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辅导员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以丽水学院为例

2022-03-15何淑娟

丽水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幸福感辅导员育人

何淑娟

(丽水学院民族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一、引言

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社会的栋梁之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高校肩负着培养拥有共产主义远大抱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德才兼备,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职责。大学阶段,大学生处于塑造人格、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关键时期,其幸福感的现状与提升值得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大学生对于美好、幸福教育的向往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是学生大学期间接触最久、影响最深的老师之一,研究其在提升学生幸福感工作中的作用与路径对于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当前的研究主要从学理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幸福感的内涵及生成路径,对于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研究不足,对辅导员在大学生幸福感提升方面的举措研究更少。本文立足于已有研究,从辅导员工作路径的新视角,围绕“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辅导员工作新作为”的主线,系统地分析大学阶段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进而以提升大学生幸福感为目标作提升辅导员思政工作实效性的对策分析,以期在深化辅导员思政工作实效性研究方面有所创新。

二、大学阶段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

制作“大学生幸福感调研问卷”,于2020上半年在全省范围内5所高校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2份,有效率72.4%。并与5所院校的30名教师就大学生幸福感现状、存在的问题、培教育养心得等进行访谈,根据大学阶段对大学生主观感受产生影响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总结出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

(一)内部原因

1.性格特征

根据气质的四种分类“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大学生的性格可以归纳为活泼型、力量型、完美型、平和型。外向型大学生善于表达、乐于分享、愿意倾诉,拥有较高的关注度,能收获更多友情、欢乐、助益,幸福感水平相对较高;内向型大学生不善言辞、爱好独处、习惯于自我消化情绪,更容易产生沮丧、焦虑、失落,不幸福的体验居多。研究表明,相较于能力素质,感恩、热爱、积极、乐观、毅力、洞察力等性格优势对智力表现的影响大于对智力的影响,并与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主观幸福感正相关。

2.学习能力

相较于中学阶段“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分数第一应试理念,大学阶段的教育更加关注对于学生专业素养、思维想法、人格修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求职就业也体现出对学生就业竞争力、求职技巧、就业心态等的综合考量。此时,拥有较强学习能力与钻研精神并为之不懈努力的大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功感、荣誉感、幸福感。

3.人际交往能力

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靠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大学生所有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实现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的人会表现出有效且积极的社交行为,并收获良好融洽的社交回应,使自身与交往对象保持和谐稳定的关系,为大学生提供积极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体验。这是对大学生自我价值的肯定,也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能增加学生的幸福感。

(二)外部原因

1.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结构、氛围、教育模式对孩子个性的成长、道德素养的形成、人格人性的完善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宽松亲密的亲子关系能给予孩子极大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心态,给予孩子幸福感;而不和睦的家庭氛围培养出的孩子,通常表现为敏感、不自信、缺乏安全感。此外,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期望、家庭教育方式等家庭环境等都对学生的幸福感水平产生影响。

2.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学条件、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师资水平、文化氛围、环境状况等软硬件设施对学生幸福感体验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大学生对学校的教学理念、办学成效的认可度,师生同学间的信任度、亲密度,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成效等都影响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依赖感及归属感,对大学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产生重要影响。

3.社会环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0%,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0%,网络舆论逐渐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伴随着网络社交媒体井喷式发展,上网门槛不断降低,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渠道已越来越多,而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部分亚文化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娱乐至上等对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产生巨大冲击,层出不穷的校园贷、电信诈骗、沉迷网络荒废学业事件对大学生的自身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幸福感亦随之降低。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具有创新性、全面性的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而大学生对于理想工作的渴望同样热烈,学历文凭、毕业院校、所学专业、技能强弱、工作经验等成为影响毕业生求职成效的关键项,但劳动力总量过剩和结构性失业交织的现状引发了大学生“求职难”“毕业即失业”等情况,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及可能受到的不公平、不公正对待给大学生带来较大压力,降低其幸福感。

三、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辅导员育人路径

做大学生有温度的青春同路人,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以更优路径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获得感,是高校辅导员诠释教育初心与理念的题中之义。

(一)因事而化:牢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要实现立德树人目标需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围绕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服务学生。

