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与美的赞歌—沈从文《边城》解读

2022-03-16冯雪丽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翠翠边城湘西

冯雪丽

《边城》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所著的中篇小说,主要用人性的善与美铸造了一个纯朴、瑰丽的边城世界。小说以船夫的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傩送、天保之间发生的故事为主线展开。“茶峒”是一个小山城,位于湖南湘西的边境。在一条小溪边,一座白塔下居住的一户人家也就是翠翠和她的爷爷。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翠翠与傩送在端午节举办的龙舟赛上相遇。傩送青年才俊的模样给翠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巧合”的是,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对翠翠十分中意,并已经托了媒人去向翠翠提亲。兄弟俩知道了彼此的心意后并没有失和,而是通过浪漫的山歌来表达自己对翠翠的情感,将选择的权利交给翠翠。天保自知比不过弟弟便失意离开了,但是不幸发生了意外。后来傩送也离开了,留下翠翠一人独自等待。《亚洲周刊》曾组织全球最著名的华人学者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边城》名列第二。这也应了汪曾祺的那句话:“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沈从文的《边城》高呢?”沈从文先生对湘西世界的热爱是显而易见的,他的“湘西系列”将湘西的环境、民俗风情以及美好纯朴的人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沈从文以优美质朴的笔调,讲述着他心中美好的湘西世界,通过描绘湘西的人文、历史文化、风情以及环境,以此凸显湘西乡村居民特有的神采与风韵,体现着湘西丰富的生命形式,展现湘西的独特魅力。《边城》作为其中之一以其对美好人性的彰显、世外桃源的环境描写以及充满地域特色的方言在二十世纪的一百部中文小说中脱颖而出,所以《边城》的内容意义与艺术审美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寻。

一、写作背景

沈从文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在沈从文笔下“城乡二元对立”模式体现得十分明显。他虽然生活于繁华热闹的都市中,却热爱乡村的质朴和美好,厌烦城市生活的虚伪、自私和冷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沈从文就致力于创作以描绘湘西地区乡村生活内容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描绘乡村生活的简单丰富,以及湘西人民的质朴和善良,从作品中反映出城乡生活的对立面,批判现代文明发展在中国延续、传播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丑陋一面。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时代现状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人性的呼唤,对城市的厌恶以及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扬,等等。沈从文的小说中分为两种对立态度,即他对道德的态度,沈从文的总体创作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后期的创作中大都是对乡村图景的展示,对纯善人性的讴歌。《边城》整部作品中,都充满了人性的本真和纯良,蕴含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对湘西边城自然风景如诗如画的描绘,充满了诗意,揉和现实与想象,将乡村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人情味。小说的语言简练,格调古朴传神,很容易将读者带入其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和小说本身所要表达和蕴含的道理。

二、人性之美

人性的美与善是小说最主要的主题。沈从文在《边城》中创作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理想之国: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小城百姓,潇洒英勇的少年、纯洁腼腆的少女,一艘渡船、一座白塔,深夜里的山歌、月光与虎耳草,没有一个意象是不美的。茶峒的人,纯真、善良、美好、勤劳,如翠翠的爷爷—一名老船夫,渡船却不收费用,对热情的乡亲他会自己买烟茶去招待。爷爷对翠翠也很好,一直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希望翠翠能有一个好的归宿。爷爷淳朴厚道但也倔强,翠翠是他的骄傲。船总顺顺虽然是富人,但是却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富人形象。顺顺是个义气慷慨的人,虽然富有但为人仁厚,在老船夫死后他帮助料理后事。主人公翠翠从小长在山野间,是个青春美好的形象,沈从文在翠翠的身上倾注了美的理想。“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等,这些描绘的句子和词语把翠翠身上的灵动鲜活和美好都展现了出来。翠翠与傩送的故事使得翠翠身上的“美”逐步展现出来。她的爱情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翠翠初识傩送。翠翠与傩送在端午节相遇,在彼此心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階段,翠翠的恋爱意识觉悟。时隔两年,翠翠又进城看龙舟,因着祖父的玩笑对恋爱有了念想。第三阶段,翠翠对恋爱的执着。她在爱上傩送后,知道了天保有娶她的想法,出于对恋爱的忠贞,她明白地谢绝了天保的爱意。后来由于天保的意外,顺顺十分介怀她与傩送的恋爱,傩送远走他乡,后来翠翠的爷爷也死了。翠翠在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后,心灵逐渐成熟。最后,翠翠接替了爷爷的船夫位置,苦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体现了翠翠美好坚韧的一面,灵动天真的女孩长成了坚强、柔中带刚的大人。同时,天保和傩送两兄弟也是美好的,他们没有嫌贫爱富,也没有阶级观念,虽然同时对翠翠有好感但是并未伤害手足之情。在沈从文的笔下,没有等级观念,乡村中的人性都是淳朴美好的,即使故事是悲剧,也是“谁也没有错”的善的悲剧。正如他所说:“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里,美是真实可期的。

