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编辑赛事助力高校学报青年编辑培养研究
——以第五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为例
2022-03-15严定友
杨 玙, 严定友, 曾 群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武汉 430079)
高校综合性学报作为我国科技期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术成果展示与交流的重要平台,肩负着夯实科技期刊基础的重要使命.随着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综合性学报也在不断探索影响力提升路径.青年编辑是高校综合性学报的生力军,高水平的青年编辑人才是学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综合性学报的青年编辑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在各自学科领域的专业素养较高,新入职时大多需要从学术研究向编辑业务工作过渡,编辑基础薄弱但可塑性强.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编辑队伍建设”.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也提出“深入开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水平办刊队伍”.国家对科技期刊事业发展的高度关注与支持,有力推动了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进程,近年来编辑人才培养形式也日趋丰富多样.除各类继续教育培训以外,面向科技期刊编辑的业务竞赛也在热烈开展中.中国科协、江苏省科协、上海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等相关机构团体都组织了不同内容的期刊编辑比赛[1].笔者作为高校综合性学报的一名青年编辑,参加了第五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获得“优秀学术青年编辑”奖.现就笔者的参赛经验与感悟,总结该类赛事对高校综合性学报青年编辑培养的意义与作用,并基于当前高校综合性学报人才培养需求,探讨青年编辑培养路径,以期为高校综合性学报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概述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以下简称青编赛)于2017年8月首次举办,迄今已连续举办5届.首届青编赛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由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主办,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承办.首届比赛即吸引了全国近千名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参加,伴随着大赛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参赛选手逐年增加,至第五届比赛参赛人员已逾2 000名.比赛规模的扩大也吸引了更多相关机构团体的关注和参与.从第四届青编赛起,主办单位已变更为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至第五届青编赛,联合主办单位已基本囊括科技期刊相关重要行业协会、学会,承办、协办单位也已基本涵盖国内科技期刊出版相关大型企业,组织、评审团队汇聚各类科技期刊资深编辑和期刊出版研究、管理人员[2].赛事规模逐渐扩大的同时,赛制细分程度逐年增加,对参赛选手的考察也更加全面.针对媒体融合时代期刊行业发展需求,第五届青编赛首次区分出学术编辑、技术编辑、数字编辑、运营人员四个板块.在前四届比赛的基础上,第五届青编赛取消了参赛选手的编龄限制,初赛的网络答题环节依据不同板块设置不同内容的客观题,选手可依据自身工作内容和喜好自由选择.依据初赛的板块区分且考虑到疫情防控要求,第五届青编赛复赛也有别于前四届地方赛区+直通赛的选拔形式,改为线上提交风采展示视频,视频内容要求围绕编辑日常工作,展示工作成果或工作过程,共提供了4种不同的主题,从主题明确、积极创新、个人风采和是否超时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学术、技术、数字、运营四个板块依照初赛客观题得分高低分别入选复赛的共119、59、58、60名.决赛内容也不断推陈出新,力图更加全方位地展现青年编辑的沟通交流、团队协作和临场应变能力,除现场答题外,比赛形式从单人主题演讲演变到团队协作演绎,第五届大赛的学术编辑板块还首次引入辩论赛环节.第五届青编赛入围决赛的选手共48名,其中学术板块20名,技术、数字、运营板块共28名,决赛的评分也充分考虑选手的陈述逻辑性、流畅性、肢体语言、个人风貌、团队协作等,最终决出四个板块的“杰出” “突出” “优秀”青年编辑.
