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斌斌:远离养育倦怠

2022-03-16陈斌斌贾方方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2年3期
关键词:养育家庭孩子

陈斌斌 贾方方

采访对象

陈斌斌,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家庭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学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全球“父母过劳”与“青少年正向成长”大型研究项目中国区负责人,兼任多份国际学术期刊编委,儿童发展研究协会(SRCD)及国际行为发展研究协会(ISSBD)会员。曾获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华人新秀奖”、上海妇女儿童发展研究成果优秀奖。

人物观点

孩子是父母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也可能是一些父母疲倦感的来源,养育倦怠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话题。无论当下的你是否存在同样的困惑,都要对此有所了解,因为做父母是一辈子的修行,既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有防患于未然的预见性,才能更好地胜任父母角色,助力孩子成长。

首先,我想邀请你做一个简短的问卷,这些选项沒有对错之分,选择最符合自己感受的就好,最近一段时间,看看你是否有过以下类似的感受:

1.照顾孩子让我感到精疲力尽,睡眠不足,精力不济

2.我只做“应该”为孩子做的事,但不会做更多了

3.和孩子在一起时,我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快乐

4.我觉得自己作为父母很失败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而且频率比较高,如每天都有类似的感受,持续时间长,至少持续了3个月,那么就要注意:你可能陷入了养育倦怠。

4个维度,了解什么是养育倦怠

乍一听“养育倦怠”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儿陌生,但说起养育倦怠那些事儿,我相信很多父母都会感觉到迎面而来的熟悉感。

宝宝刚出生,妈妈每天都异常忙碌,一会儿喂奶,一会儿把尿。好不容易都弄完了,结果宝宝冷不丁哭了。他不会说话,不知是饿了渴了还是哪儿不舒服,只能一通尝试。好不容易哄好了,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喂奶、把尿。

本想晚上好好睡一觉,醒来再战,但生过孩子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奢望。宝宝刚出生那会儿,爸爸还能搭把手,无奈产假太短,很快就复工了,只剩妈妈一个人继续作战。压力如此之大,焦虑、失眠、抑郁陆续找上门。

好不容易熬过了新生儿阶段,到了学龄期依旧挑战满满:选学校、选兴趣班、陪孩子写作业……单独拎出来任何一个问题都足以让父母血压升高,更别说到了青春期,家中更是不得安宁。

如此高强度高挑战的育儿体验,使得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就感觉整个人被掏空了,更有甚者哪怕是提那么一嘴、想那么一下都觉得:太累了!这就是养育倦怠的典型表现:父母角色的倦怠感。

人都喜欢做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当养孩子这件事让人感觉特别累的时候,自然也就不愿意去做了。可身为父母,养育孩子是必尽的义务,怎么办?非暴力不合作。该提供的衣食住行一样都不少,再多就没有了。

有些父母很少和孩子沟通交流,孩子是高兴还是伤心,不在乎;孩子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不关心。有些父母不喜欢孩子和自己亲近,一亲近就摆张臭脸;孩子有需求时也不去满足,哭了就任由他哭,闹了就任由他闹。甚至有父母会想方设法逃避,下班后不回家,主动加班或出差,总之,能躲则躲,能逃则逃。

没有陪伴和交流,亲子关系自然不会亲密,这就是养育倦怠的第二个表现:与孩子的情感疏远。

都说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是基因的延续。这种说法不仅让爱情得到了升华,更让为人父母者感受到了很强的实现感。于是,陪伴孩子成长,见证生命的力量与精彩,养育孩子自然而然地成了幸福快乐的事。

然而,养孩子的过程疲惫不堪,和孩子在一起唯恐避之不及,在这种状态下,初为父母的愉悦感几乎被消磨殆尽,取而代之的是焦虑和痛苦。这也形成了养育倦怠的第三个重要特征:养育孩子的愉悦感丧失。

养育倦怠的第四个特征是成就感降低。很多父母之所以愿意倾尽一切去养育孩子,内心是有很大的成就冲动的。他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快乐的、幸福的、成功的人,会为孩子取得的任何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甚至觉得孩子是这辈子最大的成就。

然而,由于养育压力、养育焦虑等原因,很多父母无法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连接,无法得到正向回馈,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就使得他们陷入了自我怀疑:我是个好父母吗?我能成为好父母吗?

