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讲清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道理
2022-03-15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何以可为
◎李政(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中国式现代化”是二十大报告的核心词,是未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核心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里的特色包括五个方面: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如何使职业教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是未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
第一,基于人口规模和结构变迁,完善职业教育办学形态和内部结构。尽管中国具有庞大的人口数量,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正不断加快。人口出生率的不断下降、老龄化速度的不断提升,以及二孩、三孩政策的松绑,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两个巨大挑战。一是在未来潜在生源数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布局学校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由“量大”向“质优”转型,实现人力资本的“二次挖掘”。二是职业教育现有的专业结构和地域布局,能否有效体现不同地区人口结构特征、满足多样化人群的需求。
基于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老龄化变迁的人口结构,未来职业教育应重点关注办学形态和内部结构两个方面的变革。一是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鼓励中等职业教育基于优势专业、特色专业、特需专业等灵活办学,基于不同地区人民对教育需求的特点设计和实施学习模式,提升组织适应市场需求的灵活性。二是积极面向老年群体开发职业教育学习项目,挖掘老年群体的技能开发潜力,以市场化思维为老年群体提供丰富多彩的技能学习产品。三是动态调整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在婴幼儿托管、保育、教育和老年照护、修养、娱乐等领域开发和开设新专业,在战略发展产业、事关国计民生的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夯实专业发展根基,丰富专业发展内涵,试点推广跨专业、贯通学制、灵活学制招生,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终身学习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第二,基于迈向共同富裕的发展愿景,深化职业教育的技能发展与帮扶功能。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把蛋糕做大,整体提高富裕程度之外,还要注重实现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公办教育占绝对比重的职业教育领域,技能提升应被视为未来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之一。在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要深化技能发展和技能帮扶功能,不仅要成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主渠道,还要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就业创业、边区发展等的重要支撑。
在未来若干年内,职业教育可从以下三方面服务共同富裕愿景的实现。一是政府通过高质量职业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以系统化、科学化的职前教育,向社会输送一批德技并修、基础扎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学校职业教育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二是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的方式,鼓励公办职业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城市务工群体技能提升、失业群体再就业技能培训、刑满释放人员社会生存技能培训等开发专项学习项目,满足就业弱势群体的学习需求。三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职业教育,结合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地方产业结构特征、人民教育需求等,开办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机构,提供不同水平和类型的职业教育服务产品。
第三,基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丰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客观上要求人的能力和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都应把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作为根本目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彻底解决了阶级性对职业教育的束缚,劳资矛盾也不再成为掣肘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变量。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地位的显著提升,以及对劳动的社会价值和育人价值的重视,使职业教育脱离了单纯经济价值导向的发展思路,具有了“教育”的属性。杜威赋予职业教育以“文雅教育”的功能,以及服务每个人在职业方面各得其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将得以真正落实。
要实现人全面、自由的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要丰富人才培养内涵,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无论是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其差别仅仅是发展方向和舞台的不同。技术技能也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锻炼心智、强化理解、丰富认识的重要载体。未来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更加注重精选和组织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尤其是在专业课中要平衡好理论与实践、知识和技能、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实用知识和发展知识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生核心素养、通用能力的培养。
第四,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绿色职业教育新标杆。创造人类生活美好家园,要把对自然的保护和改造充分结合起来。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宏伟蓝图中,职业教育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价值观的熏陶,以及“绿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绿色技能”不仅仅是环保之义,它还蕴含了人们处理自然和社会、人造世界和自然世界关系的态度,是一种生存和发展哲学。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往往出现在改造世界的第一线,是与自然和社会交往的“前哨兵”,在职业教育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具有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能力的未来职业人,是一项战略举措。因此,打造绿色职业教育,应该成为未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标杆。
落实“绿色职业教育”,一是要把绿色理念作为职业教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绿色发展的思想渗透到公共课和专业课的设计中,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中加以体现。二是基于综合性课程、竞赛、社团、专业实习实训等载体,鼓励学生通过工具改良、工艺改造、技术创新,降低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能耗,培养学生绿色工作、绿色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对传统专业实施“绿色”改造,通过人才培养规格的“绿色化”,以人才培养带动产业绿色革新。
第五,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价值观,构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源于“天下大同”的中华文化传统,充分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格局和内核。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逐渐由学习、吸收和转化转向了输出,重点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推出定制化的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鲁班工坊”便是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成果的集中体现。不少发展中国家依托合作项目实现了当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提升了就业率,实现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切实体现了我国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成为我国加强与国外政府和民间交往的重要纽带。