2 大赛对高校学报青年编辑职业素养提升的作用
对五届青编赛决赛入围选手的统计发现,每一届中均有高校综合性学报的青年编辑获奖,第五届青编赛决赛有多位来自高校综合性学报的青年编辑入围,既充分体现了高校综合性学报青年编辑队伍素质,也是高校综合性学报青年编辑重要的锻炼与交流机会,对高校综合性学报青年编辑职业素养进一步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
2.1 促进青年编辑主动夯实理论基础
无论是初赛的客观题还是决赛的现场答题,赛题的内容都与编辑日常业务、编辑出版行业法律法规、国家相关期刊发展政策规划等紧密相关.第五届科技期刊编辑大赛客观题范围具体如下:1) 学术编辑:在原有的基础语文、成语辨析、文学常识、标点符号、编辑规范、英文表达等业务能力考核内容外,增加科研基本常识等方面的内容;2) 技术编辑:基本的编辑排版知识、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编辑排版相应软件的使用、版式等方面;3) 数字编辑:内容选取、用户体验、自媒体平台相关知识、自媒体编辑排版及图片制作编辑等软件操作相关;4) 运营人员:期刊经营、广告法相关内容、版权著作权相关内容及相关系统平台维护方面的题目;5) 公共题目:党史和时事政治题目在每个版块的比赛中都会随机出现.笔者对四个板块都进行了尝试,发现题目内容既有出版专业中级资格考试相关基础问题,也有编校实务知识,对学术编辑还专门设有选题策划、学术诚信、学术期刊著作权、学术评价等当前科技期刊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技术编辑设有论文校对过程中涉及的容易混淆的语言文字、标点和当前常见的方正书版、黑马校对、Photoshop、Adobe Indesign等软件的具体使用问题,对数字编辑设有紧扣当前科技期刊数字传播相关的抖音、B站等热门视频媒体题目,对运营人员设有实际的收支计算、广告刊登等方面问题,公共题目多与科技期刊和科学研究相关国家政策联系紧密.高校综合性学报青年编辑大多具有较高学历,但受期刊内容综合性强、编辑任务重以及及高校管理体制机制问题的影响,尽管本职工作是学术编辑,实际上往往同时兼任部分技术、数字和运营工作,对编辑业务基础知识的全面性和广泛性有着更高的要求.而青编赛中客观题涉及范围的广泛性恰恰有助于督促青年编辑积极拓展学习.主动备赛的过程不仅对许多新入职刚刚通过出版专业资格考试的青年编辑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巩固资格考试相关编辑基础知识的机会,对取得出版专业资格有一定时间的青年编辑而言,也是一次很好的查漏补缺和再次体悟提升的机会.尽管赛题只是检验青年编辑的理论水平的一种方式,但青年编辑既能够从答对的题目中获得成就感,又能够从错题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促进其进一步温习遗忘的基础知识或补充新的业务知识.
2.2 鼓励青年编辑勇于“破圈”
高校综合性学报编辑部一般为高校直属单位,在校内大多处在“边缘化”状态,尽管高校每年都有各类人才资助项目和交流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活动,但基本以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单位为主.学报的青年编辑,尤其是实验科学相关编辑一旦脱离研究岗位后很难再从事相关的专业研究,缺乏参与校内课题申报、人才交流和各类活动的机会.随着工作时间的积累,编辑业务工作形成了一定习惯后,容易缺乏开拓创新的动力,产生职业倦怠情绪[3].但青编赛举办以来,不断创新赛制形式,比如主题演讲、团队协作演绎、辩论等,对于许多青年编辑而言都是第一次接触.媒体融合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期刊出版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校综合性学报的信息化与国际化程度总体上逊于专业期刊,正需要青年编辑勇于破圈,探索新的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途径.例如第五届大赛辩论环节的所涉及的“学术期刊是否应该关注影响因子”“编辑是否需要具有学术独立性”“同行评议能不能保证录用稿件的公平”“学术期刊应不应该集群化”等,都是当前期刊发展值得探讨的热点问题,团队协作中涉及的争取高水平论文的发表、新刊创办主编人选问题、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等,都是当前高校综合性学报青年编辑业务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笔者在第五届青编赛中也是首次尝试辩论与情景剧本撰写和演绎,赛前非常的紧张.在短时间内要收集、整理、熟记辩论词,思考如何应对对方辩手的提问,同时还要在线上与情景表演的队友商讨剧本的撰写、修改和表演方式,对笔者而言是极大的挑战.但勇敢地尝试全新的领域,踏出编辑工作的“舒适圈”,通过这次比赛,笔者的临场应变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头就不难”,只要勇敢地踏出第一步,从零开始也可以取得成功.