在不断的自我怀疑和自我贬低中,父母就更没有了行动的动力,愈发无法完成父母的角色任务,也愈发觉得自己不称职,最终自证预言,形成恶性循环。

看到这儿,我想你已经知道什么是养育倦怠了。养育倦怠和工作倦怠有点儿像,后者针对的是工作,前者针对的是养育,即由于长期的养育压力,导致父母出现一些负性症状,包括父母角色的倦怠感、与孩子的情感疏远、养育孩子的愉悦感丧失、成就感降低。

失衡带来倦怠,有相似更有不同

你可能有点儿蒙:工作倦怠可以理解,谁还不是个辛苦的打工人,可养孩子又不是工作,怎么也倦怠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和大家分享下我与这个话题的结缘。比利时一所大学的两位教授Isabelle Roskam和 Mo.ra Mikolajczak最早针对有特殊孩子的家庭做了相关研究。他们发现,由于身体和精神的问题,这些孩子的需求要比正常孩子多很多,父母也要比普通父母付出得更多。即便如此,养育效果仍不尽如人意,这些父母产生了严重的养育倦怠。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关注到越来越多的养育倦怠现象。诚如我在前面分享的那些,为人父母的两位教授都经历过,其中一个教授更是有4个孩子,尤其感同身受。

后来,他们开发测量工具,在全球范围组织养育倦怠的调查研究,共有42个国家参与,我有幸参与其中。和大家一样,我也很好奇:养育孩子本该是快乐幸福的,是能够给父母带来滋养的,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养育倦怠的产生呢?

研究发现,养育倦怠产生的核心原因是失衡。我们不妨把养育孩子想象成一个天平。左边放的是能够为父母提供支持、消解压力的砝码—夫妻两个人一起协作,有商有量;祖辈们愿意帮忙,分担一些养育压力;社会机构完善,可以帮父母解除一些后顾之忧;等等。右边放的是给父母扯后腿、增加压力的砝码—夫妻关系紧张,无暇自顾,更别谈养育孩子了;夫妻一方尤其是丈夫不参与育儿,只剩一个人养育孩子,压力骤增;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很多事必须父母亲力亲为;等等。

当保护性因素超过风险性因素,父母会感觉到被支持,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成长自我,也能够以更好的姿态面对孩子。反之,当风险性因素超过保护性因素,父母会感到养育压力巨大,很多负面情绪随之而来,养育倦怠也就产生了。

一旦陷入养育倦怠,父母的养育行为就会受到影响。我们发现,养育倦怠水平越高,父母越容易对孩子做出有敌意的行为。不愿意照料孩子,甚至干脆放弃父母的职责,对孩子不管不问;经常批评和打击孩子,缺少必要的关爱和赞扬;更有甚者会动不动就打孩子,不是为了管教,而是宣泄自己的情绪。

当父母出现这些消极的养育行为时,孩子的自我认知会受到极大影响,否定自我、缺乏自信等;有些孩子会出现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还有些孩子会出现厌学、网瘾、打架斗殴等行为问题……

其實,我加入研究组时还有一个困惑:咱们中国父母的养育焦虑水平在国际上是一个什么水平呢?有人会说肯定特别高,不然也不能陪孩子写作业气到心脏病发作。但很多时候,科学研究的结果是非常反直觉的。调查发现,欧洲地区和北美洲地区的养育倦怠水平比较高,就达到临床水平而言,比利时的检出率为9.8%;亚洲地区、南美洲地区以及非洲地区则比较低,中国的检出率为1.4%。

是不是很不可思议?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文化差异。西方国家采取的是个人主义价值观。他们崇尚自我表现和个人价值,每个人是独立的,长辈不参与小家庭的各项事务,年轻的父母必须自己带孩子。你能明显感觉到,在这些地区,为人父母是一项非常孤独的活动。而亚洲国家大多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我们国家,几代人生活在一起是常态也是传统,几世同堂更是家庭幸福的象征,长辈们甚至亲戚们都会参与到孩子的养育当中,而且乐在其中。这无疑大大减轻了年轻父母的养育压力。

早做准备、内外兼修,让育儿更快乐

看到这儿,你可能又有疑问了:既然中国不像欧美那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养育倦怠呢?这就是科研的意义所在了—预见性。

从独生子女政策到二孩政策再到如今的三孩政策,未来,越来越多的家庭会成为多子女家庭。而早已经有研究证明,养育的孩子越多,养育倦怠水平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降低父母的养育倦怠就成了重中之重。

听完这个解释,你可能更疑惑了: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之前,很多家庭都有不止一个孩子,有的甚至有十来个,也没听说谁有养育倦怠的问题啊?如今的家庭不过两三个孩子,怎么就倦怠了呢?

