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 年高考作文全国甲卷“有关《红楼梦》的材料”素材还原

2022-03-15王典馥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26期
关键词:前人文题题名

王典馥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素材支持

素材一:连日来,社交媒体上多个关于“三星堆”的热搜和热议,让以冷门、小众自我定位的“考古圈”感受了一把 “一朝直播天下闻”的热火朝天。“三星堆”直播所引发巨大、持久的社会影响体现了公众对共享考古成果的需求;而直播考古发掘现场的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公众对考古工作的想象。在考古枯燥、严谨的学术外衣之下,传统文化的亲和力通过 “直播”“云考古”等时代化“转码”细无声地感染着公众。实际上,“直播”只是近年来考古“出圈”的探索方式之一,从推出“考古盲盒”、与专业文博人员对话到近日国内首档世遗揭秘互动纪实节目的热播……对传统文化“打开方式”的诸般探索培育了公众的亲近感,从而生出与古人分享对美的理解、情感、想象力等许多远超“古老和稀有”之外的感受。(详见《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1年8月下旬刊第117页“特别策划”栏目)

素材二:近日,95后视频博主@才疏学浅的才浅(以下简称“才浅”)“复原”黄金面具的视频在网络走红。他购买了价值20万元的500克黄金,花15天时间纯手工“复原”三星堆黄金面具,精细复杂的制作过程令人震撼。网友纷纷为其点赞。国家文物局也向他发出“欢迎一起探索文物世界”的邀请。95后女生彭静旋在法国读研究生期间身着华服在巴黎街头弹奏古筝,让更多人了解中国音乐;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的京剧演员王梦婷,经常用短视频的方式分享京剧的妆容、唱腔和知识,收获近百万粉丝;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00后本科生刘江辉,传承非遗折纸,用8000余件作品雕琢出万千世界……(详见《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1年第19-21期合刊第30页“特别关注”栏目)

素材三: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创新的陪伴。好的创新,是推动文化传承的催化剂。——周辰彦《与创新相伴》(详见《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2年第15期第30页“经典人物”栏目)

运用提点

全国甲卷作文题属于文学故事式材料作文,材料改编自《红楼梦》中“宝玉题对”的故事情节,考查考生对不同题名方式的思考认识与价值判断能力。第一次题名,有人主张直接用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亭翼然”的“翼然”二字作亭之名,可谓“模仿”;第二次题名,贾政认为可化用《醉翁亭记》中“泻出于两峰之间”,题为“泻玉”,可谓移用;第三次题名,宝玉则觉得以“沁芳”命名更妥,既对应了环境,又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可谓创新。由此可知,此题意在考查考生从中得到的“启示”和引发的“思考”,具有对传统文化进行不同层次的处置意义,而归结点在于借鉴中创新。考生若找到了“继承”“改造”“创新”之间的隐含关联,就会有话可说且能辩证剖析,发掘其意义与价值。以上三则素材,能够助力考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出一篇出彩的佳作。

素材一强调考古“出圈”在于传统文化跟公众建立起共生共长的关系。只有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公众才能感受到其魅力,传统文化才会焕发活力,文化传承才会薪火绵延,我们当为“公众考古”各种创新点赞。而“文化入圈”在于“沉”下心的探索和坚持,只有日复一日的潜移默化,方能形成真正的“公众考古”理念。这些素材的内涵与外延,恰恰可以印证文题点拨中“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的这句话,凸显传承与创新的辩证主题。

素材二,以95后視频博主高能“复原”三星堆黄金面具,折射出了传统文化的强大韧性。这一素材的运用,一是传统与时尚可以完美融合,传统文化展示出历史的沧桑感和独特的美感,是我们民族的根,应让传统与时尚起舞,舞出无限精彩。二是传统文化可以惠及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更多年轻人生命的指路明灯,滋养他们的心灵。所有这些,正是贾政肯定以“沁芳”为名的重要理由,也是考生们应该重点阐释的传统与创新带来的“艺术效果”。

素材三虽然只有两句议论性文字,但简洁凝练地概括出文题材料中对待传统文化“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的传承方式,也准确地阐明了这样的关系:“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创新的陪伴”,强调了传统文化需要创新;“好的创新,是推动文化传承的催化剂”,又强调创新对于文化传承的积极意义。这样的素材,完全可以诠释文题“蕴藉含蓄”的丰富内涵。

