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出“五个强化”:绍兴走出古城保护利用新路

2022-03-15张益军

浙江经济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故里绍兴古城

文/ 张益军

立足“千年古城、文化名城和东方水城”城市定位和古城申遗目标,积极探索古城保护利用“绍兴模式”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为名城保护作出有益探索”嘱托,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千年古城复兴”工作部署,立足“千年古城、文化名城和东方水城”城市定位和古城申遗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积极探索古城保护利用“绍兴模式”。近年来,绍兴专门成立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颁布实施《古城保护利用条例》,精心编制古城保护利用相关规划,设立古城保护专项基金,谋划生成“古城有机更新项目群”,计划五年内投资362.6亿元、建设50个项目,目前已投资215.9亿元、实施25个项目,绍兴名人馆、大禹纪念馆、徐渭艺术馆、青藤书屋等标志性项目已建成。2019年以来,古城共接待游客3914.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7.9亿元。2021年,绍兴成为“东亚文化之都”,入选全国研学旅行十大热门城市。

强化规划龙头,理清古城之“脉”

高点定位,引领全局。编制《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8-2035)》《绍兴古城保护利用“十四五”规划》《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总体城市设计》,确立“点、线、面”保护与古城格局、风貌保护相结合的总体框架,以“一个景区”标准整合资源,明确“三个地”目标(以全城申遗为导向的历史文化传承地、以文创文旅为业态的年轻时尚集聚地、以传统风貌为依托的宜居环境生活地),高质量推进古城保护利用。

空间布局,串联成片。构建“一轴两环五片”的空间格局,即:一轴(以解放路为主发展轴)、两环(串联八大历史街区的古城核心文化展示环、以护城河为线的生态景观休闲环)、五片(一城一桥三故里:越子城、八字桥、书圣故里、阳明故里、鲁迅故里片区)。形成一轴贯通、两环相扣、五片联动的全覆盖古城保护利用规划体系,以世界文化遗产标准重塑历史文化名城。

机构承担,智库保障。专门成立副处级单位——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委托越城区管理,“双向赋能”履行古城保护利用职能,统筹古城保护利用各项工作。组织成立古城保护利用咨询委员会,聘请了47位专家。近两年投入2000余万元,开展“越文化”系列课题研究,出台《传统民居形制导则与图集》等制度成果25项,并参与制订《浙江省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与利用技术规程》。鲁迅故里及周边区域有机更新规划咨询荣获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一等奖。

强化文脉传承,延续古城之“根”

摸清资源底数。开展古城基础信息普查,建立“一张图”数字档案,实现古城资源家底清晰、保护有据。9.09平方公里古城范围内现有4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9处),河流18条、古桥84座,重要历史建筑(台门)130多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49项(国家级24项),八大历史街区面积超200万平方米。

完善保护体系。2019年,绍兴在全省率先颁布《古城保护利用条例》,明确古城保护利用对象和基本原则,落实保护要求与措施。出台《古城保护利用工作机制》《古城守护官管理办法》《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保护整治标准》,构建“法规—制度—标准”组成的保护体系,推动古城保护走深走实。比如文物类名人故居保存完好率达100%。

加强全民守护。举办公祭大禹陵典礼、兰亭书法节、阳明心学高峰论坛等重要盛会,开展古城保护日、黄酒文化节活动,推动非遗文脉传承延续。成立公益诉讼检查创新实践基地,建立古城守护官队伍,开发“绍兴古城”APP,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古城保护。制作城市宣传片《名城绍兴越来越好》,在央视黄金时段播放,提升古城影响力与美誉度。连续5年举办“越马”,马拉松路线穿越古城核心景区,获央视及多家卫视同频直播。

强化项目建设,恢复古城之“形”

