态蛋白源和能源的研究成为热点。
针对外血杂交牛、地方黄牛、牦牛等营养需要量研究持续推进。研究了西门塔尔不同杂交代次间生长性能和营养需要量,夏南牛育肥期能量、磷需要量,以及锦江黄牛硒等微量元素需要量,出版了《肉牛营养需要量和饲料成分表指南》,按大中小体型肉牛提供营养需要量参考。基于精准饲养,肉牛日粮蛋白质平衡、碳水化合物平衡、离子平衡等逐渐受到重视。
受“牛源紧缺”与“牛肉需求”的影响,母牛群体高效利用的饲养技术成为研究重点。研究了过瘤胃葡萄糖和过瘤胃脂肪对肉牛母牛围产期营养代谢及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开展了“一母多胎”营养调控与饲养技术研究,评价了不同哺乳方式对犊牛生长的影响,持续推进了肉牛母子一体化饲养技术体系的构建。面对牛肉产品差异化市场需求,开展夷陵黄牛、筠连黄牛等地方黄牛以及外血杂交牛低成本差异化育肥,通过大数据分析构建了不同品种肉牛脂肪沉积能力早期预测技术,制定了以夷陵黄牛为代表的地方黄牛生产雪花牛肉的饲养技术规程。
注重牧区草畜平衡与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牦牛放牧养殖与不同季节草场承载力评价,研究了牦牛胃肠道菌群随不同季节草场营养供给变化的适应性变化规律,构建了永生化牦牛瘤胃上皮细胞和不同部位脂肪细胞模型,研究了高精料饲养模式对瘤胃健康和脂肪差异化沉积的影响,为牦牛不同季节有效补饲和牧养结合饲养提供技术支持。围绕提高牦牛母牛繁殖率,研发母牛补饲舔砖,以及牦牛母牛、犊牛的有效补饲技术。农牧交错带牦牛季节性舍饲错峰出栏技术、低海拔农区牦牛异地舍饲育肥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以及利用电子耳标、放牧行为学监测等人工智能技术助推牦牛饲养的精准化水平逐步提高,推动牦牛产业从传统放牧生产向牧养结合、舍饲饲养等多元化模式发展。上述产业技术的集成应用,促进了我国肉牛牦牛适度规模场的标准化养殖水平持续提高,逐步形成以技术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协同耦合的肉牛牦牛产业多元化发展模式,促进了产业提质增效。
4.3 疾病控制领域 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牛结节性皮肤病、牛呼吸疾病综合征和牛腹泻综合征等是影响我国肉牛牦牛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疫病。根据我国农业农村部《兽医公报》统计,2021 年1—9 月我国共报告2起牛口蹄疫疫情;布鲁氏杆菌病每月都有疫情报告,共17 433 例;牛结核病每月都有疫情报告,共212 例;牛结节性皮肤病共计17 起,共涉及1 863 例病例,其中:内蒙古8 起,位居第一;其次为海南、云南、陕西等省。炭疽病在多地暴发,较往年有明显增加,涉及127 头牛,与多地遭遇洪涝灾害有关。在东北地区首次报道牛赤羽病(又称阿卡斑病),从患先天性关节弯曲-脑积水综合征的新生犊牛分离到阿卡斑病毒等。《生物安全法》于2021 年4 月15 日正式施行。《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将生物安全和重要疫病净化首次列入种畜场考核指标。
在牛用疫苗研发方面,获批新兽药证书3 项,包括牛口蹄疫O 型病毒样颗粒疫苗(一类),牛口蹄疫O 型、A 型二价合成肽疫苗(多肽0506+0708)(三类),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二联灭活疫苗(1型,NM01 株+LN01/08 株)(三类)。用于牛结节性皮肤病免疫的山羊痘灭活疫苗、布鲁氏菌或疫苗(粗糙型,RA342 株)、牛支原体活疫苗(HB150 株)已申报新兽药注册证书。
在牛用诊断技术研发方面,2021 年获批新兽药证书3 项,分别为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3ABC 阻断ELISA 抗体检测试剂盒(三类),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荧光抗体(三类),A 型口蹄疫病毒抗体胶体金检测试纸条(三类)。牛支原体ELISA 抗体检测试剂盒申报了改良型兽医诊断制品注册。发布牛结核病多方法联合诊断规程团体标准1 项,制定报批牛巴贝斯虫病诊断技术国家标准1 项。
在牛用化学及中兽药治疗药品方面,3 个产品获新兽药注册:白头翁皂苷提取物获二类新兽药证书、恩诺沙星子宫注入剂与利福昔明子宫注入剂获五类新兽药证书。“羟氯扎胺原料药”获农业农村部兽药产品批准文号批件;“羟氯扎胺混悬液”完成产品生产;“羟氯扎胺+左旋咪唑”复方混悬液完成药学、药剂学及质量控制等临床前研究,正在向农业农村部进行临床试验备案申请。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和腹泻病的中兽药鹳榆止泻散和加味玉屏风散已完成临床研究,达到申报新兽药注册证书阶段。一些益生菌制剂在“饲料端禁抗,养殖端减抗、限抗”形势下,作为抗生素替代产品用作饲料添加剂。
