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与对策

2022-03-15王贤锋

关键词:虚无主义四史历史

王贤锋

(长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10.5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4.4%,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给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提供了平台与空间。历史虚无主义以欺骗性和隐蔽性的方式出现并渗透进互联网,造成不良影响。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P25)。因此,我们需要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通过梳理历史虚无主义在互联网时代的新特征,辨明其危害性,探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策略。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

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特征。但是,无论其表现如何变化,其实质仍然是一种唯心史观,一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一种政治思潮。

(一)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来源于本体论的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不可知论和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观点,其突出特点是主观臆断地歪曲历史真相,虚化历史发展规律,否认历史发展的真理,罔顾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承继性,看不到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解读历史,要辨明历史事实,遵循历史规律,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置于当时当地的社会背景中去理解。历史虚无主义者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运用形而上学的思维解读历史,惯于通过假设的方式提出历史事件发展的不同可能性,把某些历史人物的个人行为看作历史发展的动力,随意解读历史人物的行为,胡乱编排组合历史事件,用一种局部的、表面的观点看待某一个时期的历史现象,以偏概全,以点概面,混淆历史事实与主观阐释,消解大众固有的价值观,扰乱普通民众的思想。历史虚无主义者割裂历史发展的进程,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孤立起来,否认历史对现实具有的影响力,不承认历史的育人功能,是一种典型的唯心史观。

(二)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泛起与帝国主义侵略密不可分。近代中国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长期处于经济落后、国际地位低下的状态。因此,近代的历史虚无主义就表现为否定中华文化、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只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除此之外,别无选择。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逻辑的物化过程加剧了劳动的异化,占有和支配作为财富象征的资本成为生活的终极目标,人存在的意义被否定,导致人的精神陷入虚无状态,这是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现实根源[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诉求的多元化对原有的思想观念造成严重的冲击。西方媒体以意识形态的渗透为手段,利用互联网平台,与虚无主义、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结合起来[3](P23~34),向中国网民灌输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改良主义等思想,宣扬“西方中心论”。尤其是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普遍陷入衰退,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奉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宣扬“中国威胁论”[4],加紧与中国的对抗,更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抬头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得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传播更为猖獗。历史和现实表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鲜明的西方色彩,是一种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三)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一种学术观点,也不是一个学术流派,而是一种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打着“重新评价”历史的旗号,借助网络的兴起,意图通过对历史的歪曲和质疑,否定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建设史等,进而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控制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达到分化中国、实现“和平演变”的目的。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流变来看,无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宣扬全盘西化、主张“西方中心论”,还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抹黑领袖人物、主张“告别革命论”,再到21世纪初否定改革开放、散布“中国崩溃论”[5],历史虚无主义都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具有政治意图,其目的在于颠覆我国的国家政权,因而可以说它实质上是一种政治思潮[6]。

二、互联网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历史虚无主义也紧随潮流,从原来的报刊、讲坛、沙龙等阵地转移到微信、微博、博客、贴吧、论坛、短视频、直播间等阵地,将错误思想渗透进互联网的细微单元并植入网民的网络生活,对网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而言,互联网时代的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以下新的传播特征。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智能化

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人们可以低成本甚至无成本利用互联网平台,这使得历史信息传播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除专业的历史学者外,众多的受众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摇身一变为历史信息的创造者、生产者和传播者,其中不乏知识的生产者,历史虚无主义者也混迹其中。历史虚无主义者传播的历史信息内容多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甚至别有用心,对有关历史内容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混淆视听;有的人动机不良,利用大众的好奇心,传播一些所谓的历史之“谜”和“真相”,其目的更多是为了吸引流量,扩大自己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进而谋取利益。凡此种种,使得历史虚无主义信息的传播主体呈现出个体化、多元化的特征。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新闻、社交、娱乐和医疗等领域,这些技术操作简单,极易普及。一些平台和个人通过“AI深度合成”技术合成各类虚假新闻、短视频等信息单元,利用“深度伪造”技术实现AI换脸,将重要历史人物移植到现实事件中,批量制造历史虚无主义信息,给重要历史人物甚至是普通人带来极大的名誉风险和形象风险[7]。

(二)传播受众广泛化、圈层化

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的受众越来越广泛,普通民众只要有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可以方便地获取即时信息。过去,人们获取信息大多通过纸质书籍、报刊杂志、收音机、电视机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狭窄,内容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历史信息的受众范围。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民众不需要太高的知识和技能门槛就能随时随地获取网络信息。这就使得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受众呈现出广泛化特征。普通民众参与网络信息获取和互动的便利性,实际上进一步扩大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范围,过去只对有限的识字人群或知识阶层产生影响的不良信息,现在可以对更为广泛的普通民众产生不良影响。

