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教学情境建构的路径
2022-03-15□阚云
□ 阚 云
实用性阅读包括调查报告、访谈、演讲稿等社会交往类文体,消息、通讯、社论等新闻传媒类文体,复杂说明文、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等知识类读物,距离生活最近。[2]1然而这种文体在教学中的处境比较尴尬,它不及文学类作品生动形象,学生一般不喜欢阅读,更谈不上自觉运用此类文体写作。通过研究,本人发现创设真实合理的学习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的困境。对于如何创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情境,根据新课标,本文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创设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
新课标指出:“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1]1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共情,从而调动学习的热情。
(一)营造社会生活氛围
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开始、中间或结尾的各环节,安排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实践活动,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在教学的开头创设社会生活情境,并将之作为教学的线索,结束时照应开头让学生用实用性文体表达,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做法。
例如,在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可以将《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物理学家的成长历程》《说木叶》几篇课文设计成群文教学,用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创设情境:我国的科技发展已经进入了高光时刻,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作为后浪,我们有必要为我国的科学发展探寻精神之路。具体活动为:1.学做小学者,解释文中重要概念,并和大家分享文本的思路和内容;2.学做欣赏者,找出三篇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语句,读给同学们听,并体会其中的科学精神;3.作为后浪,针对如何“传承科学精神”给中学生朋友发一份口头倡议书。
营造真实的社会生活氛围,让学生在感动中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他们体会到实用性阅读的现实意义。
(二)服务社会生活需求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在课内用在课外的特点是很鲜明的,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域中运用所学,发挥语文工具性功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它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节日给家长写信,发微信;在研学旅行结束后写调查报告;为参加的活动写新闻稿等:都是较为合理的实践活动。
例如,网上有一些介绍天体的英文版小视频,由于语言的障碍,很多人看不懂,鉴于这种情况,本人在电视解说词《宇宙的边疆》、科学论文《天文学的旷世之争》这两篇课文的教学中,设计了一个任务情境:根据本节课的学习体会,给网上的某段天文学小视频配一则解说词。具体安排三个活动:1.分组研读两篇课文,比较其写作内容侧重点;2.探究两篇课文,研究语言表达、文体有什么不同;3.深入品读电视解说词《宇宙的边疆》的语言,总结特点,给网上的某段天文学小视频配一则解说词。
服务于社会生活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为了用语文而自觉地学习语文,最终实实在在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当代生活与教学的结合点,合理地设计任务情境,深化课堂的学习。
(三)运用社会生活资讯
新世纪是信息时代,教师要善于借助网络资讯开拓学生的阅读空间,让阅读成为有趣的活动。尤其是实用性阅读,文本本身与生活结合紧密,更容易在网络平台上找到丰富的阅读资源。
例如,学习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可以让学生观看《大国工匠》系列短视频,探究工匠精神雕琢了什么样的时代品质,这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又如,学习报告文学《包身工》,可以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探究:我们这个时代有没有包身工?包身工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再如,学习人物通讯《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可以让学生拓展阅读《二舅治愈了谁》等当下热搜短视频,让学生深入思考平凡人物与时代的关系,辩证分析什么是时代发展的真正精神需求。
立身于信息时代,教师要善于捕捉时代的脉搏,借助跨媒介阅读,用社会生活资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自己的课堂具有时代的活力。
二、创设合理的学科认知情境
新课标指出:“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1]2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学养,将知识点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融入到实践活动中,通过开发项目,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一)单元情境的统整创设
现行人教版新教材按主题编排,同一单元的课文主题有联系,文体相似或不同。创设大单元情境,让单元内不同篇目产生有机的联系并各有侧重,既可以优化课时,也能给学生以新鲜感。
例如,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本人做了这样的设计:大单元情境可以设计为“为学校的科普文化周进行项目设计”,一共安排9课时。第1课时导读课,先让学生交流与课文相关的学习资料,了解作家作品;然后根据作品的内容,分小组讨论设计科学文化周的活动项目,最后经投票选举确定为“科学星空”“文作工坊”“科学观察员”三个项目。其中“科学星空”安排2 课时:第1 课时阅读文本,领悟科学精神;第2 课时开展实践活动,分小组交流“令人敬佩的时代科学之星”,评选出最优秀的一组参加学校的科学文化周现场宣传活动。“文作工坊”共4课时:第1课时绘制本单元的思维导图,学习科学知识类读物的写作思路和结构;第2 课时学习科学家表达观点的科学思维;第3、4 课时学习科学知识类读物的语言特点。四个课时分三个专题各有侧重地学习科学知识类读物的文体特征,其学习成果在科普文化周上用沙龙的形式和同学们进行交流。“科学观察员”共2 课时:第1 课时先总结本单元科学知识类文本的写作方法,然后进行写作训练——报道我国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第2 课时品评作品,评选出优秀作品,在文化周上制成展板进行汇报。
这样的单元统整,在一个大情境的统领下,通过具体的阅读、写作、评赏活动来进行学习,各篇课文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让学习过程高效,也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专题情境的组合创设