4.4 设施与环境控制领域 国内肉牛散栏直线育肥方式陆续普及,育肥牛出栏月龄缩短4~6 个月,北方寒区背风、厚垫草、加热水槽是断奶犊牛冬季低温冷培饲养的三大重要措施。牦牛养殖模式方面,评估了青藏高原不同海拔梯度、不同生态环境下牦牛棚圈类型,研发了牛舍+运动场+草棚+注射栏“四位一体”、环境友好型全装配可移动生态牛羊畜棚设施,牦牛全自动分群称重、恒温饮水、犊母分离补饲槽、小型TMR 搅拌车、药浴池等辅助养殖装备开始普及。环境控制研究重点集中在冬季通风及保温,以舍内外温差为控制变量的自然通风自动控制系统,可提供稳定的通风量并有效改善畜舍空气环境;太阳能恒温饮水系统,保证适宜饮水温度,同时可节能、降低设备投入。针对牦牛冷季常用的“暖棚+补饲”模式,可满足高海拔寒冷地区牦牛育肥生产的环境要求,但完善牦牛舍顶棚通风装置更有助于温度和湿度的调节。养殖设施方面,高投资TMR 精准饲喂管理系统在规模场应用较多,经济型的适度规模TMR精准饲喂技术有待发展;国产中高端青饲料收获机,籽粒破碎技术、自磨刀技术、多割台互换技术已成熟,综合性能明显提升;立式圆盘割台、切碎长度可调、籽粒破碎、自磨刀、多割台互换、液压履带无级调速等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小型青饲料收获机,改变了“小型即落后”传统认识。管理平台内容发展更加全面,提供远程控制、智能控制、数据分析、数据预测,研究热点朝着预测与智能控制方向发展,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管理手段是应用开发的着力点。牛场粪污处理与利用方面,重点开展了牛粪资源化利用、环境风险因子评估等相关研究。研究发现以牛粪为原料合成的N-卤胺改性工程生物炭具有作为水净化抗菌剂的作用;牦牛粪生物炭Y-500 对铀的去除效果最好,同时具有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可开发作为高效且经济的吸附剂和电极材料。
4.5 加工与品质控制领域 在肉牛屠宰与分割分级方面,修订《鲜、冻分割牛肉》(GB/T 17238,待发布)和制定《畜禽屠宰加工设备 牛屠宰成套设备技术条件》(GB/T 40469-2021,2022 年3 月1 日实施)将进一步促进规范牛肉生产。在牛肉品质控制和加工方面,以实现牛肉的高值化利用为总体目标,开发了长期贮藏冰温牛肉的货架展示技术和基于静电场加速的牛肉干式成熟加速技术;射频解冻加工技术的开发也进一步减少了解冻损失、提高了牛肉品质,超声技术用于辅助腌制,能够提升腌制速率提高产品出品率。在肉品掺假鉴别方面,使用RT-PCR、液质联用、层析技术以及电子鼻,对牛肉中的掺假成分及异质肉从多角度进行了鉴别,利用电子舌和近红外光谱对进口牛肉进行了产地溯源。安全方面,乳酸等有机酸的抑菌及生物膜抑菌效果被进一步评估,而牛源沙门氏菌的全链条风险评估为牛肉中沙门氏菌的控制提供了靶点。副产物开发方面,开发了碱-酶联合脱毛及松香甘油酯脱毛等牛皮绿色脱毛技术;同时开发了膨化牛皮、明胶制品等牛皮休闲食品及功能性肽制剂。
4.6 产业经济领域 2021 年,国内肉牛产业经济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新冠肺炎疫情对肉牛产业发展的影响、牛肉生产与产业发展、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屠宰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在牛肉生产与产业发展方面,对漾濞县、云县、郓城县、彰武县、正宁县、木里县、康乐县、泾川县等地进行了现状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在新冠肺炎疫情对肉牛产区的影响方面,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给肉牛产业带来的影响、采取的救助措施以及后续恢复生产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在经济效益方面,对不同肉牛饲养规模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对砚山县阿猛镇肉牛养殖利益联结模式进行了分析,测算了不同日粮添加对肉牛生长性能、肉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在生态环境方面,分析了环境对肉牛养殖的影响、不同地区肉牛养殖中存在的环保问题及粪污处理技术,测算了肉牛养殖氨排放特征,测算并分析了我国肉牛养殖环境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在屠宰加工方面,分析了泾源县肉牛屠宰行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探讨育肥牛屠宰率与胴体价格之间的关系,为促进肉牛屠宰加工企业按质论价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