三、环境之美

沈从文创造了独特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乡土世界充满诗情画意,与小说中故事、人物和谐美好的情调一致,大量的景色描写让小说极富田园情调。小说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环境:“清莹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乱的碎石;微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的轻响;乳白色的雾霭腼腆地在薄暮的夜色里飘浮;景致柔美而宁静,远离都市的喧嚣与浮华,有一种出尘而卓然的清丽,似林泉深处悠然飘出的牧歌。”小说通篇都在描写风景优美、生活质朴、怡然恬静的乡村世界。村民生活居住的地方依山傍水,村里人的生活也都基本与水挂钩。茶峒中有清澈的河流、黄泥的墙、乌黑的瓦、深翠的竹,色彩和谐美丽。这一系列的景象都将湘西小城自然、原始、安静、古朴的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不同于高楼林立的都市,不同于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没有繁华喧嚣的街道却有熙熙攘攘的集市,没有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却有随风而动的翠竹,人们生活淳朴不似城市里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不像城市里的冷漠,这里到处充满了人情味。翠翠的美好、纯净的爱情故事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诞生。在《边城》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之前都会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一番描述,以物境衬人情,如媒人有一次来打探翠翠的口风,在此之前就提到了“天气渐渐的越来越热了”,这天气的热象征着爷爷心里的困惑。小说借助于翠翠这个主人公去刻画湘西人纯净的人性,也借助于美轮美奂的景物描写去勾勒湘西如仙境般的自然线条,人美、心美、山美、水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浸染着浓郁的诗意,一如他一往情深的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也正是出于这种“怀旧”的心态,沈从文把《边城》这部小说写成了一部诗,一部歌咏爱情、探寻人生哲理的诗。

四、语言之美

(一)独具特色的湘西方言

在《边城》中,沈从文用优美、质朴的文字构建了一个民风淳朴、风景秀丽的茶峒小镇,并通过独具特色的湘西方言把这里的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南人,湘西方言已经融入了沈从文的生命,而沈从文也把这种融入生命的乡情注入到他的文学作品之中。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独具特色的湘西方言不仅是文学与文化的载体,更是沈从文对湘西的情感寄托。湘西方言俚语的运用使《边城》拥有了独特的地域色彩。沈从文曾说:“我的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小说中的方言和民歌。例如:“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走得好;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各的走法……”方言的运用使得小说更加的真实,并且贴近生活。小说中也不乏对民歌的描写,如翠翠会在渡船上轻轻地哼着歌:

你大仙,你大神,睁眼看看我们这里人!

他们既诚实,又年青,又身无疾病。

他们大人会喝酒,会做事,会睡觉;

他们孩子能长大,能耐饥,能耐冷。

他们牯牛肯耕田,山羊肯生仔,鸡鸭肯孵卵;

他们女人会养儿子,会唱歌,会找她心中欢喜的

情人!

慢慢吃,慢慢喝,

月白风清好过河。

醉时携手同归去,

我当为你再唱歌。

民歌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是表现民族风情的重要形式,人们把民歌用于祝福、歌颂、民俗活动等。翠翠的歌声不停地回荡,其中包含了她对人们的祝福。从民歌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乡村的美好气息,人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风情。

小说中描写环境的诗性语言也使得《边城》中的湘西世界充满了灵气与美感。“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虽然简单但是十分深刻逼真,小说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读者却可以轻易地想象到景物的模样。“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奇妙的比喻将两个貌似不相干的本体和喻体结合,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小说更有味道。秀丽美好的湘西风光孕育了淳朴的民情民风,沈从文将自然的灵动与生命深处的呼唤揉和其中,达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在《边城》中,沈从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其中不乏自然万物作为人物形象的喻体。例如,作品中在形容翠翠时说道:“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在《边城》中,沈从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边城》中的自然景物、民间风情以及小说语言三者相联相交,其中的色彩感也不言而喻,这也使《边城》这部作品达到了艺术性和文学性的统一。

(二)文白杂糅的用词特色

当读者第一次读《边城》时,有可能会感觉有些晦涩,这种晦涩并不是作者给讀者带来的阅读障碍。这种晦涩是文白杂糅的用词所呈现出的语言艺术效果。沈从文作为知名作家,他始终都坚持自称“乡下人”,他所著的乡土小说中从始至终都流露出优雅的古典气息。当繁华虚浮的都市文明打破了静谧淳朴的田园生活时,沈从文坚持通过文白杂糅的语言承续着乡村传统古典之美。“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的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常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躲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须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句子中文言与白话相间,骈句与散句结合,长短句交错,整体行文流动着唐宋气质、魏晋风骨。三言两语便将山间悠然静谧的景象呈现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让读者感觉仿佛真的置身于美丽的画卷之中。这种文白杂糅的句式,以白话文为基础,这样确保了小说具有可读性,易于被读者理解;同时杂糅了湘西方言,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湘西的独特之处;最后文言的运用,使得小说更加优美有底蕴,更有深刻性。《边城》之所以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读者关注并广为流传,文白杂糅同时又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语言风格是功不可没的。

整体来说,《边城》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为我们展示了湘西的旖旎风光和人性美。沈从文十分擅长写乡土小说,我国是农业大国,乡土小说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在百年乡土中国的风云变幻之中,以沈从文、废名为代表的“田园牧歌”式乡土小说创作更是为我们创造出一幅又一幅满溢着人性真、善、美与大自然和谐清丽的风俗画。新世纪到来以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华夏子孙心灵与生存之迷茫,而沈从文笔下“三画四彩”所展现出的淳朴和美好的乡土人情味依然是如今坚守乡村的“地之子”们与投身于虚浮城市的“都市孤儿”们的灵魂所至。《边城》中方言俚语的使用、民歌的吟唱以及环境的描写,整体上为读者展现了茶峒地区的风貌。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用质朴、文白杂糅的笔触创造出了美轮美奂、诗情画意的“边城”,留下了一曲对“美”与“爱”的悲情赞歌。

2978500511307

猜你喜欢

翠翠边城湘西
边城
《边城之材幽之地》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
翠翠的心事
翠翠的心事
极边城暖
初遇二老傩送
初遇二老傩送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