进一步深化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为内核的职业教育国际化,既要坚持对标输出国本土化需求的原则,同时还要系统总结本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优秀经验,形成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上的品牌效应。具体而言,一是要形成一套体现中国特色、符合发展规律的完整系统的职业教育发展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国际化语言打造话语体系,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话语权。二是要推出一批具有示范效果和推广价值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与教学资源,实现从理念、设备支持的国际化到模式、资源支持的国际化。三是要精准判断我国企业和他国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以需求扩大市场、以市场壮大规模、以规模强化影响、以影响推动创新。
走好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新道路
◎王亚南(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16日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时,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职业教育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主体,其人才供给质量与效率直接关涉到经济运行质量和社会和谐稳定,职业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赋予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使命、新挑战,以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下和今后较长时期里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因此,要想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把握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第一,走好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新道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谁来领导”是走好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谁赐予的,也不是哪个国家施舍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历经重重磨难,在艰辛探索中主动摸索出来的,这一切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毋庸讳言,走好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新道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历史已经证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事业取得了非凡成就,不仅在办学规模上成为世界第一,在办学质量上同样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指出:“近十年来,职业教育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6 100万高素质劳动者,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 今后,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全过程,党要抓战略、把方向、管大局,实现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要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运行机制,改进领导方式,以科学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来保证党的意志在学校有效贯彻执行;要创新职业院校党建工作,将党建工作和学校各项业务工作联系起来,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布置、同执行、同考核,着力提升职业院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在实际工作中历练党员队伍。
第二,走好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新道路,必须始终牢牢树立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走哪儿去”是走好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的方向问题。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同样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未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无法称其为现代化职业教育。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质量发展一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主题,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来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实现途径是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是整体均衡发展。通过审视国内外职教发达国家办学的基本经验,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能,而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如果学生的职业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其将难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这不仅无法满足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更难以支撑区域产业的发展进步。课堂教学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主阵地。教育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难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课堂,课堂教学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接受职业知识学习的主要场所,职业教育资源投入、课程改革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是整体均衡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是发达地区院校和部分优势院校的发展,而是不同区域之间、不同院校之间以及院校内部不同专业之间都能够实现整体、均衡发展,“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任务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始终将学生发展作为办学的核心目标,提升学生对未来工作世界的适应能力,让每一个通过职业教育学习的学生都能够成就其精彩人生。
第三,走好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新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走什么路”是走好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的道路抉择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邓小平同志也说过:“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好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新道路同样必须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相较于其他各国,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当前所处环境最大的特征便是不同区域之间因为主导产业类型以及产业技术水平的差异而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呈现鲜明的差异性。在我国产业发展最发达的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生产模式已经率先步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俨然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但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可能依然是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甚至部分地区还存在家庭作坊式生产。因此,正是因为这一国情的客观存在,便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很难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形成某一特定的模式而“放之四海而皆准”。然而,国情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要走上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的道路,而是要进一步加强同世界各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各国职教之所长。我们要在把握职教发展共性规律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守的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规律”,创的是“因地制宜、因产制宜地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第四,走好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新道路,必须积极融入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怎么走”是走好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的策略问题。