这和科学发展水平有关。养育倦怠一直存在,但因为缺少工具等原因没有被关注。随着心理学的普及,我们开始更多觉察自己的心理状态,也有了更好的工具去评估,所以才能够更加及时地发现,也有了防患于未然的可能。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养育倦怠呢?养育倦怠是失衡导致的,就要从成因入手,增加保护性因素,克服风险性因素。

先来看如何增加保护性因素。在社会支持层面,国家做出了很多努力。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政府、社会、学校合力为父母赋能;“双减”政策降低养育成本,遏制教育内卷;国家正式发文宣布“996”违法,有效避免父母将工作倦怠迁移到家庭养育;暑期校内托管落地,助力父母更好地平衡事业和家庭……

在家庭支持层面上,我们拥有欧美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资源—隔代养育。我做过相关研究,发现年轻父母如果有祖辈进行养育支持,养育倦怠水平相对平稳,反之,年轻父母的养育倦怠水平则会提升。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个优势资源,而不是一味地盯着可能存在的弊端。

再来看如何克服风险性因素,在这一点上,更多需要的是家庭内部的协调和父母自身的调整。

夫妻关系紧张—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是首位。父母无暇自顾,更遑论快乐育儿了。因此,在做好父母之前,一定要先学会做好丈夫和好妻子,经营好自己的婚姻。这是《婚姻与家庭》杂志一直以来的坚持,大家可以多阅读多学习,相信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论和方法。

丧偶式育儿—在做二孩研究时,我发现,如果母亲有养育压力,养育行为就会变糟糕。而如果母亲能够感受到父亲的支持,养育压力会降低,对养育行为的负面影响也会随之下降。因此,夫妻必须共同配合,根据各自的特长分工,一起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

养育目标不一致—不管是夫妻配合还是隔代养育,都会面临一个难题:这么多人管孩子,到底听谁的?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的话,保护性因素就会变成风险性因素。因此,达成一致的养育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讲,我们要坚持权责利一致,即谁负责谁说了算。妻子负责孩子的学习,选什么学校上什么兴趣班,就由孩子和妻子主导,丈夫辅助;爷爷奶奶负责照顾孩子的饮食,怎么吃、吃什么,只要没有原则性问题,都由老人家说了算。

我知道,很多年轻人秉持的是现代教育理念,老人坚守的则更多是传统家风,担心传统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其实,大可不必担心。我在上海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很多家庭都是这样的结构—既有现代教育理念,又有传统家风,占比超过一半。也就是说,传统家风和现代教育理念并不是对立的。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良好的传统家风能够很好地降低父母的养育焦虑。

父母自身的风险—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父母感受到的压力值不同,这和父母自身的性格、认知、能力等有很大关系。比较容易产生养育倦怠的父母可能有以下这些特征:完美主义,要做一百分父母;认知僵化,非此即彼;情绪调节能力不足,很容易被触发等。因此,父母需要对自己有更好的了解,不断学习和成长,具体的做法也可以参考《婚姻与家庭》杂志,有很多专业又接地气的分享。

除了自我调节外,父母还要学会寻求支持,知道哪些人、哪些机构可以给予自己养育方面的支持,在必要时寻求帮助,而不是一个人硬扛。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你很焦虑,不妨放眼世界看看,从全球视角来说,比你焦虑的人多了去了。当然,也不要过于松懈,做父母是一辈子的修行,唯有内外兼修,才能在育儿路上更加自如,更好地享受为人父母的快乐。

1656500511352

猜你喜欢

养育家庭孩子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家庭“煮”夫
养育学堂
恋练有词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