流量经济时代,网络平台竞争激烈,各平台为吸引流量,对用户关注领域进行了垂直细分,各类网红、博主、主播等将用户牢牢吸引在各自的圈子里,形成不同的圈层[7]。圈层内部的用户自得其乐,信息和意见呈现高度同质化,在看待某一社会事件上,舆论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历史虚无主义者正是利用网络平台的这一特点,在细分领域中将不同历史信息爱好者聚集起来,通过持续的信息输出和粉丝互动,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历史虚无主义者圈子。

(三)传播内容碎片化、即时化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给人们带来便利、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使得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阅读和学习习惯日趋碎片化,往往偏好利用碎片时间从网络获取零碎的信息。历史虚无主义者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信息获取习惯,把否定和歪曲党史、国史的信息编撰成短小易读的短文、图片、短视频等,冠以耸人听闻的标题,通过微博、QQ群、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等迅速传播。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往往会在网络空间形成短暂的流量效应,进而通过网民又一次传播产生蝴蝶效应,在更大范围内造成危害。

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民众可以利用手机等工具随时直播生活状态,网络主播也可以通过实时连线、弹幕聊天等形式直接与用户交流,从旧的不同步、延迟的互动转变到了同步、即时的互动。这种互动形式直接拉近了信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在二者之间产生了亲近感,增强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这种互动形式,经过相应的话术包装,即时地传播错误思想,甚至使得受众深信不疑,主动接受。此外,这种即时性也给网络监管带来难题,违规内容往往要通过网民举报、网络警察人工抽查等方式才能被发现,实时监管困难。

(四)传播方式隐蔽化、择机化

随着互联网安全逐渐受到关注,网络空间治理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有效的治理手段运用于互联网治理并逐渐产生成效,历史虚无主义不良信息的传播空间被压缩。于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改变直接和显性的传播方式,取而代之以隐蔽的传播策略。在内容的编辑上,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利用社会负面事件隐晦地暗示,避开敏感词汇或利用各种代码、符号,用貌似理性的叙述方式诱导受众产生他们希望的想法,达到其扰乱人心的目的。在传播过程中,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网络平台的加密功能,使用户只能在相对封闭的兴趣小组或者圈子内获取信息。这种隐蔽化的传播给网络监管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现代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不确定性素增多,在社会发生突发事件、产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会在网络空间出现疯狂传播。如新冠疫情发生以后,就有许多中国“阴谋论”信息开始在网上传播,对疫情防控造成了不利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们在社会遭遇重大变化的时候,出现心理上不安和思想上的动荡,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判断力减弱,容易接受否定性的负面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在集中精力应对重大变化,往往会在某些方面出现社会控制减弱的情况,社会越轨行为也会在此时大量出现。历史虚无主义正是抓住这样的时机,扩大自己在网络上的生存空间,达到扩散影响力的传播效果。

三、互联网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性,快速传播的历史虚无主义信息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即使通过辟谣、专家解读等方式修正了错误的观点,但先入为主的历史虚无主义信息产生的消极影响在短时期内也很难消除,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弱化信仰,动摇四个自信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中做出的历史选择。70多年来,我国从积贫积弱到繁荣昌盛,取得的发展成就业已被世界所承认,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的正确选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歪曲历史真相,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成就,鼓吹向帝国主义妥协投降,颂扬侵略有功,主张中国应该放弃民族独立,通过被殖民和被奴役实现现代化[8]。世界各国尤其是诸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放弃民族独立,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历史也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由此可见,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以遏制,势必弱化社会大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四个自信,影响意识形态安全。

(二)荼毒网络,阻碍强国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9](P305)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由此可见,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离不开互联网发展。建设好互联网,利用好互联网,是我国强国之路的重要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将互联网作为分化和西化中国的重要工具,利用互联网的大众化特点,传播历史虚无主义信息,扰乱网络生态,荼毒网络空间,对互联网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阻碍国家网络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三)娱乐至上,消解历史的真理性

历史的发展有其规律性,也有其客观性,从历史认识中抽象出来的那些揭示了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并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符合实际的知识体系,便是历史的真理[10]。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日益兴盛的网络自媒体,从历史的细节和局部入手,宣扬历史就是罗生门,使得人们的历史认知“碎片化”,难以形成整体性和共识性的认识,历史的客观规律和历史认识的真理性大打折扣。因此,历史就变成了可以随意解读,甚至“戏说”、娱乐的东西[11]。在市场需求和利益驱使下,历史知识成为人们猎奇和娱乐消费的商品,从而丧失了其自身的严肃性。社会大众在娱乐历史的过程中,历史态度和历史立场变得模糊、荒谬甚至极端,失去历史方位感,陷入享乐主义的泥潭。