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之路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生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同频共振、共生发展,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应一如既往地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职业教育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未来,职业教育应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变革,紧盯产业链条、市场信号、技术前沿和民生需求,通过优化调整专业体系结构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我国产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其次,职业教育要成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压舱石”。未来,职业教育应通过积极融入乡村经济,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服务来缩小城乡差距;应通过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山海协作来缩小区域差距;应通过提升对中低收入群体培训的实效性来缩小收入差距。最后,职业教育要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力源”。未来,职业教育应将绿色低碳的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之中,将绿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要素、全过程,提升学生热爱自然的绿色素养和保护自然的绿色技能。最后,职业教育要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新桥梁”。未来,职业教育需加大同世界各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互助合作,积极构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框架,推动职业教育与中国企业“走出去”,将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经验、模式及制度同世界各国共享。
第五,走好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新道路,必须将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质量评价的核心标准。“为谁走”是走好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取向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好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新道路同样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对职业教育的价值期待和美好向往是中国式职业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之于职业教育现代化而言,对职业教育发展有着殷切期盼的人群不仅规模大而且类型多样,他们包括了学生、家长、企业管理者、企业职工、职业院校教师和管理者、新闻媒体从业者、地方政府管理者等等。例如,对于学生家长而言,对职业教育的期待是其能够给学生较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帮助学生步入社会后,凭借一技之长取得良好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对职业教育的期待是其能够满足行业企业的用工需求和人才储备,从而提升行业、企业竞争力。对于地方政府管理者而言,对职业教育的期待是其能够促进所在区域产业发展、增进社会和谐并提高人民幸福感。在实际办学过程中,不同群体、每个个体对职业教育的诉求都不完全一致,甚至存在着矛盾冲突。这就需要职业院校按照“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工作方针,正确处理好人民群众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吸纳广大人民群众对职业院校办学的利益诉求。学校应通过理事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满意度调查、教职工满意度调查、舆情监测等多种途径倾听人民声音,找到不同群体诉求之间的最大公约,以此作为办学的根本指针,并在实践中不断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
以职业教育推进社会公平,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杜连森(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深入阐述和说明。作为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概括和未来的方向指引,中国式现代化受到社会和学界的热议。实际上,在2022年8月份的辽宁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即已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能只是少数人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可以说,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
对共同富裕的强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推进社会公平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以社会公平为核心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不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而是让全民共享现代化的发展成果,不走只有少数人充分享受现代化成果的老路和歧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举世共睹,全体人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客观来讲,人民内部也是由不同的群体和阶层构成的,有些群体财富积累的速度较快,而有些群体尽管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相对贫困却在拉大,导致社会出现了阶层焦虑等负面情绪。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显然会影响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的感受和判断。因此,实现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共产党对广大人民要求社会公平的切实回应,也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体现。
职业教育对推进社会公平负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职业教育的基因天然具有服务于普通劳动者的性质,从传统社会的学徒制到现代社会的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的面向对象始终扎根于劳工阶层。无论是德国凯兴斯泰纳的劳作学校还是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其产生均是服务于底层民众对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当前,相关统计结果也表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家庭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父辈职业以农民、工人等体力劳动者居多。他们属于社会转型期的弱势阶层,贫困代际传递的可能性更高,对改善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愿望十分迫切。要提升社会处境弱势群体的生存质量,这样的任务自然落到了职业教育的肩上。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社会公平意味着不同群体间经济收入的公平、人格尊严的公平和教育发展的公平。其中,经济收入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根本保证,在经济公平的基础上,个体自然会产生对人格尊严平等和教育发展机会平等的更高需求。笔者认为,要推进社会公平,职业教育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首先,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技能扶贫提高民众收入水平。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的办法有多种,除了直接的社会福利和救济措施,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根本办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尤其对我国中西部一些偏远地区来说,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一人,实现就业创业一人,就能脱贫致富一户。随着现代社会分工对职业准入意识的提高,不止传统的金工、木工、电工等行业,新兴的育婴、家政、电商等服务行业均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专业资格。因此,职业教育要牢牢坚持技能培养的底色,没有技能含量的职业教育不成其为职业教育。一个贫困学子能在职业院校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便是掌握了一门脱贫技能,就是改善国计民生。
其二,职业教育应当赋予学生以自信和尊严。长期以来,普职分流的教育筛选体系使职校学生对自身持有较多的负面评价,加之社会上普遍将职业教育视为“低人一等”的选择,这对职校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士气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也伤害了他们的个体尊严。美国著名的《科尔曼报告》早就指出,比不利的经济处境更令人担心的是,弱势群体普遍缺乏改变自己前途和命运的自信,他们主动学习的意愿较低,进而加剧了自身的不利地位。因此,职业教育既要扶贫,也要扶志,既要阻断经济贫困的代际传递,也要阻断精神贫困的延续。职业院校教师需要以更大的教育热情和同理心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学生摆脱学习上的无力感,营造积极的教育体验,增强学习自信。