教师要善于发现单元内各篇目之间的联系——内容、写法、语言或风格上的同与异,选择其中某个方向创设专题任务情境,通过群文比读让学生对文体的特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例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可以将《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人物通讯组合在一起,设计一个人物通讯比读专题,专题情境为:为了开展国庆庆祝活动,班级将举办共和国建设者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阅读收获完成文稿参加报告会。具体开展三个活动:1.让学生讨论,为了能够撰写一篇人物通讯,首先需要了解什么,从而确定专题阅读的方向;2.根据讨论,确定三篇课文具体的探究活动,包括选择什么人物事迹来报告,怎样写(顺序、详略、方法等)人物的事迹,如何让报告吸引听众;3.概括人物通讯的写法,并撰写文稿。
群文比读专题的设计旨在通过几篇有文体联系的课文开发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获得阅读和表达的经验。这样的专题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高阶思维。
(三)单篇情境的细品创设
在单元教学中,有的篇目有突出的独特性,单篇细品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善于创设符合该篇目的合理情境,智慧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说木叶》这篇文艺随笔讲述了“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语言典雅,文学色彩浓郁,对于学生诗歌底蕴的培养非常重要。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可以设计情境任务:探究诗歌密码,并运用密码进行诗歌审美鉴赏。具体有以下三个活动:1.讨论诗歌难以理解的原因,发现诗歌密码——意象;2.阅读《说木叶》,梳理文中的考证材料,体会“木叶”的内涵,并总结诗歌意象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暗示性;3.运用诗歌密码,参加班级诗词大会的“飞花令”活动,踏上诗歌的寻美之旅,体会诗歌意象丰富的暗示性。
单篇文本的细品,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文学评论的文体特征、考证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而且让学生在从发现现象到探究本质、了解本质到拓展发现的过程中培养了归纳、演绎的科学思维,并且提升了学生审美鉴赏的水平。
三、创设自由的个人体验情境
新课标指出:“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等。””[1]3其实,和文学类文本一样,实用性文本阅读也具有人文性。教师要善于挖掘并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乐于自由地表达个人的阅读体验,从而爱上实用性文本的阅读与交流。
(一)关注单元主题,深挖人文内涵
新教材的单元主题编排形式,给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全面的角度、丰富的语料。教师要善于利用单元教学中的人文主题,创设任务情境,组织实践活动。
例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学习“劳动精神”,可以“我最敬佩的劳动者”为主题,开展“五一”庆祝活动;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学习“科学精神”,可举行“我最敬爱的科学之星”推介会。让学生在课堂所学的基础上深入领悟“劳动精神”“科学精神”的可敬之处;并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创造性的发现,进行个性化的表达。
有的单元的人文主题并不是那么突出,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蕴藏的丰富情感。如选择性必修下册的科学文化论著研习单元,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在科学之海里遨游,我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让学生从中体会:达尔文在神学统治时期敢于用真理挑战权威的精神;卡尔·萨根希望渺小人类有勇于探索宇宙、迈向文明进步的精神;一场旷世之争中体现的中国古人的科学前瞻性,以及我们当代中国人应该具有的文化自信力。
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闪亮的人文光辉,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实用性文本的情感魅力,从而爱上阅读,也爱上表达。
(二)建构单元联系,激发表达愿望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任务群学习有紧密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在其他任务群的教学中,创设真实的个人体验情境,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
例如,在“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学习中,学生调查研究了家乡的一种地方文艺——花鼓灯艺术,发现它由于没有继承人而正处于逐渐消亡的境地。本人在布置随笔作业时,让学生针对“花鼓灯艺术正在消亡的现象”进行思考。思考的结果很让人惊喜:有写抒情散文的;有写严肃的时评的;有力求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市民发倡议书的;还有给我们的校长写信,建议开设校本课程,让花鼓灯艺术进校园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搭建表达平台
中学生思维活跃,爱好新事物,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有利的学习情境。21世纪是一个媒体和技术驱动的时代,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媒介、技术素养,利用信息技术开拓表达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兴趣,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2]2
例如:利用网端社交渠道开辟讨论空间;利用班级微博,创设美文、灼见的发表空间;利用腾讯会议室,创设会议情境,让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如,跳出作业布置的一般思路,做到形式多样化,让学生以一台剧、一首歌、一则短视频的形式提交作业,或充分利用班级的多媒体设施在教室里表演、展播,或推送在班级空间的云平台,让学生有一种自由创作的快乐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媒介、信息技术手段,让语文教学富有趣味性、时代性、挑战性,让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总之,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情境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建构语言、运用语言,并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在实处,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任务群的学习对于未来生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产生努力学习的内驱力,最终改变任务群教学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