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钩玄提要,纲举目张

2022-03-15梁静茹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25期
关键词:情怀历史时代

梁静茹

对于高考,社会焦点永远在语文试卷中印刻时代记忆、承载个人体验的高考作文上。

高考作文要紧密联系时政热点与现实生活,但又要“反押题”,这就决定了“紧密联系”会非常巧妙,既要让死记硬背的学生在考场上无法套作、宿构,又要让会学会用的学生有充分发挥才华的空间。

通过对2022年八套作文的梳理,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三组关键词——

1.个人·社会·时代

2.历史·当下·未来

3.文化·经典·情怀

全国甲卷:从“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谈启示。

从内涵看,材料中对于匾额题名的艺术审美,属于美育范畴。需要指出的是,“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所以全国甲卷可以看作独辟蹊径地考查了“美育”。《红楼梦》无疑属于“文化·经典·情怀”这组关系,但这则材料并不是想考查学生对文化经典《红楼梦》的深层次阅读,实际是想让学生从文学文化经典中提炼出“移用、化用、创新”的启示,这个启示无论从“个人·社会·时代”还是“历史·当下·未来”都可落笔。因此,“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只是个“障眼法”,学生能读懂材料当然是好事,即使不理解,也能从“移用、化用、创新”的启示着手写作。这道题好就好在,读不懂《红楼梦》片段的同学不至于无从下笔,读懂的同学容易下笔,而精通的同学则下笔更有神。这就是虽然门槛低,但要登堂入室则无疑需要更精更深的学识与更强更活的能力。

全国乙卷:双奥之城,“跨越,再跨越”。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冬季奥运会是非常明显的“历史”与“当下”,而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又深入人心,所以毫无疑问直接体现了“历史·当下·未来”,在材料所列出的各项成就中,都有运动员、教练员、志愿者乃至无数做出贡献的普通人的力量。“跨越,再跨越”的意义,不仅在于这两届奥运会,更在于中国各行业领域的进步,无数个体的进步汇聚成社会的进步,在一个时间范围内体现了时代的进步,这又体现了“个人·社会·时代”。在“跨越,再跨越”中,我们越来越增加了“四个自信”,从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到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我们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强,家国情怀越来越浓,直接体现了“文化·经典·情怀”。

全国新高考Ⅰ卷:围棋中“本手、妙手、俗手”。

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与全国甲卷作文相似,只不过材料换成了围棋,直接体现“文化·经典·情怀”这组关系。同样的道理,出题者并不想考查学生下围棋的能力,而是要借此启发学生去思考“本手、妙手、俗手”的含义及相互关系。材料强调“本手”的“合乎棋理”和“功夫扎实”“理解深刻”,意在提示学生,基础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不是技能的机械训练,而是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掌握融通,阐明目标远大和磨砺功夫、基础扎实和创新创造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遵循认知与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守正而后创新,也契合“历史·当下·未来”这组关系。在“本手、妙手、俗手”这组关系中,还藏着“妙手”与“俗手”的对比,而歸根到底是“本手”是否扎实,如果扎实,就容易出“妙手”,如果不扎实就容易出“俗手”甚至“恶手”。从这个角度来说,围棋这个载体与《红楼梦》是一样的,也是个“障眼法”,学生不必因为不懂围棋而被吓住。

全国新高考Ⅱ卷:“选择·创造·未来”。

全国新高考Ⅱ卷紧扣住社会热点“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事件,作文题目明确指出“选择·创造·未来”是作文的主题,强调青年人当下的使命和担当,材料提出了“选择热爱的行业”,“选择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开启未来的力量”符合“个人·社会·时代”这组关系;学生在写作时必然要联系历史,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这一大事件作为社会热点,学生不可能一无所知;即使不了解共青团的历史,也需要从历史上青年们的奋斗史中找论据,审视当下,展望未来,又符合“历史·当下·未来”这组关系。本则作文题看似与“文化·经典·情怀”的联系略小,但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奋斗精神,这也一直是平时学校教育、语文教学等关注的重点,而关注的重要载体就是各类文学文化经典,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红色经典等,这些经典培养学生深沉浓烈的家国情怀,所以在实际写作时,“文化·经典·情怀”这组关系也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北京卷:“学习今说”或“在线”。

北京卷的议论文写作从“学不可以已”切入,要求学生以“学习今说”为题写作,延续了多年的“材料+命题”的形式,引导考生以当代视角思考问题,思考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进而把个人学习和时代、国家联系起来。直接体现了“文化·经典·情怀”这组关系。“学不可以已”引自古代典籍,而题目要求是“今说”,就是要古为今用,提示中的“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实际上是暗示考生可写的思路,有利于学生权衡选择,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为精彩人生赋能,很容易想到“个人应如何学习”“社会应该如何倡导新的学习”“学习如何与时俱进”这些问题,直接体现“个人·社会·时代”与“历史·当下·未来”这两组关系。

