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景宁经验

2022-03-15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课题组

浙江经济 2022年11期
关键词:景宁全县城乡

文/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课题组

景宁在全国民族地区率先探索实践城乡融合体制创新,形成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2019年4月,景宁畲族自治县获国家民委批复支持开展全国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试点。三年来,景宁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率先探索实践城乡融合体制创新,形成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局面。全县经济竞争力继续保持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旗)前十位,新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个,成为全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的模范生。2021年,景宁地区生产总值为80.7亿元,同比实际增长5.5%,试点三年平均实际增长6.0%,快于全国同期0.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达到8.6∶22.6∶68.8,形成服务业主导经济格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全省12.9个百分点。

坚持把共同富裕作为基本遵循,着力拓展增收渠道和优化收入分配

景宁长期以缩小区域、城乡、各族居民收入及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引导居民通过就业、创业、经营、持股等多种方式打开增收致富渠道,推动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三年来,景宁积极发展幼教玩具、来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家乐民宿、电子商务等特色服务业,有效解决当地人口就业需求。2021年,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县城集聚常住人口6万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景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深化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深化低收入困难群体、易地搬迁群众、水库移民帮扶行动,为全县2503户低收入农户提供订单式创业增收项目,实现户均增收近3000元。2021年,全县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5574元和2406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9;少数民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36元,连续7年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000元,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全县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旗)前五位,共同富裕率先取得实质性进展。

坚持把新型城市化作为根本途径,着力县域大搬快聚和乡村两进两帮

景宁紧紧围绕山区县新型城市化“人从哪里来”“聚到哪里去”,协同推进“大搬快聚”和“两进两帮”,促进城乡在满足多样化的生产生活需求中实现各自价值,推动实现城乡特色化一体化发展。三年来,景宁持续优化县域生产力布局,促进山区资源要素集聚集约,全县基本形成县域“一核三区两带多地”空间协调发展格局。突出县城在县域人口、产业承载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大力推动人口、产业集聚及平台建设,县城面积从2002年的不足2.3平方公里拓展到约10平方公里,形成“一新一老一副城”新格局;老城建成东方广场、新寨山桥,完成城区道路白改黑、城南棚户区和14个老旧小区改造;创成省级园林城市、省示范文明县城和全省首批4A级景区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之以恒抓好“千万工程”,因地制宜推进科技和资金进乡村、乡贤和人才帮乡村“两进两帮”,成功创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建成省级历史文化古村落104个,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9个、风景线4条,美丽乡村靓丽展现。完善以县城为重心的基础设施,全县公路网总里程达2000余公里。

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引擎,着力生态保护和发展生态经济

景宁深入践行“两山”重要理念,探索走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成为全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典范。全县始终坚持以长效机制引导城乡居民共担绿色责任,建立健全“河长制”、微信治水联盟,高标准推进“垃圾革命”“厕所革命”,严格森林保护,坚决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始终坚持以经济生态化思路和生态经济化方向增进城乡居民的绿色福利,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统筹发展、特色工业提升发展、生态农业提质发展,加快培育引进新经济。2021年,全县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0%以上,“金奖惠明茶”“景宁600”等生态农业品牌破局起势;累计打造国家4A级景区2个、省级4A级景区城1个、4A级景区镇10个、A级景区村庄10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在生态资本转化中的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探索建立林权、水权、地权、排污权、碳汇权制度,生态补偿、低碳补贴等财税支持进一步加大,水系资源、生态景观、环境容量、碳汇储备等资源已部分实现有效转化,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坚持把各族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落脚点,着力公共服务供给精准高效和普及普惠

景宁立足少数民族自治县的特殊地位和使命,始终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做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努力成为全国民族团结标杆。三年来,全县上下把建立更加公平的成果分享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放在突出位置,按照公共资源供给集中集聚和延伸覆盖相结合原则,统筹做好全体居民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领域民生工作。已成立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景宁民族分院,入选全国民族地区智能教育试验区,创成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启用人民医院新院区,挂牌浙江省民族医院,“健康景宁”建设步伐加快,县域就诊率从不足50%上升到2021年的92.5%,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浙丽保”参保率分别达99.4%、99.7%、96.6%,实现城乡公共资源优质共享,各民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面提高。

坚持把开放合作共赢作为时代要求,着力发挥山区少数民族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景宁经济欠发达的基本县情,决定了必须借梯登高、借势跨越,跳出景宁发展景宁。三年来,景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趋势,全面强化开放合作意识,用好跨山统筹、问海借力、创新引领三把“金钥匙”,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全方位提高开放发展的格局和站位;积极破除阻碍开放发展的制约瓶颈,创新建立飞地经济、飞柜经济、飞楼经济等发展模式,全方位增强开放发展的动力和合力;积极统筹县内县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接轨沪杭及金丽温,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方位拓展开放发展的领域和空间;积极打造国际国内文化标杆,推动畲族文化有形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全方位增强景宁辨识度和影响力。三年期间,景宁“走出去”和“引进来”取得显著成效,与上海静安区的战略合作全面深化,与海盐县、上虞区、宁海县结对发展更加紧密,县域引资引技引智加快推进,全县迈出“在开放中促进融合,在合作中跨越发展”的新步伐。

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持久动力,着力制度创新和政策集成

景宁把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推动改革落地见效摆在突出位置,系统推动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迈进。统筹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落实国家省市要求,持续完善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建设统筹一体等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弘扬景宁首创精神,积极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少数民族倾斜性政策、生态价值实现等领域先行先试,形成改革“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良性互动。景宁以大花园示范县建设统领绿色转型,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联动发展,相继获全国水系联通及水美乡镇试点县优秀、全省五水共治大禹鼎银奖等荣誉,国家级生态县、中国国际旅游文化目的地、浙江全域旅游示范县、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百山祖国家公园省级耀眼明珠等一批核心品牌进一步打响,城乡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持续加快。景宁以数字化改革积极探索缩小城乡差距的实现路径,深化信息景宁、云端政务、智慧治理和智能应用建设,成功开发惠明茶一件事应用、“景宁600”种植业场景、景宁文化物流平台、检查网络化平台场景等一批典型案例,推动以城乡区域共同富裕、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为标志的深刻变革。

猜你喜欢

景宁全县城乡
融合上下文的残差门卷积实体抽取
景宁县畲乡草鱼塘国家森林公园景宁木兰资源调查与保护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城乡涌动创业潮
景宁金钟雪梨种质资源调查与后续利用探讨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景宁县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