其三,职业教育应保障个体教育发展的机会公平。职业教育不是末流教育,也不是“断头教育”,它应当是一个对人民群众有吸引力的教育选项。要提振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要满足民众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要求,保障教育公平。首先,新时代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意味着广大人民已不再满足于“有学上”,而是要“上好学”。职业教育不仅是要管好学生和培养普通劳动者,更需要提质培优,培养适应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要通过树立和打造一批高水平的职业院校行业标杆,以高水平的学生就业来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负面印象。其次,职业教育应充分保障学生对学历教育的需求。接受职业教育并不意味着学历晋升从此进入慢车道,对学有余力、想进一步深造的学生,要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利,需要建设中高本贯通的学历体系,使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式职业教育
◎郝天聪(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甫一提出,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尤其需要探索中国式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发展中国式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深入把握中国国情,确立人民的中心地位,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从不同视角切入,可以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式职业教育作出不同解释。在职业教育办学中,人民范畴涉及职业院校师生、行业企业从业人员、社会大众等相关人士。需要明确人民所指涉的主要对象,方能更好地发展中国式职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由此带来的启发是,在诸多利益相关者中,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是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式职业教育,要倾听学生的呼声,关切学生的未来,让学生能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式职业教育,要让学生“就业有力”。就业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就业质量关乎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不以就业为最终指向的职业教育无疑会步入歧途。发展中国式职业教育并不意味着排斥世界,而是需要尊重历史、遵循办学规律,让学生“就业有力”。唯有如此,中国式职业教育方能得到来自最广大人民的社会认同。从职业教育诞生之日起,就业就是其重要的功能定位。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诞生于工业革命之后,其最初目的就在于为工业生产培养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弥补传统学徒制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而在职业教育引入中国后,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同样得到重视。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稳定现有就业、促进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同样责无旁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也突出强调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凸显了就业在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定位。“就业有力”的核心在于,学生能够通过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为实现就业有力,职业教育需要积极面向市场,瞄准技能需求侧的用人需求,强化类型特征,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提高校企合作水平,最终培养出能够不断适应产业变革与技术最新发展趋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式职业教育,要让学生“升学有道”。在现实中,不少人习惯于将升学与就业放在非此即彼的对立面。然而,事实上,升学与就业不是一对反义词,强调升学并不意味着一定反对就业,二者所指涉的核心要义存在重要差异。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所探讨的主要是人才培养的方式问题,即以何种方式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而此处所讲的“升学有道”主要是指人才培养的层次问题,即为技术技能人才的进一步深造提供可能性。之所以强调升学,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具有密切关系。自古以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价值观。虽然这一传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反映出来社会大众对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渴望。而在当代中国,这种朴素的想法直接表现为对学历提升的渴望。很长一段时间,职业教育局限在专科层次。在高校扩招以后,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学历劣势愈发凸显,相比本科学历,专科学历已经很难帮助其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获得优质的工作岗位。就此而言,在中国文化传统下,升学承载着特别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使命。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即便是升学,也是升具有“类型教育”特点的学,即更多的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升学,要畅通从中职到高职再到职教本科的升学道路。当然,升学道路的打通,并不意味着要求所有学生都来升学,也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升学。无论是对个人发展而言,还是对维护劳动力市场的正常秩序而言,唯有让适合升学的学生有机会进入更高的学习平台,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式职业教育,要让学生“职涯有望”。对于职业教育学生而言,其在毕业之后,大多会走上技术技能人才发展道路。相比学术人才发展道路,技术技能成才这条道路在某种意义上更为艰辛,所面临的经济社会挑战也更大。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中,自古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看法。作为“劳力者”的典型代表,技术技能人才无论是在社会地位,还是在社会声望上,都与以学术人才为代表的“劳心者”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局面曾经在建国以后有过短暂的改善。建国初期,我国曾经施行过八级工制度,技术技能人才向上发展拥有顺畅而完整的通道,工人工资按照相应级别定档,实行八级工资制。彼时,八级工的社会地位甚至可以与大学教授相媲美。直到1985年,结构工资制正式取代了八级工资制,八级工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且,在传统的干部与工人二元管理体制下,工人群体在工作环境、福利待遇、退休保障上与干部群体总体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环境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工人与管理者的工资级差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甚至其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职业生涯向上发展的空间极为有限。只有消除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让学生“职涯有望”,方能彰显中国式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优势,引导更多学生主动选择技术技能成才道路。为此,建议加快打造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引导更多企业将工资提升与技能等级挂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整体的薪酬水平,改善技术技能人才的工作环境,健全新八级工制度,让更多技术技能人才有机会步入社会中产阶层。
落实立德树人,推动中国式职业教育发展
◎刘晓宁(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既是我国历代教育所共同秉承的育人理念,也是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中国式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立足的是最基层的大众需求,面对的是最广泛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思想状态、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产业大军的素质,关涉到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因此,引领中国式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优化中国式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形塑中国式职业教育发展高地,就要以立德树人为本,以立德树人为要,以立德树人为基。
以立德树人为本,引领中国式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大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职业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立”的是社会之德,“树”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中国式职业教育,要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住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