记叙文“在线”考查考生记叙文写作能力,导语中提到“网络时代”和“疫情期间”,提示要联系、思考时代特征和自身经验,引导考生以“经历与见闻”为素材依据,通过叙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具体生活经历与感受体验,这样的要求符合“个人·社会·时代”这组关系;“在线”相对的“线下”,在网络时代和疫情时代,成为学生回忆对象,可以看作是历史,“在线”和“线下”都有各种各样的利弊与味道,在对比中可以仔细思考社会时代的变迁,虽然这种变迁未必是我们愿意选择的,但我们也得接受并且思考对未来的意见,可以体现“历史·当下·未来”这组关系。“在线”这个题目不仅可以保证学生有话可说,还能够引导学生盘点、梳理自身经历,正确认识和理解疫情期间在线学习等特殊情况,鼓励他们发掘其中积极美好的方面,品味生活,思考社会和人生。

天津卷:“寻常烟火,最美风景”。

天津卷是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一道作文题,提倡以个人体验书写对生活的感悟。“烟火气”是浓浓的生活气息,是国泰民安的岁月静好,是最美的风景,乍一看似乎围绕“烟火气”展开写作即可,实际上重点并不在写“烟火气是什么”,而在提示语中的“珍惜和守护”“奉献和担当”,也就是说“可亲”“温情”“祥和”“最美的风景”是如何来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守护,如何发展,非常符合“个人·社会·时代”和“文化·经典·情怀”这两组关系。学生在写“烟火气”时,必然联系历史与现实进行对比,比如中国历史上的积贫积弱、天津卫大沽口的历史、过去两年中的疫情、国外的战火连天生灵涂炭,这些都会引发学生对历史、当下、未来的种种思考,许多我们认为毫不为奇的,恰恰是某些时期、某些地方可望而不可及的,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就会在这些对比中变得清晰起来,又可以体现“历史·当下·未来”这组关系。这道作文题与2021年“纪念日”的思维方式要求一致,只是内涵更开阔,意蕴更深远,更容易让有才华、有情怀的考生写出能打动人的文章来。

浙江卷:“人才,创新”。

今年的浙江卷作文题打破了延续多年的重视思辨的设计特点,把重点放在考查新时代青年对未来发展的认识上,其出题思路更像全国卷。材料中的浙江人才工程、创新强省战略,都暗示青年一代要努力成为各行各业不同领域的开拓创新型人才。而材料中的三个人才成长事例,既给考生提供了成长的方向,也给了考生成长的榜样。材料强调了“创新驱动”,突出了“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选择了青年才俊都是本省各行业的优秀青年,无疑非常符合“个人·社会·时代”这组关系;因为材料强调了创新,所以学生在写作时,应重点突出人才与创新的关系,创新就是要赓续历史,立足当下,探索未来,体现了“历史·当下·未来”这组关系;作文材料倡导为浙江、为祖国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把个体“人生价值”的目标置于“家国情怀”之上,体现了“文化·经典·情怀”这组关系,不过,相比之下“文化·经典”要素稍弱,但學生可以在行文时运用富有文化性的经典素材来弥补这一点。

上海卷:过程与结果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目一如既往地注重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同时又加入了思维成长的特征与价值判断。“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意味对个人对未知世界好奇与不解、探索与求知的过程;“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则体现着认识的重点由过程转向了结果。这对关系,其实就体现了个人的成长,体现了“历史·当下·未来”这组关系。既然将这组关系设置为高考作文,就意味着学生必须思考:这难道仅仅是个体的事吗?这种转变在个体的成长以及群体、社会与历史的变化中到底起着什么作用?这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社会·时代”这组关系。如果我们再思考一下:小时候注重过程就不注重结论了吗?大了注重结论就不注重过程了吗?显然不是,这和不同阶段的人的知识圈大小有密切关系,就以探索的过程来说,小时候的发问是显性的,长大后更多时候是隐性的。这里还有一个价值判断,“有人感到担忧”代表着对存在的隐患的警惕,是一种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有人觉得正常”则代表着一种乐观,认为个人与群体在发展过程具有强大的自我修正能力。这体现了“文化·经典·情怀”这组关系,不过“文化·经典”因素稍弱。

通过上面的分析,同学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今年的八套作文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以下三组关系——

1.个人·社会·时代

2.历史·当下·未来

3.文化·经典·情怀

每组关键词之间,又存在着唯物辩证法关系,我们必须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可以肯定地说,这三组关键词将会是今后数年内高考作文的核心考点,同学们可在平时练习中有意加强训练,行文中要能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将自己的思维水平展现给阅卷老师,做到文采、情感、思想俱佳,何愁得不到高分?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情怀历史时代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新历史
“五老”情怀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