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

2022-03-15钟江顺魏菁菁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中华价值观

钟江顺,魏菁菁

(1.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02;2.杭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 3100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物质成果与非物质成果的历史总和[1],其蕴含的尚志、以人为本和有教无类等思想,在国民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作为首个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中央文件,明确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而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家利益为先的价值观,“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个人志向的重要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看齐意识,这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肥沃“思想土壤”在职业发展教育中的“智慧养分”,因此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职业发展教育,激发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1 国内外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现状

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研究起步早,源于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引导青少年从“升学主义”转向个人生计与未来发展[2]。因社会发展需要,国外学者率先把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断丰富和完善职业生涯内容。在经历人职匹配、职业类型匹配等相关理论发展后,现阶段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已较为成熟,如:金兹伯格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舒伯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格林豪斯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和施恩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经验为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与实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与启示。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多借用西方国家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但是,人的教育和发展离不开其生长的土壤和环境,西方国家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在我国相关教育中出现了“水土不服”,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明显等问题。

第一,西方国家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价值观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匹配。西方国家职业生涯教育更加强调“个人本位”的价值观[3]。认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个人的需求,鼓励学生追求个人利益,而非考虑或满足政治和社会的需要。这与我国传统价值观历来崇尚的“集体本位”“社会本位”相矛盾,与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提倡学生应该以集体利益为上,服从大局的育人理念相矛盾,也与当前国家出台的支援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战略等相矛盾。因此,在就业价值观层面,若不能将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充分本土化,可能会增加学生职业规划的迷茫程度。

第二,西方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我国实际脱节。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基于其国情建立的,支持个人以个人的兴趣为主导去寻求相匹配的职业。但从我国实际来看,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2021 届毕业生人数超900 万人,就业形势严峻。此外,户籍制度、人事录用制度等因素会在个人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一定的限制,导致现阶段大学生在就业时很难仅从个人兴趣等自身因素出发。若一味的要求外界岗位去适应自身特点,难免会使大学生就业陷入被动的境地,甚至是职业发展困境。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

有学者指出:“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同样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讲到文化自信:“在5 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从新民主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看出,我国对待国外引入的思想、制度等从来都不是简单化和教条化地搬用,而是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包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优秀文化遗产相结合,最终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本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制度等。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尊重中国实际、中国历史,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融合,同样是将西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本土化的有效方式。

2.1 二者融合有利于端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4]。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自身的理想信念,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推动大学生将自身发展优势与社会现实需求相结合,在追求职业理想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

2.2 二者融合有利于推动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适者生存”的理念要求学生要适应外部环境,这与我国目前的国情、就业形势是相匹配的。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推动大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主动去了解职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挖掘自身潜力,培养个人能力,提升职业竞争力,从而为将来顺利进入职场打下坚实基础。此外,目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生涯教育,对于现在职业生涯教育缺失能够起到弥补作用,影响更为深远,更为系统,有利于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全程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3 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3.1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名言警句的应用调查

该文中所参考资料为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7 级、2018 级、2019 级学生大一阶段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业中的《大学生职业访谈记录》,共计788 份,其中引用优秀传统文化名言警句236 次,涉及自我探索、完善自我、了解职业环境、加强实践等多个方面。数理统计结果见图1。

图1 《大学生职业访谈记录》中名言警句分类及其频次、占比情况

从图1 中数据可以发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主要在“自我发展探索”“加强实践”“努力完善自我”3 个方面,在现阶段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被引用占比达87%,其中“自我发展探索”相关的名言警句引用率最高,占比43%。可见,对名言警句背后的思想理念,大学生能主动、乐意接受并同化,这对于大学生进行自我发展探索具有良好的价值引领作用。

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3.2.1 唤醒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常见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材包括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兴趣探索、性格探索、技能探索、价值观探索、工作世界探索、决策与行动计划、求职简历与面试和生涯规划管理等章节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人们通过学习或实践形成的对职业的认识、情感和态度[5],能够以内驱力的形式促使大学生主动探索自己的性格、兴趣,了解自己的能力、潜力和职业意向。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形成,是大学生职业生涯从“0”到“1”的质变,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是否具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行动以及在校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唤醒。《论语·为政》中“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告诫大学生要立志学道,要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完成不同的事情,切不可荒废时光,碌碌无为。《礼记·中庸》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醒大学生凡事应提前准备,准备的是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将这些思想迁移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便可以理解为:在大学阶段,学生应充分准备,深入了解自身特点与职业环境,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能够胜任工作做好必要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储备,也为后续的职业尝试期、职业稳定期与职业成熟期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大量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论述,如能将其迁移至《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来助推当代大学生思考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对唤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推动大学生探索职业生涯路径,都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3.2.2 引领大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内容

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是有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基础[6]。《道德经》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孙子·谋攻篇》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都强调了自我了解的重要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提供了有益启示,大学生应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自我发展探索”的知识养分,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深入探索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能力特点和职业价值观,以增加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1)在性格探索中的应用。

性格是一种人格特征,使个人表现出对待事物稳定的态度及习惯化的行为方式[7],性格与职业的匹配程度将影响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论语》中有不少关于性格的描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意为,仁义的人不会忧愁,智慧的人不会迷惑,勇敢的人不会畏惧。不同的性格特点,使人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再如“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当率领三军时,比起子路这样勇猛、性格鲁莽的人,孔子更愿意与遇事谨慎小心、善于谋划的人共事。但孔子也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如果自己推行的礼制、德政主张行不通,孔子更愿意带勇猛的子路一同乘筏到海外去。由此可见,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同一种性格在不同环境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优劣情况。古人先贤的思想不仅有利于推动学生主动了解自己的性格,正确对待自己的性格特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悦纳自己的性格,以使学生能够从自身性格出发,寻求性格与职业环境的适配,扬长避短,创造个人价值。

(2)在兴趣探索中的应用。

职业兴趣是兴趣在职业方面的表现,影响着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与适应能力,拥有职业兴趣的人将在工作中表现出较高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8]。兴趣是一种动力,能够推动个人对工作或职业进行积极探索。《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便强调了职业兴趣的重要性。职业兴趣高的人,倾向于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往往得以培养,获得更强的能力,更加容易获得高的工作成效。孔子的这句名言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兴趣的重要性,推动学生主动探索、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使学生在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时,统筹考虑职业兴趣、职业环境和现实可能性,为大学生成功“就业”奠定了基础。

(3)在能力探索中的应用。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能够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按照“先天具有”和“后天习得”的标准进行分类,能力可以分为潜能和技能两类。《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阐述的个人潜能,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每个人都具有潜能,从而推动大学生主动探索、深入挖掘个人潜能,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个人潜能与职业环境的匹配,以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出师表》中“不宜妄自菲薄”则更加突出个人后天所学习的技能,迁移到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可以理解为大学生要深入了解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明确个人所具有的技能与目标岗位能力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有意识地培养个人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与可迁移技能。因此,古人先贤的名言对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以及职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利于提升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4)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人认定事物、评判是非的一种标准或取向,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具有倾向性的态度和行为表现[9]。职业价值观对个人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有导向作用,间接影响着个人的职业发展情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基因,蕴含着崇尚道德、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资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道德进行引导,能够推动大学生根据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教育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奉献精神,引导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主动响应国家号召,到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才干、奉献青春、建功立业,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进取精神,可以引导大学生明白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不能一蹴而就,应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不断积累,以实现个人价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可以指导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时应相互理解、换位思考,以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能够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奠定思想基调,这对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客观性和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名言警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应用,对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个人性格、兴趣、能力和就业价值观大有裨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高校应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指引。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中华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实施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幼儿师范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初步探索