一是要明确中国式职业教育的育人导向。立德树人是践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根基,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必由之径。在实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切实做到职业教育为了人民、职业教育造福人民;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服务;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牢牢把握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起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青年学子肩负起时代重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正身修德、奉献国家,志存高远、砥砺奋斗,以满足和确保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需要。深度落实立德树人,发展中国式职业教育,能够促进职业教育更加积极地引导莘莘学子从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中汲取历史智慧,从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吸收思想精华,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奋斗精神,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事业中,为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的不竭动力。
二是强化中国式职业教育培养定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新时代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第一要义,现代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式职业教育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立德树人的落实效果直接关系到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育人定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的建设质量与思想道德素质。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性,就要教育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加强品德修养,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综合素质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的塑造与养成。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育人主线,将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融入到职业教育各环节,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式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为人才培养筑牢根基、打好地基、铺就长基。
以立德树人为要,优化中国式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党的二十大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是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其本身就是一种具有不同层次的类型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要坚持德技并修,革新教育理念,进一步优化中国式职业教育发展的类型定位。
一是落细立德树人,促进中国式职业教育践行“人尽其才”。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与之相应的教育实践,中国式职业教育供给侧的精准服务必须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在德技双修的基础上注重以德立身、以德正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人才。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背景,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持续推动,以及劳动者素质提升带来的内在驱动,更加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型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与产业经济动能转换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数以亿计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是服务产业终端整体高移的关键支撑,更是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重点阵地。中国式职业教育在技术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品德、素养等软实力建设,促使社会摘掉有色眼镜以转变教育理念与就业观念,让学生学得一技之长,实现技能报国,以多样化的成长路径,促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二是落准立德树人,促进中国式职业教育完善“融合贯通”。产教融合、层次贯通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与主要目标。职业教育的跨界性特征决定了其在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的特殊性,即“立”的是爱国敬业的工匠精神之德,“树”的是德技并修的技术技能之才;决定了只有充分发挥跨界主体的双元优势,共享共建优质资源、协同推进多维合作,才能进一步完善符合中国式职业教育发展特征的育人体系。将学校系统的立德树人教育延伸到企业,以实习实训为切入点形成校企之间的育人衔接,促进校企育人过程的衔接,实现立德树人与技能学习过程的全覆盖,以思想引领填补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德育盲区。将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以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有效贯通,促进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中国式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以立德树人为基,助力中国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其高质量发展是深化产教融合、形成“优势办学+特色办学”的必然要求。立德树人作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基础,是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遵循。“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职业教育中深度落实立德树人是提升育人质量、体现中国特色的进阶之径,形成中国式职业教育的发展范式。
一是促进中国式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而职业教育的基本指向正是培养直接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生产实践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中强调“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就是抓民生”,充分印证与明示了职业教育的面向是经济、是民生,职业教育的根本是“人本身”,立德树人既是引领职业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实践逻辑,又是进行中国式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价值旨归。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立场融入到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全过程,加强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优化立德树人的教育内容、创新立德树人的教学形式,形塑中国式职业教育的特有之德,使青年学生坚定立场,摆脱“小我”的安逸满足,追求“大我”的价值实现,养成为人民服务的理性自觉与为社会奉献的志向担当。
二是促进中国式职业教育以质创牌。以高质量职业教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立足区域、融入社会,按照市场需求强化自身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培养与新时代、新需求相符合的高素质人才,形成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以高质量立德树人打造中国式职业教育发展品牌。首先,强化全环境立德树人,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与提升,立德树人早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家庭、学校、社会、线上与线下等场域都有落实立德树人的责任,全环境立德树人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建设的新格局,即从场域系统打造全新的职业教育生态,落实中国式、特色化、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发展标签。其次,形成高素质品牌师资,强调教师队伍对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入脑、入心,培养造就一批理论基础深厚、政治信仰坚定、专业水准精深的骨干教师,并跨界汇聚育人力量,将技能大师、大国工匠,道德楷模纳入高水平教师队伍中,培养高水平的人,打造高质量的教育。
中国式职业教育是推动中国制造水平、服务产业经济升级、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的重要支撑,立德树人是中国式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在促进教育与经济循环,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技术体系衔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定位与引领作用。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把强化、优化中国式职业教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人才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