坚持整体协调。谋划生成“古城有机更新项目群”,以五年为周期,总投资362.6亿元,有序实施建设项目50个,确保60%的历史建筑恢复原貌。截至目前,已启动古城保护利用项目25个,投资215.9亿元,完成绍兴名人馆、绍兴师爷馆、大禹纪念馆、徐渭艺术馆、青藤书屋等项目改造提升;阳明故居及纪念馆、蔡元培图书馆及孑民剧院、书圣故里等项目正有序推进。

坚持渐进更新。有序推进古城高层疏解,对鲁迅故里、书圣故里和阳明故里周边多个超高建筑实施降层改造,涉及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启动八大历史街区与两个历史地段提档升级,惠及居民6000余户,保护修缮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结合全域建设未来社区目标,打造具有归属感、舒适感和现代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围绕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传统民居修缮、口袋公园建设、基础设施微更新,着力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坚持活化利用。在全省率先创新实施《绍兴市名人故居激活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在保留建筑原有格局下,对损坏部分实施保护性修缮与恢复,在此基础上适当开发利用。比如开展古城老台门征收和活化利用,挖掘台门历史故事、人文价值,打造高品质体验性台门民居。在大乘弄12号台门、开元弄50号台门分别开设“徐渭与陈洪绶的故事”茶空间、“徐渭遇上梵高”咖啡馆,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有机融合。

强化智治管理,注入古城之“神”

搭建古城大脑。以古城“数字孪生”为底座,融合11个多跨应用场景,开发绍兴古城保护利用信息系统,实现交通、水质、消防、地下空间、“无废城市”等领域智能化监管。目前,该系统已实现古城数字存档、VR游览体验、开发利用“一图统管”,荣膺国家级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银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控应用”已纳入“浙里城市生命线及地下空间综合治理应用”子场景。对标数字文化主跑道,开发全域数字化保护、城市更新项目风貌管控、不可移动文物智慧监管等场景,构建多层次多要素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优化治理体系。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建立由市名城办、辖区街道、基层执法人员组成的古城执法三级网格运行体系,通过条块结合,实现网格设置不断优化、全面覆盖,织密古城治理“一张网”,实现古城执法从部门条线管理向区块综合治理的转变。

严格执法管控。以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为目标,制订古城城市管理相关细则,加强古城基础设施运维,全面推行古城环卫保洁、市政园林养护一体化;集中开展违章停车、占道经营、油烟排放等专项整治,以“绣花”态度美化古城市容,提升古城形象。

强化市场参与,拓宽古城之“路”

落实资金保障。专门设立古城保护专项基金,越城、柯桥、上虞三区按土地出让金5%比例出资,已计提到位44.5亿元,保障32.6亿元,保障古城保护利用项目顺利实施。绍兴古城有机更新项目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88亿元贷款授信,成为全国地市级国开行城市更新首单专项贷款。

盘活闲置资源。通过功能整合、征收置换等方式,调整外迁300多家工厂,腾空搬迁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29幢,建筑面积达8.8万平方米。加大对腾空闲置资源使用权、经营权等衍生权益的市场化运作,在税收减免、租金优惠、配套完善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业态规划与布局,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特色商贸等产业。如引进全球知名分享住宿运营机构斯维登集团,对龙山后街17、20号实施高端民宿改造,29处腾空房产有效使用率达89.2%。

推动文旅融合。推动实现景区历史文化街区一体化管理,对古城范围内新建博物馆、纪念馆等场馆进行统一运营,提高专业化、集约化管理水平。依托古城内3处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结合大运河与古街、古桥、古城门文化,建设浙东运河文化园、迎恩门水街,拓展八字桥历史街区,凸显水城原生态风貌。依托同心楼、震元堂、咸亨酒店等“老字号”,培养民间工匠、传统技艺传人,布局30家非遗形象门店,实现沉浸式非遗体验。打造“风越里”等特色街区,鲁迅故里步行街成为全省首批13条省级高品质步行街试点之一,实现古城资源效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故里绍兴古城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大闯关
良渚古城
故里山西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探访林语堂故里
梦回故里
商故里大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