三则材料中,第一则涉及对传统文化“打开方式”,第二则为“复原”三星堆黄金面具和传承非遗折纸等素材,第三则为类似名言警句的言论。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思考和认识,选取适合的素材运用,也可组合表达,这样可以把“传承”“借鉴”和“创新”的关系说清楚,又能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深刻。

活用范文

鉴前人之智,创自我之新

□一考生

中国悠悠历史如酒壶,不断被酒香浸染着,直至今日也让人为之迷醉。《红楼梦》中为大观园桥亭取名一事,即可看见借鉴与创新的影子,这也给了今天的我们一个启示:即借鉴前人的智慧,最后实现自主的创新。

鉴前人之志,以丰我辈羽翼。学习借鉴前人给我们留下的智慧宝藏是增长知识的最快途径,如同一只雏鸟,只有丰满了自己的羽翼,才能独立飞翔。在这世界上,我们循着儒家的足迹,砥砺前行,积极向上;在伤痛挫折面前,我们服下道家的良药来治愈自己的伤口,获得平静。前人留给我们的精神智慧是宝贵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珍宝更是数不胜数。屠呦呦翻遍古籍寻得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巨大作用;看那“神舟”“天问”“嫦娥”“天宫”,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我们学习着前人的智慧,从中获得经验和教训。秦王朝的灭亡予我们以警示,鲁迅的拿来主义予我们以惊叹,五四青年的号召予我们以激励。我们借鉴前人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有他们的精神智慧。

创自我之新,是成长的试炼。我们慢慢从前人的智慧中成长,待我们羽翼丰满,能证明我们的是自主,是创新。李白开创词的先河,中华文坛上才又多了一颗耀眼的星;如今的抗疫之战,我国也因独立自主地实施符合国情的政策而取得胜利。自主创新才能走出温室,拥抱更广阔的世界。正如李四光所说:“做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因为他对传统地质理论的质疑,才构建出适合中国的找油理论,让我们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可以想象,假若不知创新,那么国家将不会有今天这般繁荣昌盛。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创新的陪伴。好的创新,是推动文化传承的催化剂。学习前人固然重要,但也要敢于创新,自主超越。

以小见大,责任担当。大到国家,小到自我,都可以见到“借鉴”和“创新”两个词的影子。京剧演员王梦婷,经常用短视频的方式分享京剧的妆容、唱腔和知识,收获近百万粉丝;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00后本科生刘江辉,传承非遗折纸,用8000余件作品雕琢出万千世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就应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创造与前人不同的音符,才能构建新时代更美的乐章,敢于尝试,敢于探索,冲出前人设下的天花板。我们用最新的舰艇循着前人走过的海道,将更快更顺利地到达梦想的彼岸,在学习时抓住突来的新想法,在生活中发现新的创新点和修改处,不断为后人增添新的智慧,是每个人的责任。

鉴前人之智,创自我之新,前进才是方法,创新才是王道。

教师精评

这篇考场佳作聚焦文题,巧用素材,演绎论点,特色鲜明。

紧扣文题材料,凸显鲜明主题。考生围绕《红楼梦》中为大观园桥亭取名之事,立体阐述,深刻表达,提出了“借鉴前人智慧,实现自主创新”这一观点,具有现实意义。

不断充实素材,强化借鉴创新。文中引述了我国古今相关传承、借鉴与创新的诸多典例,以此证明借鉴之智、创新之益,突出了文题演绎的“创新才是王道”的中心内容。

巧设行文思路,理清逻辑关系。在文章主体部分,考生用“鉴前人之志,以丰我辈羽翼”“创自我之新,是成长的试炼”和“以小见大,责任担当”三个分论点,串联中心,把“鉴前人之智,创自我之新”的中心论点凸显出来,层层推进,富于辩证逻辑思维。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前人文题题名
栖凤阁题名记
《天津护理》2020 年第28 卷文题索引
《中成药》2019年第41卷第1~12期(总第472~483期)总目次 文题分类索引
打渔人
趣味古文
《中成药》2017年第39卷第1~12期(总第448~459期)总目次文题分类索引
北大汉简五《大罗图》题名商榷
吸取前人经验 发展军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