1.树立植根学生的人本理念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气质和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辅导员应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精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性格特征、家庭情况、兴趣爱好等,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有的放矢科学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通过言传身教、谈心谈话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气质和性格制订相应的幸福成长计划,在躬身实践中收获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2.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辅导员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精准把握学生的痛点和兴奋点,工作的方式方法应与具体事务、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以求教育实效。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避免空洞枯燥的说教与单向式、填鸭式的灌输,以真诚的沟通与帮助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和认同感,做学生可信任、可依赖、可倾诉的良师益友[2]。

3.秉承家校社协同的育人理念

辅导员应积极探索创新协同育人模式,优化多维育人环境,整合优势育人资源,助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在工作中与学生家庭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也从家长处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与诉求,引导家长构建同伴式亲子关系,以民主自由的教育方式与学生相处,营造积极向上、温馨欢乐的家庭氛围。同时积极搭建成长平台,争取良好的社会支持,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让其在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收获幸福感与满足感。

自2013年起,丽水学院开展了打造“最关爱学生的大学”行动计划。该行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主线、以成才为目标”三大原则,培育“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四全体系,实施“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选进程、选方式”五选机制,打造“环境最生态、管理最民主、服务最贴心、选择最自主、学习最适宜、成长最和谐”六最文化,这正是丽水学院“以学生为中心”育人理念和育人文化的集中体现[3]。2013年9月22日,浙江教育在线刊发了丽水学院积极打造最关爱学生的大学的消息,2017年1月17日,浙江新闻客户端发布了丽水学院打造最关爱学生的大学的典型经验做法。

(二)因时而进:夯实“一切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是《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特征提出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辅导员应努力提升自身职业能力,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做学生追逐幸福人生的引路人。

1.注重思想引领,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能帮助学生构建强大的内心,收获长久的幸福。作为大学生思政工作教育者,辅导员政治素质是否过硬,思想引领是否有成效,对大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辅导员应加强思想建设。应经常性、常态化地抓好理论武装和知识更新,工作中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并将党的理论和思想作为开展工作的行动指南,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另一方面要以爱育爱,言传身教。坚持“每个学生都是需要被关心的个体”,坚持正确价值观引导与熏陶,为学生营造充满人文关怀氛围的环境,真正做到以德育人,持之以恒,润物细无声[4]。

丽水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六个一”制度的前三个一就明确规定:每月进行一次辅导员集中理论学习,理论学习有主题、有记录;结合理论每学期完成一篇理论学习心得体会;辅导员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一次党课,党课记录要翔实。学院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为辅导员开设讲座,为辅导员创造各类培训学习机会,引导辅导员更加深入理解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高校思政教育的新使命,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政治站位和思政育人实效。

2.强化业务素养,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良好的职业认同和职业素养可极大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和工作效率,更好提升辅导员顺应学生需求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能力。首先,辅导员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特别关注学习内容“供给侧”和学生幸福“需求侧”的匹配度,在开展育人过程中且行且思,且悟且进;其次是注重育人技巧与方法积累。以学生喜爱、接受度高的方式方法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育人活动;最后是学校层面优化完善辅导员评价考核机制,将学生的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作为辅导员工作能力和成效最根本的考核指标。

一直以来,丽水学院常态化举办“辅导员周末论坛”“辅导员工作沙龙”“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等活动,面向辅导员组织开展校级思政、教改等课题申报,并在辅导员“六个一”制度的后三个一中对辅导员明确提出“每年撰写一个学生工作案例;每年完成一个针对学生的调研报告;每年至少完成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的要求。在学思践悟的工作要求下引导辅导员做学生工作的行家里手和学生幸福人生的助力者。

3.积极开拓创新,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首先,辅导员应有勇攀高峰的勇气及破旧局、开新局的毅力。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积极吸纳新知识、积累新素材,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不断创新精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拉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与理论之间的距离。其次是充分发挥“以做促进、以赛促进、以研促进”的作用。真正做到俯下身来贴近学生,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创意类竞赛,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点燃其创业激情。再次是努力打造具有创新思维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以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自我探索,提升学习内驱力。让学生在“学会规划,主动发展,追求卓越”的不断自我探索与超越中提升生命的高度,遇见更好更幸福的自己[5]。

4.厚植家国情怀,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广大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辅导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引导大学生志存高远,自觉将个人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甘于奉献、乐于奉献,努力做报效祖国的栋梁之才,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书写无悔华章,收获幸福感与获得感[6]。

(三)因势而新:精进“言传身教统一”的工作方法

面对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机遇,辅导员应坚持以生为本、与时俱进,常学常新、且行且思,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1.把握年级特点,优化育人策略