(四)混淆视听,扰乱青少年思想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10~19岁网民数量已高达1.42亿,占网民总数的13.5%。一方面,青少年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尚未完全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当代青少年成长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化的时代,在信息获取渠道上更倾向于选择方便、快捷、丰富的互联网。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是利用青少年群体获取信息的网络偏好,以“特立独行”“独立思考”等为幌子,灌输否定历史的负面信息,宣扬西方个人主义、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鼓噪价值多元,引导青少年选择所谓“普世”价值。部分青少年甚至因此对社会丧失信心,躲进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彻底“躺平”。

四、互联网时代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

党中央明确提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党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健全互联网领导和管理体制,坚持依法管网治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12](P35)面对互联网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诸多危害,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一)完善制度,加强互联网安全的顶层设计

习近平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13](P200)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网络的硬件安全和网络信息本身的安全问题。作为网络信息的重要部分,网络中历史信息的传播,必须纳入法律法规的管控范围。我国首部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已于2016年6月1日正式施行,为维护网络安全提供法律基础。新冠疫情发生以后,我国各种新媒体、自媒体不断涌现,网络监管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因此,我国要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上及时更新,针对网络安全上出现的新问题和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新动向,及时出台新的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法规和政策,从制度层面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流毒。

(二)深化教育,推进“四史”学习融入日常生活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双管齐下,既要从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治理入手,也要从历史虚无主义信息受众的教育入手。从传播内容来看,历史虚无主义的核心就是虚无和否定“四史”,给民众的思想制造混乱。因此,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的治理可以从反向入手,即增强普通民众对历史虚无主义识别、判断和抵制的能力,或者说增强普通民众内在的反制能力。

开展“四史”教育,一要贯通“四史”,即在充分了解“四史”的基础上,突出“四史”的核心主线。“四史”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核心,叙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坚持这一核心主线,能充分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合法性、执政初心的纯洁性和执政能力等歪曲观点的挑战。二是要在教育中融入“四史”,利用图片、短视频、微电影等形式讲好“四史”故事,使“四史”知识接地气、真正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四史”形式上的创新和丰富,更易于为民众所理解和掌握,进而成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强堡垒。三是实化“四史”,以丰富的史料充实“四史”细节,用严谨的史实征服民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虚化历史,用一些杜撰的所谓“历史细节”错误引导民众,用所谓重新解读“历史细节”错误暗示民众,其攻击的要点就是“四史”中某些史实的细节并未被民众所正确掌握。我们需要通过搜集、整理和发掘更多的史料,形成更为充实完整的“四史”内容,并在民众中普及,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歪曲论证,从论据上驳倒历史虚无主义观点。

(三)转变理念,用互联网思维管理网络空间

互联网思维就是运用互联网的方法和价值指导人们的行为,其核心思维包括用户思维、平台思维、大数据思维、跨界思维和迭代思维等[14]。在历史虚无主义的治理过程中,一是要有用户思维,即用大数据精准定位信息传播者,摸清传播者的相关信息;二是要有平台思维,即建立网络综合治理平台,以平台为依托,整合不同专业领域和群众的力量,形成网络治理的合力;第三要运用大数据思维,即获得完备的数据,运用新的算法对历史虚无主义信息进行多维度的收集和分析,将碎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信息整合在一起,研判其传播内容、方式、规律等,为政府综合治理平台提供决策参考;第四要运用跨界思维,即破除思维的条框,在历史虚无主义的治理上,借鉴和融合多学科、多领域、多行业的治理方案,形成融合创新的治理模式;第五是运用迭代思维,即要根据历史虚无主义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传播的特点,不断更新治理方案,完善治理体系。

(四)创新方法,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15](P27)“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16]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一是要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网络空间为阵地,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以社会热点话题为切入点,开展情境化教学;以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开展集中化教学。二是要创新社区宣传教育方法,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平台,开展志愿服务,引导青少年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树立独立自主、团结互助的观念,培育青少年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三是要创新家庭教育方法,家长在言传身教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学会利用优质的网络资源对青少年开展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17](P10)。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发挥各自的力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才能保障互联网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

五、结语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全世界互联互通的美好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的时代。从国家总体安全观出发,肃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流毒,净化互联网空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反制措施,应对互联网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四史历史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