2.3 推动青年编辑跨界交流
青编赛的参赛选手来自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科技期刊,不同类型的科技期刊各有特色.专业期刊常与专业学会、协会合作举办各类学术研讨,编辑展示自身的机会相对多元化,而高校综合性学报青年编辑在平时工作中很难有较大的舞台用以展现自己.青编赛为高校综合性学报青年编辑提供了跨越地域、跨越期刊类别、跨越自身专业领域的界限,与其他年龄相仿、经历相近、甚至可能兴趣爱好相同的同行交流的平台,还提供了近距离向业界资深前辈学习请教的机会.近年来,线上直播技术飞速发展,青编赛决赛在现场举办的同时也向全网直播,第五届青编赛学术编辑决赛的观看人数高达7千人次.赛后光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和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还可以向社会各界展示科技期刊编辑们别样的风采.往届不少获奖选手在赛后都获得了省级以上期刊相关社会团体的兼职,半数以上有科研论文发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跨界交流为青年编辑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丰富的锻炼平台[4].
2.4 促成青年编辑成长与期刊发展共赢
青编赛既是青年编辑的展示舞台,也在相应期刊的重要推广机遇.从第五届青编赛决赛入选者的复赛视频中可发现,基本所有的选手都展示了所在期刊近年所取得的成就.决赛现场的风采短视频主题绝大多数都选择了 “我和我的期刊”,同时还首次增设了期刊领导与选手同台介绍期刊的环节.入选第五届青编赛决赛的高校综合性学报青年编辑所在期刊均收录于国内主要数据库,优秀的期刊平台是青年编辑成长的沃土,而青编赛这样的大型赛事好比优质的“肥料”,在助力青年编辑们顺利“开花结果”的同时也滋养着期刊业界的这片土壤.此外,即使没有能够入选决赛,通过观看比赛,青年编辑们也能从中汲取新的知识,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提高自身业务素养,探索新的工作模式[5].
3 加强高校综合性学报青年编辑培养的思考
在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不断深入推进的当下,高校综合性学报仍面临这“小、散、弱”的困境,青年编辑待遇偏低,在高校管理体系中认知度不高,职业发展普遍较为困难.尽管近年来科技期刊界在不断呼吁和提升编辑行业的社会认知度、争取有关管理部门的支持,但客观上仍存在较大的阻力,目前对于问题如何解决的措施不多,必须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1) 在高校层面,应当从顶层设计角度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从参赛选手中可以看出,优秀的高校综合性学报青年编辑均为学者型编辑,本身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应当被纳入高校人才梯队建设顶层设计中,制定适合青年编辑职业发展的培育方案,在职位晋升、薪酬奖励、项目申报、继续教育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提高青年编辑的职业认同感,激发青年编辑的工作活力.此外,高校综合性学报大多为中文期刊,以单刊模式运营,青年编辑缺少国际交流机会,对大型出版商集群化办刊模式缺乏深入的了解,也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取世界一流期刊发展动向,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高校也应当尽可能支持学报青年编辑前往国内大型期刊集群平台观摩锻炼,参与国际期刊同行间的学习交流.
2) 在期刊层面,应当重视各类编辑活动的组织与宣传.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第五届青编赛前专门通过公众号发布了初赛攻略,极大地鼓励了旗下期刊青年编辑参赛,旗下期刊中不少优秀的青年编辑也在此次比赛中脱颖而出.从参赛选手个人简历中也可以看出,优秀的高校综合性学报青年编辑基本都经常参与各类大型学术和编辑交流活动,在相关行业协会、学会中担任兼职.这些经历开拓了青年编辑的视野,丰富了青年编辑的业务知识,锻炼了青年编辑组织管理和交流协作能力,使得他们能够更敏锐地发现新问题、新趋势,提高选题策划的有效性、前瞻性,为期刊争取更多高水平的前沿论文积累基础.
3) 在青年编辑层面,应当注重业务知识的积累与转化.就比赛而言,尽管题目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所考察的是业务知识的积累与转化.办刊亦是如此,尽管办刊模式多样,但最终依赖的也是编辑业务知识的积累与转化.青年编辑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地积累业务知识,再不断地将其转化为工作实践的过程.新媒体时代,青年编辑可以充分利用各类编辑出版微信公众号如“啄木鸟的天空”“期刊说”等,合理分配时间,结合云笔记、思维导图等手机APP,提升碎片化学习效率,积累更丰富的业务知识.同时,灵活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将其转化为办刊实践,并定期总结和梳理知识运用过程中的问题,作为业务知识的补充.
4 结语
优秀的青年编辑是高校综合性学报出版和传播优秀学术成果的重要力量.科技期刊编辑赛事的持续举办为青年编辑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有助于青年编辑综合素养的提升,也对高校综合性学报青年编辑的培养提供了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