大学阶段,同一年级的学生在认知水平、知识结构、面临的问题等方面大体相似,其思想动态、目标追求也呈现出一定的共性,辅导员育人策略上也应充分把握年级特点这一要素。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大一阶段应加强对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和习惯养成性教育;大二阶段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思想动态的关注,引导大学生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及创新能力培养;大三阶段应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品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四阶段应加强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其次在教育方式上,大一年级从爱心入手,重在引导与规范;大二年级以学风切入,重在具体与细致;大三年级用真情教化,重在实质与指导;大四年级与社会接轨,重在稳定与实用。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思考总结中找到自己成长的节奏,收获成功与幸福[7]。

丽水学院施行年级辅导员制度,多年来,在年级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岗位分工、管理方法、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了年级长制度、年级委员会制度等经验做法,育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了解学生需求,细化育人举措

在校期间,大学生的幸福感很大程度来源于自身从思政教育中获得的主观体验和需求满足,辅导员应充分考虑如何从学习、生活、实践等多方面提供建议和帮助,可借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学生的需求。第一是生理的需要。辅导员应用心解决学生在校期间饮食、住宿、奖助学贷、求职就业等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困惑。第二是安全的需要。辅导员应积极关注并干预学生在思想认知、价值取向、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等方面的困惑,帮助学生免除焦虑,养成稳定良好的心态。第三是归属与爱的需要。辅导员应与学生建立信任型的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通过各种方式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通过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使学生乐于与辅导员互动交流,增强学生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感与幸福感。第四是尊重的需要。辅导员应学会共情与换位思考,尊重学生的人格、隐私权、话语权、个性差异、情感等,让学生在宽松包容的状态下成长。第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支持学生的理想,关心爱护学生,用实际行动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8]。

3.搭建育人平台,丰富育人载体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7)指出: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辅导员应积极作为,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平台。一是搭建课程、组织育人平台。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作用,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接受度与喜爱度,并将思政课课堂教学与党团组织生活、主题班会、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及学生日常工作结合起来,鲜活育人内容,丰富育人成效。二是搭建科研、实践平台。积极组建科研团队、整合科研资源、强化科研力量,不断培养学术精神、传递育人理念。同时,鼓励学生多多参与社会调查、社会公益、科技发明、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本着“带着一个问题出去,带着一个经验回来,联系一个单位,解决一个问题”的理念,不断发现问题,为进一步开展科研提供选题参考。三是搭建文化、网络育人平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引领和文化传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多样、魅力、特色的活动,弘扬校园文化,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四是搭建心理、资助育人平台。转变传统的育人观念和方式,将以“干预、治疗”为主的心理健康工作方法转变为以“育人”为主旨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以帮助“贫困生得到资金帮助”的实际帮扶转变为以关注“贫困生心理状况”的人文关怀,进一步实现扶志扶智相结合,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勇于担当的品质。五是搭建管理、服务育人平台。辅导员应兼顾思政教育工作中管理者、服务者两种角色,既在规章制度和校纪校规规范下,对大学生开展科学教育和引导,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又从关爱学生入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需求,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和后勤保障,帮助大学生快乐生活,健康成长[2]。

丽水学院从2012年开始推行“书院制”学生工作模式,将学生公寓按片区建立“行知”“德涵”“石湖”“伯温”4个书院。在公寓中建立文体活动室、电子阅览室、自习室等,将学生工作重心从教学区转向生活区,在书院中开展以“励志、崇德、尚学、感恩”和“知行合一”为主线的公寓文化建设,在学业就业、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开展指导和辅导,较为系统地形成了“思想引导、生活服务、成才指导、文化育人、管理民主”的书院育人工作体系。在不断扩展学生学习活动空间的同时,延伸了学生工作体系。2014年6月,浙江省高校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丽水学院召开,丽水学院的书院制管理模式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2014年10月22日,《浙江教育报》专版刊发了题为《行走在青山绿水间——丽水学院“特色办学、创新兴校”的生动实践》的专题报道,文章全面介绍了丽水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

四、结语

综上,作为距离大学生最近的人,辅导员应将“大学生对美好幸福大学生活的向往”这一育人的责任与使命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主动练就过硬本领,守牢思想阵地,探索方法路径,努力践行立德树人目标。积极营造大学生“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秉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理念,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用真心助力学生逐梦未来[9]。

猜你喜欢

幸福感辅导员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幸福感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