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妨学习陆游的做法,对孩子少压制多鼓励

2022-03-16岳晓东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2年3期
关键词:陆游幼儿园孩子

岳晓东

如果问:孩子最让父母抓狂的事情是什么?

父母十有八九会回答:反抗!

如果要对孩子的反抗做一个形象描述,那就是:与父母激烈争辩,与父母冷漠对峙,对父母不说实话,对父母敷衍了事。

面对孩子的反抗,有的父母选择打骂。可打骂就像在亲子关系中挖坑;打骂的次数越多,坑就挖得越深,直至变成万丈深渊!俗话说“挖坑容易填坑难”,父母实施的肢体暴力和语言暴力,都可能深深印刻在孩子的心灵深处,久久不能忘怀。

被父母常年批评指责的孩子,长大后要么习得性无助,成为人们口中的“窝囊废”;要么就是个火药桶,听见别人说一句不爽的话就被引爆了。其愤怒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同事或朋友,背后则是父母,而且是阴魂不散,随时浮现。换句话说,可能是朋友、同事说的哪句话,哪个眼神、动作,让他想起父母当初指责自己的样子。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移情。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移情的体验当中,也叫“未完成的事情”。所谓“未完成的事情”,是指一个人对生命中重要他人的爱与恨还在延续。

所以,为孩子将来的健康和幸福着想,面对反抗时我们先别急着发火,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为什么要反抗?

第一反抗期,讓孩子建立自我意识

孩子的成长大抵会经过两个反抗期。第一反抗期发生在3—5岁,这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与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言语发展接近成人言语表述能力的80%,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特别是不满情绪。他说得最多的词是:“不不不”“我不要”“我不去”“爸爸坏”“妈妈坏”。

孩子想要实现自己的意志,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接纳、呵护、支持。这时候就希望参与大人的活动,做大人做的事;希望得到父母的赞美,不喜欢听父母的批评。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也有了明显提升,达到成人智力的60%。你会发现孩子变得很好玩,居然有小小的谋算了。他这是在积累自己的心理资源,建立自我意识。当然啦,父母面对孩子的诉求,不能再简单地说一个“不”字。

面对藏着可爱的小心机、经常提出反对的孩子,父母一定要辩证地看。如果孩子在家里不能自如、勇敢地表达自我,那么他将来走向社会就会十分窝囊。所谓社会,就是指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乃至职场。试想,孩子在家里倍感压抑,走到外面能硬气起来吗?如果硬起来也是报复性的,即家里满足不了就到外面去寻求补偿。现在很多学校霸凌都是这么来的。

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父母应该怎样帮助他们成长呢?

让孩子说出拒绝的理由:

例如,孩子说:“我不想起床,不想吃饭,不想上幼儿园!”父母不能简单地说“你必须做”,因为这是一个无效沟通,完全不理解孩子,孩子也不听你的。可以试试这样说:“不想上幼儿园是吧?那你告诉妈妈不想去的理由。”无论是撒娇还是撒野,是肚子疼还是腿疼,孩子可以要求父母代为请假,但理由必须充分,否则就得去学校,这就是规则感。

向孩子解释制定规则的原因:

比如,父母要告诉孩子:早上7点起床,是因为我们要去上幼儿园,这个事情是一早说好的,所以全家要一起努力做到。可以多使用肯定和赞美来引导,让孩子学会配合。

让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

父母要引导孩子表达内心感受,并且认真倾听,及时给予情感回应。比如,孩子说:“我不想上幼儿园,我害怕!”父母就可以鼓励孩子说说害怕什么。“小明天天扯我的辫子,往我的桌子上放虫子!”如果是这种情况,那父母压制孩子的“反抗”,逼着她去幼儿园,不就等于让她去受虐吗?需要和老师沟通解决问题,先消除孩子内心的担忧和恐惧,再送她去幼儿园。

再比如,虽然孩子嘴上没有说,但是能明显看出他不开心。这时,父母要鼓励他说出感受,还要给予一定安抚,比如“孩子你受委屈了,妈妈(爸爸)抱抱你”,这就夯实了亲子关系。

总之,在这个阶段,父母要与孩子多交流,允许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实现自我的意志。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不利环境中表现得不胆怯、不纠结。因为,孩子日后肯定会遇到某方面的不爽,如老师的不待见、同学的不理会甚至受欺负,从小被父母尊重,知道自己很重要、有主见的孩子,才有足够的心理资本去积极应对。

第二反抗期,培养孩子自信

第二反抗期大概发生在孩子12~18岁期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在这个阶段,他会经历疾风暴雨式的变化。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父母给予更多自主权和尊重。孩子反抗说明他有主见了,父母不能再靠“一个巴掌三声吼”来压制孩子。

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

给孩子话语权,让他把话说完:

比如,孩子说不想考试,父母不要直接驳斥,先让他尽情吐槽。你想想,咱们平时上班也经常觉得累、烦,遇到奇葩的老板和同事,甚至会萌生辞职的念头。虽然倡导从学习中发现乐趣,但以应试为目的的知识学习还是一件苦差事。孩子累得要命,烦得不行,如果你连吐槽的权利都不给他,那他不得爆炸吗?会不会一气之下连学也不上了?

如果父母能将心比心,理解孩子的处境,孩子的情绪就会稳定很多。其实大多数青春期孩子说不想上学或考试,第二天还是去了,这就是理解的力量。

给孩子决策权,让孩子参与决策:比如,孩子去哪所学校,到什么地方度假,房间怎么装修,父母需要与青春期的孩子共同决策。这叫合议,就像医生会诊一样。参与决策的孩子会感觉到被尊重,从而学会自己做主。父母越早放权,孩子就会越早独立。

这也是父母在培养孩子的上岗能力。有些父母平时对孩子事事包办,从不让孩子做主,等孩子到了18岁,突然说:“你18岁了,已经是大人了,凡事都可以自己决定了。”可孩子说:“我以前说什么都不是,做什么都不对,现在让我自己当家做主,你都没有给我做过上岗培训!”

给孩子评判权,允许孩子评论是非好坏:

有的父亲对于孩子的见解轻易就加以否认、调侃,动不动说:“你这算什么事,想当年老爹我做的事比你厉害多了!”孩子在父亲面前抬不起头,将来面对老师、领导之类的权威人士也会唯唯诺诺。因为他没有自主表达、自信表达的机会。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学学陆游同学的做法。陆游最小的儿子叫陆子聿,从小聪颖好学。更可贵的是,他对政治颇有自己的见解,每每评论政事都会滔滔不绝。对此,陆游不是以父亲的权威来压制儿子,而是以赏识的心态加以鼓励。他在《示儿》中写道:

吾儿从旁论治乱,

每使老子喜欲狂。

不须饮酒径自醉,

取书相和声琅琅。

正所谓:

儿子侃侃论时事,

开明老爹全支持。

不需喝酒人自醉,

父子相和得新知。

陆游如此抬举儿子,令他从小既有主见又有自信,最后官至吏部侍郎、中奉大夫,不负老爹对他的栽培。

总之,面对孩子的反抗,父母要多尊重、多理解、多鼓励、多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自信的人格。自信,包括自尊、自爱和自我效能感,关系孩子一生的发展。

2187500511283

猜你喜欢

陆游幼儿园孩子
爱“上”幼儿园
除夜雪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想念幼儿园
初夏绝句
缘字诀·沈园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